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秋節介紹
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叫“中秋”。你知道唐朝中秋節嗎?下面小編精心整理了唐朝中秋節的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
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穀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穫了,古代的人們在這個季節飲酒起舞,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
我國自古就有在中秋節祭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傳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的儀式。
魏晉之時,民間便開始有了中秋賞月之舉,但尚未形成習俗。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中說:“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則寒暑勻,取之月數,則蟾魄圓。”唐代初年,中秋節被正式定為節日。
中秋節的由來,與唐玄宗遊月宮的浪漫傳說息息相關:相傳某年八月十五之夜,唐玄宗在宮中祭月時隨侍道人作法,將手中柺杖化作空中銀橋後,步入月宮。但見門樓匾額上書“廣寒清虛之府”,門口的高大桂樹下白兔正在搗藥,宮內嫦娥諸仙女在悠揚的樂曲伴奏下,翩翩起舞。玄宗從月宮歸來後,命人整理出暗自記下的舞曲,命名為《霓裳羽衣曲》。月宮之所以稱“廣寒宮”,也與此傳說有關。
賞月之餘,品嚐月餅逐漸成為中秋節的一個民俗符號。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為軍隊的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品嚐,從此就有了中秋吃餅食的習俗。當時的大戶人家一般都會在中秋節擺設大香案拜月,圓餅、西瓜、蘋果、葡萄等供品一應俱全,其中圓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考究的人家,西瓜還要特意切成蓮花狀供奉。
唐朝中秋節放假時間
唐代官員休假時間種類比漢時要多,對不同節日放假天數的規定也要細緻許多。今人樂道的元宵、清明、端午、七夕、重陽節,都有假,而中秋節更可以耍三天。另《唐六典》中記載:“內外官吏則有假寧之節,謂元正、冬至各給假七日,寒食通清明四日,八月十五日、夏至及臘各三日。正月七日·十五日、晦日、春·秋二社、二月八日、三月三日、四月八日、五月五日、三伏日、七月七日·十五日、九月九日、十月一日、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每旬,並給休假一日。”
《文昌雜錄》裡說:“祠部休假,歲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天慶節、上元節同,天聖節、夏至、先天節、中元節、下元節、降聖節、臘各三日,立春、人日、中和節、春分、社、清明、上巳、天祺節,立夏、端午、天貺傑、初伏、中伏、立秋、七夕、末伏、社、秋分、授衣、重陽、立冬,各一日。”
宋朝中秋節
到了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
宋朝的街市,在中秋節的前幾天,就已瀰漫著濃厚的過節氣氛。商店販賣新酒,重新佈置門前的綵樓。到了晚上,酒樓裡絲竹簫管並作,人人爭相登而賞月。夜市人馬雜沓,即使是住在陋巷裡的貧窮人家,也都會典當衣物去購買酒饌,歡度中秋。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每逢這一天,北宋都城開封的許多酒樓都出售新啟封的好酒。水果鋪子堆滿新鮮佳果,夜市之熱鬧一年中少見。顯貴和豪門,在自家的樓臺亭榭中賞月,琴瑟清雅,至曉不絕。普通市民則爭先佔住酒樓,以先睹月色為快。
宋朝人在賞月之時還融入了賞燈的風俗。但與元宵節不同,這些燈多放置於水面。各地街市的懸燈,也是為助月色而掛。
南宋中秋節間的活動,則更為豐富:“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舉,或攜湖海,沿遊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並在江上施放萬盞‘小點紅’***小羊皮燈***,燦如繁星,十分可觀。”
宋時,月餅已被正式列為節日佳品,蘇東坡就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之句。民間“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賣兔兒爺”等節慶活動更是豐富多彩。賞月、品月餅、吃團圓飯等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宋朝在蘇浙一帶另有一個獨特的中秋活動也流傳至今,這便是錢塘觀潮。由於錢塘江口地形類似漏斗,每當月圓時分,海潮湧至,受到漸進漸狹的地形影響,波浪便重重疊疊堆積成一道水牆,聲勢極為壯觀。蘇東坡在杭州任佑府時,曾作過一首《中秋夜觀潮》,描述觀潮人數之眾多及潮水洶湧之氣勢:“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欲識潮頭高几許,越山渾在浪花中。”
唐朝中秋節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