人間詞話讀後感作文精選
《人間詞話》是中國近代最負盛名的一部詞話著作,是王國維文學批評的代表作,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人間詞話》讀後感
《人間詞話》是近代極富盛名的文學理論批評著作,它集中體現了王國維的文學,美學思想,使中國古典文藝美學的歷史上里程碑的重要作品。他繼承了中國文藝批評的傳統形式,乃是段章零語,靈機閃現處便是絕妙好辭成文。所以這本書極大程度的儲存了這種寫作的真實。這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王國維《人間詞話》的手稿原文;第二部分是附錄。讀了王國維的《人間詞話》,頓覺詞的世界是如此之大,如此之深,當你遨遊其中使你會發覺自己的渺小與無知。
最初接觸王國維的那三句精闢的論斷: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不可不歷三種之階級:“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同叔《蝶戀花》此第一階級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歐陽永叔《蝶戀花》此第二階級也。”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辛幼安《青玉案》***此第三階級也。並不知道是出自他的著作,但已對概括除此三境界的人敬佩不已,便生出急切閱讀此書的念頭,其時,學習中國古典文學,老師推薦必讀的書目中就有這本。因為經驗的淺薄,閱讀時感到困難重重,比較晦澀難懂,匆匆讀了一遍了事。但是經過了十幾年的時間,人生的閱歷積攢的比較豐富,閱讀了較多的書之後,忽然又一次想讀他一讀。再讀之後,對這位天才的敬佩由此劇增。他有關詞的境界的論述確實極為精闢,極為精彩,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引領了一代文學批評的脈搏,引導人們如何去審美,如何在詞中品味,感悟,獲得美的薰陶。一首詞從怎樣的角度去鑑賞。例如,他提出了“無我之境”:“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有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他提出了這兩個重要的概念,引導作者和讀者向更高的層次邁步。
《人間詞話》中還有一種觀點正中了我的心扉,讓我感受很深。那就是在《樂府詩集》《子夜歌》中提出的:“人用來排遣愁苦的東西不外三樣東西:酒、詩和死亡。而人又來享受歡愉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哪裡還有功夫來排比字句,搜尋枯腸呢?”這話真是說到了點子上。感情就是人心中的境界,只有心中有丘壑,才能寫出深刻的作品。文學作品的第一要義就是求真,任何技巧都無法掩飾對真實的敷衍。所以經歷苦難才能寫出好作品。
篇二:《人間詞話》讀後感
《人間詞話》是著名國學大師王國維所著的一部文學批評著作。接受了西洋美學思想之洗禮後,以嶄新的眼光對中國舊文學所作的評論。表面上看,《人間詞話》與中國相襲已久之詩話,詞話一類作品之體例,格式,並無顯著的差別,實際上,它已初具理論體系,在舊日詩詞論著中,稱得上一部屈指可數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詞論界裡,許多人把它奉為圭臬,把它的論點作為詞學,美學的根據,影響很是深遠。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是晚清以來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
這是對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的極大評贊。在學習的生活中,我早就聽身邊的朋友和老師介紹過這本書,趁著空當我便也仔細的品讀了一遍。
《人間詞話》寫得很有見地很有特色。這是我個人的最大感觸。書裡面大多穿插著詩詞、註釋和評論。咋一看很凌亂很散的樣子,其實不然。就像一篇散文一樣只是形散而神不散罷了。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說人生的三種境界:
一,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
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
三,夢裡尋她千百度,漠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後人歸之為:知、行、得三境界。
由王國維的三境界論,推崇的很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劃分法:知之、好之、樂之;豐之愷認為:“物質、精神、靈魂”這是人生三層境界;有人認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為自己、為家庭、為社會;也有人說為知、為己、為人;有人認為理想、事業、愛情等等,林林總總,琳琅滿目。
而我和一些人一樣喜歡將它喻為“立志”、“勤奮”、“成功”三個階段。第一境界為立志,也是最初層次的境界。西風颳得綠樹落葉凋謝,詩人獨上高樓,登高極目遠眺,找到出路。第二境界為勤奮,即表述如何去奮鬥的。為了伊人,人瘦了、憔悴了,但始終不後悔。第三境界為成功。經過打拼、努力、千辛萬苦地奮鬥,終於水到渠成,獲得了成功。
人之成功,都必須經過立志、奮鬥。成功是每個人的夢想,是每個奮鬥的目標。立志是前提,奮鬥是保障。我們常說“有志者,事竟成”。越王勾踐,為了成就自己的理想,經歷百倍挫折,臥薪嚐膽,終於滅了吳國。楚國是個小國,在強大秦國面前十分弱小,但他們通過努力,終於吞併了秦國。此可謂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沒有志向,一切努力是徒勞的。只要有志氣,朝著奮鬥的方向努力,我們就會找到我們的成功的歸屬。我們立志不難,但需要認清我們自身的形勢,因材制宜地確定奮鬥目標。
沒有勤奮,一切目標是不可能實現的。朱熹有“業精於勤荒於嬉,形成於思毀於隨”之古訓,今有“空談於國,實幹興幫”鑑言。成功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得來的。原北京大學校長季羨林給成功下了個定義:天資+勤奮+機遇=成功。天資是先天性,機遇是可遇而不可得的,唯獨勤奮是掌握在我們手中的。如果不勤奮努力,天資再聰慧都無濟於補,機遇再多都白駒過隙,難以抓住。
成功是預期的實現值,雖有預見性,但卻隱含未知性。我們理解王國維的三種境界,最重要就是要躬於行、親於踐,努力把握好今天,以曾國藩“日以學為業”的精神,加強學習,多於鍛鍊,提高能力,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奮鬥。
因為,奮鬥其樂無窮。
是的。一旦有了寄託和目標就會奮力拼搏,因為是自己願意的,所以不管遇到什麼,都會是興奮而執著的,這條道路上興許痛苦卻是快樂的。
當你到達一定的高度時,是孤獨的,能理解你的又有幾個呢。不然伯牙怎會為子期斷琴,故知音難遇。特別是君王,一個人站的太高,是寒不勝寒的。而後,尋尋覓覓,泠泠清清,終於漂泊歸於寧靜,卻發現原來一直追尋的在你不經意間朝你微笑,這一直尋找的就是你的眼前。
人生一世,如此而已。
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收益頗深,可惜只是淺嘗輒止,甚至可謂囫圇吞棗。想到如此,心生遺憾。望有閒時,再細斟讀。
篇三:《人間詞話》讀後感
王國維在他的《人間詞話》中描述了人生的三種境界:第一種“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第二種“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種“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後人歸之為:知、行、得三境界。
由王國維的三境界論,推崇的很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劃分法:知之、好之、樂之;豐之愷認為:“物質、精神、靈魂”這是人生三層境界;有人認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為自己、為家庭、為社會;也有人說為知、為己、為人;有人認為理想、事業、愛情;還有人形象地比喻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等等,林林總總,琳琅滿目。
掩卷思之,漫漫的人生歷程,是個複雜而多變的過程,對於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看法,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種境界是針對孩子說的,初識世界,純潔無瑕,一切都是新鮮的、陌生的,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你告訴他這是山,他就認識了山;告訴他這是水,他就認識了水,有一個小故事很能說明這點:一群大人在進行智力競賽,主持人說“6”“9”不掉頭,就出了個題:“6+9=?”,大家都在想,智力競賽題目決不會就字面那麼簡單,結果誰都不敢立即搶答,而是苦苦思索。突然,一個6歲的小女孩爭著說等於15,人們都向她投去異樣的目光,直到主持人宣佈小寶貝的答案正確時,人們才收回目光,並責怪自己的思想太複雜了,錯過了搶答的時機。這裡說了一個簡單的道理,凡事不必太刻意。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這種境界是針對中年人說的,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閱歷的增多,人們的思想也變得越來越複雜了,尤其是在物慾橫流的社會,爾虞我詐,互不信任,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孩提時代相比,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不再輕易相信眼前的一切,而是用心、用腦去認識這個世界。發現這個世界的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感覺到社會並不那麼單純,現實也並不那麼美好,經常是黑白顛倒,是非混淆,無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難行,好人無好報,惡人活千年。進入這個階段,人是激憤的,不平的,憂慮的,疑問的,警惕的,複雜的。人不願意再輕易地相信什麼。此時,人們看到的山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山,水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水了,叫做看山感慨,看水嘆息,以致出現了許許多多借古諷今,指桑罵槐,指鹿為馬的故事。有些人,站在這山望著那山更高;沐在此水,又想到那水更淨,慾壑難填,永遠也沒有滿足的境地。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是針對那些走過大半輩子或經歷太多事件的人而言,在經歷了種種事件,看過了形形色色的人或事,有了一種曾經滄海的感覺,茅塞頓開,迴歸自然。也許經歷了太多,人的境界也高了,不再會為無謂的事或無傷大雅或不可能實現的事而傷腦費神。任爾紅塵滾滾,我自清風朗月。面對蕪雜世俗之事,一笑了之,這個時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他們更明白,更懂得,以一顆平常心來看待事物,明白如果跳出是非圈子,以觀棋者、看戲人的角度來看事物,也許事情會簡單許多,正如蘇軾所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王國維所道“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人們都希望能到達人生的最高境界,即這第三境界,體味那戰勝自我,超越極限後一覽眾山小的勝利感,然而在這自我提煉、自我實現的過程中,許多優秀的品質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悠悠歲月中,我們都是匆匆過客,所有的故事都沒有結果而結果,我們只有從容走過,無需彷徨,無需猶豫,無需茫然。我們應當往第三種境界發展,這才是人的最高境界,“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任天外雲捲雲舒。”人從煩惱和執著中來,應到無煩惱無執著處去。其實凡事看開一些,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人生如棋”,“棋如人生”,不正說明了人應當看戲者,觀棋者嗎。也許別人是對的,但我們也沒有錯,很多事情都無法挽回,再偉大的事情最終也成雲煙,所有瘋狂之後總歸於平靜,我們除了平靜又能怎樣呢?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坦然面對一切,平靜珍惜一切。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面對人生的大起大落,看透秋雲春夢,接受世事無常。正如徐志摩《再別康橋》的人生境界:“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篇四:《人間詞話》讀後感
《人間詞話》是王國維先生接受西方美學思想的洗禮之後,對中國舊文學所作的評論。王國維先生早年從事過西方哲學的研究,而《人間詞話》卻寫於他已厭倦西方哲學而興趣轉移於中國舊文學之際,故其中雖然時時流露出早年所受西方思想之影響,然而就全書的體裁和批評方式而言,其實與中國傳統的詩話詞話一類作品是相似的。
接觸到《人間詞話》,便不可避免地談論到“境界”一詞,王國維先生開篇便將“境界”一詞作為評詞的基準:“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在接下來,則是標舉境界說的一些批評理論如“造境”和“寫境”之說、“有我”和“無我”兩種境界的討論等等,後部分為批評的實踐舉例部分。
作為純粹的詩詞評論,“境界”一詞可以說是恰到好處地點出了優秀詞作所必須具有的特點。境界為詞之根本,而“興趣”、“神韻”乃詞的表象。有了意境,“興趣”“神韻”便自然而然顯現出來。無意境之詞,縱然辭藻華麗,也不過是其外金玉而已。其實對於各種文學體裁,都是要有境界的,言之有物,言之有理,這樣才能久遠,所謂“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通常認為《人間詩話》是王國維關於詩詞之學的著作,這只是說對了一半,可以說,王國維其實是以評詞的方式,在言說著一種人生態度與生活方式,歸結到“境界”這一詞上來說,境界不僅僅是對於詞、文學藝術創作和欣賞的要求,其實更反映在人生的意義上。
大多數人接觸到王國維先生的評詞是從他的“三種境界”開始的:“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在這裡,王國維將這三種境界講的似乎很透徹分明,闡述了那些成就大業,有大學問的人所需奮鬥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體現在“獨”和“望盡天涯路”上面,指一個人在孤獨中尋求自己的夢想,意為人生應該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第二個階段,體現在“為伊消得人憔悴”上,確立目標後,應為之付出無悔的努力;第三個階段,體現在“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上,就是說付出了努力,所追求的的目標便會自然的實現。在這裡,作者用評詞的方式說明了人生哲學的道理。在文中,還有很多這樣的地方,例如:“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這可以歸到理想與現實的討論;而“無我之境,人惟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巨集壯也。”的論述可以作為自身修養對於處事的影響的論證。
在《人間詞話》中,作者大量的使用“境界”一詞來描述所要表達的事物以及情感,“境界”是《人間詞話》的理論核心,我想,王國維先生之所以用“境界”一詞來描述,是因為看重於其可以真切生動地表達感受,對於內在的情意和外在描寫的景物而言,沒有比“境界”更好的詞語了,但“境界”在文中到底該做怎樣的解釋,從自己的理解以及在對別人的評價做參考之後,似乎有了一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味道,但終究只是霧裡看花,水中望月的那種朦朧的感覺,可能還是沒有讀懂的緣故吧,不過從葉嘉瑩著的《王國維及其文學評論》中關於境界的討論來看,似乎有了一點可以自我安慰的理由,作者認為王國維選擇“境界”一詞來作為他的評詞的特殊用語,是因為這種選擇符合中國文人在用詞時強調“有出處”的慣例,所以儘管語義含糊模稜到足可以概括一切作品、衡量不同藝術,但也依然為讀者所接受。可也許這也正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用詞的魅力,沒有精確的解釋,卻有很廣博的意境,有一種很大氣的味道在裡面,這是很值得我們為之驕傲的。
《人間詞話》是近代極富盛名的文學理論批評著作,它集中體現了王國維的文學、美學思想,是中國古典文藝美學史上的里程碑作品。在討論他作品中比較難懂的“意境”以及所反映的人生哲學之餘,我卻更想將注意力放在他關於詞的賞析上面,他的這些評註繼承了中國文藝批評的傳統形式,雖是斷章零語,卻都乃絕妙好文,很值得去品味一番,對自己文學修養的提高也是很有裨益。
篇五:《人間詞話》讀後感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不可不歷三種之階級:「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同叔《蝶戀花》此第一階級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歐陽永叔《蝶戀花》此第二階級也。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辛幼安《青玉案》***此第三階級也。——王國維王國維的這三境界是我讀師範時所瞭解的,當時就對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次有幸拜讀後,頓覺詞的世界是如此之大,如此之深,當你遨遊其中使你會發覺自己的渺小與無知。
王國維一生在考據、哲學、文學評論等多方面成就俱佳,然而他對自己寫詞的工夫尤其自得,曾說過這麼一段雄視百代的話,他說:「餘之於詞,雖所作尚不及百餘闕,然自南宋以後,除一二人外,尚未有能及餘者。」王國維說這話的時候剛滿三十歲,只寫過百來首詞,就輕易把八百年來的詞人幾乎全不放在眼裡,寫作能寫到這等份上,先不說歷史評價如何,就算清狂自信也夠透徹的了。這位生於一八七七年,卒於一九二七年,在他五十歲的壯盛之年,跳入北京頤和園的昆明湖沒頂而死,其一生就是對人生問題不斷追索討問的過程。有人說他是遜節於清朝的遺臣,有人說他是憂心世道的烈士,也有人說他只是受不住羅振玉這位師長的長期欺壓,一口怨氣咽不下去,就投水自盡了。王國維戲劇性的死亡對歷史學者而言是舉足輕重的,但對於寫作或畫畫的人而言,他所留下的文字比他個體生命的終始短長更重要。
《人間詞話》是中國近代最負盛名的一部詞話著作,是王國維文學批評的代表作,在清代眾多的詞話中,《人》以其見解之新穎,理論之獨創熔中西美學、文藝思想於一爐,突破清代文壇某些學派的門戶之見,獨樹一幟,為中國美學、文藝理論研究開創了一條新路,在中國學術思想寶庫中佔有重要地位。它雖為論詞而作,但涉及的方面很廣泛,不限於詞,“可以作為王氏一家的藝術論讀”***夏承燾《詞論十評》***,它突破清代詞壇浙派、常州派的門戶之見,獨創一派。這《人》是在探求歷代詞人創作得失的基礎上,結合作者自己藝術鑑賞和藝術創作的切身經驗,提出了“境界”說,為王國維藝術論的中心與精髓。境界說在《人間詞話》中提出一個觀點,即文學作品的意境是由作品所描寫的生活實際和它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是主觀和客觀,理想和現實,情感和理智的統一所謂境界「非獨謂景物」,「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有造境,有寫境」,即有創造的境界,有寫實的境界。在此,對境界的含意作了明確的說明,繼而又對境界的構成作了具體闡述,「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雖寫實象,亦理想家也」,這就是說,境界是詩人模寫自然又表現理想構成,成功之詩必然是理想與寫實的密切結合。譬如書中對於「境界」的闡釋有:
詞以境界為最上。-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集結了六十四篇短評的《人》,是王國維寫詞的心得,也是他的藝術觀之總結,文章雖短,但篇篇四兩千斤,字字珠璣可貴,力可扛鼎。他用傳統的詞話形成以及反傳統的概念、術語和思維邏輯,較為自然地融進了一些新的觀念和方法,其總結的理論問題又具有相當普遍的意義,這就是他在當時新舊兩代的讀者中產生了重大反響,在中國近代文學批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人》和傳統詩詞的最大區別是:他不再僅僅關注人的倫理世情,去重複離別相思、寵辱升降的主題;而是將個人自我拋入茫茫大塊的宇宙、大化流行、生生不已的永恆中,讓自我去面對註定的人類悲劇,甚至將自我做展示的人格分裂,作靈魂拷問,去追究人生無根莖的命數。它是王國維的生命底蘊,精神生氣的灌注,不同於“羔雁之具”,模擬之作,是作者對宇宙與人生、生命與死亡等基本人生問題討問和思索的結晶。這也是我對《人》唯獨鍾愛原因。我喜歡他的“一切景語皆情語”;我欣賞他那三境界和他那對人生不斷探索的不懈精神;更羨慕他“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的那份灑脫與自由。
最後我想借用他人對《人間詞話》的一段評論結束我的這篇讀後感。王國維《人間詞話》在中西文藝思想交流融合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它觀點新穎,立論精闢,自成體系,在中國詩話、詞話發展史上看成是一部劃時代的作品。因此,它理所當然地受到國內外學者的普遍重視。
中學生名利場讀後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