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歌代表作和賞析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2日

  杜甫被稱為詩聖,但他的代表作你知道是哪一首麼,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可以幫助到大家!

  ***一***

  《送遠》

  【原文】

  送遠

  帶甲滿天地⑴,胡為君遠行⑵!

  親朋盡一哭⑶,鞍馬去孤城⑷。

  草木歲月晚,關河霜雪清⑸。

  別離已昨日,因見古人情⑹。

  【註釋】

  ⑴帶甲:全副武裝的戰士。《國語·越語上》:“有帶甲五千人將以致死。”

  ⑵胡為:何為,為什麼。《詩經·邶風·式微》:“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

  ⑶親朋:親戚朋友。唐杜甫《登岳陽樓》詩:“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⑷孤城:邊遠的孤立城寨或城鎮。此指秦州***今屬甘肅天水***。

  ⑸關河:關山河川。《後漢書·荀彧傳》:“此實天下之要地,而將軍之關河也。”

  ⑹“別離”二句:因為想到古人離別時的傷感,還是會不斷想起昨日離別的情景。

  ***二***

  《望嶽》

  【原文】

  《望嶽》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

  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

  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註釋】

  嶽:此指東嶽泰山,泰山為五嶽之首,其餘四嶽為西嶽:華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嶽,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為五嶽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這裡指對泰山的尊稱。

  夫:讀“fú”。發音詞,無實在意義,強調疑問語氣。

  夫如何:怎麼樣

  齊、魯:古代齊魯兩國以泰山為界,齊國在泰山北,魯國在泰山南,即山東地區。原是春秋戰國時代的兩個國名,故後世以齊魯大地代稱山東地區。

  青:指蒼翠的山色。

  未了:不盡,不斷。

  青未了:指鬱郁蒼蒼的山色無邊無際,浩茫渾涵,難以盡言。

  造化:這裡指大自然。

  鍾:聚集。

  神秀:天地之靈氣。

  陰陽:陰指山之北,陽指山之南。

  割:分。誇張的說法。此句是說泰山很高,在同一時間,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曉:黃昏和早晨。

  蕩胸:滌盪胸襟。

  曾:通“層”***見人教版《語文》八上***

  決眥***zì***:眼角***幾乎***要裂開。這是由於極力張大眼睛遠望歸鳥入山所致。

  決:裂開。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會當:應當,終當,定要。

  凌:登上。凌絕頂,即登上最高峰。

  小: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意思為“以……為小,認為……小”。

  【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約作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以後。此時,詩人正“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當他遊歷到山東,被泰山的壯麗景色所吸引,寫下了這首《望嶽》詩。詩中以飽滿的熱情形象地描繪了這座名山雄偉壯觀的氣勢,抒發了作者青年時期的豪情和遠大抱負。

  前六句實寫泰山之景。開頭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設問統領下文。二句的“齊魯青未了”自問自答,生動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綿延、高大。“青”字是寫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現山勢座落之廣大,青翠之色一望無際。這是遠望之景。

  三、四句是近望之勢。“造化鍾神秀”是說泰山秀美無比,彷彿大自然將一切神奇秀麗都聚集在這裡了,一個“鍾”字生動有力。“陰陽割昏曉”,突出泰山的高聳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與昏暗的兩個天地。“割”字形象貼切,給參天矗立的山姿賦予了生命力。

  五、六兩句是近看之景,並由靜轉動。“蕩胸生層雲”描寫山腰雲霧層層繚繞,使胸懷滌盪,騰雲而起,用“層雲”襯托出山高。“決眥入歸鳥”,是瞪大了眼睛望著一隻只飛回山林中的小鳥,表現出了山腹之深。一個“入”字用得微妙傳神,好象一隻只小鳥從遠處徐徐而來,又徐徐而去,足見山腹是何等深遠了。

  最後兩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產生了登臨的願望。“會當凌絕頂”中的“凌”字,表現了作者登臨的決心和豪邁的壯志。“一覽眾山小”,寫詩人想象中登上絕頂後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顯得低小,以此襯托出泰山的高大。

  這首詩的題目是“望嶽”,全篇緊緊抓住“望”字寫景,寫景中又處處烘托著一個“高”字。從而把泰山的萬千景色、高大的氣勢渲染得纖毫畢現,令人如親臨其境。故此《望嶽》一詩,成為歷代描寫泰山的佳篇,被人們傳頌不絕。

  ***三***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原文】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其五

黃師塔前江水東,

春光懶困倚微風。

桃花一簇開無主,

可愛深紅愛淺紅?

 

【註釋】

①江畔:指成都錦江之濱。

②獨步:獨自散步。

③塔:墓地。

④一簇:一叢,無主--沒有主人。

 

【白話譯文】

  黃師塔前那一江的碧波春水滾滾向東流,春天給人一種睏倦讓人想倚著春風小憩的感覺。江畔盛開的那一簇無主的桃花映入眼簾,究竟是愛深紅色的還是更愛淺紅色的呢?

 

【賞析】

  本詩作於上元二年(761),當時,杜甫定居於成都草堂,生活稍稍安定。但年逾半百,垂垂老矣。

  感慨之情,溢於言表。每每獨步尋幽,消遣世慮。此詩雖題為尋花,實為遣愁散悶,因而隱藏著悲的情調。這裡所選的一首,是七絕句中的第五首。它所突出表現的是桃花之美和詩人愛花、賞花的審美心理。

  首先,詩人為我們勾勒出一幅美妙的風景畫,高聳的黃師塔,巍然屹立著;流動的江水,從塔前東流而去,構成了有縱有橫的幾何圖。塔,是靜止的;江,是流動的。畫面有動有靜,與巨大的幾何形相映襯,給人以壯美的感受。塔前、水東,標明瞭方位,這就為下句的風景描繪,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其中,“黃師塔前”句,在製造氛圍方面,尤為重要。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說道:“蜀人呼僧為師,葬所為塔,乃悟少陵‘黃師塔前’句。”僧亡塔在,崇敬之餘,夾雜著幾分悲愴之情。

  然而詩人畢竟在尋春,風和日麗,春光怡人,不覺睏倦,且倚微風,以寄雅懷。詩人以一“倚”字,就將自己與大好春光融合為一,達到寓情於景,以景寄情的完美境界。

  下兩句著力寫桃花。在詩人筆下,桃花一簇,深淺放紅,然主人已逝,唯有寂寞相隨耳。若詩人不尋花至此,又有何人賞識?字裡行間,流露出無人賞識的淡淡的哀愁。這與七絕句的總調子是合拍的。但此詩重點畢竟是寫愛花,故也縈繞著喜的氣氛。“可愛深紅愛淺紅”句,用了兩個愛字,兩個紅字,表現詩人對花之美的欣悅,並以反問的語氣作結,不僅饒有興味,而且由己及人,這就擴大了審美的範圍,強化了美感。楊倫評道:“綺語令人慾死,疊用愛字有致”(《杜詩鏡銓》卷八),可謂肯綮。明王嗣奭也說:

  “其五:‘春光懶困倚微風’,似不可解,而於惱怕之外,別有領略,妙甚。桃花無主,可愛者深紅耶?淺紅耶?任人自擇而已。”(《杜臆》卷之四)如果說七絕句前四首是在分別描寫惱花、怕春、報春、憐花而流露出悲愁的情懷的話,那麼,此首(其五)卻表達出愛花、賞花時的喜悅之情。如此由悲入喜的描寫,造成了節奏的起伏變化,給人以新奇的美感。這種喜悅之情,並未戛然作結,而是自然而然地向後延伸;以致在下一首,達到了最高潮。如果缺少它,就缺少一個必要的情感過渡,而顯得美中不足。


杜甫詩歌的風格特點
杜甫讚美人格的古詩
相關知識
杜甫詩歌代表作和賞析
杜甫的詩歌代表作是什麼
惠特曼詩歌代表作
孟浩然的詩歌代表作是什麼
普希金的詩歌代表作是什麼
白居易詩歌代表作
白居易詩歌代表作
詩人岑參詩歌代表作有哪些
高適詩歌代表作有哪些
自然主義攝影代表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