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愛蓮說教學反思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17日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愛蓮說》一課時,我從講解課題、作者入手,然後一句一句領讀,一字一字翻譯,直到文章中心、寫作方法,所有該講的,一句話也不漏掉,所有該做的課後練習,一道題也不放過。我那時所擔心的,考試時千萬別因為自己沒講到,而使學生不會做。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望大家喜歡。
 
  範文一
 
  本次培訓課中,我講授的內容為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荷》專題中的《愛蓮說》一課。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上,我由古典詩歌中意象的內在含義切入,在學生複習舊知的同時對“荷”的內涵有初步瞭解,之後順勢解題,學生通過預習分享關於“說”這一文體的相關知識。第三部分為檢查預習與整體感知,通過對學案的檢查,梳理文言知識點,對全文有初步的整體把握。第四個環節為精讀品析,設定從文中找出作者因何而愛蓮?本題較為簡單,問題二承接問題一的答案:分析“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一句中“蓮”的形象。這一問題是全文的重點,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合作學習,深入探究周敦頤筆下蓮的內涵,以小組彙報的形式呈現。問題三為:作者愛蓮贊蓮,為何還要在菊與牡丹上花費筆墨?以此題作為拓展分析的著眼點,進行情感價值觀的昇華,讓學生對比作者對待蓮、菊、牡丹的態度,進而昇華總結,突出周敦頤及古代文人卓然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議古論今,引發學生對正直人格的崇敬,對高尚情操的追求。
 
  從最終的課堂呈現上來看,效果不如預期,一方面是因為經歷了上午的四節公開課,學生已從緊張過度進入到了麻木狀態,我在課前調動力能不足,使學生反應狀態欠佳,另一方面則尤為主要,是我在備課的過程中,“備學生”明顯不足,學生對文字的預習效果不如最初預設,直接導致課堂的第三個環節檢查預習與整體感知部分用時過長且對基礎知識的落實並不紮實。在小組討論的環節,小組的作用沒有充分的發揮,這也與學生平時的課堂習慣有關。
 
  課後專家評課時提出兩點,首先,第三部分檢查預習與整體感知應該分為兩個部分,合在一處有雜糅之感,並且在分開後,時間的安排上會更為妥當;第二,既然是“荷”專題,就應對專題有整體上巨集觀的把握,不能將文字與專題割裂。專家還指出,年輕人應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與特長,在新課改的大環境下,跳出傳統窠臼,進行課堂創新,切忌走老路。
 
  工作進入第三個年頭,課堂教學之上少了一份最初時的急躁與茫然,日漸進入平穩期,本以為這是一種進步的表現,專家的一席點撥,卻讓我覺得這種所謂平穩,是牽制課堂創新的阻礙力,並不利於教學的隨機生成。以本課的教學為例,在教學設計時,我從根本上忽視了專題性,只是單純的 考慮到,《愛蓮說》作為經典文言文文字,含有眾多考點,以應試為出發點,就應重點強調其知識性與文字性,以串講為中心,這樣就忽視了學生的感悟,學生沒有機會將自己的獨特體驗融入教學之中,這就是使本課教學成為了單一化、模式化的文言文誦記過程。
 
  根據幾位專家的意見與點撥,我想,如果把《愛蓮說》融入到整個專題之中,讓學生真正的實現自主探究合作,通過蒐集、查閱資料,深入瞭解蓮、理解蓮,會比在課堂上的聽與記更有收穫。另外,從《愛蓮說》本身來講,除去傳統的文言字詞知識點以外,更可以從哲學角度進行解讀,文章作者周敦頤,為理學的開山鼻祖,理學融儒道釋為一體,尤其佛家思想佔據其主流,而蓮花在佛家中為一重要意象,這也是周敦頤喜愛蓮花的一個重要原因。通過深入剖析作者的生平與思想流派,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體悟其高潔的品質,有利於更深入的理解文章主旨,這也就是專家所說的“不為彼岸只為海”。
 
  所謂文以載道,議古論今,本次培訓課的講授及課後的專家點撥,讓我深刻的感受到,文言文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根弦,精湛的指法撥動起來就會激起一片濃濃的情愫。而如今,文言文教學被禁錮在實詞、虛詞、文言現象上,當下的語文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必須要在實踐的過程中深入思考,如何在體現文言文字工具性的同時落實其人文性的體悟。另一方面,要樹立大的語文觀,充分利用課堂培養學生語文能力,提升語文素養,更重要的是激起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興趣與熱愛。從這個角度上來講,作為年輕教師,我們前路漫漫,任重道遠。
 
  範文二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愛蓮說》一課時,我從講解課題、作者入手,然後一句一句領讀,一字一字翻譯,直到文章中心、寫作方法,所有該講的,一句話也不漏掉,所有該做的課後練習,一道題也不放過。我那時所擔心的,考試時千萬別因為自己沒講到,而使學生不會做。至於對學生,我那時所關心的,是他們上課記不記筆記,下課複習不復習。有時候考完,自己也納悶:這道題明明在課堂上已經講過了,還反覆強調,一定得注意。結果還是錯得一塌糊塗,到底是什麼原因呢?當時更多的是責怪學生,並沒有從自身去找原因。後來,我換了一個思路:讓學生自己去學習,自己去發現。用這種方法上完課後我才真正明白了教與學的真諦。
 
  上這一課我主要抓住了這兩個環節:
 
  一、學習課文。先由學生自由朗讀,發現不認識的字和拗口難讀的句子提出來。學生提出有兩個字音讀不準:“滌”,“鮮”。當堂有學生予以正讀。一個句子難讀:“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老師稍加朗讀,大家就明白了。然後是對照註釋翻譯課文,不懂的先畫下來,待會兒提問。這一步用的時間稍長,學生的提問也較多。但絕大部分問題,學生能自己解決,極少數問題,老師點撥一下即可。翻譯完後,我提了兩個問題:作者寫蓮有哪些特點?為什麼要寫這些特點?對於第二問,我原先以為學生回答不出來。結果,學生不僅正確地回答了出來,而且還聯絡到以前學過的《行道樹》。這不禁使我有些自慚,以前太低估了學生。?
 
  二、評價課文。這裡有兩層含義:課文裡值得學習的地方和對課文有疑問的地方。這是讓學生髮現問題的最關鍵之處。一開始,學生由於習慣了老師的滿堂灌,沒人發言。我就引導大家:你自己認為課文哪裡寫得最好?於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對《愛蓮說》的主旨、結構和寫法,一點一點地全“拼”了出來。老師該講的,學生都講到了;老師沒講的,有些地方學生也講到了。比如以前作為難點分析的,是作者以蓮自況,追求高尚情操,諷刺汙濁世風的觀點。學生在分析的時候,不僅讚揚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而且還結合社會實際,批判了一些高官利用手中的權力貪汙受賄的醜行,說他們連古代的周敦頤還不如,真該要他們好好讀讀這篇文章。?
 
  這堂課,學生學得輕鬆自如,主觀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不僅把老師該教的知識自己學習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學習過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頭腦去思索、去發現問題,去決定吸取或捨棄。這堂課也使我認識到,只有老師為學生服務,才是教學思想根本的轉變。
 
  範文三
 
  《愛蓮說》,百來字的歷久傳誦不衰的佳作。但日常教學中常以串講為主,結果詩味蕩然無存。此教例以讀為主,讀、析、講、背的手法綜合運用。很有個性特點。教者明白,好詩好文,其優美意境、深摯感情,都是通過語言來表現的。教學詩文而不讀,詩文哪裡還有光彩。但此教例設計的祕訣還不在此。它的精采在於:有鮮明的但又不易讓人發現的教學層次。請看:
 
  第一步:朗讀——這是讓學生反覆品味、熟讀成誦,其教學目的是讓學
 
  生品.味.精.粹.的.語.音.之.美.。
 
  第二步:析讀——這是指點學生明確全文的主體形象是如何得到反覆點染刻畫的。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理.解.文.章.精.妙.的.形.象.之.美.。
 
  第三步:講讀——向學生講析作品的章法、情感、表現手法和意境。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領.略.文.章.雋.永.的.意.境.之.美.。
 
  第四步:鞏固教學效果。音美→形美→意美,層層鋪墊,順利推進,水到渠成。教學過程流暢、自然、輕快。百來字的短文尚且如此講究教學層次,長文章的教學就更應細心琢磨了。


地形和地勢教學反思
愛蓮說教學反思
相關知識
古文愛蓮說教學反思
愛蓮說教學反思範文三篇
愛蓮說教學反思
愛蓮說教學反思
語文愛之鏈教學反思
七年級語文師說教學反思
初一上冊語文愛蓮說教案
古詩詞三首教學反思範文
最新愛之鏈教學反思範文
初一語文師說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