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赤壁賦讀後感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18日

  蘇軾的《赤壁賦》是一篇文詞旖麗、膾炙人口的散文詩。這篇賦光風霽月,字字秋色,感情迭宕,色彩迷離、縹緲,使人讀後,感覺非常美。下面就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希望大家喜歡。

  ***一***:

  蘇軾一直是我比較喜歡的文學家,他的詩詞,他的散文,他的書法。他是一位大家。而我現在要談的是蘇軾的經典散文——《前赤壁賦》。

  這是篇賦,寫的是人生,寫的是哲學,寫的東西包羅永珍。在作賦的這個背景,他正是被貶時期,極其抑鬱。東坡的不少散文,並不著意寫景,而是以闡明哲理,發表議論為主。借題發揮,借景立論的獨特風貌貫串於字裡行間。《前赤壁賦》就是這種新型遊記的一篇代表作。而正是這種風格,讓《前赤壁賦》大放光彩。

  《前赤壁賦》先寫景,後面用對話的方式,闡述人生哲學。:“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這影影綽綽表現出蘇軾不為重用的嘆息。望美人兮天一方。不正是在嘆息不被聖上重用麼?所以,蘇子愀然,發出了“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這樣的感慨。是啊,人生在世,只不過幾十年,而天長地久,豈不讓人無限無奈?然而,蘇子用客的回答來表明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盡頭,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我在想,這是多麼闊達的心胸,是啊,原本,我們能立於世間便是一種福氣,物與我皆無盡也,有什麼值得去欣羨的呢?蘇軾仕途不順,風雨飄零,可是他精通儒佛道,懂得各種理學,便如此寄情活下來。這種胸襟正是我們現在依舊需要的。

  從這篇賦中,也明白生命又極其的短暫。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個過程。我們有幸、來到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演繹著不同的人生。然而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青春就更加的寶貴了。趁著有限的青春去學無窮的知識,這樣才無悔自己。

  我雖然敬佩屈原的忠心與烈節,卻不敢苟同其“自投汨羅”的態度;我雖欣賞太白的豪放與飄逸,卻不願讚美其放縱無度的行樂與狂飲。而東坡居士卻做到了兩方面的結合,真君子,真人也!

  懂得生活的人把一天當一生珍惜,虛度光陰的人把一生當一天揮霍。《前赤壁賦》中無不彰顯著人生哲學,是我們此生收益的理學。

  ***二***:

  蘇軾作《前赤壁賦》三月後,又重遊赤壁,寫下了寓意有所迥異的《後赤壁賦》。 宋代的唐庚認為“東坡《赤壁》二賦,一洗萬古,欲彷彿其一語,畢世不可得也”。巴金曾說讀《前赤壁賦》,可以給人一種瀟灑神奇、出塵絕俗的美;同樣,讀《後赤壁賦》,它也可以把我們帶入一個陶然忘憂、隨緣自適的自由天地。

  第一段蘇軾交代當時的時間背景,用短短的幾句,對眼前景物稍作描寫,就突顯出時令的特徵。蕭瑟冬景中,仰望明月,俯看人影,觸景生情,由樂而歌。“人影在地”襯孤月之明。“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寫出我與遊伴心領神會、陶醉其中的怡然自得之態。這般“月白風清”的良辰美景,該如何消受?

  所以在第二段,同遊者願意獻出家中剛剛捕獲的珍魚,而蘇軾回到家又意外獲得妻子珍藏的美酒。有明月,有佳客,有美酒、有珍餚,為再遊赤壁提供最好的興致與條件。“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寥寥十六字,聲形並茂,神采飛揚。“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寫出了一派驚濤拍岸、猛浪若奔,怪石嶙峋、犬牙差互的驚險景象,給人以壯闊雄偉的美,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則展現出一幅高山吐月、流光空明,江潮漸退、暗礁崢嶸的柔婉奇秀的意境。“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這一句即景抒情,明講自然景色變化之快,暗示人生在世之短。

  第三段,蘇軾著力描寫赤壁之景與自己的行動。“江山不可復識”是此次赤壁冬景描寫的基礎,呈現出一幅赤壁冬景的山水畫。除了客觀的描寫,“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更表現出蘇軾的勇氣,與居高臨下的氣勢,寄託著蘇軾的壯志豪情,同時把景物與遊者行動融合為一體,互相加深了彼此描寫的生動。蘇軾面對月夜山河的蒼茫景色,不禁憂從中來,將鬱抑之情凝聚於長嘯之中,感情由樂轉悲。長嘯之後的寂靜悲傷,使蘇軾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葉扁舟從流飄蕩,表現出隨遇而安的態度,感情又轉為平靜。此時一隻孤鶴畫空而來,對孤鶴的描寫,讓人有一種空靈虛幻難以言喻的感覺,想象當時之景,彷佛身處其中,似乎可以感受到那震撼,不禁讚歎蘇軾善於把握事物的特徵與效果,竟能夠達到如此的境界。

  第四段以道士化鶴的夢境做結,描寫與情節中有種飄逸的氣氛,情感由樂轉憂又轉於平靜的赤壁之遊,最終以夢境做結,也抒發了人生如夢的情懷。

  後赤壁賦,不管在景物描寫、氣氛的營造、深刻的情感轉換、飄逸的人生觀,都在蘇軾簡潔的文句中清晰地表露,真切地呈現人、景、感情的相互融合。 全文表面上是寫遊赤壁之樂,其實是曲折地宣洩自己貶謫生活的鬱悶,同時也是形象地演繹自己的人生哲學。文章以樂為主調,而情有跌宕抑揚,婉曲奇麗。誠如蘇軾之自謂:”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

  ***三***:

  賦是介乎韻文與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從戰國時荀卿的《賦篇》創其名開始,先後出現了巨集篇鉅製的漢賦、駢偶講究的駢文。這篇《前赤壁賦》是韻文,從頭至尾換了十二次韻;像漢賦一樣,採用主客答問的方式來闡述作者的思想、認識;又似駢賦和律賦,行文之中常使用排比與對偶,具備了"賦"的基本特徵,但它又不為"賦"這種文體所拘泥,多處運用散文筆法,句式有時長短、有時整齊,參差錯落,可以稱得上是散韻巧妙結合、詩文和諧統一的佳篇,對辭賦體的發展與突破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以往的遊記散文,大多以紀遊寫景或於紀遊中借景抒情為主,而東坡的不少散文,卻開創了一種新的寫法。在這些文章中,作者並不著意寫景,而是以闡明哲理,發表議論為主。借題發揮,借景立論的獨特風貌貫串於字裡行間。《前赤壁賦》就是這種新型遊記的一篇代表作。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也就是蘇軾謫居黃州的第三年初秋,他與朋友駕一葉小舟,來到黃岡赤壁下的長江中賞月遊玩,明月一輪映于波平浪靜的江面,送爽的清風徐徐吹來,茫茫白露布滿大江,水光山色與中天夜月相輝映,主客對酌於舟中,酒酣耳熱後和著悽愴的洞簫聲扣舷而歌,然後又從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簫聲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傷和對人生如寄的慨嘆,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發到哲理的暢達,進而以蘇

  子的對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來,"變"與"不變"的理論和"物各有主"的觀點好似一劑"愀然"的靈丹妙藥,使客人終於"喜而笑"。

  《前赤壁賦》通篇以景來貫串,"風"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輔之,全文緊扣風、月來展開描寫與議論。以風、月之景開卷,又於文中反覆再現風、月形象。歌中的"擊空明兮泝流光"則是由景入論的轉折。客的傷感起於曹操的"月明星稀",終於"抱明月而長終"、"託遺響於悲風"的悲哀,仍然不離"風"、"月"二字。蘇子的對答,亦從清風、明月入論: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景物的連貫,不僅在結構上使全文儼然一體,精湛縝密,而且還溝通了全篇的感情脈絡,起伏變化。起始時寫景,是作者曠達、樂觀情狀的外觀;"扣舷而歌之"則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樂甚"向"愀然"的過渡;客人寄悲哀於風月,情緒轉入低沉消極;最後仍是從眼前的明月、清風引出對萬物變異、人生哲理的議論,從而消釋了心中的感傷。景物的反覆穿插,絲毫沒有給人以重複拖沓的感覺,反而在表現人物悲與喜的消長的同時再現了作者矛盾心理的變化過程,最終達到了全文詩情畫意與議論理趣的完美統一。

  之所以說《前赤壁賦》是蘇軾散文的代表作,是因為這篇文章幾乎包攬了蘇文的主要風格特點。宋元明清以來,不少文人紛紛指出,蘇文的風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說是"汗漫",是"暢達",是"一瀉千里、純以氣勝",確實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夠全面、確切。從《前赤壁賦》來看,蘇文的風格乃是一種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陽剛之美。

  文中無論說理,還是敘事、抒情,都能"隨物賦形"、窮形盡相,寫歡快時可以羽化登仙、飄然世外;述哀傷時,又能拿動蛟龍、泣嫠婦作比;而蘇文的舒捲自如、活潑流暢,在《前赤壁賦》中也不難發現,像"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這樣的句子真是一氣呵成,如同"行雲流水",揮灑自如。至於語言的精練生動、詞簡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舉來,毫不費力。"徘徊於斗牛之間"的"徘徊";"渺滄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鈞,讀來似鏗鏘作金石聲。《前赤壁賦》一文還充分體現了蘇軾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暢的特色,那種純真自然之美給古往今來的無數讀者帶來了多麼難忘的藝術享受。

語文古詩文背誦方法技巧
望廬山瀑布的詩意是什麼
相關知識
蘇軾赤壁賦讀後感
課文前赤壁賦讀後感
赤壁賦讀後感作文
前赤壁賦讀後感想
赤壁賦讀後感想
赤壁賦讀後感
後赤壁賦讀後感
蘇軾蝶戀花讀後感
蘇軾赤壁賦詩作的書法作品圖片
精品蘇菲的世界讀後感範文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