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行車發展歷史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3日

  自行車,從西方國家傳入中國,又稱腳踏車或單車,通常是二輪的小型陸上車輛。現在自行車遍及世界各地,進入家家戶戶,是人們最常見的交通工具。人騎上車後,以腳踩踏板為動力,是綠色環保的交通工具。下面是。

  說起自行車來,人們再熟悉不過了。可是把這自行車分為“文車”和“武車”,您一定沒聽說過吧。日本佔領時期的臺灣,牛車和人力車是人們的主要交通工具,40年代日本人把改良後的三輪車輸入到臺灣,它樣子很特別,前面像是自行車,後面像是人力車。那一時期,臺灣的自行車幾乎都是從日本進口的,比較知名的有朝日牌、富士牌等等。人們習慣性地把女性騎的自行車稱為“文車”,把男性載貨用的自行車稱為“武車”。自行車的“文”“武”之別就是由此而來的。對於只有少數人才能擁有的自行車,人們總是加倍愛護,當時臺灣的石子路很多,一些人捨不得騎,而是選擇推著車走,等上了柏油路才開始騎。自行車上也總是有個小包,裡面配有迷你式打氣筒,以備不時之需。

  抗戰結束後,臺灣的自行車、三輪車改從香港和大陸進口,臺灣人也開始生產成車與零件,一時間打出名堂的品牌有伍聯、伍順、福鹿、飛虎等。後來,人們見有利可圖,紛紛成立了生產廉價車的小工廠,形成了惡性競爭。不少車廠敗下陣來,陸續停產或轉行,倖存下來的只有伍聯牌和幸福牌。

  1956年臺灣公佈了自行車配售辦法,人們可以通過分期付款來購買。當時的自行車都要掛車牌,繳納牌照稅。到1961年臺灣已經擁有了130多萬輛自行車,但是車價依然不便宜,一輛臺灣產的要900多元新臺幣,進口的更貴,要1700多元,而當時理一次髮只要7塊錢。自行車價格昂貴,被盜自然是常有的事,自行車鎖也就成了暢銷品。幫人洗車也成了當時一種流行的行業。

  60年代以後,島內的摩托車、汽車越來越多,自行車失去了市場競爭力,銷量逐漸下滑。就在這時,世界性的石油危機爆發了,摩托車和汽車廠商叫苦不迭,而自行車製造業卻得到了難能可貴的發展機遇。1973年島內外銷自行車100萬輛。當時市場上最受歡迎的是跑車,五段速最普遍,十段速最時髦,每輛都要4、5千元新臺幣。

  1980年臺灣自行車外銷量一躍成為世界第一,自行車的材質也隨技術的發展而不斷革新,從高碳鋼、鋁合金到碳纖維、鎂合金,自行車從原來的中低價位,一路攀升到中高價位。

  80年代以後,島內自行車行業約有工廠700多家,每年外銷金額近300億元新臺幣。鏈條、變速器等等這些自行車的關鍵零部件的產量現在仍然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延伸閱讀:

  原理介紹

  自行車的車架、輪胎、腳踏、剎車、鏈條等25個部件中,其基本部件缺一不可。其中,車架是自行車的骨架,它所承受的人和貨物的重量最大。按照各部件的工作特點,大致可將其分為導向系統、驅動系統、制動系統:

  1、導向系統:由車把、前叉、前軸、前輪等部件組成。乘騎者可以通過操縱車把來改變行駛方向並保持車身平衡。

  2、驅動***傳動或行走***系統:由腳蹬、中軸、牙盤、曲柄、鏈條、飛輪、後軸、後輪等部件組成。人的腳的蹬力是靠腳蹬通過曲柄,鏈輪、鏈條、飛輪、後軸等部件傳動的,從而使自行車不斷前進。

  3、制動系統:它由車閘部件組成、乘騎者可以隨時操縱車閘,使行駛的自行車減速、停駛、確保行車安全。

  此外,為了安全和美觀,以及從實用出發,還裝配了車燈,支架等部件。

古代關於避諱的歷史
中國歷史文化明街有哪些
相關知識
中國自行車發展歷史
談論中國茶道的發展歷史
中國排球的發展歷史
中國藥酒的發展歷史
中國跳高的發展歷程
中國自行車第一金奪冠視訊
新時期西方文論影響下的中國文藝學發展歷程
蘇格蘭皇家銀行的發展歷史
德國魯爾區發展歷史
民國紫砂壺發展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