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發明的故事
創新是以新思維、新發明和新描述為特徵的一種概念化過程。那麼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相關資料,歡迎大家閱讀!
一:高跟鞋
15世紀的一位威尼斯商人經常要出門做生意,又擔心妻子會外出風流。一個雨天,他走在街道上,鞋後跟沾了許多泥,因而步履艱難。商人由此受到啟發,因為威尼斯是座水城,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認為妻子穿上高跟鞋將無法在跳板上行走,這樣就可以把她困在家裡。 豈料,他的妻子穿上這雙鞋子,感到十分新奇,就由傭人陪伴,上船下船,到處遊玩。高跟鞋使她更加婀娜多姿,講求時髦的女士爭相效仿,高跟鞋便很快地盛行起來了。
二:雨衣
1747年,法國工程師弗朗索瓦·弗雷諾製造出世界上最早的雨衣。他利用從橡膠木上獲得的膠乳,把布鞋和外套放在這種膠乳溶液中進行浸塗處理後,就可以起到防水的作用。
三:顯微鏡
列文胡克是一位沒有受到正式高等教育的英國皇家學會成員。早年年輕的列文胡克,是一位看門人。看門的工作相對輕鬆,時間充裕,並且能夠經常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一天,列文胡克從一個朋友口中聽說,在歐洲重鎮阿姆斯特丹的眼鏡店裡,會出售一種名為放大鏡的東西,可以讓原本看不清楚的小東西變大,變得可以看清楚。
列文胡克覺得非常有意思,充滿好奇心的他也想體驗一下這種神祕的裝置。於是他跑到眼鏡店想去購買一個放大鏡,可是,這種新裝置的價格實在太貴了,列文胡克根本就承擔不起。他很遺憾的要離開眼鏡店,卻看到店裡的師傅正在磨製鏡片。列文胡克仔細觀察了一番,他發現鏡片的磨製的最基本方法實際並不複雜和神祕,關鍵點在於磨製的手工熟練度和耐心。列文胡克於是決定,自己也嘗試磨製自己的放大鏡。這樣不但可以滿足好奇心,觀看放大的物體,也不會有多大的經濟負擔。列文胡克因此成為了一名“磨鏡片愛好者”。經過不屑的努力,終於磨製出了自己的放大鏡。隨後,為了方便使用,他還將鏡片固定在一個支架上,並在鏡片的下端放置了一個金屬片,並在金屬片上打孔。這就是世界上第一款顯微鏡。列文胡克經常把自己關在一間密室裡,用各種材料磨製鏡片,組裝各式各樣的顯微鏡,並日以繼夜的用顯微鏡觀察各種事物。他在這個微世界裡,發現了微生物,發現了人血紅細胞,甚至隱約看到了200年後人類在真正開始瞭解的細菌。列文胡克一生磨製了超過500個鏡片,組裝了大小各異的400款顯微鏡。並通過廣泛的細緻觀察,成為很多微生物和細胞的第一個發現者。列文胡克在朋友的勸導下,將自己的發現記錄下來,並郵寄給英國皇家學會。通過英國皇家學會刊登出來,和全世界科學家分享他的發現。列文胡克也因此成為皇家學會的會員。雖然他從未受到高等教育,並且根本不會閱讀拉丁語***此前的很多科學資料,都是以拉丁文書寫的。***這就是列文胡克和顯微鏡的故事。但是關於顯微鏡的故事,實際上還有一個小小的插曲。在列文胡克發明顯微鏡前,其實早有別人發明了顯微鏡。很多人都已經知道凸透鏡和凹透鏡的作用。早在列文胡克製作出顯微鏡前90多年,一個叫詹森的眼鏡匠就用凹透鏡和凸透鏡製作出了顯微鏡。但是他的工藝比較粗糙,觀察的倍數不大,也沒有繼續將這一裝置用於科學研究,發揮價值。因此,顯微鏡的發明人最終被歷史公認為列文胡克,而且列文胡克還因此成為了“微生物之父”。
延伸閱讀:列文胡克事蹟
他對於在放大透鏡下所展示的顯微世界非常有興趣,觀察的物件非常廣泛,主要有晶體、礦物、植物、動物、微生物、汙水、昆蟲等等。1674年他開始觀察細菌和原生動物即他所謂的“非常微小的動物”。他還測算了它們的大小。1677年首次描述了昆蟲、狗和人的精子。1684年他準確地描述了紅細胞,證明馬爾皮基推測的毛細血管層是真實存在的。1702年他在細心觀察了輪蟲以後,指出在所有露天積水中都可以找到微小生物,因為這些微生物附著在微塵上、飄浮於空中並且隨風轉移。他追蹤觀察了許多低等動物和昆蟲的生活史,證明它們都自卵孵出並經歷了幼蟲等階段,而不是從沙子、河泥或露水中自然發生的。
他通過友人的介紹和英國皇家學會建立了聯絡,自1673~1723年曾將他的發現陸續以通訊的方式報告給學會,其中絕大多數都發表在《皇家學會哲學學報》上;由他提供的第一幅細菌繪圖也在1683年該學報上刊出。他於1680年被選為該學會的會員。
他是第一個用放大透鏡看到細菌和原生動物的人。儘管他缺少正規的科學訓練,但他對肉眼看不到的微小世界的細緻觀察、精確描述和眾多的驚人發現,對18世紀和19世紀初期細菌學和原生動物學研究的發展,起了奠基作用。他根據用簡單顯微鏡所看到的微生物而繪製的影象,今天看來依然是正確的。
由於基礎知識薄弱,使他所報道的內容僅僅限於觀察到的一些事實,未能上升為理論。他的顯微鏡製法也由於保密,有些至今還是未解之謎。他製造的透鏡小者只有針頭那樣大。適當的透鏡配合起來最大的放大倍數可達300倍。
他的劃時代的細緻觀察,使他舉世聞名。許多名人***包括英國女王、俄國的彼得大帝***都曾訪問過他。
首次發現微生物
“充滿煤煙、灰塵的車廂,是一個‘活動的監獄’。”“我‘最大的優點’,是保護指甲乾淨。”
這是瑞典著名化學家諾貝爾***1833~1896年***衛生習慣的片斷。
原來,煙塵及指甲中,藏著大量令人生病的病原微生物。尤其今天,“生水裡有細菌,喝了肚子疼”的道理,以及“不隨地吐痰”、“飯前便後洗手”的衛生習慣,早已成為婦孺皆知的普通常識了。
然而,這種簡單道理,要是在300多年前,莫說一般人們,就連赫赫有名的英國皇家學會也全然不知。
本來,這無孔不入的微生物,何時何地不在與人們打交道?甚至在我們體內到處安營紮寨,自由鑽進鑽出哩。可是,由於人們不能用肉眼看見它們,因而幾千年來,人類竟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微生物這東西存在。
那麼,是誰第一個發現了這“小人國”裡的搗蛋“居民”?
他,就是列文虎克!如果要歌頌他對人類的大功大德,那就必須從他發現“狄爾肯”的前因後果說起……
“狄爾肯”,原是拉丁文Dierken的譯音,意即細小活潑的物體。這是列文虎克第一次發現微生物時,給它們取的奇怪名字。
關於物理的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