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實驗教學總結***2***
初二物理實驗教學總結篇三
《課程標準》中,除了“知識與技能”之外,明確把“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放到與前者同等重要的位置。《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參與科學探究活動”,並提高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怎樣在實驗教學中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我結合自己多年的物理教學談一點粗淺的體會.
一、加強演示實驗的教學
1、演示實驗要注重過程教學
物理實驗生動、鮮明,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帶著好奇心觀察實驗,這是大部分學生的心理,怎樣才能把學生的好奇引導到探究物理現象,提高創新思維能力上來,這是值得研究的。我認為演示實驗的創新,主要應突出實驗的過程教學,因為過程教學是物理現象和實驗結論之間的紐帶,只有搞清楚了過程,才有得出正確結論的基礎。在實驗中,重視過程,留出一定空間讓學生進行思考,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在實驗中首先應使學生明確觀察實驗的目的,實驗時要讓學生看清楚每一步出現的現象,留出一定的時間追究為什麼會出現此現象,並由學生綜述現象,分析原因,得出結論。如在《光的傳播》一節的教學中,許多教師在教學中只注重“光沿直線傳播”這一結論的得出,結論的應用,而對現象是否清楚,是否有說服力,對探究問題的方法過程不夠重視。這種做法沒有突出實驗過程,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應該重視知識傳授的過程,把過程突顯出來。“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沒有突出實驗過程的教學,留給學生的印象就相當於看熱鬧,只是學生的好奇心得到某些滿足而已,沒有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而我在《光的傳播》這節課的教學中,設計了一系列讓學生參與操作,親身進行體驗,憑感覺和經驗來學習物理的課程內容。比如有關對光源的認識,我除了通過多媒體將生動的畫面,如:太陽從東方升起、都市夜晚的霓紅燈、大海深處的水母等展示給學生外,還讓學生利用自己課桌的蠟燭、手電筒、鐳射燈、火柴等器材自己製作光源,讓學生親身體驗,這樣極大地激發了學生探究知識的積極性,使他們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2、變演示實驗為探究實驗
以往的演示實驗都是由教師做給學生看,再講給學生聽,這種做法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打擊了學生的主動性,把學生當作被動接受的“容器”,完全沒有發揮出演示實驗的作用,也不利於其創新能力的培養。
在演示光沿直線傳播這一教學重點時,我開始採用了通過老師演示實驗,學生進行觀察來探究這個問題,雖然也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但後來聽課的老師講,這個實驗有一些弊端:一是現象不是非常明顯,雖然為了便於觀察光在水中的傳播,在水中加了些牛奶,但操作時鐳射燈的位置放不好,還是會影響現象的觀察。二是雖然實驗時我也找了兩個學生參與,但由於參與面太小,降低了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後來我把往水中加牛奶改為用蚊香向倒放的燒杯中放煙,並且把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讓他們自己動手實驗,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即使現象明顯、觀察清楚,又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動手、創造能力和科學精神,學生通過自己的研究和觀察,理解得深,掌握得牢,這樣做不僅使學生獲取了物理知識,而且使學生掌握了獲取物理知識的方法。
同時教師還要適時點撥,有利於去偽存真,使學生通過一系列的思維活動概括出有關的物理概念、原理和規律,從而有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激發。
二、動手能力的培養
有人曾總結過:對於事物的認識,聽到不如見到,見到不如一做.這說明動手做的重要性.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的聰明才智來自他們的手指頭”。他一針見血地點明瞭“動手”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就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1.讓學生多動手
在物理教學中,只要能讓學生動手的實驗,就應該創造條件讓學生動手做,讓學生在動手中觀察思考、討論、分析、推理、判斷,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得出結論,使做實驗的過程成為學生再發現的創新過程。比如學習“液化現象”時,我讓學生每人手拿一塊玻璃,並對玻璃呵氣,讓學生體會、研究實驗現象,得出結論。
2.讓學生都動手
在上分組實驗課時,秩序井然,實驗結果***結論***正確,而在實驗考查時,發現不少同學動手能力差,怎麼回事呢?原來在分組實驗的時候,大部分教師只注意小組的活動,如各小組是否動手、各組的實驗資料、各組完成實驗的情況等,而沒有注意到組內每個人的活動,因此,出現了基礎好的或動手能力強的學生次次做,其他同學坐著看,沒有做到人人動手。針對上述情況,教師在分組實驗時應強調:實驗時,每次一人為主,其他為輔,輪流做主,使大家的動手能力都能提高。
三、變寫實驗報告為培養髮散思維的過程
發散思維是一種從不同角度,不同途徑去設想、探索多種答案,最終使問題圓滿解決的思維方法,它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途徑。發散思維的培養,可以避免教師、教材對學生思維的壓抑,避免無意識地將學生的思維納入某一特定模式,有利於開拓學生的思路,使學生處於主動思維的狀態,從而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勇於創新、合作學習的精神。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猜想,不輕易否定,就是對學生錯誤的猜想也不要簡單地給予批評,要培養學生廣泛的探究興趣,強烈的創新動機和自信心。
在物理實驗中,我們可以激發學生不限於課本中的器材,將器材開放,讓學生根據實驗的目的和原理去設計實驗,鼓勵學生寫出有獨立見解的實驗報告,然後根據不同的實驗型別,在課堂上進行點評,分析得出合理的器材與步驟。這樣就把以往學生抄實驗報告改變為發散思維的過程。如在講到“用天平和量筒測量液體密度”時,我讓學生根據實驗的目的和原理去設計實驗,寫出實驗器材和步驟。對於器材,有些學生把課本中的玻璃杯換成了口杯等,在步驟上,有些學生把倒入部分鹽水改為全部倒入,還有些學生在步驟上先稱空杯的質量,再稱倒入鹽水後的總質量……。對於器材,我表揚了學生肯動腦筋;在步驟上我肯定了將鹽水全部倒入的合理性,並對先稱空杯後再倒入鹽水稱總質量的做法進行了討論,分析後得出這種方法在理論上是可以的,但在將杯中的鹽水倒入量筒測體積時,由於杯底和壁還粘有鹽水,使測得的體積小於杯中原鹽水的體積,會造成較大的誤差。
通過實驗,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也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培養。同時也使學生在實驗合作中學會尊重他人,在合作中學會堅持原則,在合作中學會交流,在合作中學會學習。
四、變學校實驗為社會實驗拓展學生創新思維的視野
新物理課程標準中提出了新的課程理念,其中之一為“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物理學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運動規律,自然界的神奇現象震撼人心,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妙趣橫生,而初中的學生是初次接觸物理。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設定一些貼近生活的實驗,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生活現象去探索認識物理規律,讓他們在實踐過程中體會到物理在生活與生產中的實際應用。這不僅增加了他們學習物理的樂趣,而且還將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科學探究能力,拓展了視野,為此,光靠校內師生的實驗是不夠的,要將課堂延伸到校外,將實驗室搬到社會、社群和家庭。例如,讓學生調查社群中噪聲汙染情況並提出如何防治,用橡皮筋製作簡單測力計,觀察家中電冰箱的物態變化,冰箱內外溫差與所耗電能的關係,利用可樂瓶子做有關大氣壓和浮力的試驗,用鉛筆和小刀做壓強實驗……。這些由學生自備器材,甚至使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現有物品和學生自己的物品做實驗,更有利於使學生明白物理就在身邊,物理與生活、社會聯絡非常緊密,而且通過這些沒有使用過的器材,啟發了學生的創新能力,調動了學生剛剛起步的創新意識,拓展了學生的創新視野。
物理實驗教學的創新,方式方法多種多樣,但目的是一致的,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通過實驗教學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科學思維能力。總之,創新教育能使學生學會學習,開發智力,提高素質,培養了學習興趣,增加了鍛鍊機會,增強了適應社會發展的意識。更重要的是通過演示實驗、分組實驗、課外小實驗以及生活中物理現象的嚴密觀察和勤于思考,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和創造性的發現、思考、解決新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初二物理教學實習心得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