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3日
噸的認識”是第五冊的教學內容,教學的物件是第一學段的三年級學生,他們的思維正處於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望大家喜歡。
範文一
1噸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讓學生準確感知1噸的重量,一向是教師們冥思苦想的一個問題。而引導學生建立1噸重的質量觀念恰恰是本節課的重點。於是我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讓學生體驗1噸的質量。
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回憶複習以前學過的重量單位:克和千克。接著讓學生開展互相背一背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根據平均體重25千克,估估大約多少個同學合起來的體重是1噸,問:全班同學合起來的體重夠1噸了嗎?讓學生充分感受、估計、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體驗,在體驗中理解,進而對1噸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認識,提高了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在寧波大榭聽課後,有一個環節讓我印象深刻:老師讓學生根據平均體重25千克,讓學生說說大約幾個學生就是100千克?然後讓學生一個接一個地上臺,站到指定地方,其他學生按100千克100千克地數***每4個學生大約就是100千克***,數到40個學生就是1000千克,引出1噸。這樣的環節比起我純粹讓學生算出40個學生的體重約是1噸,我的教學對學生的體驗是不夠深刻的。今後要在如何讓學生充分體驗方面多下功夫。
範文二
“噸的認識”是第五冊的教學內容,教學的物件是第一學段的三年級學生,他們的思維正處於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然而“噸”這個非常大的質量單位,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如何將“噸”這個抽象的概念,以具體、形象、可直接感知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眼前,如何讓學生“體驗”“1噸”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1、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
“噸”的概念比較抽象、離學生的生活實際也比較遠,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獲得充分的體驗從而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的建立數學概念,要儘量提供生活化的學習材料,讓學生在充分體驗的過程中建立表象。雖然學生已學習了質量單位“克”與“千克”,對質量單位有一定的瞭解,在日常生活中也許見到過“噸”,但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只憑觀察得到,再說像“噸”這麼大的質量單位,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更談不上有什麼體驗。在教學中要讓學生體驗“1噸”到底有多重,我先讓每位學生輪流抱一抱一袋10千克的大米,說說感覺,再選一位班中的“大力士”來抱一抱一次能抱幾袋大米,然後推算100袋這樣的大米重1000千克既“1噸”;再讓學生做遊戲,同桌互相抱一抱,說說感受,如抱兩、三位同學又有什麼感覺呢?按三年級學生每人25千克計算,全班42位同學約重1噸,並讓全班同學起立、一起跳一跳,體驗1噸物體落地
的感覺;然後讓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重約1噸重?***如2頭牛、10頭豬、200只鴨、電梯的載重量等***。讓學生在充分的體驗中,藉助100袋大米、全班同學總重量、2頭牛等具體的實物幫助學生建立1噸的表象。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學習。
2、讓學生在實際應用中體驗。數學知識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好的數學教學內容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使數學貼近學生生活,變得有趣、生動,容易感受。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用所學“噸”的知識解決小動物的“過橋問題”、“貨車、電梯的載重量”、“多少物體的重量約1噸”、“哪些物體的質量要用噸作單位”、“估計一些大動物的質量”等,使學生體驗到“噸”的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學習“噸”的知識能解決許多生活實際的問題。讓學生體驗到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困惑:
***1***三年級的學生的計算能力還較差,讓學生推算多少個物體重約1噸比較難算。
***2***是否有更大、更直接的物體能幫助學生建立“1噸”的表現。
***3***雖讓學生進行較充分的體驗,但畢竟是三年級的學生,“噸”離他們的生活實際太遠,
有的學生對“千克”、“克”的質量的表象還不清晰,對以“噸”為單位的物體質量的估計就有些離譜。有一位學生說“一幢教學樓”的重約1噸。教學時要讓學生在估計時與“1噸”重的表象,如“2頭牛、40位同學”進行比較。
總之本節課,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聯絡生活,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觀察、體驗、分析、推理、估計、想象,在探索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以具體的實物建立“1噸”的表象,讓學生確實感受到“1噸”是很重、很大、很多的。讓噸的單位換算融在“動物體重”的估計與轉換之中。能使學生在主動獲取新知的過程中,思維得到鍛鍊,情感得到體驗,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得到培養。
範文三
我教學的物件是第一學段的三年級學生,他們的思維正處於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噸的認識”是新課程第六冊的教學內容,而且“噸”這個非常大的質量單位,遠遠的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怎樣將“1噸”這個抽象的事物,以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從而拉近1噸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是我進行教學設計時思考的主要問題,也是這堂課的重點與難點。
知識與體驗共生 ,數學與生活同在。教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數學課程標準》中也非常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因此我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常見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選取事例。例如:喝可樂,抱同桌等等,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課堂內能提供的條件,從“量”和“形”兩方面轉換來感知一噸。
首先談談“量”這個方面是怎樣做的,“量”的轉換又分為質量和數量兩個方面質量的轉換,有的教材使用的是10袋100千克1袋的大米,用100千克容易換算出一噸。但是100千克1袋的大米在現在的生活中極少見了,而且學生對100千克的質量也沒有感知。於是我將其換成現場抱同學的活動。抱一個同學,學生還比較輕鬆,再到抱兩個學生時,抱起來就覺得很困難,讓學生有了這樣的親身體驗後,再明確40個同學的重量才是1噸,可想而知1噸有多重了。
數量的轉換,例如談到幾乎能吃一輩子的20000只雞蛋的問題,從數量的多,吃的時間長兩方面來感知一噸雞蛋。其中也滲透了數感的培養,有效的訓練學生的推理能力和估算能力。
再來說說“形”這個方面吧,在可樂引人的環節,我出示了擺得密密麻麻的500瓶可樂的形體,把學生嚇了一跳,這麼一大堆可樂怎麼能一下裝到肚子裡去呢?還出示了1缸的飲料,這些都從體積的角度,在視覺上給學生留下了較深的印象。
我覺得在這節課的教學中,通過以上兩個方面的轉換,能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了1噸是很重、很多、很大的。讓知識與體驗共生,數學與生活同在,學生在猜測、體驗、探究中生成噸的概念,這就是我這堂課要達到的教學目的。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