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三下鄉的心得體會
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心得體會應該怎麼寫呢?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篇1
我捨棄享受暑假的快樂時光,決心背起行囊,和隊友踏上征程,去“三下鄉”,深入農村,體驗生活,再苦再累也甘願,畢竟這是次難得的機會,爭取在這短暫的時光中能成長起來,增多見識,學一些書本學不到的東西。
我們卻肩負著不同的使命,擁有不同的感動。7月3日,在學院領導的關懷下,在院團委的支援和帶領下,我們資訊服務隊一行17人背上行囊,帶上我們的“裝備”,踏上“三下鄉”的征程,感覺任重道遠。但我相信,我們定能將**學院電腦科學學院的道德風尚在此程中發揚光大。
資訊服務隊的一行17人在學院黨委副書記**老師和團委書記**老師的帶領下順利到達**市**縣**鎮,並且受到了**鎮委鎮政府的熱烈歡迎。資訊服務隊青年志願者與鎮長**在**區**鎮政府會議室舉行了座談會。會上,鎮長**表示,資訊服務隊的到來將會給**鎮帶來新知識、新資訊,送來新的科技技術。同時,黃鎮長希望,資訊服務隊的青年志願者們能夠發揚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農村艱苦的環境中鍛鍊才幹、自我成學長。
來到**市**縣**鎮的短短三天時間裡,我們按照我們的原定計劃開展 “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在此次活動期間,我們開展了“四個一”實踐活動,即做好一份調查問卷、開展一次主題團日活動、搞好一次科普宣傳、完成一次義務維修。在此期間,我校黨委書記曾崢教授和我院黨委書記以及學校領導一行到**鎮慰問資訊服務隊隊員,並且給予了服務隊的工作高度的評習價。
此次活動以“傳播it新資訊,服務和諧新**”為主題,以科技下鄉、文化下鄉為主線,不僅向當地人民傳播了基本的計算機基本技能和網路知識,提高了他們對計算機網路的認識,而且體現了當代it學子欣欣向上的精神面貌和豐富的知識,達到了把科技之光帶到農村的目網的。
計劃是死的,活動是活的。很多時候計劃趕不上變化,這個時候就需要體現我們團隊的應變能力,和大膽的決策。在開展各項活動中,我們遇到了不少問題,碰了不少的釘子。但是,這個就是我們此行的的目的之一,在服務新農村的同時,接受挫折教育。這樣能讓我們瞭解到基層工作是苦的,條件是差的,但是基層需要大學生,大學生也需要到基層去,誰都知道“梅花香自苦寒來”的道理,基層就是需要那些有知識,有能力的大學生去貢獻力量。
我們資訊服務隊“三下鄉”隊伍有2位老師,17名學生。大家既明確分工,又必須緊密協作。在服務隊裡每一個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分子。此次活動總體上說,我認為尚算成功的。“成功”,不光是說活動開展的怎麼怎麼好,而是每位隊員都能全心全意的投入到服務和諧新**的活動中去,把科技之光帶到**鎮。資訊服務隊的每位隊員都積累了一定的社會經驗,懂得了怎樣與人相處。在服務**鎮的同時實現自我的成長。
三天的時間一轉眼就過去了,我們經歷了,走過了,收穫了。這短短的幾天將成為我心底最美好的回憶。坐在這裡寫心得的時候,這次三下鄉已經結束了三天了,但發生過的情形卻不時地想起。我要感謝那些可愛的**鎮人民,是他們給了我們成長的經歷;我要感謝陪我們下鄉的領導和老師,謝謝你們對我們的指導和幫助;但我更要感謝一起和我下鄉的資訊服務隊隊員們,是他們讓我看到了真正的互相照顧互相幫助的真情。同時也真誠地希望**鎮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好,經濟發展的更好更快。
“艱辛知人生,實踐長才幹” 只要你願意去嘗試和經歷,並坦然的接受過程的酸甜苦辣和結果的成敗得失,人生就會很精彩。三下鄉雖然結束了,但是我們的服務隊伍將會繼續下去,不斷的去需要我們的地方。 通過這次活動我也更加堅信:意氣奮發的我們經得住暴風雨的洗禮,象牙塔裡的我們並非“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年輕的我們擁有絢麗的青春年華,走出校園,踏上社會,我們仍會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總之,這個暑期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是豐富而有意義的,一些心得和體會讓人感到興奮,但卻決不僅僅用興奮就能描述的,因為這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收穫。“三下鄉”活動不僅是一次實踐,還是一次人生經歷,是一生寶貴的財富!
篇2
為了順應全國大學生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潮流,響應學校追尋中國夢的號召。我們一行18個人。一位老師,十七位學生,來自各個學院的學生成員組成了傳媒學院***新媒體學院***重慶師範大學“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逐夢者實踐團隊。赴往巫溪縣文峰鎮的三寶村。
我們因為擁有相同的夢想相聚於重慶,又因為懷揣同一個目標我們從重慶來到三寶,我們分工合作心手相連,我們凝聚力量攜手相行,我們深知:一個優秀的團隊與其中每一個成員息息相關,大家必須團結協作,共克難關,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在此次三下鄉實踐中,我們的逐夢者實踐團隊將圍繞“兩依託”展開系列活動:一是依託重慶市鄉村市民學校建設、高山生態扶貧搬遷移民安置點市民學校和巫溪樂和家園模式,實地觀察瞭解調查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地區留守兒童教育發展現狀,關愛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藝術興趣培養及體育健康狀況及農村文化藝術科普;二是依託重慶市鄉村市民學建設和高山生態扶貧搬遷移民安置點市民學校進行攝影創作,用影像展現基層教育改革新局面。以“兩依託”為基礎,“逐夢者”也將深入社會調研,觀察農村基礎教育領域變遷發展的歷史和現實,為新農村建設、推動社會管理創新、留守兒童教育發展建言獻策。今年恰逢重慶師範大學建校60週年,我們以‘影像記錄中國夢,獻禮重師60年’為主題,用鏡頭記錄三峽庫區20年來的輝煌成果,展現三峽移民20年來的中國夢,用實際行動獻禮重師甲子校慶。
文峰鎮三寶村位於渝巫路主幹線上,東距巫溪縣城40公里,西距文峰鎮政府2公里。海拔在780米至1400米之間,年平均氣溫17℃,適宜種植水稻、玉米、烤煙、馬鈴薯等農作物。先後被重慶市委市政府評委“文明村”“先進集體”等稱號。2006年被確定為重慶市級“新農村示範村”。2007年被評為“全國民主法制村”。但是當我們到了那個地方的時候才知道聽聞不如親看,這個村莊四周多環山,馬路幹道筆直,天氣比較陰涼,在我們採集素材的時候,路過了很多村民家,也有進行深入的交流以便於活動的進展,很多農戶都有養豬,每家農戶的門前就是他們自己的土地,水稻,玉米,一眼望去映入眼簾的全是水稻,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感。這裡的村民民風淳樸,都比較好客,知道了我們是學生來此的目的都會很熱情的獻上板凳和茶水,在深入的交流中我們瞭解到,多數的農戶都是隻有老人在家,兒女都外出打工。
幾次的探訪,我們和這些村民建立了一個良好的關係,一次我們早早在大本營吃了午飯,懷著瞭解村民吃飯的生活水平的目的再次進行了材料的收集,熱情的村民都邀請我們和他們一起吃,其中我觀察到了一些東西,最後總結出來,每戶的村民幾乎頓頓都有馬鈴薯,這估計和在一旁不遠的馬鈴薯脫毒基地有關。不是馬鈴薯片就是玉米羹加土豆,或者涼拌土豆,很少有看到吃肉的。據觀察和了解,我看到每戶村民的家裡面都有大堆的土豆,破了的壞了的,比較小個的都是用來餵豬的,大個的賣相好的土豆都是自己吃的。
其實來到這個村莊時對什麼都充滿了好奇,個人最好奇的就是這個村子的名字的由來,在經過探訪村民的過程中,我從一個耄耄之年的老人瞭解到,這個村子之所以叫做三寶村,是因為在康熙年間,和珅路過了這個小村莊看到了這小村的三條河,古語有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三河取名為三寶,由此而來,聽完這個簡短的故事頓時有點失望,一直覺得這個這個村莊的名字由來應該具備一點傳奇色彩,後來抱著不放棄的心態繼續問了幾個老人家,得出了不同的答案,也許是年代久遠了,真實的歷史早已無從考證,不過不管怎麼樣,這也只是我們來到這裡的一個小小的目的,我們應該要以大局為主。
在這次三下鄉中,我學到了很多東西。不論是做什麼工作或者事情,團隊精神是最重要的,奧斯特洛夫斯基說過,共同的事業,共同的鬥爭,可以使人們產生忍受一切的力量。雖然在這次“三下鄉”挺苦的,但是我們是一個整體,還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忙的不亦樂乎。
在一個團隊的執行中,溝通與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在實踐中,有時候溝通不夠,導致我們走了一些不必要的彎路。所以在今後的學習和工作中,我覺得應該及時和他人進行溝通交流,及時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將思想傳遞他人,共同做好每一件事。團隊精神是高績效團隊的靈魂,是團隊成員為了實現團隊利益和目標而互相協作,盡心盡力的意願和作風。
所以,只要大家努力,凝聚力就能產生高績效團隊的靈魂。整個活動中,我們一路遇見的問題困難多不勝數,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無論是個人還是團隊,我們的隊伍始終站在同一陣線,團結的力量讓我們相互包容,給我們勇氣直面困境。我們執著於我們的信念,從啟程之日起,就已做好乘風破浪的準備,我們堅信,沒有跨不過的坎,沒有攻不克的難題,因為我們有青春的激情,有不滅的意志。在這個團結的隊伍中,在隊員的相互協調和幫助下,最終我們克服了重重困難,順利的完成了這次“三下鄉”實踐活動。那些艱難的過往讓我知道了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想和做有著本質的差別,同時也讓我見證了並肩作戰的巨大力量,意識到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這是論語中的一句話,說的是一個人整夜不食不寢去思考鑽研一個問題,沒有什麼好處,不如親自去學習研究。實踐的過程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必經之路,在這個路上,你不在是個孩子,在鍛鍊,在成長,跌跌撞撞,且歌且行。青春的光陰留給我們更多的是奮進的號角與激昂的樂譜,也許每天拖著疲憊不堪的身子回來,也許每天都要為了完成當天的任務而焦頭爛額,也許每天都要為了明日的採訪做著準備,但我們是快樂的。不再是不為浮雲遮眼之勢,更在一覽眾山之軀。
令我記憶深刻的是跟當地留守兒童的交流,由於父母外出打工或者離異,孩子只能留在農村讀書,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沒人能聽到他們對父母的思念,沒人能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沒人能看到他們對學習的渴望。跟他們接觸的這短短的一段時間,卻感受到了他們的無助,如今國家還在發展,制度還不夠完善,需要更多的人去關注留守兒童,父母也應該在賺錢養家的同時關注孩子的成長問題。
實踐活動結束了,每個人在思考著這幾天發生在我們身上全部,少了那些青春的張狂,多了些青春的踏實,少了那些青春的迷茫,多了些青春的奮鬥。當遠離喧囂,來到村鎮的時候,才真正明白,什麼是奮鬥,什麼是團結,什麼是一個團隊。
這次的暑期實踐活動給我自己好好地上了一節思想教育課。還是大學生的我們很年輕,出生在90後,沒有經歷過艱苦的時代,無法通過切身感受去體會人生的道理,然而這卻不是我們可以不懂事不成熟的藉口,瞭解歷史,在心中銘記教訓,也可以讓我們懂得很多的道理,讓我們更加成熟。在年輕的心上留下年代的印記,以史為鑑,才能更加珍惜現在,更好地把握未來。懂得付出與奉獻,懂得感恩,才能成為一個真正對家鄉和祖國的建設有用之人。
篇3
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我,一直一直,熱愛著 《在希望的田野上》這首歌。炊煙飄蕩,小河流淌,這情,這景,像銀光月景,在每個深夜,輕輕地流入我的夢中。月清冷,夜朦朧,幾宵寂寞,幾宵緣分,那思念 ,恪守此生的理想·堅強,不想讓風沙模糊了雙眸,寧有波濤洶湧的自由,只想讓自己的心,能給每一座的山,每一片的綠,每一個的人,送去我的溫度,我只願——月亮出來的時候,黑暗不會寂寞!——寫在前面的話
鐵軌延伸,那是家的方向
每次坐在行車上,不管是去哪裡回哪兒,總有一種旅途回家的感覺,因為心裡始終有個牽掛、依戀——家,那是我做一切事情的出發點,是我在遇到困難堅持下去的精神支柱,是我從不放棄心中的理想的動力。正如,今天,我依舊,像很多次一樣,踏上了陌生的列車,飛向一個陌生的“家”,心裡的喜悅與激動羞怯於車上急切、躁動的目光而沒有發洩,壓抑在心底。自己在沉思著,靜坐著,也許這個方向更加遠離我的溫馨、幸福的家,但是我將會在另一個地方送出我心中的祝福……
這是一個散發著泥土氣息的村莊,乾淨,清雅,幽深,不怎麼工整公路穿過叢林,消失在遠方,兩邊青翠的水稻和玉米,正搖曳在微風中,大片的果園中,熟透的果實高掛在樹枝上,也搖搖欲墜,似乎在向路過的人炫耀,無不顯示著這裡的濃重鄉土情,農民的辛勤勞作和碩碩累果。此時此刻,我已經不再覺得陌生,這片綠,很熟悉,這深山,這樸實的民風,簡樸的穿著和憨厚的笑容,讓我有回到家的親切感情,聞者散發出的做飯的香氣和體味著那縷飄散的炊煙,好像是媽媽在夕暉下給我們準備晚飯。
從這裡開始,我們的故事開始續寫……
流動在眼裡的清澈
兒時的夢,像是花開花謝花滿天,猶如櫻花般的輕盈,飄灑在鄉村的每一片故土上,淌過每一片綠色,每個山坡,每條鄉間小路,隨著溪流,奔向遠方。眼前的玉金村的孩子們,隱藏著我童年的影子,對於我們這些外地人,他們閃著的雙眸,有著我以前同樣的渴望,好奇,羨慕,也有些猶豫,羞澀。在他們凝望的雙眼中,流動的是單純與美麗,讓你好像來到的是夏天的黃昏,一片寧靜的海,輕輕地吟唱著海子的詩“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那份愜意與安詳,像是在家的感覺,沉醉在幸福……
曾經問過一個小朋友,八歲,與奶奶相依為命,“在睡覺之前,你會做什麼?”,“想爸爸媽媽”他說。父母都在外勞碌了,很遠的地方,一年回來一次。夜裡,黑暗的悲涼曾讓他恐慌;風雨中,孤獨地奔跑曾讓他流淚。但這時,在他的眼裡,我感覺到的是柔和,又是平靜,也是堅強。在他的日記本上,寫著這樣一段話:爸爸媽媽,我現在已經不哭了,不怕黑夜了,已經自己睡了,奶奶每天都給我做好吃的,我還給奶奶捶背呢,你們走的時候,說要是我上了學,一定要考100分,我也很勤奮,你們看,數學試卷,100分,班上第一哦,我要一直拿100分,親愛的爸媽,我想念你們。
在我的心裡從此永遠有個你,年輕的朋友:忘不了你的不工整的鉛筆字,因為它鏗鏘有力;忘不了你的不標準的普通話,因為它情深意重;忘不了你的不秀氣的雙眼,因為它堅定剛毅……
中華魂,刻骨銘心
在這片綠野上,流淌著的是滾燙的血河,埋葬著的是驍勇的戰士。這裡的老百姓,繼承了鐵鑄般剛強的血統,即使是七十多歲的老人,身壯氣順,步伐矯健,下田上山。在一次走訪中,遇到一初中小夥子,臉上光淨白嫩的,就是手腕上的表很不和諧,很舊了。我忍不住問“你這表很舊了,怎麼不換呢?”,“嘿嘿”小夥子憨厚地笑笑,講起了他的故事,“我特別喜歡看解放戰爭的電視,對鬼子是都見一個打一個,後來看到大片‘集結號’時,有個解放軍戰士為了給連長擊獲敵軍軍官的那塊表,光榮地死在敵人的惡狠的子彈上,部隊,有很強的時間觀念,特別是作戰,把握時間、戰機是勝敗的決定性因素。我也要學他們一樣,時刻看著時間,爭分奪秒。後來,爸爸就給我買了這塊表,我以後也要成為一名軍人……”
在盛夏午後的豔陽下,他的笑容熠熠發光,從心窩裡長出來的英雄氣概,夢就是再難再遠,又怎怕無法到達呢?
來到了深山裡的川陝革命根據地的旅遊區,盤旋的馬路,高聳的山石,一木一石,都透著肅清與莊嚴。看著無數的碑石,屹立著的雕像,曾經他們指揮迎戰,奔赴敵人據點,伏擊,扔彈,揮刀……歷歷在目,彷彿就在此時。這就是戰場,就是軍人,就是中國的子民!我想到了戴著舊錶的那個男孩,想到了不久前看的電視劇《我的兄弟叫順溜》。最佩服的是順溜,佩服他在國軍面前展現新四軍的尊嚴、剛毅、素質;佩服他在伏擊殲敵時的人槍為一的沉穩;佩服他在戰場上的從容不迫……就是被司令員稱讚說“在戰場上,像狼,像虎,像蛇,像狐狸,什麼都像,就是哪兒都不像人”的這樣一個傢伙,做驚天動地的壯舉,一個人民心中的大英雄。靈魂安息在此的戰士,都是英雄,都是像順溜、陳大雷一樣的英雄!
拾起腳下的一粒塵埃,不曉得裡面鐫刻了多少軍人的腳印,不知凝聚了多少戰士的血淚。這不只一方沃土,而是一片聖地,萬顆赤子之心鑄就的中華情!我可以做的,就是深深地為他們鞠躬、敬禮,“同志們,你們永遠是我們的英雄!”
七月,風情雨
這一天,下起了雨,淅淅瀝瀝地,一點也不像是夏天的雨,一點兒都不乾脆,還很不友好地下到了我們每個人的心底。“哥哥姐姐們,你們下次要記得來哦”,“我們還要一起寫作業,一起唱軍歌”。風吹動著髮梢,吹落了眼角里的淚,吹乾了手心裡的顫抖,這裡山,很綠,這裡水,很清,這裡的人,很美,但我不想留下來。人生沒有永恆的聚會,不散的宴席,現在我只想說一句“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帶走的是心底的感謝,崇敬、收穫與夢想……
汽車啟航了。那些溫暖的笑臉,那些道別的手,那些不捨的送別,漸行漸遠地,想著,遙望著, 似乎一切都已融入了風雨中。山,在不斷洗涮空氣的氣息,都早已嗅不到了,那款款;路,仍在綿延,前行……
短短的玉金村之行,重新體驗“生活在別處”的細膩,感受農村生活的淳樸與辛酸,走進自然的曲徑通幽的恬淡,浸泡在孩子們眼裡的清澈,薰陶在他們的滿腔愛國熱血中,解讀他們內心的真切與希望,感知自身的藏在心底的情愫……慶幸搭上這一趟末班車,呼吸這裡的空氣,行走在綠草上,與他們同在,同樂,讓心底的思念,抒寫我們的歡笑,恪守我們此生的理想與堅強!
大學生三下鄉的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