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教養方式
人們一般都會贊同,在智力、感情、社會活動和在幼兒園中表現出色的嬰兒,在部分來自父母比較關注孩子發展的家庭。那麼如何正確教養孩子呢?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些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以正確的方式與孩子溝通
許多年輕的父母認為,嬰兒還大小,不存在與他們溝通的問題。這種觀點是不對的。事實上親子之間的交往與溝通從嬰兒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而且,不管父母意識到與否,親子之間的交往與溝通都是存在著的,問題在於交往與溝通的質量如何。
美國一項追蹤研究發現,嬰兒成年以後所取得的成就與吃母乳的時間長短,睡眠多少以及其他具體的撫養方式相關很低。影響孩子以後成就最重要的早期因素是他們的父母是否真心地鍾愛他們;在他們的生活早期是否生活在親子間共融的感情環境中;父母是否始終與孩子處於在感情上互相溝通、互相理解、互相以良好溝通方式來表達、傳遞感情;以及分享歡樂與痛苦,分擔憂愁與困難等方面。
結果表明,從小與父母感情溝通的孩子長大後,最能關心他人,體諒、容忍他人,勇於接受任務和勇於助人,而在感情和社會性發展上最不成熟的成年人,往往來自不關於表達感情,還能互相融洽理解,沒有良溝通方式的家庭。
良好溝通方式對孩子是很重要的。那麼,什麼樣的溝通方式老師良好的呢?一項研究把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方式分為3種。同在一件事情上,媽媽讓兩歲半的兒子去拿一條小凳子坐在她的右側。第一種溝通方式的母親說:“寶貝,那條小凳子很適合你坐,你去把它拿來,放在我這邊,好嗎?”這種媽媽很明確地向孩子解釋任務,明確去做的方法,讓孩子自己去完成。第二種溝通方式的母親用手指指旁邊,說:“你去把凳子拿來,放在這兒。”這種母親只給孩子較少並且不十分確切的指示,較少地口語溝通。第三種溝通方式的母親說:“把凳子放在這兒。”這種母親只給孩子非常少的資訊,不解釋理由與不說明如何去做。從孩子解決問題,即拿凳子是否成功地放在指定位置的能力上進行辨別,可以看出,第一種溝通方式的孩子完成得最好,而第三種溝通方式的孩子完成得最差。可見,良好的溝通方式是:母親指導孩子並且說明理由,使用讚美、鼓勵的方式去引導,幫助孩子在做的過程中堅持不懈,克服困難,在完成任務以後,給孩子以良好的反饋,如用情感、行為等方式誇獎孩子的努力和成功,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這樣的溝通方式能使孩子從指導中得到啟迪和幫助,促使思考和模仿,達到堅持完成任務和克服困難的目的。
:父母良好的管教風格
通過對上百個家庭的調查,心理學家們將父母的管教風格分為3種類型:獨裁型、放任型和權威型。
1.獨裁型父母
獨裁型的父母對子女科教非常嚴厲,他們因襲中國封建傳統的家長絕對權威觀念,慣於控制孩子的行為和態度,把既定規則作為絕對標準,強使他們絕對服從,動輒施以懲罰,而且在向孩子發出命令時很少作出解釋。
一般來說,這種管教風格下教養出的孩子會比較謹慎,便容易膽怯,攻擊性時強時弱,情緒易趨於不穩定。這種管教風格使孩子在感情上與父母疏遠,他們在家時往往不快樂,有的孩子長大後有從外面尋找感情寄託的傾向;也有的孩子由於得不到鹹蛋上的關懷和溫暖,在性格上趨於冷漠,缺少熱情和歡快。他們在學業成績和表現上一般也不是很好。
2.放任型父母
放任型父母很少對孩子提出要求,很少對孩子有所限制,這樣的你絰孩子放任自流,疏於引導和教育。他們以為讓孩子自由發展是最理想的教養方式。
這種管教風格下成長的孩子似乎成熟較晚,他們自我控制能力低,一旦遇到約束就會表現出任性行為。稍稍長大後,表現為缺乏遵守紀律的習慣。不懂得尊重別人,不服從管理,他們的成就要求低,學業成績不會很好。
3.權威型父母
權威型父母傾向於合理地引導孩子的認知和行為。對孩子的表現比較關注,正確、及時而恰當地實行表揚或懲罰。在必要時,父母會施以堅定的限制,但會解釋理由,並鼓勵孩子與之交流意見。這樣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聯絡比較親密,彼此容易溝通和理解。他們關心孩子內心的想法和反應,同時考慮自己提出要求和命令的合理性。
在權威型父母的教養下,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會比較好,同時孩子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願望,行為舉止經常受到父母的指點。因而他們一般的社會行為表現較好,比其他科教風格教養下的孩子在心理上所隨的不良情緒要少。這樣的孩子將成長為有自信心、有自立能力、善於自我肯定、樂觀、樂群、向外展觀,勇於探索的個性。
從以上3種管教風格可以看到,具有良好的管教風格的父母是權威型的父母。在些要強調的是,不同管教風格可出現在整個兒童和青少年期,但是,3歲前的嬰兒也是需要管教的。嬰兒從學會爬行、行走和萌生語言開始,就需要管教了。1歲內的嬰兒在親子關係中形成對成人的依賴感,在某種意義上也就是樹立了父母的權威。父母在既不濫施威嚴,亦不放任自流的情況下,從嬰兒能夠自己活動包括身體活動和手的活動開始,就要對他們的舉止、行為進行引導和管教。及早培養有序的、合乎社會規範的行為方式,為以後養成守紀律、懂禮貌、善交往的人格特徵提供極大的方便。
:如何培養父母良好的管教風格和與孩子的溝通方式
1.父母的教育技巧PET
心理學家針對父母如何培養自己的良好管教風格提出了一整套訓練的方法和技巧。這種訓練技巧簡稱“PET技巧”,中文的譯名就是“怎樣做個好父母”。
PET技巧中有兩個核心。一個是父母不應是個發號施令者,而應是個好聽眾,通過主動地傾聽來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另一個是共同參與解決問題,使孩子在解決問題中學會思考,提出問題和把握問題,而且在共同解決問題和協調感情。
為了做個好父母,在此提出以下的建議:
1跟孩子說話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需要父母積極、主動和準確地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覺,以達到親子之間良好的溝通。因而,當孩子還是個孤立無助的小嬰兒時,父母就應該經常地跟他講話。這樣不僅能給孩子遲早地提供語言環境刺激和交流感情的機會,而且通過這種方式,既讓父母可以學到應該如何與孩子交談,又為孩子提供早期理解成人語言含義的可能,同時也鼓勵孩子遲早學語音和詞語表達,研究表明,父母主動地表達和傾聽能為孩子提供外在環境的溫暖和安全,使他們有機會和可能充分地向外展現,學習與人交流和探索環境刺激。
2瞭解孩子的感覺和意向
儘管早期嬰兒還還能詳細地用語詞表達自己的感情和意向,但他們還是通用姿態和聲音表示自己的感受和要求的。因而,父母要做到真誠的傾聽,才能瞭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消除孩子的困惑。同時,孩子在與父母不斷的交談中,才能學會像父母那樣真心地關注他人,體驗他人的歡樂或痛苦,具有同情心。
在現代父母中,很少有人做到真誠地傾聽,他們常常會在孩子身邊忙於自己喋喋不休地說教。其實這樣,孩子是很少會去聽眾的。父母如果能做到全神貫注地傾聽,孩子會很願意說出自己心中的真實感覺,同時,這種傾訴本身就可以消除孩子的許多煩惱。
3分享孩子的感受
父母與孩子之間應有充分地交流,分享彼此的感受。孩子和成人一樣,他們也會壓抑不良的感受。當他們持續地處於不良情景刺激和產生負性體驗之後,尤其在持續的中度負性影響下,不良情緒會滲透到幼小的心靈中,並還可能表現為生理上的不適以至疾病。所以要讓孩子體驗、理解、分享他人的感受,並學會表達出來,這樣孩子有什麼不良體驗,也會通過分享而減輕,避免孩子體驗孤獨無助的感覺。
4與孩子一起做事
具有獨立活動能力的孩子十分願意參與活動。他們在活動中不但學習操作技能,而且產生興趣,誘導愉快的情緒。因此父母應當有意識地與孩子一起,吸引他們逐步地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動。2~3歲大的孩子正處於自我意識萌芽階段,這裡他們大多願意自己獨自去幫和完成一些事,大人不要因為孩子年齡小,缺乏做事經驗而拒絕他們參與的熱情,否則恰恰因此而更新換代了教育孩子的良好機會。
父母應當知道,嬰兒期是動作思維發展的時期。他們通過動作活動內化經驗,認識事物,掌握事物的特性和變化的規律。嬰兒的智慧是在運動操作以及在成人的引導下,在與成人之間有來有往的交替更迭中發展的,而且,與成人一起做事,可增進家人之間的感情聯絡,分享共同的成功喜悅,分擔所遇到的困難,極其有等於增進孩子的社會性交往能力和共同協商解決問題的能力。
5作出表率
在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規範時,父母必須做到:
1作出表率。很難想象,一個隨手拿人家東西的父母能培養出一個純潔無私的兒子。以身作則,是對父母的第一個告誡之點。
2解釋理由。如果只是命令孩子去做,而不說明具體的原因,孩子是無法得到任何教育的。規範的道理只有隨著孩子的理解和自身言語的強化作用,才能內化成為孩子掌握的準則。
3勇於承認錯誤。在進行規範教育時,表率作用的重要一點是勇於承認錯誤。如果成人敢於承認自己說錯做錯,並且道歉,這樣孩子也會樂意跟從,並學會這種美德。
4應該公正。在進行規範教育時,只有站在公正立場,父母的表率作用才能發揮效果。孩子只要提出合理的理由就應當可以改變父母的決定。但決還能讓他們學會通過眼淚或發脾氣的方式來要挾以達到某種目的。只有公正地對待他們,即使他們的要求並未得到滿足,也會心甘情願地接受成人的決定,在這個過程中,他也能公正地對待他人。
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是一種互動的關係,父母影響孩子的發展,而孩子的發展又反過來影響父母的教育觀。父母是親子關係的主動因素。所以,父母不僅要在主觀上理解、關心孩子,而且在實踐上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展現給孩子一個能夠達到最優、最健康發展的典範。
2.善於鼓勵、表揚與懲罰
對孩子來說,鼓勵、表揚是他們成長的營養劑,而懲罰是除蟲劑。鼓勵和表揚與懲罰運用起來必須有法有節,才能彀預期的效果。
1鼓勵
鼓勵孩子意味著父母相信孩子——相信他們的能力和智慧,相信他們能戰勝面對的一切困難。那麼,應當如何鼓勵孩子呢?
a發現優點。再調皮的孩子也有優點,再與人為難的孩子也願意別人肯定他。所以,不要忽略孩子的優點或把它視為理應如此。父母應當及時而充分地表示對他的能力和的欣賞,並讓他感覺到父母對他所持有的肯定和友好態度。發現孩子的優點並鼓勵它,老師教育的起點。要先肯定,再教育。沒有必要的肯定,教育就有可能走入歧途。
b不要強調責任。不要喋喋不休地嘮叨他應負什麼責任;不管孩子做事的結果如何,父母都應鼓勵孩子盡力去做,並且給予充分的餘地,讓他們學習在你在想什麼 的過程中得到經驗和體驗成功感。2~3歲的孩子也會產生擔心和害怕。他們有時不願意探索、做事或擔心,是因為他們不知道結果將會如何,所以父母應當鼓勵探索新異事物,敢於瞭解未知,從中得到經驗,並勇於承擔後果,承受失敗。經過挫折得到的成功將更加牢固地銘記心中。
c給予信任。瞭解孩子的想法和問題,同時相信孩子的能力,這樣能給孩子建立起一個良好的心態環境。自我的成長使他們意識到自己,更加努力去實現自己。所以父母應當信任他們,相信他們有能力去面對現實世界,同時要允許他們去嘗試。這樣,他們就會建立自信和樂觀態度,為他們的個性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鼓勵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所必須的。鼓勵是孩子成長的推動力和營養劑,是孩子發展過程中的加油站。及時而充分地鼓勵,孩子的進步才能更加迅速。
2表揚
表揚和鼓勵是有區別的。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也許常常會鼓勵孩子去探索,去進步,去學習,但卻常常忘記表揚。
表揚應該是當孩子表現良好時才能給予的。表揚好行為比懲罰不良行為,能讓孩子學到更多的東西。它能增進孩子的自信,提高他們的自尊,給他們更大的勇氣去面對新的世界和承擔更重的任務。
表揚可能是一個笑容,一句讚美的話,一個擁抱,也可能是一些糖果或玩具。但表揚絕不能濫用成一種無原則的讚美。無論哪一種表揚,均應該讓孩子明白這是良好行為的後果。表揚還是事前的新增劑,而是好行為事後的強化。所以,還能在產生某種後果之前濫用表揚。有時孩子會由於期望得到表揚而做好行為,這裡表揚才達到最大的作用。
3懲罰
孩子總是會犯錯誤的,是可以懲罰,但懲罰不可濫用。有效的、成功的、具有激勵性質的批評,可以改變一個人,使他一生受益,將一個人引向成功的。相反,一個傷害自尊重心,令人消沉的批評如:譏諷嘲笑,會讓一個人從此一蹶不振,造成“破罐子破摔”。
對於處在道德發展第一水平前習俗第二階段後的小孩需要權威,所以可以實施必要的懲罰。但是在實施中要注意孩子的個性是情感性還是物質性,如果是物質性的小孩直接剝奪物質或享受。情感性懲罰就需要保護小孩的情感,首先家長自身的情緒不能激動,不能用挖苦、說教、警告、謾罵、威脅等方式。並且在懲罰中不涉及人格,不說不要小孩、你好笨之類的話,具體實施時給孩子選擇被罰方式的權利。具體做法是在懲罰時要明確而又強烈地表達不同意的立場,表明期望,提供懲罰方式的選擇,然後告訴孩子怎樣彌補自己的失誤並採取行動。這樣可以讓他們明白這是犯了錯誤而體驗歉疚感情,這種內化了的感情體驗是使他們以後杜絕類似錯誤的最好方法。而過分的打罵將對孩子加深一層傷害,不良後果是多方面的,諸如挫傷自尊和自信,疏遠嚴厲的父母和變得敵意和冷酷,並且這些後果的影響在以後的成長中會逐漸以破壞性的方式表現出來。
正面管教的教養方式有哪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