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健康教育論文
隨著當代社會“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三維健康觀的形成,健康教育逐漸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尤其是中小學健康教育備受矚目。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中小學生的健康教育淺析
【摘 要】中小學開設健康教育課的宗旨就是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服務,同時滿足他們的家庭和社群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健康教育的方法能使其對學生的思想、學習、行為和生活方式長期起作用,更好地促進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提高教學效率,保證教育質量。這就要求教師要提高自身素質,透徹瞭解學生的心理,上好健康教育課。
【關鍵詞】中小學生健康教育 關鍵時期 關心 愛護
健康教育和一般教育一樣,關係到人們的知識態度和行為的改變。中小學時期在人的一生中接受能力最強,可塑性最大,也是形成各種行為模式的關鍵時期,這種行為模式一經建立就不會輕易改變。因此,從中小學時期開始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不但可以獲得良好的近期效果,還將使他們終生受益。
教師如何教育學生,如何才能給學生更多的關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每個學生都希望得到教師的關愛,中小學生更不例外。希望得到教師的關心和愛護是學生的一種心理需要,當一個學生感到周圍的人對他都十分關心時,心中便會有一種溫暖,就會充滿自信和快樂。目前,在中小學生中存在有過度害羞、膽子小,有暴力傾向、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特別是面臨升學、就業、早戀問題等壓力時表現突出。專家預計,今後一段時間內中小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率還將呈上升趨勢,因此從中小學時期開始就應加強對學生的健康教育。
第一,充分利用各科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教師須高度重視並積極在中小學各科教學活動中認真組織滲透健康教育,並確保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要將健康教育貫穿於整個教學的全過程,儘量做到二者的有機結合,相互滲透,而不是處於教學活動之外,相互割離。比如,中小學語文教學內容就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健康教育資源,而語文教學活動則提供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健康教育開展渠道與途徑。在各科教學活動過程中可以瞭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更可以充分利用各科教材中的健康教育因素注意分類指導、因人施教,以及循序漸進。
第二,充分發揮集體的力量。教學中,在採取正面疏導的同時,還要在班級開展“手拉手”活動,動員班裡的優秀生從學習上幫助他們,使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教師和班級同學在真心實意地關心、愛護他們,從集體的溫暖中樹立信心。
第三,緊跟形勢,在全體教師中提倡轉變教育理念,要從以往的應試教育模式轉變為素質教育模式。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健康教育課教師應瞭解本地區內部自然和社會環境條件下中小學生的背景和衛生條件,最大限度地增強以學生為中心的學校、家庭、社群的聯絡,使學生將所學到的健康知識應用於實踐,服務於社會,以利於增強全民族的身心素質。
第四,以身示範,以情感人。教師要求學生不能做的,自己先要遵守。教育過程中,杜絕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要以情感人,通過多種形式的教育方法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改正,防止再犯。這對於學生的健康成長是十分重要的。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面對需要解決的問題,通過自己的調查、試驗和學生之間的討論來尋求答案,這樣親身體驗和努力探索的過程將會使學生受益匪淺。
第五,進行理解性的談話交流。對於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可利用一段時間以朋友的方式與他們進行平等的談話交流,瞭解他的想法。在交談中掌握其家庭和本人的一些真實情況,對友誼、理解的需求,及其對學習進步的渴望,從中體會他們的內心,用真誠溫暖他們的心靈,理解並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
第六,注意非智力因素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加強學生的興趣培養。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教學方法的多樣性。課堂上學生受不了單調乏味的教學,教師必須時時給他們的身體和大腦以各種各樣的實際煅煉機會,如在課堂上問一些問題,插入幽默故事,展示實物,觀看畫片、幻燈、標本、模型等。教師如能成功地激發和保持學生們的興趣,定會產生很好的即時效果和長期效果。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激勵和保持學生對健康教育感興趣的方法。
第七,注重學生習慣的培養。在實踐中培養並強化其行為,使其養成良好的習慣。常言道,“熟能生巧”,為了幫助孩子們強化和保持衛生習慣、健康意識,採取一些不斷鞏固教學成果的措施是必不可少的。如採取做練習的形式,或教師反覆講解,或學生重複某些活動等。相信只要努力鑽研教材,聯絡實際,學生一定能掌握更多的健康知識。
第八,家校結合,共同促進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學校,家長對子女的教養方式均可直接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家校配合是改善孩子健康心態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教師可通過家長會、家長學校等途徑向學生家長介紹一些心理健康知識和教育孩子的方法與技巧,提醒家長多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使學生能感受到父母的支援與鼓勵。通過教師與家長配合並經常互相溝通,為學生形成正常的心態和增強心理承受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九,以心理信箱、黑板報、牆報等形式介紹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方法,解答學生們提出的各種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不失為一種簡單實用且富有成效的好方法。由於牆報、板報宣傳具有方便、快捷和普及性強的特點,因此最適宜於各班級運用,這就要求班主任要具備心理輔導教師的素質,這樣才能發揮好板報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第十,活動輔導法。即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年齡特徵,寓心理健康教育於趣味性活動之中,學生通過遊戲和饒有興趣的心理輔導活動能夠逐步領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運用心理輔導活動方法開展心理教育的活動設計要多樣化,可根據不同的心理輔導內容和中小學生的年齡特徵設計不同的活動形式,如角色、遊戲、小品表演、講故事、猜謎、討論、文體活動等,每項活動設計至少要達到一項明確的心理輔導目標;心理活動的開展儘量與班隊活動和第二課堂等活動結合起來,不要使活動成為一種新的課業負擔。同時,教師對心理輔導活動要精心準備和組織。
學生的心理及其習慣往往能影響他們的性格品質,乃至影響他們的一生。學校不僅要教育學生學好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使他們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作為一個已經有二十多年教齡的老教師,筆者身感肩上擔負著光榮和神聖的使命,每天必須具有強烈的責任心和良好的師德素質,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教育方法,而目標只有一個,就是讓全體學生身心健康,共同進步。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名適合學校教育發展的合格的健康教育課教師。
篇二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淺談
【摘要】
中小學階段是個體自我概念逐漸形成的一個重要時期,由於孩子們缺乏生活經驗,對生活沒有正確的認識,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模糊,缺乏處理問題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極容易走心理“彎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們擁有健康的心理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意味著,老師不僅要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還應成為一個合格的心理輔導員,承擔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務。作為一名小學一線教師,我就自己在教育教學中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點嘗試和體會與大家一起交流。
【關鍵詞】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簡要歸納以下幾點:
1.樂於學習
2.情緒樂觀穩定
3.人際關係和諧融洽
4.能面對現實,適應環境
5.能自我認識,悅納自我
6.智力正常
7.人格完整
8.心理和行為符合年齡
學生有發展性心理問題,作為中小學教師應諒解寬容還要提供相應的指導,幫助支援:
1.理解,教師從學生的角度進行思考和體驗,即使學生的行為時明顯不當的,也要看到其不合理行為後面的合理原因。
2.接納,無論學生做錯什麼事,作為教師都應使他們感受到沒有受到排斥,教師要尊重他們的人格,尊嚴與權力,並願意帶他們。
3.分享,教師應儘可能進入學生複雜多變的心理世界的體驗,瞭解知道他們的孤獨、失望,理解他們的氣憤。
心理學家指出 “人們存在的心理問題受社會、文化、經濟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約,心理健康和心理問題是可變的、可逆的和發展的。”調查表明,在我國中小學生中間,約五分之一的兒童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行為問題。
現在中小學生存在著心理問題有以下9個方面:
1.學習壓力感:這個問題相當普遍。學生生怕考試成績不好,無顏見江東父老,心理壓力過大。
2.適應性差:由於生活自理能力差,如同溫室的花朵,難以適應環境的變化,不適應學校生活和老師的指導方法及團隊活動。
3.情緒不穩定;隨著考試的成績好壞,情緒忽高忽低、心理十分脆弱。
4.人際關係敏感:與別人不合群,同學之間、鄰里之間、親戚之間情感不能溝通,性格內向、孤僻。
5.焦慮現象:遇到困難時或考試前,顯得精神恍惚,緊張不安。
6.抑鬱、自卑現象:受到挫折後,表現出情緒低落,孤獨感、自卑感嚴重。沒有一點上進心。
7.心理不平衡性:常常忌妒別人學習成績比自己的好,別人各方面比自己強。忌妒是一種可怕的心理;是一種痛苦又十分有害的心理。
8.敵對現象:在受到批評時,容易產生抬槓,產生敵對現象。
9.偏執現象:以自我為中心,在家庭中及班級裡,處處都以我為中心。
有存在心理問題的同學不要緊張、不要驚慌。早期發現,及時診斷治療,學會心理調適,把輕度的心理問題調適成正常人的心態。
人的正常心理健康應當是和諧的,有序的,平衡的。以下談談心理調適的八種方法。
1.學會微笑。微笑是一種無形資產,對於身心健康均有裨益。人的面部表情與人的內心體驗是一致的、沒有信心的人,經常愁眉苦臉、無精打采、眼神呆板。一個有自信心的人,眼睛炯炯有神,滿面春風,充滿朝氣。微笑是人快樂的表現,能使人心情舒暢,振奮精神,能使人忘卻憂愁、擺脫煩惱,學會微笑,體驗微笑這種美好的心理感受。這個辦法既簡便又十分有效,當你長年累月逐漸養成微笑的好習慣,你就會覺得內心充滿力量、充滿信心。
2.多想自己開心的事。每個人都有成功或失敗的一面,都有開心或不開心的事,多想開心的事,就是你做得最成功的事,那是你信心的保證,堅定自己的信心,就是力量的源泉。心理上美好的回憶能抹去心靈上的創傷。
3.語言調節法。語言是人類思想溝通的工具,也是人的情緒與表現的強有力的影響工具。通過語言既可引起人的愉快情緒。也可以引起人的消極情緒,既可以引起也可以抑制,即使內部不出聲的內部語言同樣也能使人調節自己的情緒。當你遇到緊急情況下,心裡反覆默唸“鎮靜”二字,當你遇到大喜的事情、心裡應默唸“不要激動”,當你遇到憤怒或刺激時,應默唸“息怒”二字,當你要發脾氣時,心裡應默唸著“忍!忍!”在學習、生活、工作中,受到外界環境影響,總會產生一些消極情緒,為儘快消除消極情緒,可以根據具體情況採用不同語言來調節自己情緒。
4.深呼吸身心放鬆法。古代有一高僧臥雲曾說過:“靜神養氣”,靜神養氣對人的身心十分有益,學會身心放鬆對緊張、焦慮、抑鬱、情緒不穩定有相當好的調適作用,當你靜下心來,站或坐著,閉上眼睛,心裡默唸靜神養氣四個字,然後做深呼吸,吸氣要緩慢,節奏感順暢,然後慢慢呼氣,呼氣要細、長,速度比吸氣還要慢,反覆幾十個深呼吸,會使人感到身心放鬆,收到比較滿意的效果。
5.想象放鬆法。有自卑感的人評價自己,總認為自己在學習生活中,這個不行那個也不行。越來越沒信心,越來越無勁。克服這種心理,應樹立信心、牢記李白的詩句“天生我才必有用”。用默記的積極暗示心理。逐漸有了信心的力量,別人做的到的我同樣也能做得好。用想象的方法,做到人與大自然的融洽和諧。既然天生我才必有用,就來個天人合一,純樸歸真,想象你這時正在深山密林中,聽那潺潺的流水聲,幽谷的鳥聲,在藍天、白雲下的沙灘上,赤足享受海水的沖泡。也可以品味著天下著毛毛細雨,淋溼了你的頭髮及全身,充分享受著大自然的恩賜。在整個想象過程中,心裡伴隨著“鬆、鬆”的意念,煩悶之氣,自卑之感,緊張等隨之消失。
6.欣賞音樂法。一首健康的音樂的樂曲能調節人的情緒,陶冶人的情操,培養人的意志。當人受到挫折或遇到困難時,情緒低沉,缺乏信心的時候,選擇適當的音樂欣賞,能幫助人振奮精神。如《田園交響曲》、《藍色的多淄河》、《歡樂頌》、《義勇軍進行曲》等交響樂、能使人激發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深情,從心理上戰勝自我,走出低潮。
7.團隊精神生活。團隊的精神是積極向上的,是一種凝聚力,經常參加集體團隊活動。可以消除同學之間的人際關係敏感和心理不平衡性以及敵對現象。可以形成一個團隊成員互相友愛、關係融洽、密切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同學之間彼此親近,讓同學產生愉快的心理體驗,能在困難與挫折面前受到同學的安慰與鼓勵,增強團隊精神高於一切的思想,增強集體榮譽感。
8.將心理健康寓於體育教學之中。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在體育教學中更為突出,應試教育中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在推進素質教育全面發展過程中,體育、美育顯得更加重要。
在體育教學中,針對學生中膽小臉紅、怕羞、自卑感,可多安排參加游泳、跨欄、單雙槓、跳高等專案的鍛鍊,使學生克服膽怯、害怕心理,以勇敢的精神戰勝困難跨越心理障礙。鍛鍊了膽量,增強了自信心。
結束語。有的學生性格內向、孤僻、不合群、則應多安排一些集體活動專案,如足球、籃球、排球、拔河等,逐漸與同學相互溝通感情,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遇事急躁、易怒,容易衝動的學生,應多參加太級拳、越野、射擊等動作緩慢、持久的專案鍛鍊。有利於幫助他們調節神經中樞系統,增強自我控制能力,穩定情緒。對於有效緩解和改善急躁、易怒、衝動等不良情緒均有裨益。
篇三
中小學生身心健康教育探討
摘要:身心教育是當代教育發展的動態式教育趨勢,是新課改下教育理念的體現,是全社會乃至全世界教育所普遍關注的問題,對此類問題的研究與探討有助於教育的發展與縱深。身心健康是未來社會發展建設者必備的素質,必須及早關注。學校教育必備這種義務與能力,它是切實的施行者,探究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的正確途徑與方法有助於學校教育和課堂教育。
關鍵詞:中小學生;身心健康;教育探討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511-0028
隨著時代多元化的發展,物質、精神生活的豐富多樣,讓處在這個社會的人的身心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包括正在接受教育的學生。中小學生正處於身心發育的關鍵時刻,身心健康對他們今後的發展至關重要。因此,身心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早已被納入學校正式的教育中,因為它不但關乎受教育者本身,而且對群體學生有著深遠的影響。
義大利有句名言:“健康的身體富於健康的體魄”,健康的體魄承載睿智的思維。許多時候,我們卻不知道自身是否真正健康,而是生活在自我意識誤區的範圍內,一旦出現了問題,悔之晚矣!學生身心健康教育在人生初期階段,容易引導成形,對以後的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面有著不可估量的潛在影響。為此,知道健康心理、心理素質和健康的人格是身心健康的總定義。WHO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給身心健康分別給出了身體健康的十項標誌1. 有充沛的精力,能從容不迫地擔負日常的繁重工作;2. 處事樂觀,態度積極,勇於承擔責任,不挑剔所要做的事;3. 善於休息,睡眠良好;4. 身體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外界環境變化;5. 能抵抗一般性感冒和傳染病;6. 體重適當,身體勻稱,站立時頭、肩、臂位置協調;7. 眼睛明亮,反應敏捷,眼和眼瞼不發炎;8. 牙齒清潔,無齲齒,不疼痛,牙齦顏色正常且無出血現象;9. 頭髮有光澤,無頭屑;10. 肌肉豐滿,面板富有彈性。和心理健康的六大標誌1. 有良好的自我意識,能做到自知自覺,既對自己的優點和長處感到欣慰,保持自尊、自信,又不因自己的缺點感到沮喪。2. 坦然面對現實,既有高於現實的理想,又能正確對待生活中的缺陷和挫折,做到“勝不驕,敗不餒”。3. 保持正常的人際關係,能承認別人,限制自己;能接納別人,包括別人的短處。在與人相處中,尊重多於嫉妒,信任多於懷疑,喜愛多於憎惡。4. 有較強的情緒控制力,能保持情緒穩定與心理平衡,對外界的刺激反應適度,行為協調。5. 處事樂觀,滿懷希望,始終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進取態度。6. 珍惜生命,熱愛生活,有經久一致的人生哲學。健康的成長有一種一致的定向,為一定的目的而生活,有一種主要的願望。參考WHO的標誌,作為實施學生身心健康教育的教育機構或教育者,便可以參考制定學生身心健康教育的標準或標誌,而這些標誌是教育者在教育實踐過程中所參照的依據,它就好比一面鏡子。
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對生理健康的判定是很明確的,健康與否,自身是可以感知的。但是,對心理方面的判定就會比較複雜一些,自身難以感知,這就需要外部因素的干預,也就是他人對患有心理健康的人給予提示或引導。尤其正處於身心發育期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身心健康的關係和重要性,就會出現一些心理問題。筆者在實際教學中就遇到過一個女學生,因為多一根手指的原因她變得很內向,夏天也帶著厚厚的手套,不喜歡和同學、教師交流,學習成績也很一般。後來,筆者與她幾次的交流,情況才發生了改變。再後來,她的父母給她做了矯形手術,她才變得越來越開朗,學習成績也好了,最終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理想的高中。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因身體而自卑的人。當他們在最初階段獲得心理平衡後,也許會有很不同的人生。近年來,根據上級教育部門的要求,好多學校培養了一批心理輔導專業人才,在學校內部設立了心理諮詢室,加強了對心理需要幫助學生的關愛。但總體來說,學生身心健康教育還是滯後,尤其是廣大的農村地區。在認識上還把心理問題簡單地理解為性格傾向,這也是中國人的一種潛在的文化意識。作為教育機構和教育者,雖說有了一定的認識和引導能力,仍然存在著簡單化、生硬化、程式化的處理手段和方法。據瞭解,好多學校一旦發現心理障礙者,處理辦法就是休學,沒有評估造成心理障礙的具體原因,有可能把學生推向反面,造成更大更深的傷害。例如,有些學生的心理問題的來源有可能就是家庭,如果沒有深入瞭解,簡單處理,情況會更糟;另一種情況是放任,出現一些因心理問題而行為偏激的學生這種學生的危害性也顯而易見的,就是任由其發展,教師會放鬆或放棄對他的管理,以後這些學生走向社會也是不安定因素,好多社會當中的例項就說明了這一點。再有就是,教條化地處理。不耐心,不細心。事實上,只要方法得當,中小學身心健康教育是易於取得成果的。所以,應該引起多方的重視,加強學生的身心健康教育,這樣做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
一、重視生理健康
生理健康是保證心理健康的主要條件,“有健康即有希望,有希望即有一切”這是阿拉伯人對健康的認識。有健康的身體,才會樂觀、自信。反過來,幹什麼事都受身體不行的影響,感覺力不從心,心生憂傷,日久天長,心理就會出現問題。所以教育管理部門要求教學單位要增加學生的室外活動課,提倡學生加強體育鍛煉。健康強壯的體魄也是健康身心發展的前提。素質教育的要求,也要身體健康。近年來,我區在高中招生考試中也提高了體育測試的成績,由過去的三項30分,提高到現在的五項50分。這說明學生的身體素質越來越受到重視,通過這種形式意在強調學生提高身體素質。
在實際情況中,還存在一些身體不健全的人,學生中也不例外。根據觀察,這類人往往很孤僻,個性冷漠,不合群體等。對待這種學生,就要特別疏導,對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如果方法得當,也不乏身殘志不殘的成功人士,最出名的怕要數物理學家霍金了。
二、心理健康是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前提,是正常學習交往、生活各方面發展的保證
心理健康是正確學習的前提條件。從小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才會從前人的知識經驗中獲取有價值的知識,才會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心理健康的學生都有積極的自我意識,能正確認識自己,能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與挫折,能分辨是非,能訴說自己合理的需求,能與人和睦相處等。
其次要重視學生的生活環境。現在的學生生活在飛速發展的社會環境中,也會面臨各種問題:父母的期望、家庭和諧度、學校的學習環境及對環境的適應性,個人的學習成績、人際交往、升學壓力等方面的問題。由於學生心智的不成熟,就會出現各種心理問題。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根本就談不上學習、生活、交往。或許說,人都有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問題。只要不是太突出和影響自身和他人,既為正常。這種認識是錯誤的。所以,家庭、學校、社會就要努力營造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環境和條件。作為實施教育的學校更是責無旁貸。心理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因為近年來,關於學生厭學、逃學、打架鬥毆、早戀,甚至毆打教師、父母、毒害父母或自殺的事例已經屢見不鮮,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嚴重突出。例如,震驚全國的馬加爵案。2010年6月駐市上蔡高一學生因考試不理想而跳樓的事件。還有網路上不斷報道的此類事件,說明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刻不容緩。
三、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相互統一、互為促進的
約翰・格雷說:“身體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精神的健康”。反之,精神的健康又會影響身體的健康,這個道理是被現代醫學所認可的。二者相承,才能說明一個人的身心健康程度。現在的一些家庭和學校過分注重孩子應試成績,大量剝奪了孩子的自由時間,使他們與外界失去了聯絡。但從孩子們身上出現的問題卻越來越多。於是,現在許多有識之士對這種一頭重一頭輕的教育現狀提出很大的質疑。2015年10月27日,國家主席同志在訪問英國,參觀一所學校時就說:中國的孩子玩的時間太少了。
四、身心健康是學校教育的育人目標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展開和深入,學校對學生身心健康的教育,促進了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學校是學生學習成長的地方,學生在這種環境中成長,容易形成身心健康觀念。一個健康的觀念形成必將影響學生以後的學習、生活,有益於學生智力與個性的和諧發展,也可以預防學生心理疾病的產生和發展。
有關推薦:
淺談中學素質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