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下學期課本古詩詞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5日

  意境是詩人在七年級語文古詩中創造的情景相融、虛實結合的藝術境界,具有審美價值。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大家快來跟小編一起欣賞吧。

  七年級語文下課本古詩詞

  課外古詩詞背誦

  山中雜詩

  年代:南北朝 作者:吳均

  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鳥向簷上飛,雲從窗裡出.

  竹裡館

  年代:唐 作者:王維 體裁:五絕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峨眉山月歌

  年代:唐 作者:李白 體裁:七絕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春夜洛城聞笛

  年代:唐 作者:李白 體裁:七絕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逢入京使

  年代:唐 作者:岑參 體裁:七絕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滁州西澗

  年代:唐 作者:韋應物 體裁:七絕 類別:山水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江南逢李龜年

  年代:唐 作者:杜甫 體裁:七絕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送靈澈上人

  年代:唐 作者:劉長卿 體裁:五絕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約客

  年代:宋 作者:趙師秀 體裁:七絕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

  論詩

  年代:清 作者:趙翼 體裁:七絕

  李杜詩篇萬人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七年級語文課外不識廬山真面目全詩

  《題西林壁》

  作者:蘇軾

  原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註釋:

  1、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牆壁上。西林寺在廬山西麓。題:書寫,題寫。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廬山。

  2、橫看:從正面看。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側:側面。

  3、各不同:各不相同。

  4、不識:不能認識,辨別。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形狀。

  5、緣:因為;由於。此山:這座山,指廬山。

  詩意: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自身處在廬山之中。

  賞析: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心中所想。為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區域性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

七年級語文下冊古詩詞集錦
七年級語文下冊課外古詩詞背誦
相關知識
七年級語文下學期課本古詩詞
七年級語文上學期課後古詩詞
七年級語文上學期課後古詩詞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學期課後古詩詞
七年級語文下學期課時作業本答案
七年級語文下學期課堂練習冊答案
七年級語文上學期課本答案參考
七年級語文上學期課本習題答案
七年級語文上學期課本答案
八年級語文上學期課後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