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清明有關的抒情散文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每年的4月5日是我國傳統的節日——清明節。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以供大家參考。
篇一:清明回家
長期在外地工作,放假時間很短,幾年的清明節都在外地過,極少回到故鄉。今年清明仍然只有三天假期,雖然回家一趟得大半天,但我還是帶著女兒義無反顧地登上了回家的車。
家鄉在襄北的一個偏僻小村,說偏僻是因為它是襄陽的邊界鎮,與河南省鄧州的一個鎮毗鄰,回家到了襄陽市區後還要再打截河南的班車才到我家所在村的交叉路口。
這一次的清明節,天氣咋暖還寒,回家的路上,天空不斷飄著綿綿細雨,下車之後,一眼就看到已年過花甲的母親站在三輪車前面朝我和女兒親切地喊著。我和女兒驚喜地奔向她,母親披著雨衣坐在駕駛座上,我和女兒撐著傘坐在車廂裡,一路上,我不斷要求母親下來我開車,但她依然像小時候保護我的那種樣子,次次拒絕,理由總是,路窄,她開慣了,而我僅僅是學會了而已。
女兒以前來過我的故鄉,但因那時年齡太小,尚沒有深刻記憶。這次回來,坐在三輪車上,沒有玻璃窗的阻隔,她一路上極其興奮,到處東張西望,車子孤獨地行走在鄉間水泥路上,兩岸成片綠色的麥田在雨水的滋潤中顯得格外嫩綠,格外肥厚,還有成片成片的金黃的油菜花靜靜地接受雨水的洗禮,安靜、挺拔、樸實、稠密。
快行駛到熟悉的渡槽下時,剛滿6歲的女兒好奇地指著長長的渡槽問,媽媽,那是什麼,我告訴她,那是用來灌溉的渡槽,她又問,渡槽是什麼,我說,渡槽就像山中凌空架起的高速公路,高速公路上走的是車,而渡槽上流的是水,他們都依靠下面的鋼筋石柱。女兒驚訝地感嘆,哇塞,媽媽,我要上去看看。這時,母親聽到,寵愛地停下車子對著女兒說,小麗陽,你和媽媽去吧,外婆在下面等你。
於是乎,我牽著女兒胖乎乎的小手沿著斜斜的石梯慢慢登上了渡槽之上,10米高的渡槽之上:一頭是水流叮咚地向西流淌,分幾個水槽,一眼望去長長的,筆直且寬敞,下面是堅固的石柱在地面的梧桐樹叢中等距地立著,相當壯觀;另一頭是高於公路,與水槽等高的水渠,帶著深厚的底蘊,穩重地流淌,水渠的兩側是兩大片碧綠的草地,站在草地俯視遠處,有一種登高望遠的空靈感。
突然憶起自己讀初中時,和兒時的夥伴經常在放假時騎著自行車一路從西沿著渡槽向居於東方的家裡狂蹬,有時是下午,有時是夜幕初降,特別是深秋時,渡槽的下方成片的梧桐樹林和成堆落下的黃色樹葉經常使我心曠神怡,我會像個假小子一般,邊快速騎著自行車,邊在田野中,在這寂靜而充滿美景的平坦的土路上大聲歌唱或者尖吼,然後聽著渡槽中傳出的回聲,格外興奮。
當我拉著女兒下來,重新登上三輪車時,我回望著一路向西延伸著的渡槽,彷彿又回到少年時代,回到在這渡槽附近的外婆家,過去,外婆經常帶著我在梧桐林中攬起成堆的漂亮的黃葉到竹筐裡,然後和我一起抬著它帶回家引火做飯。只是,年少的時光已經一去不復返,我的外婆也早已離世。
這個清明節,我像嫁人之前一樣,和父親一起來到長滿綠草的爺爺奶奶合葬的墳前,靜靜地燒紙、插柳、磕頭,漂泊的心似乎找回了兒時的感覺,一個倔強好強的野丫頭似乎終於肯回家了。
清明回家的感覺很好,和父母一起包餃子,和姑媽們一起聊著家常,和兒時的同學一起敘述這幾年的風雨,我的心裡悄悄盪漾著溫暖的感覺。
我想,或者,我真的開始成熟了,經歷了人生的很多挫折之後,才明白,家是我唯一不變的港灣。
篇二:又是清明時
微風揚起幾片落葉,將我的思緒帶向了遠方。落花有意,流水無情。蕭瑟清風,喚醒了塵封的記憶。
——題記
記得那一夜,落了一地的葉,記得那一年,雪白色的世界,在轉角的那條街,盡是我的想念,我還想,結果會不會變?其實,我一直都不敢相信你已離我很遙遠,時間久了,更不敢去觸碰那些關於你的記憶。
如今,又至清明,記憶也彷彿受到召喚,開始慢慢甦醒。只可惜,我的身邊少了你,而那片墓群中,多了一個你。我們之間的感知漸漸遠去,因為你聽不到、看不見、摸不到、說不出,只能靜靜的沉睡,再也回不來了。
有時候,我感覺你就在我身邊,可當我轉身尋找時,卻已不見你的蹤影。也許,是我太過於執著,不曾認清現實,不曾走出失去你的陰影。可是,我如何能忘了你?我們之間的回憶是那麼清晰,卻又是那麼冰冷!我徘徊在茫茫人海,苦苦追尋著你,而你卻不給我任何訊息。
此刻,我多想和你說說話,即便你無法回答,可我也願意。因為,你總能讓我安心。是時間的過錯,讓我們只能錯過,我無法陪你度過今年的清明,可我會在心裡記得,曾經有這樣一個人令我牽掛,令我安心,令我懷念。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雨在下,心也在流淚,我寄給你的思念,你收不到,可我知道,即便你不在我身邊,我依然要好好活下去,要活得精彩,帶著你的那份好好活下去。
篇三: 清明隨想
清明,放了一個長長的假期,幾天的時間像是被膠袋黏住了一般,停滯不前。
長長的假期,被綿綿的冷雨和滿地的梨花填滿,找不出一塊空地埋葬我的思緒。
這樣的時節,全然沒有“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的勃勃生機,亦沒有“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的盎然春光。空氣依舊溼潤清冷。這般的意境,大概只有柳中庸的“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能夠恰如其分地表現吧。
清明,一個紀念亡靈的日子,像是那聖潔的梨花,總是毫無預兆地悄然落下。“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花在短短一夜間,竟在百花齊放的春夜這般淒涼地香消玉殞,這樣慘淡的時光,不覺讓人覺曉“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陰霾的天空,小雨也囉嗦個不停。清明節,也許本不該稱之為節。這個嚴肅的節日,親人齊聚並不是為了團圓。它本身不具備節日的喜慶元素。地下不知多少亡靈在泣飲薑黃酒,地上的人們卻在酣暢地笑吟“葡萄美酒夜光杯”以今人的笑,埋葬昔人的淚。
如果有一天,在我死去之後,在我的墓碑上又該留下怎樣的描述?一生的流逝,日日如“遙夜沉沉如水”,夜夜似“霜送晚寒侵被”每每玉枕紗廚,清思巧夢,以至“人比黃花瘦”。許許感露於斯“樓上幾日春寒”越發自覺“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遊春意。日高煙斂,更看今日未晴”,於懷往事,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細細品味“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待到“滿地黃花堆積,憔悴隕”方曉驚覺: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同樣在這煙雨微寒的時節,韓翃輕描著“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的盛宴,韋應物卻獨自在青草幽澗的秀美中享受著“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的愜意。與此同時,杜甫卻飽嘗“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亡國之痛。韓愈輕輕灑墨“楊莢柳家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的謙遜,漫天的煙雨,飄落出韋莊一片“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的哀愁。煙雨綢繆處,杜牧筆鋒濃轉淡,勾勒出一片淡淡的哀愁“清明時節家家雨,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罷了,這晚春,實在不是什麼好時節。清明已然過去。春光不清,春意不明,春寒未失,春暖未至。似如“春至未至,春將去也”一切匆匆即逝。只是,“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關於清明的抒情散文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