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的歷史簡介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01日

  毛遂 *** 公元前285年- 公元前228年***,戰國時期趙國人,今河北省邯鄲市雞澤縣毛官營村人,身為趙公子平原君趙勝的門客,居平原君處三年未得展露鋒芒。下面是

  求人說楚合縱

  公元前260年,趙王中了秦的反間之計,以只能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廉頗守衛重地長平,使得趙四十萬大軍被困長平,最後全部為秦白起坑殺,精銳喪失殆盡。次年,秦乘勝圍攻趙都城邯鄲。邯鄲震動,趙王急召平原君商議退敵救國之策。平原君道:“為今之計,只有求救於諸侯。魏與在下有姻親關係。關係素善,求之則發救兵。楚乃大國,且路途遙遠,唯有以‘合縱’之策促其發兵,臣願親往。”趙王依之。

  平原君乃戰國四君子之一,此四君子皆以禮賢下士聞名於世。平原君有門客三千、毛遂位居末列。平原君回至府中,急招門客,言明使楚合縱之事,並欲選拔二十人隨同前往。平原君道:“此次合縱定約之事,關係到邯鄲得失,趙之存亡,干係甚大,故勢在必得。倘若和談不能成功,則須以武力相威脅,迫使楚王歃血訂盟。故所選二十人必是文武俱全之士。諸位皆當今賢士,且事情緊急,二十人便出自各位當中了。”然三千人中,能文者不能武,能武者又不能文,最後只選得十九人,最後一人竟無從可得。平原君不禁慨嘆:“想我趙勝相士數十年。門下賓客三千,不料挑選二十人竟如此難!”

  毛遂自薦

  正值此際,毛遂於下座挺身而起,道:“毛遂不才願往。”平原君見毛遂面生,又不曾聽左右提起過毛遂,便有意試探:“先生居勝之門下幾時了?”毛遂答道:“已有三年”,平原君遂生輕視之意:“賢主處於世間,恰似尖錐處於囊中,其鋒芒亦現,今先生居此已有三年,卻未曾聽左右提起過,可見先生文不成、武不就,且出使楚國乃關係趙國存亡之大計,先生恐怕不能勝任,還是留下吧。”毛遂並無退怯之意,立刻答道:“君子言之有理。賢士處世當展其才德,然欲逞才能須有表現機會,君子以賢達仁義、禮賢下士聞名於世,然君子若無趙公子之名分,地位安能顯其賢達乎?毛遂之所以未能展露鋒芒是因無處於囊中的機會,否則,早已脫穎而出,不單單是隻露鋒芒的問題了。”平原君對毛遂之對答深感奇異,且事緊急,便同意毛遂同行。其餘十九人雖聽了毛遂適才的一番言論,仍不以為意,皆以為毛遂只不過徒逞口舌罷了,彼此目視而笑。 十九人皆自以為學富五車,一路之上常是高談闊論,毛遂不言則已,言必驚人,總能一語中的。到了楚國時,十九人皆已折服。

  楚廷約縱

  楚國已至。平原君不敢怠慢,第二日一早,太陽剛剛升起,便上朝與楚考烈王商議合縱之事。楚王道:“合縱之事,當初先由趙國發起,後張儀遊說各國,聯盟未能牢固。當年先是***楚***懷王為縱約長,率諸侯伐秦而不克;後又由齊緡王為縱約長,而列國皆背信棄義,合縱又敗。時至今日,各國皆以約縱為諱,六國合縱聯盟只不過一盤散沙,無濟於事。況且秦國今日之強六國皆不能敵,唯有諸國各自安保方為上策。再者,秦楚新近通好。楚若與趙合縱,豈不是背信棄義,自惹刀兵之苦,代趙受怨嗎?合縱之事還是算了吧!”平原君從容對答,陳說利害,但楚王終因懼怕強秦,猶豫不決。

  毛遂等二十人於朝下等候,眼見日上中天,約縱仍未成功。十九人便對毛遂道。“先生上。”

  毛遂亦不答話,按劍拾階而上,昂首走上朝來。對平原君說:“合縱之事,只要言明利害,三言五語便可解決,卻為何自日出談至日中,仍未商定?”楚王見有人竟敢按劍直闖朝堂,且出言不訓,不覺怒起心頭,但又不明此人底細,且懾於毛遂之威嚴,便轉身先問平原君道:“此是何人?”平原君道:“此乃勝之門客毛遂。”

  楚王便高聲叱喝道:“大膽狂徒,本王與你家主人談話會縱之事,豈有你說話之地,還不退下?”

  毛遂毫無懼色,按劍直前,說道:“合縱乃天下之事,天下人皆可議之,況在我家主人面前,你叱者何來?仗你人多勢重罷了。然如今你我相距僅十步之遙,你的性命便握於毛遂手中,還逞得什麼威風!當年商湯憑藉七十里之地而王天下,周文王僅憑百里地,卻使天下諸侯臣服,又有哪一個憑藉了勢眾人多呢?”楚王臉色稍和,問道:“先生有何話說?”

  毛遂道:“先前,楚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陘塞、郇陽,地方五千裡,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此乃霸王之資,天下諸侯哪個能當?然一泱泱大國竟為一乳臭未乾之豎子白起率區區之數萬人連連挫敗,一戰丟鄢、鄧等五城,郢都劃為秦郡,再戰而燒夷陵,三戰則為秦兵毀先王之宗廟,辱沒先人,此乃百世之仇怨,趙國都為之羞愧,可大王卻偏安於一隅,但求苟安,不求報仇復地,怎對得起列祖列宗在天之靈呢?合縱之事,對楚實是有百益而無一害。想那秦國久存虎狼之心,併吞天下之意早已昭然若揭,趙亡,楚亦不會長久。想當年,蘇秦首倡合縱,六國結為兄弟,致秦十五年不敢東進一步。今秦雖圍邯鄲年餘,二十萬精兵日夜進攻,卻未能損邯鄲毫釐。且魏素交好與趙,必遣救兵,若楚趙合縱成功,聯合魏、韓,滅秦精銳於邯鄲城下,乘勢西進,則楚可報先仇,收復失地,重振楚威,如此百利而無一害之事卻猶猶豫豫不能定奪,到底為了何故?”言罷,毛遂雙手按定佩劍,怒目而視楚王。

  楚王立刻連連稱是,道:“就依先生,就依先生。”毛遂問:“主意拿定了嗎?”楚王道:“定矣!定矣!”毛遂便呼楚王左右:“取雞狗馬血來!”左右取銅盤至。毛遂雙手托住銅盤,跪獻楚王道:“大王當獻血為盟,正式合縱之約,大王先飲,我家主人次之,毛遂再次。”於是於朝堂之上歃血定盟,合縱事成。

  毛遂左手託定銅盤,右手招呼朝下十九人道:“諸位就於朝下共同歃血吧!你們這些庸碌之輩,所謂‘因人成事’者,不就是這樣嗎?”

  真人難識

  平原君回至趙國,感嘆道:“我一向自以為能夠識得天下賢士豪傑,不會看錯怠慢一人。可毛先生居門下三年,竟未能識得其才。毛先生於楚朝堂之上,脣槍舌劍,豪氣沖天,不獨促成約縱,且不失趙之尊嚴,大長趙之威風,使趙重於九鼎之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而強於百萬之師。勝再不敢以能相天下之士自居了。”遂待毛遂為上客。

  歷史評價

  有一首詩評道:櫓檣空大隨人轉,稱錘雖小壓千斤。利錐不與囊中處,文武紛紛十九人。

  賢士處世當展其才德,然欲逞才能須有表現機會,君子以賢達仁義、禮賢下士聞名於世,然君子若無趙公子之名分,地位安能顯其賢達乎?之所以未能展露鋒芒是因無處於囊中的機會,否則,早已脫穎而出,不單單是隻露鋒芒的問題了。從此毛遂名威大振,“毛遂自薦”、“脫穎而出”便為千古流傳的佳話。

  曹植:昔毛遂,趙之陪隸,猶假錐囊之喻,以寤主立功。

  周曇《春秋戰國門-毛遂》:不識囊中脫穎錐,功成方信有英奇。平原門下三千客,

毛遂自刎的歷史故事
衛靈公墓在哪
相關知識
毛遂的歷史簡介
日本溫泉的歷史簡介
夏洛騰堡宮的歷史簡介
義大利麵的歷史簡介
安徽的歷史簡介
常熟的歷史簡介
楚國的歷史簡介
于謙的歷史簡介
刀耕火種的歷史簡介
衛玠的歷史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