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麼方法教育孩子才好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9日

  教育孩子是一門大學問,想要教育好孩子是需要一定的方法的。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1、每天花半個小時和孩子交流。

  2、和孩子在家也要使用文明用語,“早上好,請,謝謝,晚安”等 等。

  3、讓孩子養成愛衛生的好習慣。

  4、多聽聽孩子的聲音!--用耐心、用愛心、用開心,心是長著眼睛的!

  不要為了提醒孩子,而總是揭孩子的傷疤。

  5、嚴肅指出孩子的錯誤!

  6、不要總對孩子一本正經,要多和孩子一起歡笑:因為笑聲能讓孩子更加熱愛生活;引導孩子積極、輕鬆愉快的看待事物。

  7、不要總對孩子一本正經,要多和孩子一起歡笑:因為笑聲能讓孩子更加熱愛生活;引導孩子積極、輕鬆愉快的看待事物。

  8、給孩子講故事,要有耐心,故事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9、不要把當年未曾實現的理想強加在孩子身上,想讓孩子去實現。

  10、關愛孩子但適當時候適當的懲罰也是需要的,不要護孩子的短。

  教育孩子的原則

  1、不要因為孩子的行為而否定了孩子

  有些父母習慣在孩子犯錯後給孩子貼上標籤,“煩人的孩子”、“搞破壞的孩子”、“討厭的孩子”,並且還在他人面前當成趣事一樣講。這種糟糕的行為不僅會讓“計時隔離”失效,還會導致孩子產生自卑。請記得和孩子這樣說:“想想你剛才犯的錯誤,但不要忘記我愛你!

  2、時間不能過長

  有些家長讓孩子面壁思過時,一站就是半天或一整天,這種行為會給孩子造成傷害。大多數孩子在一開始站的時候,往往都能意識到自己的過錯,但過長的時間會讓孩子由後悔演變為怨恨。一般來說,“計時隔離”的時間標準應該是每大一歲增加一分鐘,上限是10分鐘。

  3、絕對不要關閉至“黑房”

  被幼兒園老師關至“黑房”導致幼兒心靈受創的事例時有發生,這種行為不叫“懲罰”,而是“虐待”。任何懲罰都必須在保證孩子安全感的前提下才叫教育,否則恐懼佔據了孩子的心靈,不僅不能讓孩子意識到過錯,還會導致孩子產生心理陰影。

  4、懲罰後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錯誤,並說出正確的解決方法

  孩子越年幼,越要讓孩子明白,爸媽懲罰你是因為你剛才犯了某個錯誤,而不是不愛你,同時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做法不對。孩子將“面壁”跟“錯誤”一結合——“因為我打掉了飯桌上的菜,這個是不對的行為。所以媽媽懲罰我面壁思過。”同時趁熱打鐵,讓孩子說出自己如果不做破壞的行為,怎樣做可以更好,從而讓孩子在日後做出更正確的舉動。

  5、“計時隔離”的地點非常重要

  最好不要選擇會轉移孩子注意力的地方,比如可以玩水的洗手間、可以看書的房間或者堆著玩具的隔間,最理想的地方是隻有讓孩子可以坐的一張小凳子,其他什麼也沒有,比如牆壁的角落或空曠的樓梯間,讓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因為犯了某個錯誤而被隔離”這件事兒上,教育效果會更好。

  教育孩子的誤區

  1. 太過專制,掌控一切

  研究生楊元元自殺的新聞曾轟動一時,這個不幸的女孩短暫的一生都活在母親無微不至的掌控下:上大學媽媽非要住進宿舍;兩次考上公務員都在媽媽的阻攔下被迫放棄;考上研究生媽媽還要跟著住進她宿舍。讓人窒息的“愛”讓她終於不堪重負,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平心而論,中國父母最缺乏的就是界限意識,總覺得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習慣於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卻意識不到這些行為的破壞性。

  比如:給孩子制定小學、初高中、大學、出國的“完美”人生規劃,完全不過問孩子的想法;說什麼是什麼,孩子反抗也沒用,一切都得聽爸媽的。

  多少在父母高壓下變得異常叛逆的孩子,從此家中充斥著無盡的爭吵與打鬧;又有多少性格軟弱的孩子屈服於父母,從此任由父母操控自己的人生,到頭來問問他,竟是對父母充滿了怨恨。

  這種不重視孩子內心感受和個人幸福的控制,讓愛變了味道。這樣的愛太主觀、太糾纏、太強加,只會費力不討好。

  教育從來都不是父母單方面能控制的事。

  愛孩子,首先就要尊重他,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父母的附屬品。在乎孩子的感受,多徵求孩子的意見,尊重孩子的選擇。

  凡事互相商量著來,孩子也不是蠻不講理,這種商量的過程讓孩子能感受到自己在家中的地位和父母對自己的關注、重視,也會從心底裡尊重父母,樂意去體會父母的感受、理解他們的苦衷。

  在父母單方面打造下再完美的人生,也比不上孩子思想人格獨立、實現自我塑造。只有在一種互相尊重、理解、體諒的民主性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才能贏得真正的成功。

  2. 絮絮叨叨,沒有威嚴

  “再多吃點”、“毛巾這樣放”、“別走那邊”、“怎麼又看電視”······家長總覺得孩子這做不好、那做不好,生怕出現一絲紕漏。

  一個對孩子過於無微不至的家長每天不知道要苦口婆心絮叨多少句,只想著讓孩子避免差錯、糾正壞習慣。可是常常絮叨,時間久了,不但起不到好作用,孩子反而會感到十分厭煩。

  而且,父母嘮叨得越多,話的重量越輕,到最後孩子習慣了、麻木了,父母的任何話都聽不進去,於是一個不聽話的孩子就養成了。家長心累,孩子也累,典型的費力不討好。

  總跟在身後絮絮叨叨,不如提前就與孩子商量制定好明確的規則,父母與孩子共同遵照執行,讓孩子自己明確行為的邊界,久而久之,規則就會內化成一種習慣。

  此外,家長應當從認識上做出改變,給孩子成長的時間和空間,有些無傷大雅的小差錯、小毛病適當通融,不用過度焦慮,一直揪著不放。

  不要總覺得孩子長不大,表達對孩子的信任,相信孩子能做好。允許孩子嘗試和犯錯,走路踩進小水坑,打翻了水,也是一種探索的過程。這種試錯、糾錯的過程,對孩子的成長只會有益。

  3. 脾氣暴躁,動輒打罵

  這樣一類脾氣比較火爆的父母,在孩子犯錯時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一味地吼叫、訓斥、甚至打罵。

  其實哪有家長不疼孩子,心裡也捨不得,只是脾氣上來了收不住,傷害就造成了。

  可是孩子認知能力有限,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不能讓孩子認識到背後隱藏的深沉的“愛”,家長每一次情緒的爆發都會讓孩子充滿恐懼,抵抗,甚至逐漸升級為怨恨。

  親子之間的隔閡和誤解就是這麼產生的。

  其實孩子犯錯了,關鍵是引導孩子找出問題的解決辦法。

  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曾做過一個實驗:他要求參與者嘗試不要想象一隻黑色的熊,結果人們的思維出現強烈反彈,很快在腦海中出現一隻黑熊的形象。

  這就是一種“黑熊效應”,體現了一種心理暗示。

  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少質問、多引導。少用“別”、“不準”、“怎麼老是錯?”、“為什麼做不好?”,越是讓孩子別做什麼,他反而越是想要嘗試。

  家長多采用明確的指令、指導性的語言,不要只說“不可以”,指出一條路讓孩子走,這樣孩子才能明白自己到底該怎麼做。比如“杯子這樣拿不容易摔”而不是“別把杯子摔了”。

  言傳不如身教,教育孩子的同時家長也也要規範自己的行為,做好正確的榜樣。

  4. 親子缺乏情感交流

  有些父母整日忙忙碌碌,疏於與孩子的情感交流,或者只知道問問“學的怎樣?”,不重視孩子內心世界的變化,就會淡化孩子對父母的依戀。

  孩子表現出對父母的冷漠和牴觸,心底裡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就更加學不會感恩,也很難真正把父母的教誨記在心裡。

  特別是孩子年齡小的時候,父母的陪伴和關懷才是最重要的,錯過了孩子與父母親密的親子依戀關係形成期,後天再做多少努力,都填補不了孩子心中的空白。

  親切的撫摸、擁抱;真誠的注視、微笑;學會傾聽、欣賞孩子,都是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的方式。孩子放學回家,問問他在學校的趣事,孩子受到了批評,留心孩子的情緒,給他安慰和鼓勵。

  正是在這些平淡瑣碎的細節中,父母與孩子建立和諧健康的親子依戀關係。而這種情感,是多少物質都補償不了的。

  費力不討好的教育方法只會讓父母操了心、孩子卻不領情,落得“兩敗俱傷”的結局。

  最好的教育是尊重和陪伴,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人格的尊重、精神的陪伴,才能深刻認識到父母教育行為的根本目的是出於對自己的愛,從而理解和配合。

  只有雙方共同努力,教育才能走向真正的成功。

1.教育孩子有哪些正確方法

2.家長教育孩子的妙招有哪些

3.家庭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有哪些

4.如何教育孩子有哪些十大方法

5.如何正確教育孩子有哪些方法

用什麼方法教育孩子團結
用佛法教育孩子成長有哪些方法
相關知識
家長用什麼方法教育孩子才好
用什麼方法教育孩子才好
用什麼方法教育孩子最好
用什麼方法教育孩子比較好
用什麼方法教育孩子團結
用什麼方式教育孩子才正確有效
家長用什麼辦法教育孩子做人
教育孩子應該用什麼方法教育
什麼時候教育孩子最好
父母如何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