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樣能把學習成績提高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18日

  學習成績的提高,總有些方法,你找到了嗎?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到的相關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一、懂

  一個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首先弄清楚為什麼要這樣做,在沒弄明白它其中的道理之前,不應該盲目地行動。學習也不例外。

  在學習的過程中,首先是通過聽老師講解和閱讀教科書,弄懂每一章節中的概念、定義、定理和公式究竟是什麼意思,和以前的知識之間有什麼聯絡,是怎樣演化而來的?而不應死記硬背地只是記住。記住肯定是必要的,但應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否則,如果連什麼意思都弄不明白,那麼如何談得上靈活應用?就是記住的東西也是死的,也會很快忘記。

  二、會

  懂了不就是會了嗎?不!懂了並不代表你就學會了。學生上課聽老師講解聽懂了,閱讀教科書讀懂了,只是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或者只是表面上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但若要自己獨立再重複一遍,就不一定能做得出來,因此,只有認真做一下課後的練習,反覆體會,才能逐步明白而達到會。

  例如,學游泳,要先聽教練講解游泳的動作要領。懂了嗎?懂了。會了嗎?下到水中試一試,發現還不會。再去琢磨體會動作的每一個要領,再反覆練習,必要時請教練為你糾正不正確的動作,再反覆練習,終於你可以在水中漂起來了,或按照要領做了幾個比較規範的動作,這時才可以說你學會了,而且還只是初步的會。

  這時,你再去體會游泳的動作要領,就會發現這時的“懂”已經比一開始進了一大步。人們的認識過程總是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所以學習中的“懂”和“會”也是有層次的。簡單的聽懂了、學會了,遇到複雜的就又不懂、又不會了。只有經過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練習,才能不斷地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淺懂”到“深懂”,從“半會”到“全會”,從“假會”到“真會”。

  我們許多學生學習之所以費力,成績上不去,主要是一開始對概念的理解不重視,課後只是為了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去做作業,而不是從認識事物的角度去琢磨其概念的真正涵義是什麼,滿足於一知半解,完成作業即完事大吉,於是隨著學習的深入,就感到越來越吃力。

  還有,許多學生常常滿足於聽懂了,看懂了,很少再動手去做幾遍,不注意課後的練習,甚至連老師佈置的作業都逃避不做,日積月累,問題逐漸增多,等想學了,才發現為時已晚,學不會了。

  在教學中我常常建議學生們在做作業之前,要把教科書先看一遍,複習一下每一章節的概念,把例題多做幾遍,一邊做一邊琢磨解題的每一步驟都用了哪些概念,用了什麼定理和公式,解題的思路是什麼?

  這些問題都弄清楚了,做起作業來,速度也會快許多,甚至於所用時間的總和,比不看書,不做例題,直接做作業的時間還要少。因此,在做題之前一定要先弄懂概念,而懂了之後若不馬上動手做一做,就仍然還是不會。如此這般,問題越積越多,學習當然就會越來越困難。

  三、熟

  要考一個好的成績,只是懂了、會了還不夠,還要熟練才行。我們常常聽到許多學生說:“考試的題目都會做,就是時間不夠,只要再給我一點兒時間,哪怕五分鐘,我就全做出來了。”可是就是沒有那五分鐘。還有,有時試卷上的“那道題目明明在考試前做練習時都做過了,而且就是一本書上的例題,甚至在第幾頁我都知道,可就是想不起來怎麼做,你說氣人不氣人”。

  相信這類事情許多同學都遇到過,其原因就是在於不熟練。做題的熟練程度對考試成績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熟能生巧嘛。所以,對於有些重要的公式、定理和解題步驟要多背幾遍,典型的例題要多做幾遍為好,並在隨後的練習中加以靈活應用,進一步深入理解,才能真正做到熟能生巧。

  四、廣

  所謂“廣”,就是要開闊眼界。通過加大習題量和閱讀不同版本的參考書,來達到熟悉各種題型和思維方式的目的。

  若想考一個好分數,只完成課後的作業是不夠的,還要多做練習。只有通過加大練習量,做大量的習題,才能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

  我們常常發現,老師佈置的作業都會做,可上了考場才傻眼了,有的題目特別難,有的乾脆就沒見過,根本無從下手。這說明我們平時的練習量不夠,與我們見的題型太少有關。俗話說見多識廣。如果上了考場,發現題目都是做過的,最起碼是以前見過的,心裡肯定立刻就會少了幾分緊張。

  加大練習量,並不是盲目做題,搞題海戰術,而是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習的內容加深理解的必要步驟。如果只是為做題而做題,就不僅達不到做題的目的和效果,而且也沒有那麼多時間讓你做很多題。要想加大練習量,先要做到“懂”、“會”、“熟”,即要先做到概念清晰,解題步驟正確,公式、定理熟悉,這樣才能提高解題的速度,才能做到在有限的時間內多做練習。

  此外,做練習的過程,是對學習內容加深理解的過程,每做一道題,都要想想用的是哪一個概念,哪一條定理,哪一個公式,解題的步驟是什麼,先做什麼,後做什麼,再做什麼,這樣才能做到舉一反三,事半功倍。等你對這些內容很熟了,做習題的速度就會大大加快,也才能做到在有限的時間內多做練習。如果你什麼都不懂、不會,不知用哪條定理或哪個公式,解一道習題需要半個多小時,你就是把全部時間用於解題,也解不了幾道題。何況又有那麼多的課程,每一門課程都有各種各樣的習題,又怎麼能解得完呢?

  所以關鍵的問題是如何提高解題速度,在有限的時間內多做練習,並通過做有限的練習,達到加深理解所學習內容之目的。

  所謂“廣”還應理解為對學習內容的全面瞭解,從各個角度去觀察理解,而不應僅僅是指做的習題多。許多時候,其實並不是我們自己笨,不會解題,而是我們從未見過。比如,我們從不知道有這樣一條定理或一個公式,從未見過這樣的解題方法,腦子裡從未有過這種概念,所以我們不會,是很正常的。就好比我們到了一個不太熟悉的地方,儘管可能我們有急事,但絕不會走一條不熟悉的小巷抄近路一樣。

  因此,我們有必要多看幾本參考書,看看不同的老師是怎樣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的,又有哪些不同的見解。這對於我們開闊眼界是大有好處的。

  五、深

  一般在兩種情況下,你可以考一個好分數:

  一是通過全面複習,你對所學的內容很熟悉,對於考卷上的試題,你在考試前已做了很多遍,在“廣”字上你下了工夫;

  二是考試的題目對於你來說很簡單,也就是說,你所掌握的內容深度比考試的要求要“深”一些。如果你掌握的內容深度比考試要求的內容深度深,平時做的習題比考試的試題難,那麼真正考試的時候,你就是居高臨下看問題,也就容易考一個好分數。

  高考是選拔性考試,沒有一定的難度就難以起到選拔的效果,因此高考試題一般來說比較難。為了應考,學校裡平時練習的習題或模擬考試的試題,一般都難於高考的試題,有些同學模擬考試成績不甚理想,但最終都考取了大學,就是這個道理。

  學習和複習的深度應以一定的廣度為基礎,沒有一定的廣度,就不可能達到一定的深度,這就是量變和質變的關係。在一定廣度的基礎上,全面、熟練地掌握了所學習的內容,循序漸進,逐步增加習題的難度,從而達到一定的深度,這是符合學習和認識規律的,看起來較慢,其實是一種快捷的學習方法。

  有些學生常常不願意多做較為簡單的練習,上來就去“啃”難題,好像誰拿的題目越難,誰就越英雄一樣。然而他花了許多時間去解這些難題,卻很少能解得出來,轉而再去問別人,最終還是別人解了出來。

  如此這般,解題花去的時間不少,效果卻很差。他不知道所有的難題都是由簡單的、容易的題目組合或複合而來的,簡單、容易的內容都沒有搞懂,又怎能解得出難題呢?

  一步步達到考試所要求的深度。學習深度並不是越深越好,重要的是怎樣才能找到一條達到一定深度的途徑。

  六、細

  細,就是在學習、複習和考試的過程中,要認真、仔細,儘量不要出差錯。

  許多學生平時學習還不錯,但考試時常常由於馬虎出錯而丟分,所以總得不到高分。還有的學生經常這樣原諒自己:“題目我都會做,就是粗心沒考好。”僅僅是粗心大意嗎?未必!第一次是粗心,可以原諒,第二次是馬虎,請下次注意,但第三次、第四次,就是習慣了。

  有一個小學生跟我學習數學,每次交來的作業都有一大堆錯誤,作業本上盡是紅叉叉。不用給他講錯在哪裡,讓他去改錯,第二次批改就全對了。這說明他已經學會了,但就是做不對,原因是錯“習慣”了。後來經過採取多種措施幫他糾正,總算有了很大改進,期末的成績也上來了。

  粗心大意,馬馬虎虎是一個非常不好的習慣。對於學生來說,就是該得的分丟了,拿不到好分數。更為嚴重的是,如果不注意及早改正,將來在工作中出了差錯,就會給國家、集體和個人造成重大損失和嚴重後果。

  在一次電視節目中,有人問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先生:“我們知道您的工作主要是從事於科學試驗,那麼在您的工作中,是否出過差錯?”丁先生回答說:“很幸運,至今還沒有一次,因為我的工作性質不允許出錯。”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科學家們嚴謹的工作態度。

  認真、仔細不僅僅是做完題目後要認真檢查,而是要養成爭取一次就做“對”的習慣。考場上常常是根本就沒有時間讓你檢查。而且由於思維慣性的原因,有時即便有錯也很難查出來,還有的時候檢查錯誤的時間比重新再做一遍花的時間還要多。常常,我們剛一出考場,就意識到自己某個地方出錯了,但當時就是檢查不出來。因此,對於會做的題目,要力求一次做對。養成這種習慣非常重要。

  此外,平時養成認真仔細的習慣,不僅可以提高考試成績,還可以為你節約許多學習的時間,使你提高學習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好習慣將會伴隨你的一生,給你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好處。

  七、悟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所以學習就是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並且不斷地進行思考,使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也是我們不斷地探索事物發展規律的過程。悟,就是學有所得,在學習的過程中,經過反覆思考,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見解。

  許多學生認為,學習就是上課、做作業和複習考試,考完試就萬事大吉了。這種想法是非常錯誤的。實際上,學習應該是一個認識的過程,是對我們所處的環境,我們所處的周邊世界以及我們的內心世界,由淺入深,由區域性到整體的不斷認識的一個過程。

  無論你承認不承認,或是努力不努力,這個認識過程都是存在的。只是由於我們所處的位置不同,觀察的角度不同,努力的程度不同,認識的深度有所不同罷了。而我們所學習的每一門課程則是前人從一個特定的角度對這個世界觀察、認識的經驗的積累,為我們認識這個世界提供的一條捷徑。

  我們學習知識的過程就是不斷吸取這些經驗中的精華,不斷驗證其中的規律,再加入我們自己的觀察和思考,質疑和拋棄錯誤的觀點,從而形成我們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識。

  我們在學習時,不僅要接受前人總結的知識和經驗,更重要的是要加入我們自己的思考。如果你能把這些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總結出來的知識連線起來,形成一個整體的概念和輪廓,從而找出其中的規律,形成了自己的觀點,那麼這些知識就變得簡單了,題目就變得容易了。

  而這個尋找規律的認識過程,就是悟的過程。例如,初三數學中的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式,與高一數學中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其實就是一個東西,是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同一個事物,一元二次方程是二次函式Y=0時的特例。如果你找到了三者之間的聯絡,總結出其中的規律,那麼這一大類習題就都迎刃而解了。

  悟的過程是貫穿於整個學習的過程之中的。從一開始引入概念時對概念的理解,到推導公式、定理時依據的思想、推導過程以及結論,再通過運用這些概念、公式和定理進行解題,不斷對其結論進行驗證,加深理解這些概念、公式和定理的本質性涵義,進一步找到與其他章節、其他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絡,從而找到它自身的規律。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沒有量的積累,就不能達到質的飛躍。學習也是同樣道理。

  學習概念、公式和定理是對課程的初步認識,課後練習和複習時的大量習題是量的積累。隨著學習廣度的逐步擴充套件和認識深度逐步加深,“悟”的程度也就不斷得以提高。而量的積累究竟需要達到多少,也就是說,究竟需要做多少習題,才能達到質變,也就是達到“悟”,則因人而異。

  因為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思維的過程,對於同一個事物,每個人觀察的角度不同,思考的深度不同,“悟”的程度也就有所不同。所以,要達到同樣“悟”的深度,認真思考,刻苦鑽研的同學做的習題量就可以少一些;而不善於思考的學生,就是做了許多習題,也達不到悟的深度。

  此外,做習題並不只是驗證定理,而是要認識定理的本質與內涵。因此,對於習題中出現的異常現象包括錯誤,尤其要認真對待,找到了產生異常及錯誤的原因,認識就提高了,“悟”也就加深了。

  總之,“思”是“悟”的過程,“悟”是“思”的結果。沒有思就沒有悟,思得深,就悟得深。因此學習時,應是一邊思,一邊悟,積小悟為大悟,積淺悟為深悟。這樣才能減少習題量,提高學習效率,進而提高學習成績。

怎麼樣快速地學習英語
怎麼樣教育孩子學習
相關知識
怎麼樣能把學習成績提高
怎麼樣才能把學習成績提高
如何能讓學習成績提高
怎麼才能讓孩子學習成績提高
怎麼把初中語文學習成績提高
怎麼才能讓孩子的學習成績提高
怎麼才能讓小孩的學習成績提高
怎麼才能讓小孩的學習成績提高
如何使自己學習成績提高
讓學習成績提高的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