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見古詩原文及翻譯賞析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11日

  《所見》是是清代詩人袁枚所作的一首五言絕句。《所見》描繪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樂的畫面,表達了作者對田園風光的喜愛之情。今天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所見》原文及翻譯賞析,希望你喜歡。

  《所見》原文

  清/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所見》註釋

  1、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2、振:振盪;迴盪。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

  3、林樾:指道旁成陰的樹。

  4、欲:想要。

  5、捕:捉。

  6、鳴:叫。

  7、立:站立。

  《所見》翻譯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迴盪。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上。

  或

  牧童騎著黃牛,一邊緩緩前行,一邊無拘無束地人聲歌唱,聲音彷彿把整個樹林都振動了。忽然歌聲停了下來,只見牧童屏任呼吸站住了。原來他是想捕捉樹上正在嗚叫的蟬兒,生怕自己的歌聲把它驚跑了。

  《所見》賞析

  野外林陰道上,一位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緩緩而來。也不知有什麼開心事兒,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響,整個樹木全給他驚動了。忽然,歌聲停下來,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緊閉,兩眼凝望著高高的樹梢。“知了,知了,知了……”樹上,一隻蟬兒也在扯開嗓門,自鳴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將蟬兒捉一手呢!這情景,全被人看在眼裡,寫進詩中。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後寫小牧童的靜態,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麼專注啊!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廳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至於下一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捕蟬,捕到沒有,詩人沒有寫,留給讀者去體會、去遐想、去思考。

  《所見》分析

  袁枚為人灑脫曠達,喜歡山水園林風光。或許在一次郊遊中,他偶然見到一個農村放牛的孩子捕捉樹上鳴蟬的情景,隨手寫下這首明白如話而又趣味十足的《所見》。詩中沒有一個疑難字眼,也不用一個典故,純用白描勾勒的筆法,活脫脫刻畫了一個可愛的放牛娃形象,在數百年後的今天,我們讀來也會會心一笑。“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貧苦的孩子,小小年紀不能進學堂讀書,而要騎著黃牛出來放牧,但他勤勞、能幹,無憂無慮,一邊放著牛,一邊大聲唱著當地的山歌,歌聲嘹亮,迴盪在茂密山林之中。一個“振”字,既反映了小牧童內心的快樂、歌聲的高亢,也顯示了山林的寧靜。這兩句還屬於鋪墊,最有趣味的是後二句:“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這是最精彩的一瞬間,是最富有表現力的小細節!小牧童在牛背上唱著歌,蟬在樹上叫著,交相呼應,似乎比賽誰嗓門高。蟬吸引了小牧童,他靈機一動,不如干脆把這隻蟬抓住。於是,突然問跳下牛背,閉起嘴巴,悄無聲息地立在樹下,等待時機去伸手一抓——詩人寫到這裡戛然而止,至於蟬是否抓住,後面的情節留給讀者補充了。正是這個“閉口立”的小細節,把這個小牧童的神態到內心活動、他的調皮、機靈,都刻畫得活靈活現!我們也可以從中得到啟發:寫作時不必追求華麗的詞藻,而要學會觀察,發現生動的細節,寫出形神兼備的作品。

  《所見》作者簡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詩人、散文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進士,選庶吉士;曾外放江南地區任縣令,先後於江蘇歷任溧水、江寧、江浦、沭陽任縣令七年,為官政治勤政頗有名聲,奈仕途不順,無意吏祿;於乾隆十四年***1749***辭官隱居於南京小倉山隨園,四十歲即告歸。在江寧小倉山下築築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袁枚是乾嘉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與趙翼、蔣士銓合稱“江右三大家”。代表作品有《小倉山房詩文集》、《隨園詩話》、《隨園隨筆》等。


所見古詩原文及翻譯賞析
中考數學常考八大知識考點
相關知識
所見古詩原文及翻譯賞析
所見古詩原文及翻譯賞析
遊子吟古詩原文及翻譯賞析
江上漁者古詩原文及翻譯賞析
嫦娥古詩原文及翻譯賞析
山中送別古詩原文及翻譯賞析
竹裡館古詩原文及翻譯賞析
哥舒歌古詩原文及翻譯賞析
渡漢江古詩原文及翻譯賞析
八陣圖古詩原文及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