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除夕習俗有哪些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6日

  “除夕”是辭舊迎新年末的最後一個晚上,也被視為是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在中國除夕有什麼習俗呢,中國各地除夕習俗又有哪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除夕的習俗相關知識,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傳統除夕習俗

  1、年夜飯

  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定火鍋,因此也稱圍爐。

  2、傳統座次

  按照老禮,除夕夜傳統的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年宴的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如果是請客,首席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則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餘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大家都不能動手。

  3、飲食特色

  北方人年夜飯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餃、魚、年糕、長年菜等。因為水餃狀似金元寶,有富貴之意;魚這道菜不能吃完,因為在漢語中“魚”和“餘”同音,有“年年有餘”的吉祥意思;年糕則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長年菜則有長壽的意涵。華南則多有雞、燒肉、髮菜、蠔豉等,因為“髮菜蠔豉”與“發財好市”諧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飯必有魚,豐盛湯鍋。

  4、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屬於楹聯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

  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節貼春聯的民俗從明代才開始盛行,潮流發源地是南京。現在江南地區百姓講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貼春聯。

  5、祭祖

  據民俗專家、南京大學民俗藝術研究室主任陳竟介紹,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國很多地方,這一天,民眾都會在家中擺上豐厚的飯菜,點燃香燭,家長率領子孫們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農村還會在家中焚燒紙錢。大年三十傍晚時分,在祖宗像前點上香燭,倒上美酒,擺上菜餚,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過年夜飯之後,人們才開始享用。

  6、貼福字

  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春節貼“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福”字究竟該怎麼貼沒有統一的標準、

  7、守歲

  守歲的習俗在中國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晉朝人周處《風土記》中說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饋送年節禮物,稱為“饋歲”;相互宴請,稱為“別歲”;除夕通宵不眠,稱為“守歲”。這是現今看到關於守歲習俗的最早記載。但這時守歲似乎還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後,守歲成為全國的共同年俗。

  各地習俗

  山東:團圓餃子

  魯北一帶,大年三十中午全家人必須坐在一起吃飯,這叫過團圓飯,必須吃。傍晚開始放鞭炮,家家門口點一堆火,街坊鄰居在一塊放煙花,特有氣氛。三十晚上不許睡覺,守歲過12點,12點後放鞭炮吃餃子。此是要看誰家鞭炮響的早***於是好多人家是卡著表等時間***,等待時鐘一敲過12下,鞭炮立刻響起來,過年的鞭炮一直持續到初一早上5點多。然後吃餃子,這是團圓餃子,必須吃,無論吃多少都要吃。不是常說初一的餃子三十的面嘛,三十半夜和初一的餃子全都是三十包好的。

  大年初一早起,人們先拜天地、家神、尊長,然後出門拜年也有稱“團拜”的。早上吃餃子或蒸餃,這是年後第一頓飯也是必須吃的,初一一天不許做家務。

  湖南:“朝財進寶”

  大年初一早起,人們先拜天地、家神、尊長,然後出門拜年。稱為“拜年無大小”。湖南人除夕會吃雞、肉、魚三樣。將其燉好後再在上面撒滿紅紅的辣椒粉,象徵年年有餘、五穀豐登。大年初一會由一家之主準備早茶,將雞蛋,爆米花、紅棗、白糖同煮。雞蛋以圓為佳,象徵全家團圓;爆米花象徵魚米豐收、五穀豐登;紅棗、白糖象徵生活甜蜜、幸福。

  除夕之夜12點的時候,各家要把一個做好的金元寶模型送到門外,代表在新的一年裡會招財進寶大年初一、初二這兩天人們不掃地、不汲水甚至不動火,飯菜都預先弄熟,稱為“壓歲”。

  海南:“吃新節”

  海南至今仍保持著他們民族古老的生活習慣與風俗,“吃新節”就是其中之一。"吃新"就是吃新收穫的勞動成果。飯,是用剛從田中收割來的新穀米煮的;酒,是用新糯米釀的;菜、魚、肉等均是當年種養的。

  開封:大年一個月

  開封民間過年並非單指陰曆正月初一,還包括年頭、年尾,從舊歲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一到“臘八”,開封城鄉便有“年味兒”了。二十三、祭灶官。

  祭灶過後,家家都忙於置買年貨,打掃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煙、酒、魚、肉和走親戚用的禮品更不能少。置辦年貨一直忙到臘月三十。於今開封仍流傳有一首過春節的民謠:“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殺只鴨;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兒,貼門旗兒。”

  上海:“開門紅”

  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過年。年處一清晨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稱“開門炮”,其原意是驅邪,,企求全家興旺平安。

  年初二清晨,各商店及手藝人都焚香敬神,稱“燒利節”,中午十分,店主還設酒款待店員,一起祈求新年生意興隆。年初五,相傳為財神生日,大街小巷的商店開門營業,這一天中午每家都吃餛飩,以示兜財。此外在鄉間田頭還有木人頭戲***今稱木偶戲***。

  東北:粘豆包

  進入臘月後會先殺一頭豬,請村裡人吃一頓,以示慶祝。然後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由大黃米作皮包上豆餡製成,幾乎家家都做,多則上百斤,少的也有幾十斤,可以吃上一個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餃子。

  年前三件事

  送灶神 大掃塵 備年貨

  農曆12月23日,舊俗叫送灶神日,這天送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告人間善惡。人們把灶君神位打掃乾淨,置酒、糖、果、糕,焚香祭灶。希望他“上天講好話,下界保平安”。民間傳說灶君是個大老粗,怕他講錯話,故祭品有用糯米做成的糕點,意在把灶君的牙粘住,不許他亂說,灶君昇天後到大年初一清晨才回來。相傳灶神掌管一家之福禍,故湛江的農村至今仍很重視送灶神。

  12月24日,大掃塵,家家產戶搞清潔衛生。《呂氏春秋》有載:“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這是過春節的準備。“塵”和“陳”是諧音,掃塵有“除陳布新”涵義。掃塵時,人們習慣備新掃把,打掃牆壁、屋頂的灰塵和蛛蜘網,通過掃塵,把疾病、晦氣、禍害一齊掃出門外,乾乾淨淨,以全新面貌迎接新年。掃塵和搞清潔,連續好幾天,直至二十八,故民間又有“年二十八,洗邋遢”之說。人們除裡外打掃外,還把傢俱、碗碟、床鋪蚊帳洗涮一新,個人也通常在這段期間,洗頭理髮,添置新衣。

  12月25日至除夕前,城裡人開始忙於辦年貨,農村人則浸米舂粉,準備過年的食物。湛江農村興包粽、做米乙炸煎堆;城市則興蒸年糕、炸角仔。粽以東海的大粽,米乙以雷州、遂溪的木葉夾最出名,主要是料餡足,可口,回味無窮。這些糕點,除自家吃外,大部分備作走親訪友,家家戶戶都這樣準備,故東海島有99條粽走親戚,大家都回禮,最後回到家,還是99條粽的故事。


猜你感興趣:

傳統的除夕習俗有哪些
除夕夜守歲的來歷有什麼故事
相關知識
傳統的除夕習俗有哪些
傳統的除夕習俗有哪些
我國各地的除夕習俗有哪些
除夕習俗有哪些_除夕的來歷和習俗
除夕傳統的主要活動有哪些
除夕的活動習俗有哪些
萬聖節的傳說故事及習俗有哪些
被遺忘的春節習俗有哪些
臺灣地區流行的中秋習俗有哪些
傳統的中式婚禮有哪些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