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讀後感_讀大學之道讀後感範文
大學是指“大人”之學、君子之學。道是指自然、社會規律的大學問,是大智慧之學。大家讀了之後會有那些感受呢?下面就跟小編來看看大學之道讀後感吧!
大學之道讀後感篇一
昨天晚上終於把已更新的《大學之道》看完了,長長的五卷,一百多章,有時看得我不願關電腦,可有時也讓我厭煩,但總的來說,還是很不錯的,畢竟有那麼高的點選率。
我想就我看的這些做個記錄:林曉這個人是不是有點懸乎呢,在現實生活中能找到這樣的原型嗎?但不管找不找得到,我還是很佩服、敬重他的,要不怎麼會有那麼多的漂亮女生為他而受傷呢?怎麼會有那麼多的猛將為他而拼命工作呢?但最讓我感動的,還是林曉和韓冰之間的愛情,在現實社會裡,能找到幾對像他們一樣,為了對方等待十幾年,雖然段天和方芸的愛情也很讓人感動,可怎麼也不會有林曉他們那樣的煽人淚下。想想林曉為了追尋韓冰的影子***還有就是完成母親的遺願***,在事業的巔峰時期毅然引退江湖,走進高考補習班,然後考進楚天大學,並且在楚大低調地學習、生活,開學第一天居然還跑到圖書館的工地上去做苦工。但不管怎麼低調,他在各個方面都讓人有一種領袖風範,他的意見、建議都很有見地,讓人不得不注意他,也讓人不得不喜歡他!而在事業方面,他又是一個有想法,敢行動的人,並且很懂得與人交談,讓小女很是佩服!
希望故事的結局是美好的,最好是林曉能和韓冰在一起,也不枉費他們等了彼此十二年!
大學之道讀後感篇二
大學,中學,小學。似乎這樣一個排列有些有趣,如果把握的成長經歷看做一個數,那這個排列就是我的倒數。這樣說並不為過,因為在20年的生存裡,他們佔據了13年了。從兒時就在求學道路上兢兢業業,對大學充滿憧憬。那麼在捧起《中國語文》這本課本時,不料與《大學之道》這篇文章碰上面,開始了我對大學的思索。
古時的人們上學,八歲入小學,十五歲入大學。似乎大學就是大人之學。而在大學裡輔導員給我們上的第一堂班會時,大學兩字被放大化的排在了黑板之上,而在“大”字下面重重的劃上了標記符,然後開始了對這包含豐富的“大”字進行闡述。它不僅僅是指教學樓等建築規模的大,更多的是指在這個環境中充斥著大知識,大智慧,大思想。大學裡的大樓,大湖,大門,大道等不是支撐大學之大的支柱。而大學裡的大師,大事,大人物,大圖書館等才是鑄就大學之大。簡簡單單的一個對“大”字的闡述包含著的是千言的勸學,萬語的啟示。
一位先哲有說育人為主,德育為先,而恰恰的在《大學之道》的第一句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確的提到德對於一個人的至關重要。而文章就是圍繞這句話展開的,在《朱子語類》卷第十五中將這段文字概括為“三綱”“八目”。三綱便是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而“八綱”指的便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那麼我從大學之道開始聯想。道,是道“路”,是通向目標的途徑。用道路比喻事物背後的規律,給人的感覺更直觀。老子說:道可道,非恆道,講的正是人可以通過學習思考掌握事物發展的一定規律,但是,今天可行之道,明天不一定可行,事過境遷也。他強調了人認識世界的可能性,也強調了人認識事物的侷限性,更強調了世界萬物的變化無常。這和古希臘的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經說過一句話“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有相似之處,當然,老子的道講的更多的是自然之道,孔子的道更強調的是人之道。大學之道,就是掌握上等學問的方法和途徑。成人學國學,從大學開始,朱子等也說十五歲以後開始入太學。之前,是小學,主要學習的是洗掃應對,初級禮儀和文字基礎。十五歲以後,學有餘力的人而又有遠大理想的人,開始學習大學之道。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凡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大學》中,強調修身為本。修身,就是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不斷矯正自己的行為以適應和接近正道。正如人駕駛車輛的時候,需要不斷修正方向,才能不偏離正道。人生的實踐也是這樣。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明什麼?按儒家講是發揚人本性中好的德行,涉及到一般的人,可以理解為發揚自己的長處,也就是說,不是什麼都明,而是有所側重,因為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特點和長處,瞭解了自己,知道了自己的長處,並去發揚它,那就是明明德。“親民”按儒家傳統解釋應該是推廣儒家的理想和道德理念,對一般人來講,就是發揮所長,勇於實踐,有所作為。 有所作為的目的是什麼呢,按《大學》講就是“止於致善”。 對“致善”的理解,廣義上講是達到儒家提倡的最高理想境界,如建立大同社會。涉及到一般的人,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具體界定自己的理想目標。重要的是過程和方法。
通過修身使自己德行和能力提高以後,接下來就是進一步的擴大實踐範圍,也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之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就是說,學習感悟人生之道並且不斷
的實踐演習,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共同探討人生之道,是一個更快樂的事,就算沒有人理解我們的才學,或者沒有機會實踐我們的理想,但我們不依然是一個活的很充實的君子嗎!
走過古時大學,踏入現代大學。每個上過大學的人對於大學都有不同的定義和理解,但不可置否的一點是:大學是我們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時光,每個人對大學生活都有自己的感悟,在我看來,我第一件就是充實的大腦和良好的思辨能力。無論你是否對自己所學專業報以興趣,還是不想在本專業繼續研究下去,畢竟本科教育並不是讓每個人都去做學問的,但是書卻不能不讀,而且還要儘可能地多讀書、讀好書。書可以填充讀者精神上的滿足,豐富認識視野。讀書是獲取大腦所需營養的最好方式,而且大量的閱讀可以塑造人的思辨能力和學習新知識的能力。第二件就是要培養和發展一個自己的興趣愛好或者特長。在大學裡不僅僅是學習成績的競爭,有時你會發現有一個特長會帶給你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在大學裡,有特長的人會顯得更加自信。運動場的颯爽英姿、優美的舞姿、嘹亮的歌喉、下得一手好棋,都能帶給你無盡的自信,即使讓你的文字偶爾見諸於報刊雜誌,都能給你帶來才子才女的佳號。第三件就是在大學裡要有幾個真心、知心的朋友。人無友則無趣。在大學裡是很容易受到寂寞和無聊的侵襲的。多一個朋友,就少一份寂寞,也會多一份快樂,朋友是生活的助推器:一方面可以讓你的生活變得豐富起來,另一方面也可以讓你本身變得有趣起來。
大學是一本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讀後感。當我們剛剛走進大學校園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是充滿好奇和憧憬的,希望我們每個人能認真地讀好這本書,願我們合上這本書的時候,留下的是一段經久而美麗的回憶。
大學之道讀後感三
大學之道講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作者曾子本人就是傳承道統的中堅骨幹,所以將人倫作為維繫整個社會行為和政治規範的微觀基礎。
《大學》卷首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所謂“明明德”,前一個明是動詞,意指理解掌握;而後一個明為形容詞或名詞,強調儒家的道統而非其它的歪門邪道。明明德與親民、至善一直被認為是《大學》之重要的三綱。明德是根本,親民為路徑,至善則是境界,是個體行為的理想目標。
這對於一名教師就比較重要了。因為教師通常肩負明德和明明德的雙重責任。
所謂明德是規範的體例,說起來並非難題;關鍵在於明明德,這又是一個雙向的行為過程。作為一名教師就需要循循善誘,通過傳道釋疑解惑,激發學生對真和善的渴求,使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得到最高的發展,同時,在言傳的同時更可以身教。以教師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學生使其可以不斷地明明德,日積月累而達到教學雙方自立並立人。
親民、至善——大學之道強調的不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實踐,它還要求把個人的道德修養應用於社會政治實踐,是一個推己及人的過程。親民,說到底就是將自己的道德修養普遍地施及於天下百姓,並使天下百姓都能體認到自己心靈中所具有的誠明德性,由此同樣再去施之於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共同創造出一個和諧社會,這樣就能做到大學之道所謂的“止於至善”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確實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親民,至善既不難;同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齊家治國平天下亦不難。這就是通過《大學》篇學習受到的教益和啟迪。
點選下頁檢視更多大學之道讀後感相關內容
教師講規矩守紀律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