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下冊學習計劃怎麼寫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5日

  七年級的語文跟小學的語文不一樣,想要學好七年級的語文,需要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制定好學習計劃。那麼?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七年級語文下冊學習計劃,希望可以幫到你!

  七年級語文下冊學習計劃

  1.認真進行語言積累

  語言積累,不僅指古詩文和現代詩文的積累背誦,也包括詞語的積累,名言警句、俗語、諺語的積累。積累題近在中考語文試題中,佔到一定的比重,它們在試卷中的位置,可能會單列一塊,集中考查,也可能放在閱讀試題中,有的地區則放在“加試卷”中:但無論如何,我們應該在日常學習中和中考複習中,對其加以重視:因為進行語言積累,是我國傳統的語文教育經驗,通過考試考查學生對語言的積累,是一種促進學生學習,改善語文教學的極好的方式。

  複習中,要背會《語文課程標準》和教科書中要求背誦的詩文名篇和段落,要做到默寫時不增、刪、錯字詞,不用錯標點符號。會寫出詩文的篇目和作者姓名,還要認真閱讀《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閱讀的課外讀物,並有意識地進行資料卡片的製作和名言名句以及詞語的收集。除此之外,在日常的閱讀中,對課外一些常見的詩文名句也要注意積累和摘抄。

  需要指出的是,對名句的積累學習,要能夠理解其意思,並準確得體地符合語境的運用。還能運用歸類的方法,將積累的名句進行梳理,進行比較式的學習記憶。

  詞語的積累,還包括常見的成語、同義詞和反義詞。在積累的同時,要掌握其運用的規律,如語言環境、褒貶色彩等。

  2.加強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

  語言運用的考查,範圍涉及很廣,包括語音、漢字、語法、修辭、課外閱讀、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的內容。語音的考查,一般是結合語境要求給易讀錯的字準確地注音,包括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在方言中分不清前後鼻韻母和部分聲母的字,常用字是考查的範圍;漢字的考查涉及兩個方面,一是修改錯別字,二是規範、端正、整潔地書寫;語法和修辭從運用的角度考查,如修改病句;修辭的考查更為普遍,如句子的仿寫、續寫和填寫,一般考查的修辭格為排比、對偶、比喻等,還有消極修辭中的簡明、連貫、得體。

  常見的語言運用題還有根據提供的材料寫廣告語,結合表格複述其內容,給報紙設計相關欄目,對有關生活現象進行評點,概括新聞的主要內容,綜合性學習的考查可能會讓設計活動方案,並對活動成果進行展示和分析等:這些題型都非常靈活,訓練時不得偏廢。

  3.根據課標精神,提升閱讀素養

  教育部中考檔案對現代文閱讀要求是以課外材料為主,很明顯,現代文閱讀應該主要考查知識的遷移和運用能力。在複習中,應該做好如下幾個方面:

  一、要選擇好閱讀材料。即既有三大實用文體——記敘文、說明文和議論文,還要有文學作品中的散文和小說***詩歌和戲劇在試題中出現不多***,內容自然要選好的,語言文字好,思想內容好,文化內涵深,說明文要具有科學性和時代性。篇幅也要一般在1000字到1500字之間、內容和語言俱佳的名篇,字數也可以突破,不能任意進行刪改。

  二、要注重整體理解感知:對文章的主要內容、重要觀點和思想要能夠準確的把握,要理解其形象的意義,這是閱讀文章的要點:因為只有做到了這一點,才能正確掌握解答其他題目的鑰匙。

  三、是明確文章的寫作思路。也就是理清文章的篇章結構,把握作者藻篇佈局的匠心。這是對文章的藝術特色進行探求的重要方面,也是掌握文章中心和重點的不可或缺的環節。

  四、是能夠根據語言環境準確理解關鍵詞語和句子的含義。關鍵的詞語和句子,有時候,看起來很普通,很平實,但只要認真思考,卻發現其有十分深刻的內涵。要探討文章的中心和主題,常常在我們理解了一個詞語或一個重要句子之後。因此,複習中,要努力鍛鍊我們發現和理解這類詞語和句子的能力。

  五、是能夠運用探究精神對文章的觀點或寫作技巧提出自己的看法:這類題,一般是開放性試題,根據材料,我們既可以採用正常的思維方式解答,也可以採用發散思維和逆向思維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類題的答案一般也是不固定的,但必須有道理,有一定說服力。這也是近來用得最多的題型。

  六、是能結合文章內容進行思考拓展。從近的中考題看,有不少閱讀題有適當的拓展,比如從說明文所講述的知識聯絡到生活中的現象,要求進行知識遷移;從記敘文的內容出發,要求對文章進行歸納梳理,製作卡片,根據內容進行遷移式的圖畫欣賞等。這類試題相當靈活,也很有價值,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

  文言文閱讀材料,主要來自課內,但也有不少地區考查課內外結合,或只考查課外材料。這些材料都是淺易的,好理解的。考查方式與以前相比,有了一些變化,我們可以看到,題目的設計不僅有文言文考查特有的通假字、句子翻譯,還有重點詞句的理解,文章內容的把握,還有與現代文相同的考查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開放性試題。因為,注重了古詩文積累。

  學生的理解力也相應的得到了提高,文言文閱讀難度加大也是順理成章的事:還要注意採用比較的方法,將兩篇有某些共同點的文章進行比較閱讀,從中發現其同異,總結其規律。

  需要強調的是,對新課標和大綱規定的課外閱讀篇目的內容要有一定的瞭解,比如其主要故事情節、主要人物性格、精彩片段等,這可以說是“拓展性閱讀”的範圍:對古代詩歌的欣賞,近來考題較多,既有通過選擇題考查的,也有用簡答題讓直接欣賞的,還有運用比較閱讀方法與文言散文一起欣賞的。這類題難度不大,但平時的重視程度不夠,也可能會對答題產生影響。

  4.進行有效訓練,提高寫作能力

  中考作文,是佔有分值最高的一道主觀性試題,由於教學中方法不當,閱卷中隨意性傾向明顯,導致我們對作文訓練重視程度不夠,也影響了作文水平和能力的提高:複習中,一要把握作文命題特點,二要選擇恰當的方法。根據這些的中考作文,大致有四種題型:話題作文、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和材料作文。

  話題作文的話題並不是命題,它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或者說是一種寫作的範圍。一般來說,話題作文沒有選材的限制,只要不超出話題範圍就行;沒有文體的限制,寫作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根據內容表達的需要,自主選擇文體。

  真情實感是寫好一篇作文的靈魂。應該在字裡行間蘊涵豐富的情感,不能只是用“筆”去寫,而應當用“心”去寫,與文中所寫的人物同喜同樂、同哭同悲、同憂同哀,而且要淋漓盡致地宜洩自己的情感,愛要愛得真摯、強烈,批要批得尖銳、深刻。

  寫記敘文不能不記事,記事時,不僅要描寫細膩生動,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還要寫出此種事情對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從中得到的啟示和感受。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有一雙會發現的有著獨特視角的眼睛,有一個會積極思考進行探究創新的腦子。這樣才能平中見奇,平中出新,有創意,有見解,立意新。

  寫議論文,要確立正確的觀點,即論點,並選用恰當的事理和事實論據,運用多種論證方法,使道理立得起,有說服力:寫散文,就要採用抒情的筆觸,或歌頌美好的事物,或表達心中真摯的情感和態度。如果選好角度,巧妙構思,還可以運用濤歌的形式。但要注意,記敘要有重點,不能記流水賬,在適當的地方要點明事情的意義和價值;議論要深刻,有理有據,令人信服,不誇大浮泛,空洞無物;散文和詩歌語言都要相對含蓄深刻,過於直白淺露就會缺乏應有的詩意和情調。

  還要給文章命一個好的題目。人常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如果這一說法指的是文章開頭的句子和語言,那麼,我們也可以說“好的題目是成功的一半”。我們見過許多好的題目:有的提綱挈領,點明文章的內容;有的隱喻含蓄,令人產生聯想;有的空靈俊逸,充滿藝術靈性,這些題目都會使文章增色不少。

  我們見過不少優秀考場作文,題目也是很有特色的,比如:《把黎明的美麗帶給曾失落的我》《窗外有隻小小鳥》《永恆追逐的夢想》《長大的感覺有點澀》等。命題作文的寫作關鍵是審題。與話題作文比較,它少於自主命題的要求,但是題目有一定的限制性,寫作時不能跑如果寫半命題作文,首先要在橫線上填寫有關的詞語,將題目補充完整。

  填寫的內容既可以是括號中提供的,也可以另起爐灶材料作文的材料與有引語的話題作文極其相似,但二者運用材料的作用不同,話題作文的材料僅僅用於引出話題,而材料作文的材料則還可以直接運用到作文之中還有很多寫作的常規要求,比如恰當的照應、巧妙的構思、規範的書寫、準確的標點等等,寫作時都應該注意。掌握好的學習方法,在學習中思考,在學習中不斷積累,你一定能在中考中取得理想成績。

  七年級語文下冊學習建議

  一、學會利用語文書

  不要單純認為讀書就是念字,泛泛而讀,作用不大,收效甚微。因此有必要首先下一番功夫,學會從整體到區域性再從區域性到整體,認真研讀課本。

  學期初,新書一到手,先要看目錄看說明,甚至插圖、附錄。明確本學期的任務和重點,然後逐單元閱讀單元提示,明確各單元的具體任務。還可以摘抄或列表格來加深印象,隨時參照。在每一課的課文閱讀上學會“讀提示——做預習——提問題——解疑難——做練習——寫總結”六步讀書法。做到讀通、讀懂、讀好。

  在利用課本的同時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具體做法是:在閱讀語文書的同時,還要注意勾畫出文中的重點句、生字詞及疑難問題。魯迅先生就喜歡邊讀書邊在書上勾畫,濃圈密點、腳註眉批,當有人向他借書時,他總是另外買一本借給別人,因為他的書經過勾畫批註已變成他的服務工具了。

  再如老師的教科書,也是如此,這種在課文的字裡行間勾畫讀書法,既可以使我們讀書時思想集中,提高效率,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還有利於我們複習,複習時只要翻翻書,重點難點一目瞭然。

  學會利用書,還應做到把文質兼美的課文當作自己學習寫作的範文,尤其是初一寫作文應從有意識的模仿開始,然後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

  二、學會上課聽講

  在校學習,聽課是獲得知識,轉變能力的重要途徑,怎樣才能提高聽課效率呢?我認為要做到:看、聽、記、問、思五點:

  1、眼看

  科學實驗表明,從記憶的保持速度上說,“看”的記憶為最好,上課時看老師講課,看黑板上的板書,掛圖、投影等,看課文內容。課堂上老師既是演員又是導演,要注意看老師的表情,手勢等各種體態語言,板書是老師精心設計的一課的重點內容,要一字一句看明白,力爭做到過目不忘,在老師的指導下看課文內容,邊看邊思邊記。眼、腦、手並用,學習效果好。

  2、耳聽

  上課時要耳聽一方。聽老師的講析,聽老師的提問,聽同學的發言,跟上老師講課的思路,積極思考,聽出重點、難點、疑點。只要認真用心聽,聽出這幾個關鍵,不僅可以以點帶面,提高記憶力,還可以增強理解力。

  3、筆記

  看明白聽清楚並不夠,還要認真記筆記。記筆記,以看、聽為主,筆記為輔。要記重點,老師的板書、開場白是重點。有的學生開頭沒注意,再聽後話,不知所云。有的認為開場白是閒話,不注意聽,當聽到正題,才知閒話不閒,想記,晚了。老師提的要求是重點,如“××段要重點分析理解,××內容瞭解即可。”老師講的結論也是重點,這往往是“畫龍點睛”之筆。

  記在哪?語文課上一般記在書上即可,學完一課後再歸納整理記到筆記本上,整理總結的過程又是一次消化吸收的過程。

  怎樣記?充分利用老師講課的間隙,如重複、停頓、板書時搶記,逐漸培養聽記結合的能力。

  4、積極答問

  課上答問,一種是“內心獨白”自問默答;另一種是老師提問時,與同學齊答或舉手起立獨答。這是一個模仿學習的方式,或是成功,或是失敗,總有收穫。積極答問能鍛鍊自己的反應與表達能力,當然問還包括向老師提問,請老師答疑。及時解決自己在聽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三、認真對待作業

  做作業,要目的明確,切忌以下幾點。其一,單純為了完成“任務”,向老師交差;其二,做作業前不認真看書、消化課本內容,甚至連概念都沒弄清;其三,不動腦筋,套書本格式做作業;其四,抄襲別人作業,互相核對答案。這樣做作業儘管也花費了不少時間,但是錯誤多、效率低、容易遺忘。

  做作業究竟應達到什麼目的呢?首先,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有利於將書本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其次,它可用來檢查學習效果,發現問題,以便及時補救;第三,通過做作業,促使同學們積極思考,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第四,做作業可以累積資料,為了全面複習做好準備。

  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按照閱讀學的原理,閱讀效率等於閱讀時間乘上閱讀的認識水平。如果是考試,閱讀時間對大家是同一的、公平的,可以說是一個常量。而閱讀的認識水平則因人而異,各人的差異極大。要提高閱讀的認識水平,當然要靠平時的多讀和考時的讀準。而這點又往往是我們容易忽略的。

  平時閱讀量甚少,即便讀了,其實也不是“讀書”,而是“看書”,關鍵之點是沒有讀出聲音來,亦即沒有朗讀,正因為沒有朗朗上口的朗讀,缺乏出聲的吟誦,所以沒有語感,缺乏語感或語感不強,要進行閱讀和寫作是有困難的。

  1、熟讀、背誦的習慣。古代的學校,誦讀之聲不絕於耳,他們日日誦,天天讀,讀得搖頭晃腦,讀得唾沫橫飛,讀得喉乾舌燥,所以古時候有“手肘成胝,口舌成瘡”之說。

  學習語文,必須養成熟讀背誦課文的習慣。因為一方面,只有在反覆的誦讀中才能實現識字悟意的目的,“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另一方面,只有在反覆的誦讀中才能深刻的感受漢語所特有的審美表現力。比如,漢語的抑揚頓挫的節奏感,那和諧悅耳的韻律感,不通過誦讀是很難品味出來的。其他諸如詞彙美、句式美等,都要在反覆誦讀中予以體會。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學課本中的每一篇範文都要熟讀成誦,特別古詩古文。

  常說語文學習“要死要活”,就是要“死背”。自己不讀不背,光聽老師講得天花亂墜,是學不好語文的。中學時代,是青少年記憶力最佳時期,多讀多背,能開闊視野,能增長知識,陶冶情操,發展智力,錯過“季節”要補救,就來不及了。

  2、精思的習慣。讀書的同時必須學會思考。要眼到、口到、心到,不能“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只有精思,才能有自己獨到的感受、獨到的理解、獨到的體驗和評價,才能產生新的疑問,有新的發現,有新的發展。

  3、博覽的習慣。我們說某人學識淵博,“淵”是指高深,“博”是指廣泛,語文學習最講究“博”。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都要涉獵,以開闊視野,形成知識網路。所以希望多讀有益的課外書,廣泛的瀏覽各種報刊雜誌,學會從電視、廣播、網路上獲取資訊,學會粗讀、通讀、跳讀等方法。閱讀量增加了,語文水平自然也會提高的。

  4、勤查工具書的習慣。語文是一門包羅永珍的語言文字學科,學習中離不開工具書。工具書用好了,學習就事半功倍。常遇到學生問“老師,這個字怎麼讀”這樣的問題,我一般不會告訴他。我請他自己去查字典,培養他的能力,自己查工具書認識的,印象也自然深刻些!也希望大家今後少問這樣的簡單問題。

  5、有意識積累的習慣。學習語文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長期的積累才能使語文學得更好。積累也就需要大量地閱讀與背誦,當我們空閒的時候,讀一讀,好的書籍或文章不僅能豐富知識,還能陶冶你的性情。

  不過,不能只是讀,還要思考,我們應準備一個記錄與摘抄的本子,在閱讀的過程中將遇到的好的句子抄下來,並不時地看看,讓它們變為自己的東西。當遇到疑點,難點時,也要記下來,與旁人討論,聽取別人的看法。

  這樣才會有所長進,水平才會提高。“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一般的人對讀過的書日子久了就沒有多少印象了,等到要用的時候“書到用時方恨少”。有意識的積累,可以使人博學多才,用時得心應手。

  五、良好的寫作習慣

  1、規範書寫的習慣。俗話說:“字是門面書是屋”,可見字跡的重要性。字如其人,寫字型現人的風格、品質和人文素質,從執筆、坐姿、放本子、距離等都要有良好的習慣。其實,平時寫字就是一個很好的練字過程。

  2、勤於練筆的習慣。會讀書的人不一定能寫出好文章,只有通過自己的實踐練習,學以致用才能真正掌握知識。

  每天堅持觀察、感受、思考生活,並寫下所見所聞所感,可以敘事、狀物、抒情,要言之有物,有真情實感,形式可以是日記、週記、讀後感、隨筆、命題作文等。害怕作文,可以理解,那是自己把作文看得太高深,沒有誰要你當作家,你要明白作文就是用自己的筆寫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生活就是我們寫作的“源頭活水”。學習語文,不能囿於課本。

  課本上學的大多是“語言”,而生活中學習的大多是“言語”,而母語的習得更主要的是來源於生活,從閱讀書報到欣賞影視文化;從人際交往到“聽君一席談”,我們無不都在學習語文。我們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學會表達真情實感。

  還有另外的一種方法,可以借鑑。寫作需要素材,只有多看書,多留心身邊的事,將書中所講與現實生活相聯絡起來,寫作時才會思如泉湧,寫出的文章才是好的文章。古語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也就是說只有多讀書,才能寫出好文章。要喜歡去閱讀,當我們看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的時候,要去思考它的內涵,去思考它的寫作方法,去思考作者的思路,再把其中好的方面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取人之長以補己之短。

  平時讀報或讀雜誌之類,遇有認為合適的題目或題材,先不讀作文或原作。自己也做一篇,然後將原文或原作與自己的作品兩相對比,以便找出差距***無論是思想深度還是立意構思以及語言等諸方面的問題***,以明確自己欠缺和應該彌補的地方,然後再重寫。如此這般,若干次以後,你會發現你飛速地進步了。還有一種方法,如對同一個問題讀兩份或兩份以上的報紙,看他們報道的角度或對問題的評論有何異同,這可以培養鑑賞能力與評價能力。

  七年級語文學習技巧

  一、 基礎知識在中、高考時對語文成績的影響微乎其微

  語文基礎知識存在問題不要通過課外補習或強化訓練來解決。中考時,兩個語文整體成績有差異的學生,在基礎知識方面的差異通常不會在試卷上體現出來。

  有次,一位文匯中學的家長給我打電話,說我的孩子這次考試考的特別次,我問哪部分?他把試卷一看,丟分的多是字詞拼音還有組詞解釋,病句修改等基礎知識。然後她告訴我,她打算用一學期的時間,好好的報一個課外班補習一下。

  其實他要真去補習了,那就反而錯了,知識的吸收分兩類,一類是自然吸由的,就相當於主食裡的營養一樣,一種是補充得來的,相當於各種進補食品一樣。如果你覺得孩子缺營養,我們能不能通知狂吃米飯饅頭來補呢?不能!語文基礎知識,就相當於飲食中的米飯饅頭,不可或缺,但不能狂補,只是在平時吃菜時,自然補充。

  所以,語文基礎知識方面,如果存在問題,我們家長不能通過課外補習或強化訓練來解決。因為基礎知識隨著還是上初一初二的增長,會有一個自然變化增長的趨勢。我們曾經上小學時或許寫很多錯別字,有人會專門去改錯別字,有的則只是順便遇到了便更正過來。

  但當高考的時候,很多人的錯別字真不像你想象的那麼多,因為你在這過程是逐步完善的,如果你專門拿出半年的時間去找自己的錯別字,再加以修改,或許高考真的沒錯別字了,但卻不知道該怎麼寫答案,該怎麼寫作文,該怎麼完成閱讀。丟掉的東西會比得到的多很多。我當時跟那個家長說,什麼班都別報,你就正常學,讓孩子認真聽課就可以。

  而且到中考的時候,那個基礎知識已經變的微乎其微。很多學校考基礎知識,更多是希望孩子從一開始的時候學習的時候,認真一點、謹慎一點、紮實一點。

  二、瞭解孩子所在學校的考試特點,對語文丟分問題做到心裡有數

  1、不同學校在初中時的考核思路的不同

  基礎知識在中考和高考時雖然不易影響分數,但在初一階段,卻可能對孩子的語文成績造成明顯的影響。我們按初一考試時出題思路的不同,將學校分為兩類。

  第一類:初一時便按中考的題型出題,基礎知識考核偏少,閱讀題量偏大。

  這一類學校從孩子剛上初一的期中考試,便參考中考的題型比例來出題,這一類學校希望孩子從上初一的時候,就能夠對中考有所認知,從一開始就建立這樣的一個思考和答題的適應性,很順暢的往下走。

  第二類: 初一時重視基礎性內容和知識的考核,閱讀所佔比例偏少。他們認為初一的時候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好的學習習慣,我課上講的什麼你要記的住,它初一第一學期出題的時候就考核前面幾個單元的相關內容,看孩子課上學的怎麼樣。

  這二者考試思路的差異會直接體現在考試分數上。比如說去年秋季的人大附中,當時語文閱讀分是30分左右,結果班裡面有只得7分的孩子,得15分左右的也特別多,這個分數是讓很多的家長看到以後完全崩潰的結果,家長會想,我的孩子一直學習不錯,小學的語文經常答100多分或者是90多分根本沒有任何問題。結果上了中學卻這麼差,孩子在這兒丟分數了家長就特別的茫然,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2、剛上中學的家長和學生,有必要了解小學語文閱讀考試與中學的差異

  ***1***、小學語文閱讀成績的好壞,在中學不具太大參考意義和價值

  在這裡要說一下,如果你在小學閱讀丟分比較多的話,原因可能一個是你答題的時候不夠認真,還有一個你不夠聽老師的話,或者老師個人的愛好跟你不一樣。

  我國小學語文的考試中,本身沒有完善的閱讀教學體課、課程實施細則與標準,如果要補上這一塊,得從兩個源頭抓起,一是在師範類院校的中文專業下增設《閱讀教學》課程,但目前國內還沒有;二是完善小學到中學一體化的語文閱讀課程實施標準與教學細則,目前也沒有。正是因為這兩樣的缺失,小學閱讀的教學亂象不一而足,正是因為缺少這兩樣標準,老師判分時往往偏向於兩個極端:

  一是死扣字眼,與參考答案稍有差異,便判錯,沒有遵守語言文字表達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二是過於主觀,學生只要按老師說的思路來做,即正確,沒有按老師的思路來進行,便判定為錯誤。

  這兩種極端,都使得閱讀的成績在很大程度上無法體現孩子閱讀應試能力的基本水平,因此,其分數沒有參考性。

  ***2***中學語文閱讀考試,有章可循上初中以後,整個中學語文閱讀只能考兩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知識點,小學基本上不涉及這個知識點,針對初中,我在《語文知識地圖》中梳理出了完整的知識點考核體系。比如問:“文章第一段中運用了環境描寫,它在文章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環境描寫的作用就是考核知識點,按《語文地圖》來分析,環境描寫總共有四個作用,第一交代背景,第二渲染氣氛,第三豐富情感,第四個推動情節發展。每一年考試不管是中考和高考,只要是考到環境描寫說它起到了什麼作用或者是有什麼好處,它只會考這四個作用中的一個。其餘的你不管答多少,都不會得分。

  第二方面是答題結構和答題模式,如果沒有答題結構和答題模式,也是《語文地圖》中的四種能力,即概括能力、理解表述能力、判定分析能力和賞析能力。小學考試基本不涉極判定分析和賞析能力,但在初中,這兩樣能力是必考。

  3、明白孩子在哪部分丟的分數,比考了多少分更重要

  明白孩子在哪部分丟的分數,比考了多少分更重要,因為你要決定我要用多長時間或者是要不要用時間解決那個問題,有的時候你需要了解孩子的學校考試試卷情況。比如說北大附中初一的孩子考完之後,有的孩子考的比較弱,但因為他們初一考試以課內和基礎知識為主,如果考得差,可能只是說明這個孩子上課聽課效率低,因為它初一期中考試閱讀題佔的比重較低。基礎知識和課類單元考試的比重較高。

  因此,在得到孩子的考試成績後,最重要的不是看總成績,而是要看在哪部分丟的分多。

  另外,學生的成績,一學期中,期中和期末成績可以作為參考就成,平時的成績雖確有高低之後,但不可以作為分析樣本,因此,過渡地焦慮學生短期內的成績波動,對學生和家長百害而無一利,反而會助長學生和家長不必要的焦慮情緒,缺少長遠的學習計劃安排,追求短期的應付性的學習,緊跟著帶來的,是盲目的、重複性的學習。

1.七年級學生學習計劃

2.初一學習計劃作文5篇

3.初一下學期學習計劃表

4.我的學習計劃範文3篇

5.語文七年級教學計劃範文

關於語文複習計劃
七年級語文下冊複習計劃怎麼制定
相關知識
七年級語文下冊學習計劃怎麼寫
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複習計劃怎麼寫
七年級語文下冊複習計劃怎麼制定
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複習計劃怎麼制定
九年級語文期末複習計劃怎麼寫
五年級語文期末複習計劃怎麼寫
蘇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複習計劃
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複習計劃三篇
人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複習計劃***2***
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複習計劃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