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音樂教育的探析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18日

  音樂教育是社會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對於個人和社會發展有著重要價值和意義。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的素質的不斷提升,音樂教育的價值日益凸顯。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音樂教育價值再議》

  【摘要】音樂教育是社會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對於個人和社會發展有著重要價值和意義。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的素質的不斷提升,音樂教育的價值日益凸顯。本文從音樂教育對人的情緒情感激發、智力發展促進、其審美能力培養和社會價值拓展四個方方面再議音樂教育的價值。

  【關鍵詞】音樂教育;審美價值;社會價值

  【中圖分類號】J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309***2012***01-0055-1.5

  音樂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古今中外,音樂教育在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對人的美育和智育發展也起到重要影響。音樂與算術、幾何、天文在古希臘時代被稱為高階學科。在我國戰國時期,樂教也取得了不可替代的位置。英國教育家懷特海認為:音樂教育不只是教育的一個門類,不是一種可有可無、無關大局的細微末節,而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甚至是教育的精神。音樂教育不同於其他學科的特殊的教學方式與多維的教學內容,它寓教於樂、寓教於美,對人的素質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要的影響。

  一、音樂教育對人的情緒情感的激發

  音樂是用聲音表情達意的一門藝術。優美的音樂能夠滋潤和撫慰人的心靈,激烈的音樂能夠使煩惡的情緒得到宣洩,並且保持平和的心態。音樂以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帶給人最直接的影響,產生強烈、深刻的情感體驗。這種流動著的聽覺藝術可不受時空的限制,直視人深邃的情感世界。它通過聲音的媒介外化表達情感,通過引起欣賞者的情緒反應,對人的情緒起調節、激發的作用。科學家按照功率譜高度與頻率的對應關係分類,發現唯有處於白色波動與布朗波動兩種之間的―1/f波動能夠令人感到舒服和諧。人的聽覺對每秒6-8赫茲的顫音感到舒服,而那些世界名曲的功率譜密度恰恰都接近1/f波動曲線1。正是因為音樂以情動人,使人感到淨化和平衡。在人的心理方面,音樂以其豐富多彩、富有創造性的聲響結構體系給人以美的享受、滋潤、陶冶和聯想。優美的音樂使人能夠以審美的姿態感悟人類的生活本質,從現實生活中獲得超越功利的情感體驗。經常聆聽音樂,能夠潛移默化地促使人的精神境界高雅,心情振奮。

  二、音樂教育對人的智力發展的促進

  在科學實踐過程中人們得出結論,認為音樂教育能促進人的智力發展。腦科學告訴我們:人的大腦分左右兩個半球,左腦主管人體的右半部,是數理中樞,善於以推理為特徵的抽象思維,與此相適應,右手與推理、秩序、數學、法律、道德等理性形態相關;右腦主管人體的左半部,是情感中樞,善於以想象為特徵的直覺思維,左手與情感、想象、審美、幽默、藝術相關。邏輯***理性***思維和形象***非理性***思維的素質和能力是一切偉大發明和創造的基石,音樂教育在培養受教育者思維和能力兩方面發揮基礎性的作用,它可促使左右腦的協調發展,突破單項思維,從而喚起和激發人的想象和靈感。由於人體生理結構的緣故,形成以右手為優勢手的生產勞動,促進左腦進化為優勢腦,加上以往教育的缺欠,助長了左右腦及其思維發展的不平衡。實驗證明,右腦的資訊容量***人格、慾望、情感、趣味、氣質、性格、影象、音響等***是左腦的100萬倍,對於創造或發明來說,右腦的直覺思維作用決不遜於左腦的抽象思維。音樂教育中的音樂創作、表演等都是具有實踐性的左、右手並用的活動,並無優勢手與劣勢手之分,左、右腦對話,開發直覺思維和抽象思維;音樂欣賞作為一種情感對話,也首先是旋律的高低明暗、強弱長短、音樂的情緒、音樂的形象和風格訴諸於右腦的運動,進而與左腦協調,從初步感知、情感體驗上升到理性認識,促進左右腦協調發展,開發大腦潛能。音樂教育對發展人的感知、注意、記憶、聯想、想象、創新等思維能力方面具有獨特的效能。視唱練耳、聲樂學習、動作模仿能使學生的聽覺、視覺感知能力、記憶力、反應能力等感性認識更加敏銳、協調,從而培養學生理性思維;想象是創造的先導,是科學發明之母。音樂的旋律、節拍、節奏、調式調性、和聲等音樂語言所描繪的音樂形象通常帶有模糊性和非具象性,這為豐富學生想象、發展形象思維、啟用靈感、促進創新提供了自由、廣闊的空間;聲樂的演唱、器樂的演奏等音樂表演和音樂創作如依曲填詞、依詞譜曲、舞蹈創編等都需要通過感知和體驗上升到理性並反饋出來,動用多向思維,協調多種感官和神經系統才能創造出美的聲音、旋律、動作,在創作和表演的實踐中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理解力,促進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音樂教育對人的審美能力的培養

  音樂教育的重要途徑是通過審美來實現的。審美包括健康的審美意識、良好的審美情趣、正確的審美準則和敏銳的辨美能力,是培養學生疾惡揚善追求真理,按照美的規律塑造完美人格的必要條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對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審美教育的核心,是審美修養的要點,沒有這種修養人的感情對於生活中的一切美好和高尚的東西會無動於衷。音樂以其獨特的方式在培養人的高尚情操和審美情趣方面具有其他學科所無法替代的作用。舒伯特的《搖籃曲》學生會唱只是第一步工作,更重要的是要使學生感受歌曲的情。靜謐的夜晚,媽媽在柔和的燈光下輕輕地搖著搖籃,口中輕聲地哼著搖籃曲,臉上充滿溫馨愛意,把美好的祝願帶給寶貝。教師在學生感受到這種溫柔安靜的情緒的基礎上再進一步要求學生,為了更好地表達出這種情緒,歌唱的氣息必須平穩、柔和、連貫,聲音位置統一,音色要柔和。然後再啟發學生認識到這種氣氛與音樂中使用四四拍子以及旋律中音程跳動之間的對應關係。學生不僅學會如何挖掘歌曲中的美,還能知道不同美是如何被表現的,知其然也知道其所以然。通過寓教於美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四、音樂教育對社會教育價值的拓展

  音樂作品本身包含豐富的社會倫理思想,能夠在審美和欣賞之中將思想和文化內涵傳遞給欣賞者,給人以啟迪。音樂作品通過特殊的表現形式,使音樂教育對學生進行社會倫理教育更具特色和功效。欣賞著在潛移默化和愉悅的欣賞中自覺地接受社會倫理的教化和社會文明的啟悟。華彥鈞的《二泉映月》採用單一形式的變奏曲式,深刻表達了作者對黑暗社會的憤懣,反映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勞動者的沉重呻吟和倔強不屈的性格,同時寄託了作者對未來的追求和嚮往;聶耳的《義勇軍進行曲》以號召性的音調和果敢的節奏,概括出人民群眾負於典型意義的呻吟、吶喊等語調特點,表現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英勇抗爭的革命精神;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以黃河為背景,熱情謳歌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頑強不屈的戰鬥意志,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在歌聲中受到陶冶,在歌聲中聆聽到民族的心聲,將自己的一生獻給這個偉大的民族。音樂表達著對祖國、民族、家鄉和生活的熱愛,對人世間真、善、美的嚮往與追求,對一切假、惡、醜的憤懣、排斥與鞭撻,還不斷地豐富、創造著進步的文化,不斷地建設、推動著健康向上的社會倫理,不斷地改變、塑造著人的心智和心靈。

  總之,音樂教育在提高人的整體素質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所以,在實現我國科教興國、以人為本、培養新型人才的巨集偉目標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和深入探索音樂教育對於人和社會發展的價值和意義,充分發揮音樂藝術的人文感化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者簡介】賈丹丹:瀋陽市歌舞團。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有關幼兒音樂教育的論文
有關藝術教育的探討論文
相關知識
有關音樂教育的探析論文
有關家庭教育的探析論文
有關化學教育的探究論文
有關家庭教育的探討論文
有關情感教育的探討論文
有關三生教育的探討論文
有關藝術教育的探討論文
有關學前教育的分析論文
有關兒童教育的分析論文
有關美術教育的淺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