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圇吞棗的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30日

  “囫圇吞棗”比喻讀書和學習不求消化、理解,就好像把棗子整個地吞下去一樣,並沒有真正成為自己的學問。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

  古時候,有一個醫生,很喜歡給別人介紹水果的吃法。有一次,他在介紹生梨和棗子的功用時,說道:“吃生梨對人的牙齒有好處,但是對人的脾臟有害處。吃棗子則恰好相反,對脾臟有好處,對人的牙齒卻有害處。”旁邊有一個呆子聽了之後,馬上自作聰明地說:“我倒是有一個好辦法,既可以收到生梨和棗子的功效,又可以避免它們的害處。”

  那位醫生很感興趣,便問道:“你有什麼好辦法呢?”呆子得意地說:“我吃生梨的時候,只用牙齒咀嚼,而不嚥到肚子裡去,這不是可以讓生梨有益於牙齒,而避免了它對脾臟的傷害嗎?”旁邊有人聽了這話就問:“那麼棗子怎麼吃才好呢?”呆子不以為然地說:“這還不簡單嗎?等我吃棗子的時候,我就不用牙齒咬,一口吞到肚子裡就是了。這樣就可以讓棗子對脾臟起到好的作用,又不至於傷害牙齒。”

  醫生聽了反問道:“你吃生梨不咽,腸胃沒有吸收,怎麼能有益於牙齒呢?你吃棗子一個一個地囫圇吞下去而不咀嚼,腸胃能消化嗎?又怎麼能對人的脾臟有好處呢?”這個呆子無話可說了。

  後來,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囫圇吞棗”作為成語,通常用來比喻讀書和學習不求消化、理解,就好像把棗子整個地吞下去一樣,並沒有真正成為自己的學問。

  【詞目】囫圇吞棗

  【拼音】hú lún tūn zǎo

  【英譯】

  1. to swallow dates whole;

  2. to lap up information without digesting it;

  3. to read without comprehension

  【詞性】貶義詞

  【語法結構】偏正式。

  【成語用法】作謂語、賓語、狀語;含貶義,形容讀書不認真。

  【近義詞】不求甚解、生吞活剝、走馬觀花、馬馬虎虎

  【反義詞】含英咀華、細嚼慢嚥、融會貫通。

  【同韻詞】闔門卻掃、兔子不吃窩邊草、針頭線腦。

  【基本解釋】比喻理解事物含混模糊或學習上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地籠統接受。

  【原文】

  宋·圓悟禪師《碧巖錄》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細嚼來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侖吞個棗。”

  客有曰:“梨益齒而損脾,棗益脾而損齒。”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則嚼而不咽,不能傷我之脾:我食棗則吞而不嚼,不能傷我之齒。”狎者曰:“你真是囫圇吞卻一個棗也。”遂絕倒。

  二:

  從前有個人看書的時候,總會把書中文章大聲念出來,可是他從來不動腦筋想一想書中的道理,還自以為看了很多的書,懂得許多的道理。有一天,他參加朋友的聚會,大家邊吃邊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萬分地說:“這世上很少有兩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來說:梨對牙齒很好,但是吃了傷胃;棗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會傷牙齒。”大家都覺得很有道理。 這個人為了表現自己的聰明,就接下去說:“這很簡單嘛!吃梨子時不要吃進果肉,就不會傷胃;吃棗子時整個吞下去,就不會傷牙啦!”這時桌上正好有一盤棗子,他說完便拿起一個大棗放在嘴裡,囫圇著吞了下去。大家怕他噎到,連忙勸他說:“千萬別吞,卡在喉嚨多危險呀!”有個喜歡開玩笑的人說:"你真是囫圇吞棗呀!"大家聽了,都笑得前仰後合。

言不由衷的歷史典故
熟能生巧的故事
相關知識
囫圇吞棗的故事
囫圇吞棗的寓言故事
關於囫圇吞棗的典故
囫圇吞棗的典故
囫圇吞棗的幼兒成語典故
有關成語囫圇吞棗的造句
囫圇吞棗的解釋和造句
成語囫圇吞棗典故
囫圇吞棗的意思是什麼
囫圇吞棗的意思和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