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關於避諱的歷史
史書為避李世民諱將王世充寫成王充,這是怎麼回事?趕緊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
古人有避諱的習俗,即不能直呼帝王、尊長以及聖人的名諱,在寫文章或是寫書時,遇到有與上述人物名諱相同的字,要改用其他字或其他方法代替。這種習俗起源很早,據《公羊傳》記載,孔子作《春秋》的一條重要原則就是“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後來,這種習俗經過長時間的應用,不僅需要避諱的地方越來越多,而且不少朝代的皇帝還規定了避諱的範圍和方法,讓人們必須遵照使用,否則就會被治罪甚至殺頭,由此,避諱變成了一種法律,讓人不得不極為重視。
古書中,避諱的現象隨處可見,而避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一是缺筆避諱,這種形式是在唐代出現的,如: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民”字少最後一筆***彎鉤***;避宋太祖趙匡胤諱,“匡”字少最下面一橫;避孔子諱,“丘”字少中間一豎;避清雍正皇帝胤禛諱,“胤”字少最後一筆***豎彎鉤***等。
二是空字避諱。就是在書寫中遇到應避諱的字時,乾脆不寫出來。東漢光武帝名劉秀、明帝名劉莊、章帝名炟,東漢學者許慎寫作《說文解字》時,每遇秀、莊、炟等字,皆寫“上諱”二字,空其不注,還有的時候,用一個方框或用一個“某”字代替,以避諸帝名諱。
三是改字避諱,即用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要避諱的字。為避漢高祖劉邦諱,《論語·微子》中“何必去父母之邦”一句,漢石經殘碑寫作“何必去父母之國”,將“邦”字改為“國”字;另有如晉文帝名司馬昭,那時的書籍都會將“昭”改為“明”,就連西漢出塞和親的王嬙的字“昭君”也被改為“明君”,後人也沿用這種說法,如杜甫七律《詠懷古蹟》***其三***有“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之句,此“明妃”即指王昭君。
古人避諱一事,會造成某些人的姓名、地名、事物名以及圖書名或文體名的改變,對於後世人來說,閱讀時往往會遇到一些令人費解的字和詞。唐代史學家杜佑在《通典》中為了避諱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把隋末唐初的割據者王世充寫成“王充”,中間用空格代替了“世”字,後代的刻書匠不知這是避諱造成的,刻書時便把二字聯在一起刻成“王充”,這就讓一代梟雄王世充與漢代大哲學家王充混為同名,鬧出了大笑話。還有,宋代時,一位文人讀《後漢書》時,發現其中有一句“畫龍不成反為狗者”,認為其中的“龍”字寫錯了,應為“虎”。事實上,《後漢書》的紀傳部分由唐代章懷太子李賢作註解,而唐高祖李淵祖父名李虎,為避祖先名諱,就將“畫虎不成反為狗者”改為“畫龍不成反為狗者”;再比如唐代著名史學家劉知幾在世時,因為“幾”與“基”讀音相同,為避唐玄宗李隆基的“基”字,唐人作品中不稱其名而稱字,為“劉子玄”,到了清代,又要避康熙帝玄燁之諱,於是,劉知幾在清人筆下又改稱為“劉子元”,就這樣改來改去,為人們閱讀古書造成了不少障礙。
古代關於避諱的故事:
全國叫“國慶”的人無計其數。姓名相同,如今是常見的事,並沒什麼是非,可在古時,姓名“相同”,會遇上一些意想不到的事非。如果與帝王的姓名相同,那怕是同一個字,或是一個字同音,都是不許可的,往往會受帝王諱名之禍。
《容齋隨筆·帝王諱名》中曰:“帝王諱名,自周世始有此制,然只避之於本廟中耳。”避諱,初時,範圍很小,只避於本宗廟。可自秦始皇后,帝王諱名,漸漸風起雲湧。《容齋隨筆·帝王諱名》曰:“唯秦始皇以父莊襄王名楚,稱楚曰荊,其名曰政,自避其嫌,以正月為一月。”秦始皇父名“楚”,為避諱,改“楚地”為“荊地”。秦始皇名蠃政,“政”字與“正”字同音,所以,秦始皇自避諱,把一年十二個月中的正月改為一月。
不可一世的帝王如此避諱,大臣、草民誰敢不避諱?“諱害”之風因此越吹越凶。大臣、草民與皇帝姓名相同,就得馬上避諱改過來,不然,“吏民犯者有刑”。後來,諱名之害不斷擴大化,“諱害”擴大到皇室、皇事,擴大到“同音”。
唐代就出現過這樣一次“諱名***”。唐代“三李”***李白、李隱商、李賀***之一的李賀***790一816***,唐代中期著名文學家。據《新唐書·列傳·李賀》載:“李賀字長吉,系出鄭王后。七歲能辭章,韓愈、皇甫湜始聞未信,過其家,使賀賦詩,援筆輒變如素構,自目曰高軒過,二人大驚,自是有名。”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學子,為了圓進士夢,在家境不太好的情況下,從小堅持讀書。唐憲宗元和二年***807年***,18歲的李賀,參加河南府試,作《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並閏月》,獲“鄉貢進士”資格。李賀將向京城進軍,參加京城進士考試。
李賀才高八斗,及第十分有望。這就招來一些文人的妒忌,那些競爭者想出了“避諱計”,大造輿論,把李賀父親名“晉”與“進”***士***同音提到諱名的高度上。製造了“‘晉’‘進’***”。“旋有與賀爭名者毀之曰:‘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原來,爭名者發現李賀父親李晉肅的“晉”字,與進士的“進”字同音,於是說,李賀應避諱,不能參加京城的進士考試。
雖然秦始皇后,帝王諱名愈演愈烈,但唐代太宗時,李世民對於帝王諱名,並不當回事。但死後卻是另一樣風景,唐高宗時,“諱害”使大臣改名,朝廷民部改為戶部。“諱害”之勢在高宗時期開始擴充套件。
中國古時科舉考試,源於隋代,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選賢心切,新開了進士科。讀書學子,只要考中進士,就會官運亨通。進士,是每個讀書學子一生的奮鬥目標。所以,競爭十分激烈。
“‘晉’‘進’***”愈吹愈烈,有人說李賀因父名犯了“諱”,即使參考,考官也會將他弄“消失”,弄不好,還會因考招來橫禍。有人勸李賀,為避諱,還是不要參加進士考試好。這種聲音傳到韓愈耳裡,韓愈很生氣,給李賀寫了一封信,勸李賀參考。韓愈的信,也成了當時議論的焦點。
為了抨擊“‘晉’‘進’***”,韓愈寫了《諱辯》一文,儘管韓愈在《諱辯》中說盡了道理,但“諱害”並未因理而減弱。李賀聽從韓愈勸說,進京參考,但最後還是未得准許。《舊唐書·列傳·李賀》曰:“李賀,字長吉,宗室鄭王之後。父名晉肅,以是不應進士”。可憐一代才子,就這樣被“諱害”害了。
古代關於避諱的趣聞:
秦始皇的父親名子楚,於是把楚地改名為“荊”。
漢高祖劉邦的妻子呂后,名雉,當時文書上凡遇雉字,均用“野雞”二字代替。
漢文帝名叫劉恆,於是把恆娥改名為“嫦娥”,把恆山改名為“常山”。
漢光武帝名叫劉秀,因而曾一度把秀才的名稱改為“茂才”。
漢明帝名叫劉莊,當時竟把《莊子》一書改稱為《嚴子》。
唐太宗李世民,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為“戶部”。
宋仁宗名趙禎,為避諱,蒸包子蒸饅頭的“蒸”字就得統統改為“炊”字。
宋高宗名叫趙構,為避“構”字而牽及夠、媾、購……避諱的字達50多個。
中國自行車發展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