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西山龍門導遊詞
西山龍門***太華山***位於昆明,是旅遊的一個景點,導遊會兒用有趣的語句介紹昆明西山龍門給遊客瞭解。下面是為大家帶來的,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範文1
各位朋友,西山景區歷史文化悠久,有近千年的開拓史,素以雄、奇、險、秀的瑰麗景色享譽滇中,有云南第一風景名山的稱號,有國家、省、市級文物9處,集自然山色、佛寺道觀、庭園別墅、佛像石雕、古樹名木為一園。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自然景觀,使西山景區名列全國的奇觀壯景。現在我們已到了西山龍門遊覽區,昆明有句俗話:“一登龍門,身價百倍”,從這裡開始大家將和我一起去探尋這種“身價百倍”的感覺。?
各位朋友,繞過一個小山嘴,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座山崖名叫羅漢崖,西山龍門風景區就建於其上。我們迎面見到山崖陡峻、峭壁千仞,掩映在古樹叢蔭中的金色屋頂是三清閣建築群。西山龍門風景區是由“三清閣”和“龍門石窟”兩部分組成。
“三清閣”是一組九層十一閣的建築群,包括有三清閣、靈官殿、真武殿等殿閣;“龍門石窟”則由攬海處、慈雲洞、雲華洞、達天閣等部分組成,是雲南省最大、最精美的道教石窟。三清閣原是元代樑王的避暑行宮,後因戰亂廢棄,明正德、嘉靖年間,在鎮守雲南的黔國公沐氏家族的支援下,無邊禪師經手重建。到清朝末年,懸崖上的寺庵,已如蜂房燕窩,累累欲墜。經過幾百年的開拓整修,遺蹟仍存,新景倍增,古鬆重疊,殿閣飛簷,上有彩雲藍天,下有白帆碧水,景、色、情、趣四美俱全。?
路的盡頭是一座牌坊,從這裡開始我們就要攀登三清閣了。牌坊上書四個大字“蒼崖萬丈”,這寫的是羅漢崖的景色。走到牌坊下,抬頭可見道教的太極圖,表明從這裡進入道家之地。牌坊後就是陡峭的石臺階,在登石階時請朋友們數一下所登的臺階數。登上這段石階就是山門,山門稱為“三清境”,何謂“三清境”呢?道教認為天有三十六重,三十三重之上的“三清天”是神仙居住的最高仙界。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據道教傳說,這三重最高天境分別居住著三位地位最高的仙人。最高層玉清境居住著元始天尊,也稱天寶君。第二層上清境居住著靈寶天尊,也稱太上道君。第三層太清境居住著道德天尊,也稱太上老君。三位天尊都是道教地位最高的教主,所以道教多用“三清”作為宮、觀、閣、殿的名稱,三清閣的名稱也是由此而來。進了三清界就是進入了道教的天堂。?
請看山門正面的這副對聯:“時出雲煙鋪下界,夜來鐘磬徹諸天”。這副對聯是三清閣風景的絕妙描述。大家看,雲霧飄逸,鋪至下界,大地時隱時現,碧波萬頃的滇池和廣闊的昆明壩子在我們腳下。夜幕降臨後,萬籟俱寂,這三清閣鐘磬之聲,清遠悠長,響徹天際,人們彷彿置身仙界。? 再請看山門背面的對聯:“置身須向極高處,舉首還多在上人”。這副對聯說的是在欣賞了遠處的湖光山色和山門正面的對聯後,朋友們又得起步攀登了,因為這裡還不是最高之處,抬眼上望,前面的石階上已有許多人在攀登,這是鼓勵人們不要停頓,要勇攀高峰。但這其中又寓含人生哲理,告誡我們為人處世不能自滿,要力爭置身於最高的地方。對聯一語雙關,催人奮進。就讓我們按照對聯所說的努力向上攀登吧!?
山門所對是靈官殿。殿內供奉著王靈官:三目,赤面,披甲執鞭,左右有靈童捧卷執印,勇猛威武,氣勢逼人。他是道教的護法神,類似佛寺中的韋馱。王靈官姓王名善,宋朝人,因辦事公道,懲惡揚善,死後玉皇大帝封其專司天上和人間糾察。?
請看殿前這副對聯:“浮光躍金,靜影沉壁;層巒聳翠,飛閣流丹”。上聯出自宋朝範仲
淹的《岳陽樓記》,下聯出自唐朝王勃的《滕王閣序》。借古人的名句,來寫三清閣的湖光山
色,說明滇池匯聚了洞庭湖和鄱陽湖的風景之美。上聯寫皎潔月光,滇池波光粼粼,若碎金散銀;月影輝映,如圓圓璧玉沉入湖水。殿前橫匾是將下聯的後四字“飛閣流丹”進一步突出。“飛閣”指靈官殿及三清閣等凌空構建的殿宇;“流丹”則形容這些樓閣殿宇的紅柱
在陽光照映下流光溢彩,燦若紅霞。
朋友們,從靈官殿到三清閣有三十六級臺階,剛才我讓大家登石臺階時數共有多
少級石階,不知大家數的數字是多少?對,有的朋友認真數了,七十二級。請大家注意,這個數字是有象徵意義的。七十二級石階代表了七十二地煞,我們正在登的這三十六級臺階則代表三十六天罡,這是道觀中常見的建築數目。?
在路邊有兩個平臺,一個平臺上就是三清閣,相傳這裡原為元朝鎮守雲南的樑王避暑行宮,現在改為茶室。在三清閣的九層十一閣建築群中,只有這裡是一寬敞的坐歇之處,在此可以品茗賞景。請看這副對聯:“極目太華高,偌大乾坤撐半壁;蕩胸滇海闊,無邊風月倚層樓。”聯語逸興橫飛,狀物寫景,氣勢巨集大。有人說它以太華山喻樑王權勢,支撐元朝半壁江山;以滇池象徵寬闊胸懷,任憑風雲激盪。另一個平臺原為真武殿,供奉真武大帝。現殿前遺存龜蛇石雕,叫“青蛇纏龜”,龜蛇表示長壽,據說用手摸一摸就能延年益壽,你看整個石雕已被摸得光亮如鏡了。平臺上建有真武傳奇堂,裡面有真武大帝從出家到得道的配圖故事,大家如有興趣可進屋參觀。?
過真武殿我們能看到一眼泉,這眼泉叫“孝牛泉”。關於此泉還有一個傳說:昆明有一
個姓趙的屠夫買了一頭母牛和一條牛犢。趙屠夫綁了母牛要殺時,聽見有人在外面叫,於是放下刀子出門去看,不想回來時刀子卻不見了,只見牛臥伏在地上。屠夫很是疑惑,把牛犢打起來一看。刀子果然藏在其腹下。趙屠夫拿起刀子就要殺牛,不想牛犢雙眼流淚,望著母牛哀鳴。這淚水和哀鳴聲深深觸動了趙屠夫:牛犢尚有孝母之心,何況人呢?於是趙屠夫放下屠刀,牽著母牛和牛犢到三清閣出家。由於三清閣建於懸崖峭壁之上,取飲用的水極不方便。牛犢為報恩,用牛角穿石,引出甘泉。這個傳說情節動人,其中反映了儒家“百善孝為先”和道家“善心有善報”的觀念。?
從孝牛泉再往上走就可看見有石洞若門,穿過石門眼前豁然開朗,這裡就到了“攬海處”。在走過了一段狹小石道後,到了如此寬敞的地方,使人豁然開朗。若從平臺望出去,海天相連,更使人感受到天地的廣闊,自然的博大,“天人合一”之感油然而生。而且從山門經過艱苦的攀登到了這裡,氣喘吁吁的遊人們可稍微休息一下了,在觀賞湖光山色的同時也可品讀一下石壁上眾多的摩崖石刻。石壁南側有明代傅宗龍寫的對聯:“一徑飛紅雨,千林散綠蔭。”書法蒼勁雄奇,聯語意境優美。對聯所在的石室洞頂雕有綵鳳銜書一函。傳說黃帝在洛水,有鳳銜書,大禹受而天下大治。這浮雕表現“洛獻書”的傳說。大家請看在石壁上刻有“普陀勝境”四個字,我們知道普陀是佛教的名山,那麼在道教的勝地中為何出現佛教詞語?這其中體現了一種存在於我國宗教中的普遍現象:儒、釋、道三教是互相滲透、互相包容的,這種現象在明、清時期特別顯著。如剛才我們參觀過的孝牛泉,其中就有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而此處則是佛教和道家思想的共處,在後面的景點慈雲洞中我們還能看到觀音像,更能體現出這一特點。?
從這裡開始我們走進石隧道,大家請看隧道石壁上的五個紅色大字:“長歌懷采薇”,它出自初唐詩人王績的五言律詩《野望》,說的是周代武王伐紂,商朝滅亡,忠於商朝的伯夷、叔齊不願吃周食,隱於首陽山中采薇而食,終致餓死的事。作者通過對伯夷、叔齊的追懷,表達了自己處於隋唐之際,改朝換代時的感觸。伯夷、叔齊的“氣節”歷來被儒家所讚揚。這表達儒家思想的詩句鐫刻在道家的石窟上,就是剛才我給大家介紹的中國文化儒、道融合的特點。?
隧道中由於有石窗,所以光線十分充足,從石窗中還可俯瞰滇池的風光。向下看有“空中樓閣”之感,雖有心悸,但腳踏實地。現在這個石窟稱慈雲洞,是一個姓吳的道人開鑿的,正壁原巖上雕刻有觀音一尊,膝前一幼童,顯然也是把佛教的善財童子移植過來,反映了道、釋之間互相對立又互相吸收。兩旁金童合十,玉女捧缽。左右有騎馬跨虎的神像,是青龍星君和白虎星君。整個石窟及其中的雕像、石道等都是在整塊石壁上雕成,可以想象當時工程的巨大、工作的艱辛。
大家看,這個石香爐,在這臨滇池的一面鐫刻著《贈吳道人》詩二首,作者是昆明乾隆年間進士那文鳳,詩寫於嘉慶六年***1801年***。詩中讚頌這位吳道人開山鑿洞的不朽功績。其中第一首的頭四句說:“萬鑽千錘顯巨才,懸崖陡處闢仙台。何須佛洞天生就,直賽龍門禹鑿開。”?
“攬海處”的石屋是明代嘉靖年間的道士趙練主持開鑿的。當時從三清閣至此的通道是在石崖上鋪架的木棧道。人們登臨過往,木棧道吱吱作響,令人膽戰心驚。到了清乾隆年間。一個貧苦的道士花十五年的心血開鑿出現在的石道,這道士名叫吳來清,是滇池邊下漁村人。他廣積善德,經常修橋補路,方便行人。根據人們的建議,吳道人開闢了這條石道取代了木棧道,繼而又從舊石室向前,開闢了“普陀勝境”坊,再往前,螺旋蛇道,開慈雲洞。這個工程共歷時十五年,全憑一錘一鑽鑿成。從慈雲洞至龍門石窟的石道則是清朝時昆明名士楊汝蘭、楊際泰父子組織石工開鑿的,從道光至咸豐年間,共歷十三個春秋。現在我們就開始攀登龍門。?
從這裡開始到達天閣的隧道被稱為“雲華洞”,是楊氏父子所修。順雲華洞往前走四十多米,就登上了我們此行的頂點——“達天閣”,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龍門。“達天閣”也是在原生的岩石上雕鑿而成的,包括有:龍門石坊、平臺、石室、楹聯、神像、香爐等,其中石室中間的魁星點斗的雕像最為傳神。“魁星”也稱文曲星,是主宰文運的神,這個雕像形如魁字,高有一米多,你看那鬼頭不就是魁字的偏旁,後踢的左腿不就是長長的一勾,腳平抬的金色墨斗就是右邊的“鬥”字,體現了中國象形文字造字的傳神。
魁星右手高懸神筆,左手執元寶,是神筆的墨斗,右足踏鰲頭,左足後蹺,腳掌抬鬥,扭其身軀而點鬥。傳說古代就是由魁星來點狀元,考生中文運好的被點中便可登科中舉,而中狀元的則被稱作“獨佔鰲頭”,這便是“魁星點鬥,獨佔鰲頭”的傳說。再看魁星的形象“英姿勃發,綵帶翻飛,活潑跳脫”,與兩旁座像的關聖、文昌相應,一靜一動,相得益彰,更顯得魁星生動活潑,神采飛揚,主體突出。?
大家如仔細看可發現,魁星點斗的筆尖是斷的,有關這斷筆尖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相傳一個姓李的青年石匠受人指點到西山的峭壁上開鑿石道,將一腔熱情全部傾注於這有意義的藝術創作之中。一天天,一年年,不顧寒暑和颳風下雨,十年如一日,鑿完了石路、石洞、刻成了石坊和洞中神像,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不料到最後竟把魁星手中的那支筆的筆尖刻斷了,石匠傷心到了極點,自己如此寄情的藝術創作竟不能圓滿!悲傷至極的李石匠丟下錘鑽,從龍門跳了下去。這個悲壯的故事給我們留下了青年工匠對藝術完美追求的精神。?
魁星北面是文昌帝君,主宰功名祿位;南面的是關聖帝君,主宰武運。神像背後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兩壁刻有琴棋書畫,駿馬賓士。閣頂刻有蟠桃垂掛,仙鶴雙飛。石室外的橫額上刻有一個花瓣形石龕,龕內刻有南極仙翁。整個石窟雕刻精細、生動傳神。石室北面刻有跳躍的鯉魚,南面為吐水金龍,這就是鯉魚跳龍門的故事。傳說,大禹治水時,用鬼斧開鑿了龍門,令黃河奔騰入海。龍門據考證就是今天的黃河壺口瀑布。有了龍門,河中鯉魚就無法返回故鄉,善良的禹妻奏請玉皇大帝,凡是能夠逆流而上躍過龍門的鯉魚便可化為金龍,不能躍過的就在額頭上記一點,叫“點額而歸”。黃河大鯉魚額頭上的紅點相傳就是沒有躍過龍門的標記。由於這一傳說,後世就把科舉考試中舉者比喻為跳過龍門的鯉魚,已經成龍上天;應試落第比喻為“龍門點額”,意思是在龍門把頭碰破了,敗退而回。這雖是傳說,但人們經艱苦的跋涉,登上這懸崖之上的龍門,躍過了這龍門,不就如同成龍上天,不也就可以“身價百倍”了嗎?這就是“一登龍門,身價百倍”的含義。?
在西山的諸峰中,有一掛榜山,位置在龍門之南。此山的峭壁呈土紅色,泛舟滇池,遠看此景,猶如金榜高懸,故此得名。此景與“一登龍門,身價百倍”、“魁星點鬥,獨佔鰲頭”的美妙傳說,為西山增添了不少神祕色彩,令人神思遐想。?
在這高山之巔,每個人都會產生“會當凌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在遠眺滇池風光之
後,請讓我們來欣賞一下室柱上的這副對聯:“舉步艱危,要把腳跟立穩;置身霄漢,更宜心境放平。”雖然講的是攀高登頂應注意的勸誡,但其中又包含了深刻的生活哲理,值得仔細品味。?登臨龍門,我們既驚歎於大自然造物的奇妙,造化出這刀削斧砍、危崖聳立的羅漢崖,同時也感嘆於人類巧奪天工的創造力,有這樣雕刻細緻,栩栩如生的達天閣,真不枉來昆明。?好,現在我們結束西山龍門的遊覽,請大家按順序小心下山。
範文2
西山龍門,北起三清閣“孝牛泉”南側“別有洞天”石門,南至龍門“達天閣”,整個在千仞峭壁上的石窟工程,統稱“龍門”。
龍門石窟由北向南,分佈著三個坐西向東的石窟。緊靠三清閣建築群的石窟稱“鳳凰巖”。鳳凰巖有上下兩個洞窟,上洞較小,稱“老君洞”,洞側建有“老君殿”。下洞較大,洞前“攬海處”平臺寬闊。石窟前簷浮雕“綵鳳銜書”,故稱“鳳凰巖”。石窟鑿成十平方米左右方形石室,南北兩壁雕“雲海”、“石林”,西壁嵌“題滇池餞別圖”及1925年袁嘉穀題詩等石碑六方。窟頂有陳榮昌之摩崖題刻“倡提祀孔”四個大字。石窟外峭壁,歷代摩崖石刻琳琅滿目。民國初年李根源拓刻明末傅宗龍之草書“一徑飛紅雨,千林散綠陰”,堪稱摩崖珍品。
鳳凰巖向南,就斷崖闢“普陀勝境”石坊洞門。入石坊,隧道螺旋蛇行,沿隧東向鑿石窗,憑以望湖。前達“慈雲洞、蓬萊仙境”石窟。慈雲洞石窟,慈航真人、香案、門楹、兩壁騎龍馭虎神像、窟外香爐、楹聯等,均為原生石巖鏤空雕鑿。
據《重修慈雲洞吳道士功行碑記》記載,開鑿鳳凰巖,打通慈雲洞,系清乾隆年間西山山麓下漁村貧窮道士吳來清所開鑿。吳來清從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起,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十四年茹苦含辛,一錘一鑽開啟頑石,工程艱鉅,令後人歎為觀止。清嘉慶辛酉***1801年***,彝族文士那文鳳在慈雲洞前香爐上,題刻《贈吳道士》詩:
萬鑽千椎顯巨才,懸崖陡處闢仙台。
何須佛洞天生就,直賽龍門禹鑿開。
紫雲蔭書心裡出,慈雲靄露掌中來。
昆池恰似觀南海,不負當年夢幾回。
由慈雲洞往南再上絕壁,一條傍山隧道沿懸崖峭壁曲屈起伏。洞口豎隸書“雲華洞”大字石碑。雲華洞南端,即龍門石窟。石窟平臺洞口,鑿“龍門”石坊。石窟內居中雕魁星立像,南雕文昌、北雕關聖坐像。魁星左手橫身擒龍,右手高懸執筆,右足踏雙翅鰲頭,左足後蹬起鬥,綵帶飄逸,形象生動。石窟南牆上刻“文昌帝君陰騭文”,北牆刻“關聖帝君覺世真經”,兩牆下方浮雕駿馬奔騰。天棚浮雲繚繞,仙鶴雙飛,蟠挑垂掛。神像後壁,浮雕雲山洞天福地群仙圖。雲水翻騰,群仙飄逸。石窟前簷巖壁上,鑿神龕,龕內浮雕南極仙翁騎飛鶴,兩側童子執拂捧果。峭壁之上雕刻之險,令人心驚。
整個龍門石窟之神像、石壁、天棚、香爐、燭臺、經文、楹聯,均在原生岩石上雕鑿而就,清末趙鶴清題刻龍門楹聯:
舉步艱危,要把腳跟立穩;
置身霄漢,更宜心境放平。
範文3
昆明城西10餘公里,有山突起滇池之上,北起碧雞關,中經華亭、太華、羅漢諸峰,直達南面的觀音山,磅礴蜿蜒數十里。相傳古時有鳳凰停歇,見者不識,呼為碧雞,故唐代稱為碧雞山。又因形狀像臥佛,也叫臥佛山。元明以來,又稱太華山。因其在城西,人們慣稱之為西山,西山森林茂密,花草繁盛,清幽秀美,景緻極佳,在古代就有“滇中第一佳境”之譽。它峰巒連綿40多公里,海拔1900米至2350米。從昆明遠處眺望,西山猶如一位美女臥在滇池兩岸,其臉、胸、腹、腿,以至下垂入水的頭髮,都清晰分明,且顯得丰姿綽約,嫵媚動人,所以又叫“睡美人”。民間傳說,遠古時一位公主耐不住宮中寂寞,偷偷出了王宮與一小夥結為夫婦。後來,國王拆散了這一美滿姻緣,並用計將小夥子害死。公主悲痛欲絕,痛哭不止,淚水匯作了滇池,她也仰面倒下化作了西山。西山現已闢為一座森林公園, 景點較多。從古至今,很多名人墨客都為之驚歎:“睡佛雲中逸,滇池海樣寬”、“千崖萬壑爭雄秀,卻無一處自平庸”。要是趕上“三月三,耍西山”的傳統盛會,從早到晚,都可觀賞到唱民歌、對調子、奏三絃、歡起舞的情景。
西山東臨滇池面,是一條長約數公里的大斷層。在此斷層南側,修築了一條石刻通道,石道都是用人力從懸崖峭壁上一錘一鑽打出來的。石道途中有隧道,呈螺旋宛轉,高約與人等。石洞若窗,下臨萬丈深淵,驚心動魄。站其之上,五百里滇池盡收眼底。山頂有座“魁星閣”。途中有著名的“鳳凰銜書”。因道中“達天閣”石坊上題有“龍門”二字,人們故稱此為——龍門 。
龍門石窟位於西山風景區終端,北起三清閣,南至達天閣,是雲南最大、最精美的道教石窟。“龍門勝
景”以“奇、絕、險、幽”為特色,雄居昆明西山眾多的名勝之首,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到昆明的遊客都要去遊覽。故有“不耍西山等於不到昆明,不到龍門只是白跑一趟西山”之說。據說,龍門是楊汝蘭、楊際泰父子組織70多戶石工,花了22年才完成的,是整個龍門石窟之精粹所在。在***處有一圓柱石坊,上書“龍門”二字,並刻有“元寶”,據說能保佑人發財發達,吉祥如意,所以遊人都喜歡用手摸一下。入門有一石欄轉護的半圓形小月臺,站在月臺眺望,人見上迎天風,下臨絕壁,五百里滇池煙波浩渺,雲蒸霞蔚。湖面白帆點點,鷗飛燕舞。遠處青山如 黛,白雲悠悠,綠樹白房,平疇沃野如詩如畫,令人飄飄欲仙。轉身回顧石室,正門頂端刻有“達天閣”三字,兩邊側門頂刻有“名山”“石室” "天臨海鏡”字樣,中柱題有聯雲: 舉步維艱,要把腳跟站穩; 置身霄漢,更宜心境放平。
在石室門口雕有香爐供奉,正中雕魁星,是道教尊為主宰文章之神,又叫文曲星;北雕文昌帝君,為主宰
功名和祿位之神;南雕關聖帝君***關 羽***,為主宰伏魔降妖的武功之神。兩壁下刻有神駿賓士圖,天棚上刻著祥雲繚繞,仙鶴雙飛。一株蟠桃碧葉紅果,栩栩如生。龍門的整個工程都是在一塊天然岩石上精雕細刻而成的,構思奇巧,工藝精湛,令人歎為觀止。但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魁星手上的筆尖是另外安上去的。相傳, 有一位參加雕鑿石室工程的師傅,婚姻不幸,後來參加鑿龍門,與夥伴們辛苦了十餘年,在最後刻魁星手中的硃筆時,不慎將筆尖鑿斷,使本來很完美的一件藝術品留下了缺憾。他傷心至極,縱身跳下龍門。他獻身藝術的動人故事,與石窟一道流芳千古,為後代所傳頌。
1984年、昆明市有關部門又開鑿了龍門迂迴棧道,把遊路修上了小石林,並在山上修建了迎羲亭等供人小憩賞景,不僅解決了交通擁擠的問題, 又為遊人開闢了一個清新優美,非常迷人的好去處!
瀋陽故宮導遊詞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