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氏太極拳的大道至簡極還虛
孫氏太極拳,又稱“開合活步太極拳”,創始人為孫祿堂。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孫氏太極拳的大道至簡 極還虛。歡迎閱讀!
孫氏太極拳的大道至簡 極還虛
一氣者為何?先天真一之氣也,由中和而生,由極還虛之道而臻至境。
以前介紹過,一些孫門前輩對付孫門外的人,皆能輕取,如:
孫存周先生打人如提筆插花,信手拈來。
齊公博先生一伸手,對方就得出去。
支燮堂先生伸一個手指頭,在上海無人能擋。
因此,孫劍雲老師說:“孫氏拳技擊只有一。”
這都是一氣的作用,即孫氏拳技擊之本是在養氣功深、培育內勁上卓絕無匹。
所以,郝家俊先生說:“孫祿堂先生讓技擊變得簡單了。”
民國第六屆全國運動會後,劉丕顯先生對楊世垣先生說:“這些年見過那麼多的拳,還是你們孫祿堂老師的拳至真至簡。”
所謂大道至簡。
那麼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還要去研修技擊原則和方法呢?
這是因為這種技擊中至真至簡的一氣之伸縮與技擊修為的原則和方法是密切相關的,僅僅通過靜坐和站樁產生的一氣之伸縮是產生不了至真至簡的技擊效果的。因此,只要研修技擊,就必須研究技擊原則和方法,就必須不斷博採眾長、不斷融合,並最終化為一氣之伸縮,走至真至簡之道。
這是當年孫氏拳修為技擊的特徵。
故曰達道至深。
對今人來說,這已是一種理想境界,但若追求技擊之真道,就必須向這個方向追求。
追求這個境界,變化氣質為本。此乃提升技擊的築基之功。
歷史上形意拳對心意六合拳的提升就在於此。
形意拳將心意六合拳的二、三十把拳勁,進行了新的凝練和提升,簡化為五行拳,並以三體式為根本,變化人的氣質,這是拳學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因此,在民國時期幾次全國性技擊擂臺賽上,形意拳成為戰績最突出的一個拳種並非偶然。
有個戰例頗為典型,頗能反映形意拳的技擊特質。
支燮堂先生在鄭州楊世垣先生處曾與某心意六合拳師交流,雙方剛一接觸,某即仰身跌出,某不知自己是怎麼倒下的。支燮堂先生見某倒在地上發懵,招呼對方起來再試,這一次支燮堂先生將兩手背在身後,對方見狀,進步以刮地風蹬踏支燮堂先生小腿迎面骨,支燮堂先生站著紋絲未動,某再次仰身跌出,這次某不能站起,支燮堂先生和楊世垣先生將某扶起,某因蹬踏支燮堂先生時用力甚巨,反傷了某自己的腳,其腳不敢沾地,某見支燮堂先生行走無恙,對支燮堂先生說:“您的腿真硬,象是鐵鑄的。”支燮堂先生回答說:“鐵鑄的不算什麼。”見某不解,支燮堂先生補上一句:“還是由真氣充實的最硬。” 這是發生在抗戰前的事。
支燮堂先生的兒子支一峰先生對我說:“站三體式是個聚能的過程,站到一定程度,感到身體內的細胞都在發生變化,我的手指沒有練過硬功,但我用手指以意氣碰誰一下,一般人都受不了。平日隱於周身,用時,意動氣至,無堅不摧。我父親在這方面有一些經驗,我最多算是摸到一點邊。”
形意拳通過變化氣質,達到周身如圓球彈簧,所謂遍體爪牙,使得打法簡單,即使故意讓你打上,也是你受傷。形意拳的超勝就在這裡。
其實這種功夫還是最初級的,還沒有達到虛空念化的境地,至真至簡的技擊之道乃至空、至虛、至誠之境的一氣之伸縮。因此抗戰勝利後,孫存周先生給支燮堂先生餵了一年的勁,為支燮堂先生技擊功夫的提升又提供了一個新的臺階,以後經支燮堂先生的進一步研修,其一氣伸縮時,收放變化通神,達到勁若遊針的神奇境地,見前面短文介紹,即一氣之伸縮的由微見著之象。
因此研修這種至真至簡的技擊能力,要先由孫氏三體式築基,再經孫氏三拳,博採眾長,不斷融合,成為內勁,化繁為簡。絕非是一個由簡到簡的過程。其中由孫氏三拳變化神形氣質、構造完備內勁之爐最為重要,這是孫氏三拳的卓絕之處。
以前講過,博採眾長的原則是要在感悟正軌的前提下按照:配稱、差異、取捨三大原則去擇取。
比如當年孫祿堂先生很早就與楊健侯先生一起研究太極拳***見“致柔拳社”成立六週年慶典時孫祿堂先生的談話***,並與張秀林和楊春甫交流了數月,為什麼後來沒有學習楊氏太極拳,就是發現楊氏太極拳在技術上雖有特點,但其拳在根本處存在不盡合理之處,不能與技擊的所以然之理相合,故那時孫祿堂先生未將楊氏太極拳納入自己的技擊體系中,後來經與郝為真交流,印證了自己對太極拳的研究和認識,以後又經過三年進一步提煉,融合形意拳、八卦拳和太極拳三家為一體,發現了技擊的至真至簡之道,創立了以中和為原則,以內勁修為為核心的孫氏武學體系。這是在技擊領域裡如何博採眾長又融會貫通的一個極為成功的經典範例。
技擊時體現出來的至真至簡,其修為則是一個體系性的博採眾長、不斷融合的過程。如何才能使這兩者統一,關鍵是,所建立的技術基礎即要合於格鬥之道,又能熔鑄各技為內勁,孫氏三拳及其三體式的作用就在於此。有關論述參見前面一些短文及《孫氏武學研究》和《中國武學之道》中相關內容。
大道至簡,達道至深,兩者統一才能獲得技擊至真至簡之妙,因此孫祿堂先生髮明瞭極還虛之道,此乃技擊至道。
不得極還虛之道,久站枯坐,也許會有點健身效果,然終非真道。
孫式太極拳推手的特點是:
一曰“中”。這個“中”有三層意思:其一是守中,即不論自己如何騰挪變化,重心要不偏不倚,虛實轉換於自身的穩定範圍之內,不失於中。其二是取中,即雙方一搭手,就要即刻掌握住對方的重心,在不即不離中要隨化隨進,進於何?粘定彼之重心也。其三是適中,即無論是進是退是化是發,均要適度,機之把握,量之大小,處處與彼洽合。故需足胯靈活。
二曰敷。敷也有三層意思:一是聚神於彼之重心,使我始終能掌握彼之重心變化。二是,攝神於彼之精神,此時即使彼重心未動,然而只要其心念一動,我亦能有所察知。三是敷神氣於彼之周身,使彼頓感呆滯不靈。然而此等用法,非需我之神氣合一,內勁精純不可。
三曰整。整有兩方面的意思:其一是要周身協調一致,混融一體。推手中要一動無不動,一靜無不靜,氣勢鼓盪。其二是周身始終不離六合。雖為柔化之中,周身內外亦不能失六合之要,而是要曲中寓直。故孫氏太極拳在推手中是通過鬆肩、鬆胯來主宰自身虛實陰陽之變化。
四曰活。孫氏太極拳推手練至高階階段有大撅一法。此大捋不同於由來例肘靠組合而成的四隅練法。此為兩人對練,搭手即擂即走,兩人走中亦可互換。此需有很好的八卦拳走圈基礎。走時需兩胯放鬆,重心上下無起伏。走時之要為動中求靜,雖為移動之中,兩足兩胯虛實變化要自然,搭手要不離不即,不丟不頂,身體內外六合不散。靈活多變無定法。五曰空。太極拳之特點“空中”也,所謂引進落空。若要引進落空,需使彼覺著能取我中,然而一經粘身發勁,始覺走空。故太極拳之變化需隱蔽,走暗圈轉換虛實不見其形。起手練習,即從根節練起,一身之虛實轉換俱從根節開始。何為根節,兩胯之根與尾椎之根構成一身之根節,一身之鬆轉開合,由此而發也。此“空中”之第一層意思。至若習者能練至神氣合一,內勁精純,則可身體不動而重心已動,所謂周身無處不是重心。至此方可稱得著“空中”之精義也。
以上五點:“中”、“敷”、“整”、“活”、“空”,其核心就是中和二字。其根基不過是“神氣合一”。其道理乃是直承“無為而無不為”。
孫式太極拳推手之一般步驟是,先練定步推手,練四正推法,繼而四隅推法。然後活步推手***順步推手、合步推手***。最後是大捋隨至技擊。
楊式太極拳的左顧和右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