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臺市政府工作報告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3日

  東臺市位於江蘇省沿海中部,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幾篇,一起看一下吧!

  篇1

  一、“十二五”及20xx年工作回顧

  五年來,發展質效穩步提高,綜合實力持續躍升。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2%,人均突破1萬美元,超過東部沿海省份平均水平;城鄉居民收入分別突破3萬元、1.8萬元,保持蘇北第一、蘇中上游。固定資產投資年遞增20%,五年累計投入總量相當於“十五”“十一五”總和;出口總量逐年擴大,年均新增1億美元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5%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22%,稅收比重由“十一五”末的68.2%提高到85%;二三產業比重比“十一五”末提高3.4個百分點;單位GDP能耗比“十一五”末下降24.8%,碳排放強度下降17%。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綜合得分預計為95分,保持蘇北率先、蘇中領先。全國百強縣市排名比“十一五”末前移14位,上升到第42位。

  五年來,轉型升級步伐堅實,結構調整持續優化。新型工業化深入推進。期末實現工業開票銷售650億元,是“十一五”末的2.6倍,首次躋身全國工業百強縣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特色產業發展加快,新特產業開票銷售佔規上工業的65%。五年新竣工億元以上專案190個。實施重點科技、技改專案250個,34家企業完成合作重組,14家企業在新三板、省級以上股權交易中心掛牌,創成中國馳名商標4件。獲批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3家,被列為國家智慧財產權試點城市,創成省科普示範市、省人才工作先進市、省海智工作基地。現代服務業提速發展。電子商務銷售突破百億元,跨入首批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市行列。城東新區創成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東臺鎮電商產業園被列為省眾創集聚區建設試點。生態旅遊業特色鮮明,西溪景區創成國家4A級景區,黃海森林公園建成國家森林公園,來東旅遊人次年遞增40%以上。新入駐民生、浦發等股份制商業銀行8家,金融機構數量蘇北縣級第一,建成省金融生態優秀市。農業現代化率先突破。農業綜合發展水平保持全省第一板塊,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水平位居全國第六。糧食生產實現“十二連增”,獲全國糧食生產大縣稱號。農業規模企業發展到284家。高效農業面積佔耕地面積比重提高至74%,三倉現代農業產業園建成省級園區。創成國家級農產品加工示範基地、省農業綜合標準化示範市和省生態迴圈農業建設示範市。

  五年來,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發展活力持續增強。重點改革加快攻堅。被確定為全國發展改革試點城市、省農村改革試驗區。率先在蘇北公佈行政權力事項等“5張清單”,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全部取消,政務服務中心通過國家級行政服務標準化試點驗收,簡政放權、優化服務的特色做法得到國務院評估組的充分肯定。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和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穩步推進,農村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外向型經濟保持良好發展勢頭,進出口總額實現五年倍增。經濟開發區進入全省開發區第一板塊,排名前移24位,上升到第18位,被認定為國家火炬新材料特色產業基地、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省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獲批設立保稅物流中心和海關、商檢辦事機構。深化開放合作,與韓國大邱市達西區、澳大利亞加拿大灣市締結為友好交流城市。沿海開發縱深推進。紮實推進國家級灘塗綜合開發試驗區建設,綜合開發先導區初具規模。臨海產業快速發展,與15家央企建立戰略合作關係,新能源裝機容量突破900兆瓦,佔全省的五分之一,“風光漁”互補基地全國領先。港城功能日益完善,沿海現代化節點小城市建設取得新進展。

  五年來,城鄉建設協調推進,環境面貌持續改善。中心城市做精做美。城市規劃區擴大到128平方公里,市區建成區拓展到35.6平方公里,城鎮化率提高到57.8%。“一城三區”空間格局更加明晰,“七橫九縱”城市主幹道路框架全面拉開,先後建成政務服務中心、西溪古城、文化藝術中心等一批重點功能性專案。深入開展“四城同創”,創成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建立通過考核驗收。新型鎮村加快建設。弶港、安豐被列為全國重點鎮,安豐、富安創成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富安、新街建成中國最美村鎮。樑垛臨塔村被評為全國文明村,五烈甘港村創成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新街方東村建成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創成中國生態文化村、省最美鄉村、四星級鄉村旅遊點各2個。多措並舉化解村級債務,實現村級債務全面消除。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新增一級公路156公里,228國道、344國道、610省道等國省幹線東臺段建成通車,新建改建農村等級公路1555公里。實施連申線航道、泰東河、川東港整治等一批重點水利工程,南苑水廠10萬噸擴能和仙湖備用水源庫投入使用。220千伏衡綽變等重點電力工程實施到位。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空氣質量水平保持全省領先。開展泰東河、通榆河等100多條河道專項整治,列入省首批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國家級生態鎮實現全覆蓋,被評為全國建立生態文明標杆城市和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

  五年來,保障機制更趨完善,民生福祉持續增進。“十二五”期間,民生投入超200億元,佔財政支出的75%以上。社會保障更加健全。各類保險綜合覆蓋率達98%以上,城鄉居民保險“四個不出村”經辦模式被人社部推廣。各類保障範圍和標準蘇北領先,獲評省首批現代民政建設示範市、省住房保障體系建設示範市,被評為全國五星級慈善城市。就業創業紮實推進。五年新增就業12.4萬人,獲評省首批創業型城市。社會事業協調發展。開辦全省縣級首家聯合職業技術學院,鎮級公辦幼兒園實現全覆蓋,獲評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市。公共衛生醫療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市域內就診率達90%,市人民醫院率先通過三級乙等綜合醫院評審,中醫院創成三級乙等中醫院,新建改造村衛生室271所,建成省藥品安全示範市。海春軒塔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群眾文化品牌“哈哈週末”被國家工商總局認證為文化產品商標,被評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創成全國新農村建設檔案工作示範市。成功舉辦沿海溼地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等重大體育賽事,建成省體育強市。依法治市不斷深入。率先在鹽城建成省法治建設示範市,被確認為省級依法行政示範點,被評為全國法治縣市建立活動先進單位。大力開展安全生產“六打六治”專項行動,著力排查整改隱患。健全穩定風險評估制度,成立社會矛盾糾紛調處服務中心,“六診六式”社會矛盾糾紛調處模式獲中國十大社會治理創新獎。深化平安東臺建設,全面推進“技防城”建設,連續十二年被表彰為省平安縣市。

  剛剛過去的20xx年,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我們積極應對挑戰,奮力攻堅克難,圓滿完成年度各項工作任務。一是全年目標順利實現。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7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1.6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突破500億元,完成出口7億美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0億元,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繼續保持區域領先,居民人均儲蓄突破5萬元,各項主要指標在高基數上取得新進步,實現換擋不失速、量增質更優。二是轉型步伐持續加快。新的增長動力加快形成,新特產業開票銷售達320億元,佔規上工業比重提高5個百分點。以“小巨人”企業培育為抓手,實施千萬元以上技改專案58個,規上企業轉型面達70%。培植開票銷售超10億元企業11家,其中超20億元企業5家,磊達、上海電氣超30億元。新產業經濟發展迅速,電子資訊產業規模實現倍增;園區經濟總量顯著提升,貢獻份額佔比達三分之二;鎮村經濟基礎更加厚實,35個村稅收超千萬元。三是專案載體取得突破。紮實開展“專案載體突破年”活動,全力主攻重大專案,聚力做優載體平臺。充分發揮駐外招商機構作用,新簽約英萊薄膜太陽能電池等億元以上專案63個,新開工領勝科技二期等億元以上專案20個,以科森科技等為代表的一批重大專案竣工投產。26個專案被列為省級工業經濟新增長點,佔鹽城三分之一。城東新區創成鹽城市級智慧產業新區。新創省級以上各類牌子76個,其中國家級牌子35個。四是新興業態不斷湧現。積極策應“中國製造2025”、“網際網路+”行動計劃,推進製造業智慧化改造,新創省兩化融合試驗示範區2個、試點示範企業10家。推進“網際網路+農業”等融合業態發展,新增農業科技平臺、農村電商平臺15家,被評為省智慧農業示範市。加快發展創新型科技服務業,新建省、鹽城市級眾創空間5個。電子商務發展迅速,建成電商產業園5個,電商企業發展到280家,農村淘寶服務站超100個,創成省級電子商務示範企業和示範村各1個。五是創新驅動深入推進。新創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6家、省科技型中小企業43家,新批省高新技術產品62只,高新技術產值佔規上工業產值比重達30%,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5%。9個專案入選國家星火計劃和火炬計劃。獲批省級以上研發機構6個。推行“網際網路+政務服務”新模式,在全國率先推出“東臺政務”手機客戶端,實行“三證合一、一證一碼”註冊登記制度,政務服務標準化水平全省領先。六是城鄉建設展現新貌。深入開展“四城同創”,組織實施64項城建及基礎設施重點工程,一級客運站建成運營,人民公園完成改造提升,工農橋改建竣工通車,城市功能更趨完善。啟動建設智慧城市,設定無線接入熱點1080個,重點公共區域免費無線網實現全覆蓋,入選省資訊消費試驗區,被列為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全市林木覆蓋率達26.8%,城市綠化覆蓋率達41.6%。率先在蘇北建成省優秀管理城市,提前一年完成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任務,被評為全省村級“四有一責”建設先進市。七是民生實事兌現到位。著力辦好20件民生實事,集中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熱點難點問題。

  二、“十三五”主要目標和任務

  “十三五”時期,我們要全面貫徹黨的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認真踐行“五大發展”理念,貫徹落實市委十三屆六次全會決策部署,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堅持“全省爭先、蘇中領先、蘇北率先”的發展定位,堅持嚴字當頭、幹在實處、走在前列,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在蘇北率先、與蘇中同步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譜寫好中國夢的東臺篇章。

  “十三五”時期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為:⑴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到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達1100億元,年均增長10%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自主創新體系逐步建立,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5%,建成國家智慧城市建設示範市。改革開放全面深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格局基本形成。⑵結構調整取得突破性進展。到2020年二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90%以上,基本建立以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現代產業體系。農業綜合發展水平繼續走在全省前列,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⑶城鄉統籌發展水平明顯提升。中心城市功能更加健全,海濱港城成為具有江蘇沿海特色的現代化節點小城市,鎮村發展更加協調,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基本構建,城鎮化率達66%。⑷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進一步提高。提前實現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到2020年分別突破5萬元和3萬元。社會就業更加充分,社保、住房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教育現代化基本實現,健康東臺加快建設,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⑸生態環境更加優美宜居。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單位GDP能耗持續下降,空氣質量、地表水質和人居環境持續改善,爭創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和國家級新能源示範區,成為長三角地區知名的生態旅遊目的地。⑹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趨完善,爭創全國文明城市。法治東臺、平安東臺建設紮實推進,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顯提高,公眾安全感和法治建設滿意度持續提升。

  實現“十三五”發展目標,要著眼全域性、突出重點,著重把握以下四個方面:一緊咬一個奮鬥目標,在蘇北率先、與蘇中同步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二緊扣“五大發展”理念,著力更有質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續發展。三緊盯“三先”發展定位,全力打造“強富美高”新東臺。四緊抓五項重點任務,全面貫徹落實市委各項決策部署。轉型升級方面,要大力實施工業強基工程、產業提升工程、科技創新工程;要突出培植新興業態、建設服務業集聚區、發展旅遊業;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農業現代化。改革開放方面,要進一步推進簡政放權、激發市場活力、增強農村發展動力,大力拓展開放空間、發展開放型經濟、推進載體建設,更大力度推進沿海開發,為經濟社會持續穩步發展增創新優勢。城鄉發展方面,要緊扣江蘇沿海新興區域中心城市定位,優化“一核一軸三片區”的城鄉空間佈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打造特色鎮村,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步伐。生態建設方面,要秉持綠色發展理念,大力推動綠色發展,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完善生態共建機制,加快建設美麗東臺。社會建設方面,要深入實施民生幸福工程,大力推進富民增收,著力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建設文化強市,加強社會治理創新,紮實辦好民生實事,讓全市人民共同邁入更高水平小康社會。

  三、20xx年主要工作

  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1%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3%以上,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保持同步,資源環境約束性指標完成省定任務。

  一、紮實推進轉型升級,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聚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產業提升。堅持“高輕新綠強”導向,抓緊制定並組織實施“中國製造2025”東臺行動計劃。電子資訊產業主攻移動智慧終端、光電科技等前沿方向,延伸產業鏈條,確保產銷規模快速增長。新能源產業突出風電、光伏裝備製造基地建設,新能源裝機容量突破1000兆瓦,建成國家級新能源示範區。積極招引智慧製造和海洋生物等新興產業專案,持續推進新材料、裝備製造、綠色食品產業改造提升,全面增強產業競爭力和影響力。全年新特產業開票銷售突破360億元,佔規上工業比重達70%以上。加快企業轉型。啟動實施工業強基工程,新上轉型升級專案100個以上。開展“網際網路+”行動計劃,支援企業推進智慧化生產、數字化管理、資訊化服務,爭創省兩化融合示範企業5家以上。繼續實施“小巨人”企業培育工程,“小巨人”企業開票銷售佔規上工業達50%以上。一企一策推進具備條件的企業戰略重組和上市融資,完成合作重組10家,主機板或新三板上市企業3家以上。全年開票銷售超億元企業突破100家。加快創新驅動。實施創新型企業培育行動計劃,推動創新要素向企業匯聚、創新成果與產業對接,科技研發投入佔GDP比重超2.1%,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5家以上。深化政產學研合作,實施國家和省級科技創新專案30項,新建省級企業研發平臺5家。

  提速發展現代服務業。把發展服務業作為產業升級的戰略方向,實現服務業增加值330億元。突破服務業新興業態。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200億元,建成省級電子商務示範園區1個,爭創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城市。著力招引大資料、物聯網、雲端計算等新一代資訊科技產業專案,推動雲谷、智廈等專案建成投運。依託科技企業孵化器等載體,加快發展2.5產業,新建省級眾創空間5家以上。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招引實施智慧倉儲和供應鏈物流專案,加快建設內河港,打造區域性物流集散基地。建設現代服務業集聚區。重點打造以經八路區域為核心的城東新區“夢想大道”,建設產城融合的示範、對外開放的視窗、智慧建立的平臺和創新創業的高地。西溪景區加強對外戰略合作,爭創省級文化產業集聚區。大力發展旅遊業。整合旅遊優質資源,推進特色旅遊板塊建設,黃海森林公園爭創國家4A級景區和省級旅遊度假區。加強重點景區對外宣傳營銷,優化“一日遊”“二日遊”線路,全年接待過夜遊遊客達15萬人次。

  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深化農業結構調整。加快建設新204國道、228國道、352省道等現代農業示範帶,新增高效農業面積5萬畝以上。調整和實施十大農業重點工程,深入推進“一鎮一園”“一村一品”建設。加快農業“接二連三”發展。新引進2000萬元以上農產品深加工專案10個,新創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2家,新增農業規模企業10家以上。實施“農業+網際網路”行動,新型業態銷售佔比達到25%。積極開展境外商標註冊、質量認證,新創“三品”品牌35個以上,建立全國農業綜合標準化示範市。強化農業支撐保障。啟動實施機耕道建設行動計劃,加快推進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完成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農村產權交易平臺交易額超億元。加快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新型經營主體規模比重提高到50%。

  積極培育新增長點。主攻招商引資,全年新開工投資超億元專案60個以上,其中超10億元專案5個以上,力爭在50億元以上重特大專案招引上實現新突破。強化跟蹤服務,緊盯捷士通射頻等150個竣工專案,加大支援力度,促進達產達效。重抓生輝光電等20個億元以上新增長點,拉動規上工業開票銷售增長5個百分點以上。充分發揮大眾創業帶動作用,新建標準廠房30萬平方米,新增一般納稅人工業企業300戶,切實穩固經濟增長微觀基礎。

  二、紮實推進改革開放,著力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

  落實重大改革舉措。加快簡政放權。探索企業投資專案零審批機制,推動行政審批事項再壓縮、流程再優化、效率再提升,市政務服務中心爭創國家級政務服務標準化示範單位。激發市場活力。突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全市“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落到實處。完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努力創造更加良好的市場環境。健全海域、灘塗、水資源開發管理機制,促進效益最大化。加大金融支援實體經濟力度,年內新增貸款40億元以上。強化引才用才機制創新,繼續實施“615”人才引進三年行動計劃,今年新引進高層次人才20人以上。加強戶籍制度改革,促進農民進城入鎮。深化農村改革。大力推進農業家庭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方式創新,擴大農村“五權”抵押融資試點,深化糧食購銷企業、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不斷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持續擴大對外開放。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積極招引世界500強企業和跨國公司在我市佈設產業基地、新上高階專案,全年引進3000萬美元以上專案6個以上。致力優化對外貿易結構,外貿自營出口超8億美元。鼓勵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發展,設立駐外視窗,開展對外投資,擴大經貿合作。加快開放園區建設。經濟開發區爭創國家級經濟開發區,沿海經濟區爭創國家級灘塗綜合開發試驗區和省級經濟開發區,城東新區爭創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省級高新區,西溪景區爭創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積極爭取設立海關特殊監管區和國家級檢驗檢疫平臺,不斷提升開放承載力。全面拓展開放空間。深化與韓國大邱市達西區、澳大利亞加拿大灣市經濟文化交流,搶抓中國與歐美經濟合作升級的有利機遇,全方位與境外城市開展合作,構建東臺對外開放新格局。

  深入推進沿海開發。做強臨海產業。圍繞打造沿海“藍色經濟帶”,優先發展新能源、海工裝備、生物科技、綠色食品等臨海產業,努力把海洋生態優勢轉化為沿海發展優勢。提升港城建設。緊扣城市副中心定位,探索“創業小鎮”“休閒小鎮”“健康小鎮”等發展模式,建設沿海特色現代化節點小城市。推進綜合開發。深化實施條子泥一期綜合開發,推進沿海河閘下遷等工程,打造高塗養殖、迴圈經濟、生態旅遊融合發展高地。

  三、紮實推進城鄉建設,著力提升協調發展水平

  提升中心城市功能。改造提升中心城區,增強開發區產業集聚功能,加快城東新區產城融合發展,提高西溪景區運營水平。著力實施78項城建重點工程,新建海陵路南延、慶豐路東延等市區道路工程,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迴圈能力。積極實施公園南拓等公共綠地建設,新增綠化面積40萬平方米以上。擴大市區管道天然氣覆蓋面,加強公共停車場、社群衛生服務站等民生設施建設,實施老舊小區和棚戶區改造提升,建設城市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增設城區健身步道、健身設施,不斷豐富城市功能。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推進光網與4G網路全覆蓋,提升智慧便民服務水平。鞏固“四城同創”成果,繼續推進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爭創省人居環境獎,努力讓城市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打造新型特色鎮村。重抓鎮村經濟發展,培育和打造一批“產業特色鮮明、自然風光優美、鄉土文化濃郁”的新型特色鎮村。提升鎮村建設管理水平,加快實施鎮村功能性、基礎性專案。突出城鄉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推動城市管理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向鎮區延伸。加強鎮級汙水管網建設,常態化執行鎮級汙水處理廠。進一步完善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體系,更加突出“三位一體”建設,年內新增省美麗鄉村3家以上。

  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城鄉立體交通佈局,積極做好鹽通滬高鐵東臺段建設相關工作,規劃建設通用機場,啟動實施610省道二期、229省道東臺段、344國道東段改擴建,健全“三橫六縱”大交通體系。完成農村路橋建設提升三年行動計劃任務。啟動公交智慧化改造。加快水利現代化水平提升,農田水利現代化水平提高至87%。繼續加強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全面提升城鄉一體化供水能力。建成投運220千伏潤元、110千伏方塘等輸變電工程,開工建設220千伏袁豐輸變電工程,全面提升電力保障水平。

  四、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著力打造更加宜居宜業環境

  推動綠色發展。紮實開展園區生態化改造,經濟開發區創成省級生態工業園,沿海經濟區創成省級兩化融合示範區。組織實施迴圈經濟示範行動,建成迴圈經濟典型試點企業2家。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圍繞建立現代能源體系,實施一批陸上和海上風電、光伏發電以及分散式能源專案,生產清潔能源18億千瓦時。持續加大工業、建築、交通等重點領域節能減排力度,單位GDP能耗下降4%。

  創造綠色生活。加強工業廢氣治理、揚塵和機動車汙染控制,加快淘汰燃煤鍋爐和“黃標車”,紮實做好秸稈“雙禁”和綜合利用工作,市域空氣質量保持全省領先。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和節約集約用地制度,不斷提高單位土地投入產出效率。落實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制度,爭創省節水型城市。重抓農業面源汙染防治,規範畜禽養殖,推進集約化養殖、無害化處理。加強生態文化建設,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建成一批綠色企業、綠色社群、綠色學校和綠色家庭。

  打造綠色生態。重抓綠色通道建設,提升228國道、344國道、610省道等綠色通道“連段成線、連線成網”水平,新建和完善綠色通道85公里。加快綠色城鎮打造,新增城鎮綠化面積100公頃以上。推進綠色村莊建設,新建省級綠化示範村14個,爭創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

  五、紮實推進民生改善,著力增加人民群眾獲得感

  拓寬富民增收渠道。深入推進城鄉居民收入倍增計劃。積極鼓勵發展眾創空間、電子商務、生態旅遊和家政服務,新發展私營企業2700戶。大力推進就業安民,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大力推進投資利民,逐步擴大中等收入人群比例。大力推進社保惠民,建立各類社會保障補貼自然增長機制。更加關注相對貧困人口的脫貧增收,幫助低收入農戶加快脫貧致富奔小康步伐。

  強化公共服務供給。實施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建設工程,啟動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東臺分院建立獨立學院,爭創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市。推動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實施鎮衛生院提檔升級工程,年內鎮衛生院標準化建成率達100%;完成村衛生室三年行動計劃,41所村衛生室達省示範標準;健全家庭醫生、鄉村醫生服務制度,鞏固提升“首診在基層、小病不出村”醫療模式。落實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實現人口均衡發展。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改造提升市圖書館、文化館,全面推進村社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創成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加快發展公共體育事業,年內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8平方米。關心支援老幹部、關工委工作,發展婦女兒童事業,完善殘疾人服務體系,促進民族宗教事務規範有序發展。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全面實施全民參保登記計劃。加快提升社會保障託底機制,進一步擴大醫療救助物件範圍。持續加大養老服務機構建設力度,促進養老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強化鎮區“一門受理、協同辦理”社會救助視窗和村居社會救助工作站的規範化建設,全面暢通救助渠道。發揮慈善城市品牌效應,促進民生保障普惠公平。

  創新社會治理方式。加強市鎮村三級綜合服務管理平臺規範化建設,全面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升級擴容“技防城”,推進技防“村村通”工程。深入開展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治理,堅決杜絕重特大安全事故。切實防範民間融資風險,優化金融生態環境。推進食品藥品安全建設工程,建成省級食品安全城市。深入開展國防教育,強化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快構建社會誠信體系。強化法治社會建設,做好“七五”普法工作,為打造法治東臺、平安東臺營造良好的環境。

下一頁更多關於

銷售人員個人總結範文
東勝區政府工作報告
相關知識
東臺市政府工作報告
東港市政府工作報告
東莞市政府工作報告
河池市政府工作報告
東勝區政府工作報告
東麗區政府工作報告
東鳳鎮政府工作報告
東城區政府工作報告
咸陽市政府工作報告
連雲港市政府工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