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營銷成功案例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8日

  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推出和發展,一方面拓寬了投資者的投資渠道,滿足了投資者對於資產保值增值的需求,另一方面有利於銀行緩解資金壓力、增加中間業務收入,擴大市場份額。 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1:

  渤海銀行渤鑫27號理財產品和農銀匯理增強收益債券型證券投資基金在“中國金融創新獎”評選中獲得“十佳金融產品營銷獎”。這是渤海銀行繼在該評選活動中獲獎之後,再次奪得殊榮。

  渤海銀行一直致力於探索通過創新模式增強整體的競爭力,從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再到營銷創新,都體現了對客戶需求的深刻理解,對政策和形勢的準確把握,對個人零售市場的細分,及對服務流程的不斷完善。這次“理財產品及基金承銷營銷案例”即是渤海銀行在理財產品和基金承銷工作中,以客戶需求為中心,從產品設計和服務入手、以創新模式取得成功營銷的具體體現。

  “中國金融創新獎”評選是由《銀行家》雜誌社、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產品中心共同主辦,並攜手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鳳凰財經、中國證券報、新華網、搜狐網等聯合釋出的。活動體現了中國金融創新功能、動態、趨勢的風向標。評選以其專業性、權威性和實踐性成為中國金融創新的最具影響力品牌之一。本屆“中國金融創新獎”評選活動參與單位範圍廣,評選過程公平公正,真實客觀,共有工、農、中、建等全國性及地方性銀行報送的超過600餘份案例參選,案例全面涵蓋金融產品、品牌策劃、市場推廣、金融服務等主題

  2:

  因銀行理財產品在銷售過程中出現的系列問題,導致客戶與銀行產生的糾紛日益增多。這兩天也有媒體報道稱,一客戶在興業銀行買理財產品才9個月,23萬元只剩15萬,直呼“坑爹”不說,還指責銀行“虛假介紹”,說興業銀行不負責人,“口頭介紹一套,實際操作又是另一套”。此外,一客戶抱怨光大銀行的一款理財產品,理財到期收益縮水五成,真是始料不及。有媒體還對“那些坑爹的銀行理財產品”進行了盤點。

  為何銀行理財產品在營銷過程中糾紛、質疑不斷?為何有的投資者會直呼“坑爹”?目前國內理財市場處於“爆發性”增長階段,在理財產品的銷售過程中,銀行方面往往忽略了給投資者的風險提示,而單純向其強調潛在收益,這樣會誤導投資者選擇一些與自身資產、風險不匹配的產品,從而誘發投資風險,造成客戶與銀行的糾紛。

  有分析就認為,銀行在銷售過程中存在誇大收益,掩飾風險,資訊披露不充分,推銷產品不分物件等問題,從而導致糾紛不斷。

  其實,銀行在銷售理財產品時,要綜合考慮客戶所屬的人生週期以及相匹配的風險承受能力、客戶投資目標、投資期限長短、產品流動性等因素,為客戶推薦適合的產品。此外,銀行從業人員應客觀地向客戶說明產品的各種要素,讓客戶在購買產品前對產品型別、特點、購買方式、投資方向、收益預期、市場風險等有全面的瞭解。

  只有這樣,才能體現銀行業金融機構的一個專業性,體現出社會責任感。目前來看,客戶的專業知識是匱乏的,而銀行應當為客戶著想,敢於對客戶說“不”。不要為了銷售出去這款理財產品,不分物件、不分風險承受能力,輕易的推薦給客戶。銀行應本著對客戶負責的態度,“對症下藥”地去推薦或銷售適合客戶的理財產品。

  3:

  近日,中國光大銀行自主研發的陽光理財·資產配置平臺AAP榮獲“2013-2014年度中國傑出營銷獎”。從光大銀行了解到,陽光理財·資產配置平臺的研發思路和服務理念是對大資料思維的一次成功運用,開創了國內銀行零售金融服務支援系統的先河。

  在申報此次“中國傑出營銷獎”的所有案例中,光大銀行申報的AAP平臺應該是最“老”的一個案例。事實上,早在2012年年中,光大銀行就面向全行的財富客戶和私行客戶推出了這一平臺。光大銀行零售業務部負責人表示,“不同於別的營銷案例在結案之後立即可以申報,我們做的是金融服務的創新平臺,那麼就需要將這一平臺投放市場後,對它的運作效果進行一個較長週期的檢驗。”

  截至今年3月25日,AAP平臺直接和間接促成的理財產品、代銷基金、代銷保險和其它產品的銷售總額達到84.28億元,其中通過AAP平臺直接促成的銷售額為28.73億元,基於AAP平臺生成的財富管理報告書達成的銷售額為30.81億元,預估通過入口網站達成的銷售額為24.75億元。

  如何看懂銀行理財產品?

  隨著6月將至,銀行業又將迎來年中儲蓄任務的考核。小編了解到,全國多地不少銀行近日推出的多款理財產品年化收益已普遍“衝6”,個別收益率甚至超過7%。而網際網路寶寶的收益跌破5%。對此,不少夥伴們也開始對銀行理財產品動心。

  銀行除了幾十年為我們提供存錢服務之外,近年來又提供了大量的這樣“無/低風險投資”的產品,所以,造成了大家都愛銀行、天然覺得銀行安全的印象。

  但是最近頻頻爆出新聞:顧客被銀行客戶經理忽悠,買了自己不需要的銀行理財產品,並因此大受損失。

  實際上,信任與慣性思維驅使他們給“銀行理財”的評分都很高,一般認定銀行理財:低風險、回報相對高、有保障。其實,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中,從無風險到高風險的投資,一應俱全。

  小編講過,投資“投熟不投生”。不做不懂的理財,理財產品說明書一定要看懂了再決定買不買。就好比化妝品的說明書,只有讀懂了是怎麼回事、產品的效能怎麼樣、用了以後是什麼效果、如何使用,才可以往臉上擦。如果也不看說明書就胡亂擦一通的話,很有可能會把一張細皮嫩肉的臉毀得找不到“另一半”。

  那麼,面對某些“天書”一樣的說明書,投資者到底該重點關注哪些、哪些只是簡單瞭解就可以的呢?理財產品說明書中同樣有其效能、效果、使用方式,只要我們抓住了這些關鍵詞,對該理財產品的瞭解也就不離十了。

  先來看一下理財產品都有哪六大關鍵詞。

  一、投資方向和風險等級

  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方向一般有貨幣、債券、混合、股票---確定了投資方向,基本就能瞭解產品的風險高低了。

  風險等級劃分沒有統一規定,各家銀行對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採用了不同的符號。

  主要有以下幾種:R1級至R5級;數字1級至5級;漢字一級至五級;一顆星至五顆星;字母A至E等,風險按由低到高排列。

  小提示:買理財產品還有一個簡單的判斷方法,看產品投資組合裡面是否有“股票”字樣,如果有風險級別至少在R3以上中風險以上。

  二、保證收益與預期收益

  在投資者關注保證收益與預期最高收益率的時候,一定不要被一些誘人的數字所誤導。應該明白的是,預期收益只是理想狀態下的收益率,並不是實際收益。

  比如某理財產品,銀行會給出50%的收益率。但實際情況是經過市場價格浮動和風險的洗禮,預期收益率很難達到。

  投資者也應該關注一下,對方給出的收益率是否年化,有的理財產品說明書上會玩文字遊戲,比如18個月收益率為18%,其實就是年收益率為12%。

  三、認購期

  認購簡單理解就是預購。投資者往往不看清楚認購期就急於投資,總害怕過了投資的最佳時機。其實完全不用急於購買,要給自己留出足夠的時間,仔細斟酌該產品是否適合自己。

  如果認購期時間較長,認購期初期就匆匆購買,認購期之間的資金是沒法享受收益的。在金額比較大的情況下,完全可以做一個7天通知存款或者購買幾天貨幣基金,這樣打時間差也可以讓自己得到一筆不錯的收益。

  四、提前終止權

  大多理財產品的提前終止權都在銀行手中,當投資者提前終止時,就要支付一定的費用,或是不能享受相應的高回報率。

  所以投資者在閱讀說明書的時候,一定要留意這方面的有關規定。別以為是佔了便宜,實際上是吃了虧。

  五、關於提前贖回

  理財產品的提前贖回通常有兩種情況,一種銀行和投資者雙方都沒有提前終止權,是不能提前贖回;

  一種是客戶可以提前贖回,這種贖回權下面還有具體的各項細分規定。提前贖回需要投資者支付相關費用,同時也不能再享受到期保本或保證收益的條款。

  一般來講,提前贖回都是需要支付一定費用的,所以投資者一定要謹慎考慮,如果真的需要資金,可諮詢該產品有無質押貸款等增值業務,這樣就可以在保障產品穩健收益的情況下,實現資金流動。

  六、到期日、到賬日和相關費用

  到期日,就是規定產品到期、停止執行的日期。但是銀行把本金和收益返還給投資者是需要等到“到賬日”那一天的。這中間有個時間差,投資者也應該給予關注。

  關於費用方面,不同的理財產品需要投資者交納不同的費用。

  例如:認購費、管理費、託管費、贖回費等等。投資者要理性計算各項成本,成本越大就會在越大程度上減少收益,而不單單是以收益率來計算自己的收益。

  注意:理財產品有隱性的投資日期,即銷售期和到帳日之間的真空期,如果這段時間夠長,折算下來,收益率會有所降低。

  另外如果各種認購費管理費等過高,又會將收益率大打折扣。

  理財提醒:只要投資者讀懂了理財產品說明書的六大關鍵詞,就可以成功避免銀行理財產品的許多陷阱。理財產品說明書並不難懂,難的是投資者要理性分析,合理投資。

啤酒市場營銷成功案例
關於樂購的市場營銷的成功案例
相關知識
銀行理財營銷成功案例
個人微信營銷成功案例研究
綠色營銷成功案例
飢餓營銷成功案例
啤酒市場營銷成功案例
中國古代經典關係營銷成功案例
網路會員制營銷成功案例
關於可口可樂營銷成功案例分析_可口可樂經典營銷案例
精準營銷成功案例詳細分析
經典市場營銷成功案例分析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