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關於依靠群眾求勝利發言稿
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路線,是執政“生命線”,堅持群眾路線,共產黨員就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黨員關於依靠群眾求勝利的發言稿,歡迎大家閱讀。
篇1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密切聯絡群眾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根本保證和關鍵所在。黨員領導幹部必須強化群眾觀念,牢固樹立正確的感情觀、公僕觀、政績觀、名利觀,紮根人民,幫民解困、為民謀利。
樹立“魚水相依”的感情觀,真心實意熱愛群眾。對人民群眾的感情,直接檢驗黨員幹部人生境界的高低,也直接影響黨群幹群關係。只有具備真摯而深厚的百姓情懷,才能形成為民利民的自覺自願。那麼,對群眾的感情從哪裡來?一是心中有位置。始終把群眾當親人,用心接納群眾、用情感化群眾,而不能半心半意、虛情假意。二是親近零距離。放下架子、邁開步子,多到車間班組、田間地頭去,與群眾交朋友、做知己、心貼心,真切體驗群眾的甘苦憂樂,與群眾幹在一起、苦在一起、樂在一起。三是融入敢擔當。把群眾的事當作大事來辦,一切從群眾利益出發,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群眾期盼的事情再難也要真抓實幹,在關鍵處為民作主,於細微處彰顯真情。
樹立“以民為先”的公僕觀,敬業盡責服務群眾。對於共產黨人來說,無論職位多高、權力多大,都是人民的公僕,絕不是高高在上的“官老爺”。任何時候都要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對黨忠誠、對人民負責,恪盡職守、忘我奉獻,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為群眾排憂解難上,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當好人民群眾的服務員。要謹記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珍惜人民提供的舞臺,顧念人民的疾苦,嚴防特權思想,切實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要牢記公僕須受監督。把接受監督作為一種境界、一種覺悟、一種美德,虛心接受黨和人民的監督評判,改進思想作風,嚴守紀律底線,提高工作成效,讓群眾貼得近、信得過、靠得住。
樹立“功不在我”的政績觀,務實肯幹造福群眾。追求什麼樣的政績、怎樣取得政績,是領導幹部必須思考的一個現實課題。應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拜人民為師,向群眾求教,把實事好事辦到群眾心坎上,不搞主觀臆斷和違背客觀規律的“拍腦袋”決策,不追求脫離實際的盲目攀比,不提譁眾取寵的空洞口號。始終為民謀利解難,多想想群眾的事情辦好了沒有、群眾的困難解決了沒有、群眾還需要我們做什麼,急民之需、解民之憂、紓民之難,使群眾最大程度地享受改革發展成果。始終相信和依靠群眾,把領導力量與群眾力量聚合起來,把教育群眾與組織群眾統一起來,在為民務實的工作中團結群眾、贏得群眾。
樹立“豁達淡然”的名利觀,克己奉公利及群眾。名利之心人皆有之,關鍵是追求什麼樣的名、什麼樣的利。領導幹部如果心裡只有自己的小算盤而沒有群眾的大利益,甚至貪圖一己之虛名浮利而與民爭利,工作上弄虛作假、損公肥私,生活上奢靡浪費、追求享樂,作風上庸懶散奢、虛度光陰,必然遭到群眾唾棄,甚至受到法律制裁。應在思想上保持清醒、在行動上恪守本分,兢兢業業、清廉自守,以平和之心對待名、以淡泊之心對待位、以知足之心對待利、以敬畏之心對待權、以精進之心對待事,時刻為百姓謀、不為個人計,追求更多為群眾認可的名,爭取更多對群眾有益的利。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人生價值,才能真正建功立業。
篇2
雷鋒同志說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願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作為一名新時期的青年幹部,要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努力培養對人民群眾的感情,做到“思想上尊重群眾,政治上代表群眾,行動上深入群眾,”“要以民為主,以民為盾,以民為師,以民為鏡”。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創造和基本方針,是黨的傳家寶,是中國共產黨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必須心繫群眾。重溫黨和人民共同走過的光輝歷程,是一部部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披荊斬棘、艱苦卓絕的奮鬥史。我們黨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一個勝利走向一個新的勝利,最根本的就在於我們黨始終堅持並踐行“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走好群眾路線,不僅是我們時代的要求,更是歷史的使命。
心繫尊重就是要堅持以民為本。黨的報告提出:“完善黨員幹部直接聯絡群眾制度,要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從人民偉大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我們要忠於黨和人民的事業,時時刻刻把黨和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處處、事事為黨和人民的利益著想,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掌好權、用好權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決不能喊著為人民服務的口號,幹著謀一己私利的勾當。切實與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絡,做到廉潔奉公、忘我工作。把無私奉獻當作人生的幸福,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影響和帶動廣大人民群眾。
心繫群眾就是要聯絡人民。密切聯絡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脫離群眾則是我們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群眾在你心裡有多重,你在群眾心裡就有多重。當你的主張不能得到群眾理解時,首先該把自己放在他們的位置上,用群眾的眼光、從群眾的立場來看問題、想問題、處理問題,充分考慮不同群眾的利益訴求和承受能力。帶著深厚感情,走到群眾中去,才能集思廣益,找到化解矛盾的方法,得到群眾的理解與支援。
心繫群眾更是要服務於民。焦裕祿、孔繁森、萬立春等等一些黨的好乾部,憑什麼贏得了人民的愛戴?憑的就是一顆為民服務的真心,憑的就是一腔真抓實幹的熱血,憑的就是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的品格!百姓心中有一杆秤,只要心中有人民,就能得到人民群眾的真心擁護和愛戴。 時至今日,將歷史的、辯證的、實踐的群眾路線作了進一步詮釋和發展 ,在答記者問時也說過這樣一句話“,幹一寸勝過說一尺”,這不僅僅是一個思想方法的問題,也是一個道德品行問題。光靠兩片嘴脣會說,沒有行動,組織不會信任,群眾更不會擁護。
積極走好群眾路線,大力開展黨的教育實踐活動,樹立為民務實清廉工作作風,既是時代所需,更是時代所“逼”。跨越趕超的號角已經吹響,巨集偉的藍圖振奮人心,神聖的使命催人奮進,讓我們一起,心繫群眾,為了群眾,依靠群眾,服務群眾,用我們的智慧和激情,鑄就明天的輝煌!
篇3
樹立群眾觀點、貫徹群眾路線、維護群眾利益、做實群眾工作是新時期每一個共產黨員應盡的職責和義務,是我們幹好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基礎、是前提。
一、群眾觀點的精神不過時
當前,正處於社會轉型關鍵期,各種社會矛盾問題凸顯,許多幹部往往感到“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軟辦法不頂用,硬辦法不能用”。不少領導幹部一提到群眾工作直搖頭,連說“太難”。問他難在哪裡,回答恐怕都是“群眾不配合,群眾不理解”,什麼責任都推到群眾身上。恐怕群眾工作難,問題並不在群眾,而是在於領導幹部本身。實際上,在社會管理領域,過去行之有效的一些方法難以完全適應新變化,從根本上說就是沒有堅持好群眾路線這個科學方法。實踐總是在發展變化的,過去再有效的方法也不可能為一切變化提供現成的答案,關鍵就是要開動腦筋,把群眾路線中包含的精神、精髓、原理、原則等等充分靈活運用於新的實際,創造出適應新形勢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來。比如,在社會結構深刻變動的情況下,如何密切聯絡群眾?在思想意識多元多樣多變的情況下,如何增進幹部群眾之間的信任和社會共識?在各種利益博弈加劇的情況下,如何更好解決群眾實際問題?在一些幹部作風不實、行為失範的情況下,幹部如何更好帶領群眾?如果不結合實際深入思考創新,這些問題的答案是不會自己跑出來的。
作為黨的生命線,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創造的一種科學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根本方法。社會管理,說到底是對人的管理和服務,涉及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只有堅持貫徹群眾路線,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不斷實現人民福祉,才能充分調動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
二、群眾觀點的要求並不高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講的是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觀點,是群眾路線的核心內容。如果說一切為了群眾講的是目的,就是為什麼要這樣做,那麼一切依靠群眾則講的就是手段的問題,就是如何去做、採取什麼方式去做的問題;這是因為:第一,一切為了群眾,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是黨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是無產階級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第二,一切為了群眾,就必須對人民負責,善於為人民服務。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第三,一切依靠群眾,首先要相信群眾能夠自己解放自己。要尊重和支援人民群眾的革命首創精神;一切依靠群眾,既要反對命令主義,又要反對尾巴主義。第四,一切依靠群眾,就應該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應該善於從群眾的議論中發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針和政策。第五,一切依靠群眾,必須在一切工作中發動群眾、組織群眾。要在新形勢下努力創造發動與組織群眾的新方式、新方法。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講的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群眾路線的又一重要內容。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領導方法,是同“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認識過程完全一致的,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在領導工作中的創造性運用。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過程,從認識論上說,也就是調查研究的過程。這就把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同群眾路線的工作路線有機統一起來。要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首先要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向群眾做調查工作。做到從群眾中來,只是完成了領導工作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將這些從群眾中集中起來的領導意見再回到群眾中去,使群眾認識到這些意見是符合他們的根本利益的,號召群眾實行起來、化作他們自覺的行動,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轉化成為人民群眾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力量。
新時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離不開堅實的群眾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離不開堅實的群眾基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離不開堅實的群眾基礎。所以說群眾路線是我們工作中必須堅持的政治路線。
一、堅持“從群眾中來”——正確認識和了解群眾的實際需要,使決策的每個環節都符合群眾利益。
首先,要有正確認識群眾利益的自覺性。隨著改革的深化,大量新的社會階層不斷形成。我們必須正視不同社會主體的利益需求,在維護最大多數人利益的前提下,儘量照顧好不同方面群眾的實際利益。在作決策時,如果不能客觀對待社會經濟成份多樣化的歷史必然性,不能正確認識社會主體利益需求的差異性和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不能盡力滿足不同社會主體的合理要求,就難以體現執政為民的本質,難以凝聚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工作就會陷入被動。
其次,要有及時發現群眾需要的敏銳性。要改變過去“我提供什麼,你享用什麼”的領導方式,建立起“你需要什麼,我提供什麼,你享用什麼”的領導方式和服務模式。要善於發現群眾最不滿意的地方、最關心的
事情、最需要的決策,及時化解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滿足群眾的現實要求;要從經常性地徵詢群眾對現行政策措施的意見中,瞭解群眾的滿意程度,調整決策思路,充實和完善決策內容,滿足群眾新的需求;要從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的準確把握中,捕捉新的決策資訊,以適度的超前決策,引導和開發群眾潛在的需求。
再次,要有充分依靠群眾民主決策的主動性。一切正確的決策和辦法,歸根結底只能來源於人民群眾的實踐。工作中凡是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都必須交給群眾討論,請群眾獻計獻策。同時,及時發現、總結、推廣人民群眾在實踐中創造出來的新經驗、新典型,不斷提高工作水平。
二,堅持“到群眾中去”——用市場的、民主的、法制的辦法解決經濟社會中的問題,最大限度地實現群眾利益。
首先,把尊重群眾首創精神與黨委政府的有效服務結合起來,推動不同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現在,民營經濟已經或正成為縣域經濟的主體。對民間資本,凡是國家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止的,都應當允許經營;凡是國有集體企業退出的領域,都應當鼓勵進入;凡是給予外資企業的優惠政策,都應當同樣給予民營企業,從而不斷增加民營經濟總量。
其次,把生產要素的市場配置與必要的行政配置結合起來,實現群眾利益的最大化。毫無疑問,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但是,在市場發育還不成熟,人民群眾對市場資訊還不瞭解、對市場規則還不熟悉、對市場運作還不適應的情況下,如果繼續沿襲計劃體制的辦法管理經濟,絕對行不通;同時,如果完全依靠市場配置,勢必損害群眾的根本利益。要通過雙重力量的推動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過去那種農戶各自為戰、東奔西投的混亂局面逐步向合理的產業分工轉變。
再次,把鼓勵競爭與扶貧濟困結合起來,謀求人民群眾的共同富裕。平等競爭,優勝劣汰,是市場經濟的鐵定法則。但對基礎差、底子薄、交通閉塞、人才匱乏的貧困落後地區,對缺乏經營頭腦、沒有技術專長、缺少資金的下崗職工和農村困難戶,黨委和政府有責任幫助他們逐步富裕起來,通過政策扶持、集中扶貧,送專案、傳技術、幫資金、找出路,解決貧困地區和部分貧困人口溫飽問題。
三、堅持“融入群眾之中”——轉換角色,恪盡職守,塑造忠實代表群眾利益的決策者形象。
要使決策真正實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決策主體融入群眾之中是必要前提。首先,必須正確把握角色。應當明確,黨委和政府與群眾兩者之間是相互依存、完全平等的。領導行為只不過是聯結這種關係的手段。融入群眾之中,當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把傳統的“領導”角色轉變為徹底的“服務”角色。只有沉下身心去了解群眾對決策的需求心理、對已出臺決策的評價反映、對未來決策走向的企盼,才能與群眾一起平等協商,溝通內心世界,進而實現決策的完善與創新。
其次,必須忠實履行職責。把決策真正變成人民群眾用來實現、維護和發展自身利益的法寶。為此,一是要準確把握決策依據。人民群眾的利益需求是決策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二是要端正決策動機。是為謀求個人、小團體或某個組織利益而決策,還是為實現、維護和發展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而決策,是判斷是否真正走群眾路線的分水嶺。決不能利用執政優勢,去幹那些利己主義的決策行為。三是保證決策落實。再好的決策產品,不能到達人民群眾手中,就不能實現其價值。實現“貨”暢其流,一要充分發揮黨政組織在決策產品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防止和杜絕“截流”現象;二要高度重視基層組織、中介組織、群眾組織等在決策產品流通中的重要作用,重構決策產品流通網路;三要建立決策產品阻滯的應急處理機制,防患於未然。
看完“”的人
1.黨員幹部關於依靠群眾求勝利發言稿
2.關於黨員依靠群眾求勝利發言稿
3.黨員依靠群眾求勝利發言稿
4.黨員幹部依靠群眾求勝利發言稿
5.幹部關於依靠群眾求勝利發言稿
6.關於依靠群眾求勝利發言稿範文
優秀黨員關於永遠跟黨走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