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創業個人事蹟材料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05日

  常言道城市套路深,我想回農村,這句話突然間就流行起來,創業的道路上千辛萬苦,出現越來越多返鄉創業的案例,事實證明返鄉也是個不錯的創業路。以下就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關於的內容,希望你可以喜歡哦。

  一

  農村女大學生賣房回鄉養羊 產值200餘萬

  清晨的金龍村瀰漫著淡淡的霧氣,寂靜悠遠。一個山坳裡不時傳來幾聲羊叫,有個女子在忙著打掃羊圈。

  女子名叫張緒梅,一年前,賣掉收入穩定的火鍋館和兩套商品房,當起了羊倌。

  朋友勸她,好不容易“跳出了農門”,還站穩了腳跟,何必再回到農村“遭罪”。而她卻回答,她從來沒後悔過。如果讓她在選擇一次,她依然會回鄉當羊倌。

  跳出“農門”

  她考出山村,年收入達10萬元

  張緒梅是金龍鎮金龍村人,33歲的她在鄉親眼中,是個傳奇女子。

  90年代,張緒梅憑藉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德陽警校,成為村裡為數不多的大學生。

  1999年,從警校畢業的她,先後幹過房屋銷售、汽車銷售。由於工作踏實努力,自己又能說會道,在銷售行業,張緒梅乾得如日中天,年收入達到10萬元,一度成為村裡人的驕傲與榜樣。

  “打工總比不上自己創業,我想搞養殖業。”就在村裡人羨慕她找了好職業、有好收入的時候,張緒梅又有了自己的想法。

  她說,在外打工的日子過得輕鬆,但心裡卻一直放不下創業的夢想。沒過多久,張緒梅在一片驚訝的目光中,果斷辭掉了高收入的職業。

  創業究竟幹什麼?回鄉搞養殖,是張緒梅的第一想法。就在這個想法剛冒出來不久,朋友打來電話邀約她到主城一同開火鍋店。

  “當時養殖沒得資金、沒得技術,也就沒有堅持。”想到搞養殖業一沒資金二沒技術,張緒梅想想就放棄了,注意力也很快就被火鍋館吸引了。

  融入城市

  火鍋店生意好,她還買了兩套房

  張緒梅的火鍋館開在江北,通過和朋友一起精心的打理,生意出乎意料地好,年收入上百萬。

  火鍋館的成功,讓張緒梅在城市站穩了腳跟。當年,她便先後在永川購買了兩套商品房。她的成功也讓鄉親們對她更加刮目相看。

  “爸爸說,我是農村裡出來的女孩,有了能力就該想著讓鄉親們也過上好日子,我該為他們做點什麼。”就在大夥兒以為張緒梅會這樣平平穩穩走下去時,她卻因父親的一席話,再度做了個讓大夥兒驚訝的決定—賣掉火鍋館回鄉養羊。

  張緒梅的決定不僅讓鄉親們大吃一驚,也讓城區的朋友感到很詫異。

  大夥兒紛紛勸她,好不容易“跳出了農門”,還站穩了腳跟,何必再回到農村“遭罪”。但張緒梅一一拒絕了,一門心思準備養羊。

  “羊的市場行情很好,但對於如何養,我完全是兩眼一抹黑。”決定養羊,是張緒梅經過精心考察後選擇的專案。但從餐飲轉行到養殖,讓完全不懂養殖的張緒梅還是不習慣。

  2013年2月,為了做好前期準備,她賣掉火鍋館,一門心思研究起來。

  重返農村

  賣火鍋店賣房,她投入百萬買種羊

  承包土地、請工人、建圈舍……前期的建設投入花光了張緒梅多年的積蓄。可圈舍還沒建成,種羊還沒買。資金,成了擺在眼前最大的難題。怎麼辦?

  看著動工到一半的工地,張緒梅咬牙將城裡的兩套商品房賣掉,作為啟動資金購買了100頭種羊。為了節約資金,她自己當起了廠房建設的包工頭;為了擁有成熟的技術,她同養殖技術人員吃住在廠裡。前後投資200多萬後,羊舍終於大功告成,事業逐步走上正軌。

  “老闆,羊子死了,死了好多!”半年前,張緒梅看著走上正軌的養殖場剛鬆了口氣,卻被工人帶來的訊息驚得愣住了。原來,由於技術不過關,種羊和初生的小羊生病,損失了20餘頭。

  看著一天前還活蹦亂跳的羊,這一刻卻毫無生機地躺在圈舍裡,張緒梅忍不住紅了眼眶。家人含淚埋掉羊後,打起了退堂鼓,擔心投入的200萬打水漂,紛紛勸她趁早收手。

  但張緒梅並不願意半路退出,一邊請教專家,一邊自己買書回來學習養殖技術。白天放羊、給水、掃欄、觀察、喂藥,晚上就看書學知識、技術,日子充實而忙碌。

  經過不斷的學習、實踐,張緒梅的羊群也在不斷壯大,現在她的冠王牧業佔地達30餘畝,羊舍1600㎡,產值200餘萬元。

  “我的目標是將養殖規模擴大到8000頭。”如今,張緒梅正忙著另一輪的羊舍修建,她準備再建4個羊舍,將養殖規模達到8千頭,爭取帶動周邊更多鄉親致富。

  二

  返鄉農民工 年產值逾150萬元的宣城市巨集達手套加工廠的個體老闆

  王道巨集,男,漢族,1972年6月出生在水陽鎮裘公社群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由於家庭條件困難,1993年秋,20歲出頭的王道巨集在水陽高中畢業後,從家裡帶了50元錢隻身來到了上海,從幫飯店洗碗打雜做起,開始了他幫廚學藝的打工之路。1995年經人介紹,與本村姑娘孫金蘭結婚,婚後生育一個男孩。1998年聽朋友介紹說廣東好掙錢,就帶著妻子一道“闖廣東”,先在東莞一家塑膠廠打工,從工人、領班、組長一直幹到生產科長。正當他事業漸成時,卻不料市場產品滯銷,企業經營不景氣,工資時發時欠,眼看前途難料,只好帶著妻子於2000年秋轉入一香港人辦的金輝鞋廠打工,一切又從頭開始,……夫妻倆艱難地捱到2002年8月,經人介紹又輾轉到了蘇州,妻子孫金蘭在鄉村醫院從事護工,王道巨集則在三星電子廠謀到了一份保安的工作。由於他工作上勤勞肯幹,認真負責,不怕吃苦,任勞任怨,又能和工友們打成一片,三個月後就當上了班長,六個月後提為隊長,手下管理著27名保安隊員和4個轄區安全……在那裡渡過了5年多相對穩定的日子。

  在上海、廣東和蘇州打工期間,王道巨集除了掙錢養家餬口外,他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始終無法在一個陌生的城市找到一種家的感覺。在他的內心深處,始終有一種情感隱匿著、潛藏著,讓他無法真正快樂起來。為此他經常這樣思考:“作為一個成家立業的男人,帶著妻子總是長年漂泊在外打工也不是個事呀。該怎樣來重新定位自己與家庭的未來呢?”王道巨集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無時無刻不在計劃著怎樣改變自己的人生道路。

  回鄉創業,讓他感受到人生的成就感

  “勤勞靠雙手,打工不如創業”。“金窩窩、銀窩窩,不如家裡的土窩窩”。外出務工的14年裡,王道巨集始終牽掛著家鄉的一草一木,一心想回家來幹一番自己的事業。

  2006年底,王道巨集夫婦通過聯絡、考察手套加工市場,已經做好了返鄉創業的各項準備。

  2007年春節,當他回家把自己的想法向社群書記、主任和兩委幹部們溝通時,立即得到了贊同與支援。王道巨集的人生座標從此發生了一次重要的轉變。

  他說幹就幹。從親友處借來5萬元,社群總支書記王志祥支援借給他1.5萬元,加上夫妻倆在外打工的多年積蓄在內,於2007年4月投資10萬元,辦起了水陽鎮第一家“宣城巨集達手套加工廠”。從自己學習加工手套、培訓工人,到與外貿企業簽定合同,承攬加工業務、維修機器、控制操作流程、質量檢驗、集中打包、裝箱和企業管理等,他白手起家,摸索著一切從頭做起。從開始10多人發展為目前40多人,機器裝置由原來10臺增加到50臺,合作加工廠擴大到2個,總投資房產、裝置達到40餘萬元。月加工手套產量由5萬雙增加到25萬雙,年產量由60萬雙增加到300萬雙,產量、收入短短2年翻了4倍。

  在王道巨集手套廠上班的婦女,40歲以上的婦女約佔40%,30至39歲的婦女約佔50%,20歲以上的小姑娘約佔10%。她們多為本地人,其中本村人佔80%。手套廠實行計件工資和按勞計酬制,她們當中技術熟練工月收入1500元左右,一般工人月收入1000元以上。還有更低的,如本村3個殘疾人,她們無法到手套廠上班,廠裡就派人將剛做好的手套送上門,讓她們在家裡剪毛邊,月收入600餘元。就還有10多個六十歲左右的老年婦女,她們白天要接送孫兒孫女上學,還要在家做飯做家務,也無法前來上班,廠裡同樣將加工過的手套送上門,讓她們在家裡剪毛邊,附帶著掙錢,月收入約在500元左右。據此算來,返鄉創業青年王道巨集創辦的手套廠,實際上解決了當地60名“留守婦女” 就業,除自家收入外,每年為社會創造勞務收入60萬元,人均增收1萬元。

  “和鄉親們同甘共苦,一起在家裡掙錢,

  是我人生的一大快樂”

  返鄉創業,成就事業。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十分困難。王道巨集2007年創辦手套廠,由於外貿訂單加工,工人技術不熟練,質量要求很嚴,產品不合格賠償原材料以及運輸費用高等因素,當年就虧損4萬元。第二年他總結經驗,在經營上採取“少拿快做勤交貨”、在管理上採取“熟練工‘一對二’帶新手”等強化技術培訓,嚴把質量關做法,很快扭虧為盈,到2008年底淨贏利10萬餘元。雖然在全球“金融危機”態勢下,許多傳統紡織產品企業生存艱難,但王道巨集的手套廠卻“一枝獨秀”,目前經營狀況趨於良性迴圈,正處在創業者與打工者實現“共贏”和上升發展的拐點上……

  據水陽鎮裘公社群總支書記王志祥介紹,王道巨集是個返鄉農民工出身的創業者,也是社群不久前培養髮展的一名新黨員。他目前雖然還只是一個返鄉創業剛起步的“小老闆”,但我們相信他一定能把一個年產值百餘萬元的手套加工廠不斷做大做強,辦成一個規模更大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以吸納更多的“留守婦女”、“留守老人”和殘疾人在當地就業,大家共同走致富發家的道路,這樣既減少了當地婦女外出打工的風險,也便於當地婦女就地就業和照顧家庭、子女,同時也為穩定家庭、構建和諧社會作出了一個好的垂範。

  王書記還指出,王道巨集辦的手套加工廠對鄉親們管理很寬鬆,他一般要求工人上午七點半到廠,下午五點半就可離開,中午廠裡免費為工人們提供“三菜一湯”中餐。家裡有事可以打電話請假,不扣工資;但廠里根據各人技術能力下達的手套加工任務,要確保按期完成,以取信於外貿出口企業,樹立巨集達手套廠的品牌和形象……

  從以上可知,淺嘗輒止不是王道巨集的個性,追求更大的發展才是他真正的人生奮鬥目標。我們希望他作為一名返鄉創業的青年農民,在家鄉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帶領自己的鄉親們在致富的道路上闖出一片新天地。

  三

  謝雲浩:90後大學生林地養鵝創業

  北京農學院動物醫學專業大三學生謝雲浩利用業餘時間創業當起“鵝老闆”記者 劉鶴 攝

  中華網山西教育訊 上月教育部出臺允許“休學創業”的新政,為90後“創業潮”再開一道閘門。在“網際網路創業”、“跨界轉型”漸為主流的今天,有年輕人卻另闢蹊徑,回鄉“養鵝”,幹起了看似老土的養殖。農學院90後大學生謝雲浩,“跳出農門”後再返“農門”,將自己的專業特長與鄉鄰致富聯絡起來。

  農學院大三學生謝雲浩在就學期間當起了“鵝老闆”,對於創業,他自有一番獨特的理解。

  20萬畝新增林地嗅到迴圈經濟的商機

  謝雲浩,北京農學院動物醫學專業大三學生,大興區北章客村的“土著”。全村共170多戶人家,只有謝雲浩一家不住村裡,而把家安在田間。用謝媽媽的話說,“西邊挨永定河,屋前屋後有樹,像在世外桃源。”地鐵天宮院站往西南,沿著小道經10分鐘車程,三間紅磚平房赫然醒目,這裡便是謝雲浩家。沒等記者走近,散養在林帶裡的白鵝嘎嘎叫聲此起彼伏。

  “今年養了2000只做試驗,10月出的欄,這幾十只重量沒達標,所以繼續養著。”拿著竹竿吆喝鵝群的謝雲浩說。上個月,他和他的團隊捧回了北京市大學生創業設計大賽一等獎的獎盃。創業首年實現盈利,也是當時打動評委的理由之一。

  90後在校生為啥會回家養鵝?還得從今年北京新增的20萬畝林地說起。據北京園林局資料,2014年新增的20多萬畝林地,主要在本市現存的拆遷騰退地、沙荒地、廢棄坑塘、城鎮邊角地、南水北調等重點水源保護區周邊種植。謝家所在的村子地處南六環,恰在第二道綠化隔離帶附近,一年裡,他家屋後也多了400多畝林地。

  2014年,還上大二的謝雲浩週末路過林區,看到忙碌的養林工人,“這麼大片全靠人工除草,效率不高而且林草浪費,有沒有法子再利用一把?”聯想到剛寫完的“林下養殖”可行性報告,小夥子把“可行”變成“行動”。

  10萬元小公司入駐科技園 學習創業兩不誤

  林地可以養雞、養鴨,為什麼單盯上了鵝呢?小謝所學的動物醫學知識就派上用場了:鵝的生長期短,體壯肥大;林下食草,成本較低;青草滋養,鵝不易生病,鵝糞還能促進樹苗生長。如果利用林間空地養鵝,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再加上家遠離村莊,還有利於防疫。這樣一來,養鵝更具得天獨厚的優勢。

  上半年恰逢北京農學院推出“創業六條”等一系列政策,鼓勵在校學生運用所學創業,並將其與實踐教學掛鉤,與學分掛鉤。謝雲浩就拉著同宿舍的6個朋友湊了10萬元,註冊了公司,成為全校17個創業團隊中的一員。短短一個月,他們的“林下養鵝”專案便順利拿到了企業營業執照,併入駐學校科技園內的北農學生創業中心。

  “學校共為學生企業提供57萬多元的資金支援,我們專案拿到了5萬元的創業基金,而且免費使用兩年的辦公用房。”謝雲浩聊起“萬事開頭難”的生意經,坦言校方解決了後顧之憂。

  聊起創業,尤其是大學生創業,會耗費巨大人力和時間成本,謝雲浩講起了隨季而動的創業專案優勢,“我們養殖期從6月到10月,買回雛鵝時剛好暑假,我也有時間,坐在林子裡放鵝,覺得自己這個農學院大學生終於派上了用場,很開心。”

  當林間雜草沒過小雛鵝的高度,輪牧放養更需耐心和細緻。加料、喂水,一天數十次重複,小謝拿著一根長竹竿“監督”小鵝覓食,“當時還不到一斤,每天吃草的時候都把小鵝從鵝棚裡趕出來。”

  待2000只鵝苗長大一些,返校上學的謝雲浩和家人商量,僱村裡的農民照看,他們中有身兼護林工作的,拿著公家和謝家的兩份工錢,村民們也願意幹些零工,掙這100塊的日薪。

  不怕被複制打算“改良農業”

  兒子從農門跳出,利用學業間隙回鄉“養鵝”,身為父母會怎麼想?出乎謝雲浩的意料,雙親都贊同兒子的點子。常年在村裡有機蔬菜生產基地幹活的謝父對鵝的品種頗有心得,他張羅為兒子選鵝苗。而一直照料40畝蔬菜大棚的謝媽媽,承擔了部分散養照看的任務。

  “兒子創業,我不幫忙那誰幫呢。靠勞動賺錢,幹本行也順手,我和他爸當然支援!”謝媽媽笑嘻嘻地回答。

  到10月出欄時,這群散養純天然的鵝也不愁銷路,以每公斤16元的價格順利出手,專案首年核算毛利過萬。懂事的兒子給媽媽買了一條金項鍊和一臺iPad 平板電腦,“他知道我晚上在家無聊,買個pad讓我上網玩玩,當做幾個月辛苦的報答吧。”

  據說開春後,村裡護林隊也打算林下養鵝了。像這樣沒門檻的養殖,謝雲浩自然明白它容易被模仿,“我不怕被複制,先做再推廣,帶動大家致富,本來就是我的預期。有機農業或生態農業的市場很大,一時也不會飽和。”

  作為村裡林下養鵝的第一人,小夥子更大的野心是想“改良農業”,積累四五年的養殖經驗,為村民們提供裝置、諮詢等專業服務。如果可能,還會發展生態旅遊,繼續摸索新農業的路子。“二維碼標識,這是未來發展的方向。每個二維碼像家禽的身份證,從出生到賣場,每一步都可查詢,吃起來放心。”

  2014年1月13日,北京市政府對外發布《加快推進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協同創新若干意見試行》,這份被稱為“京校十條”的檔案,被首都高等教育界、科技界認為是最具“含金量”的創業新政策之一。其中一條便是,支援在校學生休學創辦科技型企業,凡到中關村科技企業孵化器或大學生創業基地創業的學生,給予房租減免、創業輔導等支援。

  2014年12月初,教育部下發通知,明確提出高校要建立彈性學制,允許在校學生休學創業,加大對他們的資金支援,進一步為大學生創業鬆綁減壓。

  近日,北京市教委釋出《關於支援北京高校大學生創業的實施細則》,大學生創業時間可視為參加實踐教育的時間,學分制定更加寬鬆靈活,北京高校大學生創辦科技企業優先入駐中關村科技企業孵化器,提供創業導師、融資平臺、拓展市場渠道等配套服務。

國家大力支援農民工返鄉創業你知道嗎
女孩子創業最適合做的是三個專案
相關知識
返鄉創業個人事蹟材料
農民返鄉創業典型事蹟材料
創業個人事蹟材料範文奮鬥故事
返鄉創業典型事蹟材料
農民返鄉創業先進事蹟材料
創業個人事蹟材料範文
青年創業個人事蹟材料
回鄉創業先進事蹟材料
回鄉創業養殖事蹟材料
回鄉創業成功事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