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綠綠的爬山虎課後反思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一文是小學語文人教實驗教材第七冊第七單元中的第二篇精讀課文,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課文通過寫葉聖陶先生給“我”修改作文和“我”到葉聖陶先生家做客的事,教育青少年學習葉聖陶先生辦事認真、一絲不苟的精神以及平易近人的高尚品格。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認真的、一絲不苟的學習習慣。有了名篇範例,加上態度認真,又掌握了修改文章的方法,本組課文的讀寫知識訓練重點也就得到了全面落實。
課文的主要內容是“我”的作文獲獎,葉聖陶先生親自給“我”修改作文,並邀請我到他家做客。“我”受到葉聖陶先生的教導,十分感動。可用的題目卻是《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題與文之間表面上看並沒有直接的聯絡,揭示課題可採取兩步走的方法。
1.通過“刪”、“換”理解題目本身的意思。刪: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那片爬山虎——那爬山虎——爬山虎。換: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那棵綠綠的爬山虎。通過比較,學生會發現:文題的語法中心是“爬山虎”,而邏輯中心則是“片、綠綠”。
2.題文對照,激發積極探究的興趣。
揭題後,要求學生對本文內容進行推測,學生速讀全文以後,會發現自己的估計與實際課文內容不符。這時,教師應啟發學生討論:為什麼要用這個題目?這個題目有什麼深意?教師不急於求同,而要求學生再認真地閱讀課文內容,並動筆將課文中寫爬山虎的語句作上記號。
篇2
課文有兩條線索,一條以“我”為線,寫“我”的獲獎、感動、做客;一條以“爬山虎”為線,寫爬山虎的色彩、特點。課文從第七自然段才開始直接寫第二條線。教學時,要著重考慮圍繞爬山虎設計問題並將第一條線的內容全部提挈起來,課文“預習”中的兩個問題極其精要。
1.作者怎麼會看到那片爬山虎的?這個問題涵蓋了前面一至四自然段的內容,***五、六自然段為過渡段***教學時,應引導學生逆推:“我”作文“親切自然”***葉老要“請”“我”***。→葉老親自改過“我”的作文***知道“我”的作文水平***→葉老通過“增、刪、改”,運用了“圈、鉤、直線、曲線”等各種符號並寫了評語***對“我”注重“事實”表示讚賞***。→“我”看了改文後,“內心的激動可想而知”***樹立了“寫作的信心”***。“獲獎——修改——學習——激動”構成了“我”見到“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的原因。
2.幾十年過去了,為什麼在作者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麼綠著”?這個問題應一分為二,先引導學生對葉老家的“那片爬山虎”加以理解,瞭解其特點。課文四次寫到“爬山虎”,教學時分三個層次進行。***1***弄清順序。部分→整體,具體—抽象。***2***理解詞句。畫出時間詞:“下午”、“黃昏”。找出關鍵詞:“小精靈”、“沉鬱”、“永遠”。***3***感情朗讀。葉老家的“那片爬山虎”好像呈現在學生們面前,學生們已初步感知葉老院中爬山虎的“虎虎”生氣。
篇3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一文,寫的是著名作家肖復興回憶少年時代受到葉聖陶先生的關懷教導,走上文學創作之路的事。課文借物喻人,感人至深。教學時,我關注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憑藉教材,實現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機統一。
教材中,作者在敘述葉老怎樣修改"我"的作文時,蘊含了修改作文的方法,既具體又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水平。在教學中我採取相應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這個資源,讓學生從中學習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葉老先生修改的作文及其對作者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我也利用這些資源,不僅讓學生體會如何作文,更讓學生體會如何做人。
二,抓住重點,實現教學方式的自主與合作學習的有機結合。
教材內容的重點非常突出:從葉老為"我"修改作文這件事中,可以領悟到如何作文,還可以體會到葉老做事的認真與平和;從"我"到葉老家做客這件事中,可以感受到葉老的親切與質樸,也可以感受到葉老對"我"的期待,信心和力量。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或課後練習,如"讀了課文我很受啟發,我想和大家交流交流寫作文和改作文方面的體會",引導學生多角度地體會句子的深刻含義。
三,整合資源,實現教學資源的教材與多種文字的有機融合。
語文學習的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所以,我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充分運用已有的資源,如:《一張畫像》的原文及修改文,把語文學習從課本延伸到其他相關文字,拓展語文學習的途徑,在開放中豐富教學資源,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去年的樹反思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