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中藥的禁忌有哪些_吃中藥的六大禁忌是什麼
中醫中藥是我國一種傳統的治病方法,很受大家的青睞那麼吃中藥有哪些禁忌呢?吃中藥需要注意些什麼呢?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吃中藥的禁忌,希望大家喜歡。
吃中藥的六大禁忌
吃中藥的禁忌一、辛辣類
此類食物多辛熱,有通陽健胃之功效,若過多食用則易生痰動火,散氣耗血,故該類飲食僅適合於寒證疾病者,而不適於陰虛陽亢之體及血證、溫病、痔瘻、癰癤患者等。此類食物包括蔥、蒜、韭菜、生薑、酒、辣椒等。如辣椒屬熱性,若有發熱、便祕、尿短赤、口乾渴、脣燥、咽喉腫痛、鼻衄、舌質紅等熱象者食用,必然會加重“上火”症狀,從而抵消清熱涼血及滋陰藥物的功效,故熱證病人就診中醫不可同食辣椒。
吃中藥的禁忌二、魚腥類
此類食物多為鹹寒而腥之品,且含有異性蛋白,易引起過敏反應,多食易傷脾胃並誘發疾病,故脾胃有病者不宜多吃,尤其是過敏體質者更不可食之。此類食物有黃魚、鯉魚、帶魚、蚌肉、蝦、螃蟹等,而鯉魚、沙丁魚、鯰魚、黃魚、螃蟹、黃泥螺最易引起過敏。魚腥類食物亦屬發物。
吃中藥的禁忌三、發物類
此類食物均為動風生痰助火之品,由於疾病對食物選擇程度的大小不同,其“發”亦有異。此類食物有蘑菇、香蕈、筍、芥菜、南瓜、公雞肉、豬頭肉、母豬肉等。如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患者當禁吃公雞肉、豬頭肉;疔、癤、瘡、癰等面板疾患者,當禁吃香蕈、蘑菇、筍、公雞肉、豬頭肉、母豬肉,否則會加速紅腫、生膿;有腸胃病者禁吃南瓜,因南瓜含有糖分,多吃會產生較多的酸,對胃腸有刺激。鑑此,“發”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有促進疾病惡化之意。
吃中藥的禁忌四、生冷類
此類食物性多寒涼,主要作用為清熱解渴,故適合熱證疾病。但卻易影響胃腸功能,因此虛寒體質者及胃腸病患者,當禁忌。如白蘿蔔性寒,具有消食、化痰、理氣之功效,若體質虛寒及胃腸病患者食之,豈不寒上加寒,胃腸功能更差。另外,在同時服用人蔘和其它滋補藥時,由於藥性相惡,可降低或消除補藥之效力,故蘿蔔與人蔘不宜同服。
吃中藥的禁忌五、油膩類
此類食物包括動物的油脂及油煎、油炸的硬固食物。油膩有損脾胃健運,故凡外感疾病、黃疸、洩瀉者當禁忌。油煎、油炸之食物質硬、燥熱,不易消化,胃腸有病及“上火”者忌食。
吃中藥的禁忌六、酸澀類
酸過多則對腸胃有刺激,故胃酸過多、胃腸潰瘍患者禁食。澀者,大多含鞣質。如茶葉含有鞣質,而濃茶含量更高,與中草藥同服時,可與中草藥中某些蛋白質、生物鹼、重金屬鹽結合產生沉澱,這就會影響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同時對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的吸收也有影響。因此,在服用中草藥時,一般不宜與濃茶同服。
十五種中藥的注意事項
有些患者自己認為久病成醫,對所有患者患有的疾病都有所瞭解,就按照藥方抓藥,按照方法使用中藥。有些病人對於一些中醫偏方很是痴迷導致發生中毒現象,還有一些賣中藥的單位、銷售公司,為了贏取暴利,忽略中藥本身具有的副作用而賣給廣大的消費者,導致不良反應。
1、有些中藥含有有毒成分,如附子中含有烏頭鹼,小劑量使用具有治療作用,劑量過大或使用不當就會引起中毒。
2、有些中藥不含有毒成分,但過量服用也會引起中毒,如過量服用肉桂就會引起血尿。
3、辨證用藥不當,如給肝陽上亢病人服用細辛、肉桂等,等於火上加油。
4、中藥來源品種不當,如桑寄生本無毒,但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桑寄生就會含有相應的有毒成分。
5、有些藥材未經炮製或炮製不當,如經過炮製後的法半夏沒有什麼毒性,但生半夏卻是有毒的。
6、中藥煎煮不正確,中醫認為煎藥時間不夠從而引起毒性的反應。
7、誤服誤用中藥十分危險,如把香加皮當作五加皮使用,就會發生洋地黃樣中毒。
8、受到汙染或變質的中藥。
9、用藥途徑不當,如作為肌肉注射用的中藥注射液被用於靜脈注射。
10、用藥時間過長,如黃花夾竹桃含有強心苷,長期使用會發生洋地黃樣蓄積中毒反應。
11、有些中藥相互間可產生化學反應,如果配伍不當將引起不良反應,如藜蘆就不宜與人蔘等補益類藥同時使用。
12、中西藥之間也有配伍禁忌,如山楂、五味子、烏梅等與磺胺同時使用就會引起血尿。
13、性別、年齡和體質的差異都會影響中藥的療效,如婦女哺乳期就對許多藥物反應敏感。
14、中藥注射劑質量不好,當中含有有害物質、雜質、植物蛋白。
15、外用製劑輔料,如白酒、酒精、醋等使用不當。
冬季吃什麼中藥進補好
1、人蔘
清代名醫趙學敏在他所著的《本草綱目拾遺》中說:“人蔘補氣第一,三七補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稱三七為“中藥之最珍貴者”。現代研究發現,三七的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和臨床應用與人蔘有相似之處。其人蔘總皁苷含量超過人蔘。三七可擴張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心輸出量,減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和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在心血管疾病防治方面比人蔘有明顯的優勢。
2、白朮
補氣健脾、、燥溼利水、止汗安胎,可用於脾氣虛弱的食少、便溏、倦怠少氣、自汗;水溼停滯的痰飲、水腫;妊娠脾虛氣弱、胎氣不安、足腫等症。
3、太子參
補肺健脾、益氣生津,可用於脾氣虛弱的食少、倦怠、小兒清瘦;肺虛咳嗽、自汗心悸、津液不足的口渴及病後氣陰兩虧等病症。
4、黃芪
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脾胃派代表人物李杲認為,黃芪“益元氣而補三焦”。清代的黃宮繡稱黃芪為“補氣諸藥之最”。現代研究發現,黃芪不僅能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夠延緩細胞衰老的程序。
5、黨蔘
能補中益氣、生津養血,常用於氣虛不足的乏力、氣短、心悸、食少、便溏、氣津兩傷的口渴;氣血兩虛的面色萎黃、頭暈等症,以及病後體虛、營養不良。
6、何首烏
宋代《開寶本草》稱何首烏“久服長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現代研究發現,何首烏能夠促進神經細胞的生長,對神經衰弱及其他神經系統疾病有輔助治療作用。並可調節血清膽固醇,降低血糖,提高肝細胞轉化和代謝膽固醇的能力。何首烏還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
7、西洋參
補氣養陰、清火生津,適用於肺虛勞嗽、久咳、喘咳、咯血、失音等症。激烈活動後疲勞乏力、大汗虛脫者服用不錯。
何首烏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