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的傳承歷史
中華茶文化因其特定的內涵,具有很強的民族性,而越具有民族性的文化,也越具有世界性。那麼你們知道馬上?下面是小編為你準備的,希望對你有用。
***一***茶葉的起源
水是萬物不可缺少的。遠古高智商人類開始對人體補充能量需水解渴,水質提高生活質量同時不斷在調口味,在水中補充各種新增物,喝之口感更有味,達到心曠神怡之感覺。古先民生活區周邊各種灌木葉成為新增物物件,茶葉應是這樣誕生的。
***二***古陶器皿中尋茶文化
考古新石器時期,陶製品使用的杯、壺、豆等飲用水器具中,可以汲取到古代先民已有飲茶水或用“酒” 資訊。早在7000年河姆渡時,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龍山文化及陶器皿中都可以發現。用作蒸、煮功能陶器皿,可煮 “茶” 煮“米飯” 與唐代煮茶器三足釜相似。他們已在水中新增各種植物類“葉、草藥水”或經過糧食發酵煮成酒水。從八千年跨湖橋文化陶罐中曾有煎燒草藥殘留實物依據,可理解為’’茶”水中新增物之一。先民在喝水過程中試用不同的樹、草葉作調口味,從數千年飲食生話實踐中積累起到健身、解百毒作用,對人體有益補充。多樹葉品種被逐步淘汰掉,逐步細化分離出,如茶水、藥水、酒水等;當今名茶是古人數千年來大浪淘沙中被人們認同細化後的精華。
***三***茶的記載
最早期記載可能由戰爭、天災損壞遺失無從考證。文的記載依據是較滯緩,至漢代時發現才有飲茶的記載,盛唐時古越瓷、綢、茶是已大量出口、古越先民創造海上“瓷綢之路”同時也是傳播茶文化的傳人。宋代文人墨客鬥茶成為時尚,各式飲茶用名盞風菲一時。
***四***茶的傳人
在現代的二十一世紀臺灣九份地區還保持早期茶文化。營模式到燒煮工藝方式,各種茶葉製作品種豐富多彩、包括茶盞器皿用具等是中華民族“茶文化”歷史見證。
***五***從新石器時期至唐宋時使用***茶***、***酒***、***水***各種類飲具文化,豐富多彩,其中可汲取她的起源和興衰。
中國茶文化的對外傳播路徑
⑴茶入朝鮮半島
朝鮮半島在四世紀至七世紀中葉,是高句麗、百濟和新羅三國鼎立時代,據傳六世紀中葉,已有植茶,其茶種是由華嚴宗智異禪師在朝鮮建華嚴寺時傳入至7世紀初飲茶之風已扁及全朝鮮。後來,新羅在唐朝的幫助下,逐漸統一了全國。
在南北朝和隋唐時期,中國與濟、新羅的往來比較頻繁,經濟和文化的交流關係也比較密切。特別是新羅,在唐朝有通使往來一百二十次以上,是與唐通使來往最多的鄰國之一。新羅人在唐朝主要學習佛典、佛法,研究唐代的典章,有的人還在唐朝做官。因而,唐代的飲茶習俗對他來說應是很親近的。
新羅的使節大廉,在唐文宗太和後期,將茶籽帶回國內,種於智異山下的華巖寺周圍,朝鮮的種茶歷史由此開始。朝鮮《三國本紀》卷十,《新羅本紀》興德王三年雲:"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種子來,王使植地理山。茶自善德王時有之, 至於此盛焉"。
至宋代時,新羅人也學習宋代的烹茶技藝。新羅在參考吸取中國茶文化的同時,還建立了自己的一套茶禮。這套茶禮包括
一、吉禮時敬茶;
二、齒禮時敬茶;
三、賓禮時敬茶;
四、嘉時敬茶。
其中賓禮時敬茶最為典型。高麗時代迎接使臣的賓禮儀式共有五種。迎接宋、遼、金、元的使臣,其地點在乾德殿閣裡舉行,國王在東朝南,使臣在西朝東接茶,或國王在東朝西,使臣在西朝東接茶,有時,由國王親自敬茶。
高麗時代,新羅茶禮的程度和內容,與宋代的宮廷茶宴茶禮有不少相通之處。
⑵茶入日本
中國的茶與茶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最為深刻,尤其是對日本茶道的發生發展,有著十分緊密的淵源關係。茶道是日本茶文化中最具典型性的一個內容,而日本茶道的發祥,與中國文化的薰陶慼慼相關。
中國茶及茶文化傳入日本,主要是以浙江為通道,並以佛教傳播為途徑而實現的。浙江名剎大寺有天台山國清寺、天目山徑山寺、寧波阿育王寺、天童寺等。其中天台山國清寺是天台宗的發源地,徑山寺是臨濟宗的發源地。並且,浙江地處東南沿海,是唐、宋、元各代重要的進出口岸。自唐代至元代,日本遣使和學問僧絡繹不絕,來到浙江各佛教勝地修行求學,回國時,不僅帶去了茶的種植知識、煮泡技藝,還帶去了中國傳統的茶道精神,使茶道在日本發揚光大,並形成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和精神內涵。中國茶葉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浙江的佛教對日本的影響和日本遣使、學問僧在浙江的遊歷。在這些遣唐使和學問僧中,與茶葉文化的傳播有較直接關係的主要是都永忠和最澄。
都永忠在興仁寶龜八年***唐代宗大曆十二年,公元777年***,隨著唐使到了中國,在唐朝生活了二十多年,後與最澄等一起回國。都永忠平生好茶,當弘仁元年***唐憲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四月,嵯峨天皇行幸近江滋賀的韓琦,經過梵釋寺時,作為該寺大僧的都永忠,親手煮茶進獻,天皇則賜之以御冠。同年六月,嵯峨天皇便命畿內,近江、丹波、播磨等地種茶,作為每年的貢品。後來,茶葉逐漸成為宮廷之物,深受皇室寵愛,並逐步向民間普及。
傳播中國茶文化的另一個重要人物是日僧最澄。最澄到浙江後,便登上天台山,隨從道邃行滿學習天台宗,又到越州龍興寺從順曉學習密宗,永貞元年***805年***八月與都永忠等一起從明州起程歸國。從浙江天台山帶去了茶種,據《日本社神道祕記》記載最澄從中國傳去茶種後,植於日吉神社旁***現日吉茶園***。最澄在將茶種引入日本的同時,也將茶飲引入了宮廷,得到了天皇的重視,具有與都永忠同樣的功績。
最澄之前,天台山與天台宗僧人也多有赴日傳教者如天寶十三年***754年***的鑑真等,他們帶去的不僅是天台派的教義,而且也有科學技術和生活習俗,飲茶之道無疑也是其中之一。
南宋時期,是中國茶道外傳的重要階段。日僧榮西曾兩次來華。榮西第一次入宋,回國時除帶了天台新章疏30餘部60卷,還帶回了茶籽,種植於佐賀縣肥前背振山、拇尾山一帶。榮西第二次入宋是日本文治三年***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四月,日本建久二年***宋光宗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七月,榮西回到長崎,嗣後便在京都修建了建仁寺,在鎌倉修建了聖福寺,並在寺院中種植茶樹,大力宣傳禪教和茶飲。
在此期間,中國宋代的茶具精品--天目茶碗、青瓷茶碗也由浙江開始相繼傳入日本。在日本茶道中,天目茶碗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日本喝茶之初到創立茶禮的東山時代,所用只限於天目茶碗,後來,因茶道的普及,一般所用茶碗為朝鮮和日本的仿製品,而天目茶碗益顯珍貴,只限於"臺天目點茶法"和其它一些比較莊重的場合,如貴客臨門或向神佛獻茶等。
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茶道,是由奈良稱名寺和尚村田珠光1425-1502年***,將平民聚合飲茶的集會"茶寄合"與貴族茶會"茶數寄"合二為一形成的禪宗點茶法。自珠光完成了茶道的建立後,千利休***1522-1591年***繼續發揚光大,提煉出"和、敬、清、寂"茶道四規,而取得"天下茶匠"的地位。從此以後,日本茶道流派紛呈,各具特色,但"和、敬、清、寂"四規和待人接物的"七則",仍然是茶道的主要精神。整個日本茶道藝術,無不體現出與佛教的息息相通,至今仍然散發著中國唐宋時代的文化氣息,保留著浙江天台山、徑山等地的佛家飲茶遺風。
⑶茶入俄國
中國茶葉最早傳入俄國,據傳是在公元六世紀時,由回族人運銷至中亞細亞。到元代,蒙古人遠征俄國,中國文明隨之傳入,到了明朝,中國茶葉開始大量進入俄國。
至清代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中俄簽訂互市條約,以恰克圖為中心開展陸路通商貿易,茶葉就是其中主要的商品,其輸出方式是將茶葉用馬馱到天津,然後再用駱駝運到恰克圖。
1883年後,俄國多次引進中國茶籽,試圖栽培茶樹,1884年,索洛沃佐夫從漢口運去茶苗12000株和成箱的茶籽,在查瓦克──巴統附近開闢一小茶園,從事茶樹栽培和製茶。
1888年,俄人波波夫來華,訪問寧波一家茶廠,回國時,聘去了以劉峻周為首的茶葉技工10名,同時購買了不少茶籽和茶苗。後來劉峻周等,在高加索、巴統開始工作,歷經了3年時間,種植了80公頃茶樹,並建立了一座小型茶廠。1896年,劉峻周等人合同期滿,回國前,波波夫要託劉峻周再招聘技工,產菜購茶苗茶籽。1897年,劉峻周又帶領12名技工攜帶家眷往俄國,1990年在阿札里亞種植茶樹150公頃,並建立了茶葉加工廠。
中國茶文化傳播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