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藝術室內設計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隨著人們審美思維的變化,基於美學理念的室內環境藝術設計也發生了很大的變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室內環境設計藝術論

  內容摘要: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大眾對生活空間質量的要求步入了一個以滿足物質生活水平為基礎、追求相對高層次精神意識空間的階段。從廣義的角度看,室內環境設計既可以說是建築學的深化和延續,也可以說是建築學和美學派生出的邊緣學科,同時也是人文環境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將在這樣的現實和意識層面上探討室內環境設計的價值和藝術性。

  關鍵詞:室內 環境氛圍 心理感知 意境

  一、室內環境設計

  室內環境設計是人文環境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建築內部空間的理性創造方法,是

  一種以科學為構造基礎,以藝術為形式表現,為塑造一個精神與物質並重的室內生活環境而進行的理性創造活動。室內環境設計又是一門具有極強整合性的綜合學科,現代室內環境設計涉及到建築學、社會學、民俗學、心理學、人體工程學、結構工程學、建築物理學以及材料學等學科領域,它要求運用多學科的知識,綜合地進行多層次的空間環境設計。

  室內環境設計目標的實現取決於物質和精神兩個基本層面需求的實現,即一方面要合理提高室內環境的物質水準,滿足使用功能;另一方面要提高室內空間的生理和心理環境質量,使人從精神上得到滿足,以有限的物質條件創造儘可能多的精神價值。其中,精神層面包含設計的藝術性和個性特色兩個要素。

  藝術性是指塑造具有強烈審美感受的視覺環境空間,它建立在形式原理和形式要素之上,無論是室內的造型、色彩、光線和材質等要素,都必須符合美學原理的要求,以求感官和精神上的審美效果。個性特色是指塑造室內環境的性格境界,表現為空間的性格形態塑造,只有使空間透過室內形式反映出不同的個性特色或不同的格調,才能滿足和表現個體和群體的特殊精神品質和性格內涵,使人們在有限的空間裡獲得無限的精神感受。追求人性化的生活環境是室內環境設計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

  事實上,室內環境設計不能以孤立的單一功能或形式為惟一目標,它既不是單純的生活科學,也不是單純的生活藝術,而是二者統一,是以精神建設為體,以物質建設為用,共同提高人類的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價值。

  二、室內環境設計與美學

  室內環境設計與美學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美學是一門科學的、富有邏輯性與指導意義的學科。中文的“美學”一詞在20世紀初來源於日本中江肇民譯,是西文Aesthetics的翻譯。該詞的最早使用者是18世紀的鮑姆嘉通Baumgarten,他把這個本來指感覺的希臘詞語轉用於指感性認識的學科。所以如果更準確地翻譯,“美學”一詞應該是“審美學”,指研究人們認識美、感知美的學科。室內環境設計中的藝術美學就是研究室內環境設計中的審美學,即人們如何通過設計的作用在室內環境中認知美、感受美,也就是設計師用“美”來填補人和空間環境中所有理性與感性元素之間的溝壑。當人在室內空間環境中感知到美時,設計才是成功的。

  室內環境設計的成功本質上是室內環境物質建設和精神建設兩個層面的成功,然而,它們最終都要回歸於精神層面的認知和肯定。這樣就必須研究室內環境對人的作用,人在室內環境中認知美、感受美的一切狀況。人類本體論美學就是從如何塑造人的心靈著眼,來考察審美經驗和藝術現象藝術品、藝術家、藝術史、藝術創作、藝術欣賞、藝術批評,把藝術與生活、政治的外在一般論斷,轉變並瞭解為內在的過程,這就把藝術與生活的關係、反映和反作用的原理真正落實到審美心理的實處。它要求探索和回答審美過程中許多複雜的具體問題,這其中也包括室內環境藝術設計的審美過程問題。

  三、室內環境設計中的藝術性

  室內環境在藝術審美層面上要求在於對室內意義的創造,它表現為室內環境在物質、精神兩方面對人所產生的影響,通過心理的雙向交流得以實現,即人對室內環境認知和環境對人的影響,而設計就是以特定的語言來促成這種表義的過程。所以,室內環境設計師在考慮使用功能要求的同時,必須思考精神功能要求藝術感染、心理感受、視覺反映。

  室內環境設計的藝術表現是指在組織和塑造空間時,其內涵形式有兩方面的屬性:一種是內在涵義,另一種是外顯方式。內在涵義是通過室內整體的環境氛圍、室內環境心理感知、室內意境呈現出美感;外顯方式是指運用形式美法則—適度、均衡、韻律、和諧,通過形式的外顯方式呈現出美感。

  1. 室內整體環境氛圍。室內整體環境氛圍是室內環境呈現給人們的總體印象。不同功能、性質的空間應該具有不同的性格內容,即具有一定的個性特點。不同個性特點的空間會讓人們產生不同的印象,如活潑、莊嚴、典雅等。在室內環境設計實踐中,空間型別複雜多變,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每一個細部,都可能形成一定的氛圍或是影響氛圍的傾向及空間的個性。設計實踐時,設計師應從空間的性質、用途、使用物件以及營銷策略等方面去思索定位,以創造出不同感受的環境氛圍。就像小型雅間需要親切、溫馨、典雅、輕鬆的氣氛;宴會廳需要熱烈、歡快的氣氛;大型會堂則是莊嚴、巨集偉、端莊的氣氛。即使同是中餐廳,由於物件不同,其室內氛圍也各不一樣,如婚禮用的中餐廳,室內環境設計應具有喜慶、祥和、熱烈的氛圍;風味餐廳則應給人們樸實和親切感、富有生活氣息。

  2. 室內環境心理感知。室內環境設計不僅僅是滿足使用功能,更重要的是創造一個室內生活環境,能使人在視覺上和心理上更具享受性。室內環境的心理感知和感受是客觀存在的,它是指空間環境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所產生的心理反應。就一般心理過程而言,人的感覺、知覺、認識、想象、思維、情感、記憶等心理過程是每個人面對特定空間環境時都會產生的心理反應,進而才會產生對室內環境的感知評價,如美感、新奇感、舒適感、恐懼感等。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職業、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對環境空間也必然各有其不同的心理反應和標準。研究個性心理,可以為有針對性的空間創意或設計目標提供科學依據。

  設計師要學會研究人的認識特徵和規律,研究人的情感意志,研究人和環境的相互作用,運用各種理論和手段去衝擊和影響人的情感,使其昇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如利用景物與背景的反差,反差越大,人的感知力就越強,室內環境處理上應是互相襯托、主次分明。賓館中庭的瀑布、噴泉、上下穿梭的觀光電梯、跳躍式的燈光都是因為新奇或動態的物體易被人感知,能引起人們的極大興趣而產生藝術感染力的。視覺具有先決性,由於人的視覺範圍的漸進性,人們對環境的印象總是由一個個的小片段組成,只有先確定流線才能決定每一個“流線片段”上的畫面,由一個個畫面構成一組組引人注目的風景。   在室內環境設計中應用聯想的手法來影響人的情感,以擴大人對環境的感受深度和豐富理解。如觸景生情的手法,就是利用人們對環境觸景生情的心理,喚起人們熟悉的潛意識心理感覺。

  約翰·波特曼曾說:“如果我能把感官上的因素融會到設計中去,我將具備那種左右人們如何對環境產生反應的天賦能力,這樣,我們就能創造出一種為人們所直接感覺到的和諧環境。”從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人對環境空間的感知是非常直接的,不需要經過太多的理性分析,因此,研究人們的心理感受對環境設計是重中之重的事情。

  人們對環境空間的感知能力是多層面、多角度的,包括空間尺度、比例、分隔、秩序、色彩、體量、光影等視覺元素,還包括聽覺、嗅覺、觸覺等其它元素。室內聲場、光環境的塑造、綠色植物的清新空氣、鮮花陳設品配置出的甜美溫馨氣息、不同介面材質觸感等都構成了室內環境心理感受的要素。對於這些要素,在室內設計中應綜合考慮和評價,注意相互間的統一與和諧,從而創造出空間環境的整體美感,提高室內空間的使用效益。

  3. 室內意境。室內環境設計是為人而設計的,人是環境存在的主體,人不僅有生理需求,更有著心理需求。在室內環境中,心理需求的滿足,需要人與環境進行新的交流,從而讓人體驗到各種心理感受,如舒適、快樂、寧靜、巨集大、端莊等。因此,室內環境設計就必須創造出空間中的意境。

  室內意境是室內環境所直接體現的創意構思、意圖、主題,是室內環境中精神功能的高度概括,是一種蘊藏在感性形式之外的、能引起人無限深邃的思索和聯想,給人以某種啟示或收益的設計藝術美。

  室內環境中的意境並非靜止的,而是流動的,它是在一個主題下的多種美感共同作用的結果,它是最能體現出意境流動感的設計。素有“壺中天地”之稱的中國園林藝術就是空間流動意境創造最為典型的代表,它通過門、窗的隔、對、借來突出景點,又通過水、廊的運用來連綴景點,使其串連成為一個整體。曲徑通廊、小橋流水不僅使景觀在移步易景的變換之中仍然保持了一氣呵成的流暢,更重要的是在展示的動態中,在四維的時空中,彰顯了中國園林無盡的魅力。如何使靜態的空間環境化靜為動,靜中有動,從而豐富空間的內涵,是室內環境設計必須追求的目標之一。

  室內環境的總體意境最終是對文化的反映,也就是說,意境的本質是文化的體現。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程序中社會意識所積澱下來的精華,從各個方面和層次來說,它都是設計創意靈感的重要源泉。因此,設計美的意境歸根到底是從文化中產生出來的。一般將文化劃分為三個層次:其一是文化情調。它是設計中最為感性直觀的要素,也是表層的要素。它表現為一種模糊的、印象化的文化趣味。其二是文化心理,它是指設計中瀰漫在某個群體中的不繫統、不定型、自發的文化意識,如民俗習慣、信仰和崇拜等。最後是文化精神,它是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的一切文化領域和文化現象具有普遍意義的精神文化成果。文化精神已經成為民族、社會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不斷髮展的動力。故宮建築的理性精神、日本建築的道禪色彩都屬於文化精神層面的體現。

  室內環境的意境是通過室內空間的佈局、傢俱器物的樣式、材料質感的搭配以及介面造型的選擇等一系列環境設計來形成空間的整體美,營造出空間的意境美感,使人深深地感覺到設計內在的個性、情調、品位等內涵。它是設計師通過文化、科學、技術、生產各種系統要素整體化的聯絡,心理學、人體工程學、人文科學的相互滲透,以及自然因素、人和社會因素的綜合,而體現出的一種社會過程。通過室內形態所表現出來的客觀實在的“景”,喚起人們的愉悅之“情”,這個情景交融的過程就是室內環境設計意境美的生成過程。

  此外,室內環境設計中運用最多的形式美法則包括:適度美、均衡美、韻律美及和諧美。

  綜上所述,室內環境設計中的藝術性關係到如何去塑造人的精神和靈魂,這是室內環境設計的宗旨,是新世紀、新時代對室內環境設計專業的要求和呼喚。只有提高室內環境設計中的藝術品質,才能為人們創造出更美、更優雅、更舒適的室內環境。

  參考文獻:

  ①許亮、董萬里:《室內環境設計》,重慶大學出版社,2004。

  ②李澤厚:《美學三書》,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範文二:從人與環境的關係談室內設計的發展

  在人類社會即將邁向21世紀的今天,人與環境的關係問題已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同樣,從人與環境關係的高度來認識環境的發展與創造,也是近年來環境藝術學認識上的一大進步。由於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以及資訊交流有了飛速的發展,人類生存和行為在範圍上已經大大擴大,內容上也大大豐富與加深,環境問題已不僅僅是滿足人們最基本的生存要求;而是要解決人類生存與行為的全面要求與提高生活的質量;充分地滿足人們置身環境中的生理與心理需要。因此,人們對其自身環境生存與行為質量認識程度,以及環境的美化、科學化、合理化和完善化的程度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環境指的是圍繞著人和一切生物的一切外在條件,包括自然環境、城市環境、社會環境、社會生活方式、文化心態以及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山水有靈,天人和一”“人與天地相應”這是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宇宙觀,這不僅說明了人和自然界的相互關係;也表達了環境和人類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係。

  一、環境的感知效應對室內設計發展的影響 作為室內空間主要在於為人們創造一個良好的合理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其本質是人們為進行各種生存活動而對環境進行改造,創造出物質、精神特性上與人相通的環境,以支援人類生存的各種意義。室內環境應當滿足人們在生理上、心理上的各方面要求,應有舒適的功能設施、良好的空間視覺形象、合理的溫度與溼度,必要的風速,新鮮的空氣,充足的光線和不受周圍環境的熱、光輻射與噪聲干擾的不利影響。要想室內達到好環境,就必須使人的感覺效應達到最佳的狀態。

  室內環境具有以人為主體的空間的基本屬性和特性,它是由特定的環境空間同感覺它的人之間產生的相互關係所形成的。空間環境的主體是活動著的人,而環境的感知效應是人與空間環境的媒介。它所產生的形式特性與其主題的象徵性、文化內涵有著必然地聯絡。我們所進行的室內設計只是將生活世界的各種因素反映在室內的空間形態、介面、結構、陳設等感覺體上,使得這種空間具有很強的感知效應,成為了一種載有人的情感意識的感覺空間。當人們處於這樣的空間中,由於形式與內容的統一而使人不自覺地將該空間與歷史程序、社會環境、文化心態等模式聯絡在一起,當形式和內容與人們活動的心理狀態相吻合時,該室內空間便能支援人們活動時的情感,使心理的結構穩定。此時的室內空間環境與人的關係是和諧的,人們會產生歸宿感、安全感、舒適感。

  要處理好室內環境與人的關係,使人的感知效應達到最佳狀態則需要室內設計師的精神創造,室內設計師在進行室內設計中要研究人們的環境心態、這樣對空間的形式進行創造時,就會使空間的形式具有精神的成分,具有情感的意識。它可以在人們的心理上產生作用。如果設計師沒有這樣的精神創造,室內的環境空間也不會引起人們內心活動的形式特徵。人們也無法區別這類空間的特質;無法在情感上與空間進行交流。因而使得空間形式與意義的感覺效應模式無法建立起來。所以,一個良好的室內空間環境的建立取決於環境的形式是否實現了人們生活世界的種種精神要求,取決於人們的生存狀態反映在室內環境上的理想程度。取決於室內設計師在社會結構、生活方式、文化體系中對室內環境進行人性化的處理與創造。

  室內環境是為人們室內活動提供的場所,它隨著人們的生活而拓展擴大,並逐漸發展成為互相滲透不可分割的環境整體,人們通過自身的感覺效應,在生存活動中不斷調整人與環境的關係。人們對室內空間環境的感覺效應實際上是對空間的一種體驗,在不同的體驗、不同的人群對空間的理解、對空間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這其中主要包括了人們自身行為以及心理與環境空間相聚合的秩序。這些例項不勝列舉,如萊特的考夫曼別墅、米斯一凡德羅的範斯澳斯住宅、勒。柯布西埃所強調“陽光、空氣和綠地”、格羅皮斯對住宅的日照、層高、間距等關係的研究等等,把人與環境的關係處理的非常和諧,使人、環境、風格、形式融為一體,充分表現了一種對人的關懷;一種環境的氣氛;一種完整的、自由的個人空間。

  21世紀即將到來,人們環境心理的變化將會越來越豐富。現代的室內環境設計更需要對環境進行人性化的處理和意義的賦予,把人們的主觀感受滲透到環境中去,使其成為個性和時代性的環境模式。成為能反映新時代精神和物質技術發展的新的歷史。

  二、環境創造的要求對室內設計發展的影響 首先,從環境的創造要求來看,人們對室內環境的要求,不僅要創造一個對身體健康有益的和工作、生活合適的環境;而且還要求創造性一個文雅、舒適、美觀的環境,以美化生活。因此,現代的室內環境設計的必須要考慮人們的社會風俗、文化氛圍、生活習慣和個性特點等因素,並在室內設計的創作中體現出來。在這世紀之交的年代,人們盼望著環境與人關係和諧,並與之相適應的現代環境模式,人們基於對生存質量的深刻認識與反省以及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所帶來的“異化”現象中,努力尋求情感上的平衡。而室內設計也正向著更豐富的環境設計理念發展,其環境理念包含了室內環境與文化;室內環境的表現層次與表現系統;室內環境藝術與審美資訊傳播;室內環境與人的心理作為;室內環境與形態構成學;室內環境與社會學;室內環境與民俗學等等。這些理念發展與研究必將開闊室內設計師的眼界,使我國的室內設計的創作進入一個嶄新的高度。

  第二,從環境的創造要求來看,室內設計成為了一個綜合性的設計學科。在創作中體現了在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等多學科交*滲透。它可以更廣泛、更直接、更生動地傳遞各種資訊。即將到來的21世紀正是處在新的邊緣學科與綜合性學科不斷出現的時代,許多新的學科既是分化的產物又是綜合的產物。作為室內設計的發展也正是處於分化與綜合的辯證過程。它藉助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研究手段去探討室內環境設計的發展規律,從“室內環境學”的角度來研究和預測其發展前景,從而調節、控制以達到利用、改造室內環境的目的。

  第三,從環境的創造要求來看,室內設計的研究方法更加深入。它已不再僅僅是對環境空間的美學要素或是主觀情感的某一方面分析,而是在識別室內環境的各種構成要素時,不只是去分析情感的本身,而是在分析產生情感的複雜的刺激物,這樣,人們就可以研究環境空間的目的是為了解釋環境對人產生的影響及環境與人的關係,是把人的情感和環境實體空間放在一起研究。室內設計師在進行環境空間的創造時,把客觀物件的性質與人的心理因素結合在一起描述,並加以綜合分析,形成主客觀相結合及交*的研究方法。

  第四,從環境的創造要求來看,對現在以及未來的室內設計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一,從室內設計在現代環境藝術中所佔的比重和重要位置來看,室內設計師應具有更高的素質、修養、知識、技能和文化心理結構。應具有豐富的室內環境的工程設計的經驗。

  其二,從室內設計師的審美心理結構來看,室內設計師應對環境空間有著敏銳的感知能力;它是豐富人們內在情感的重要手段,也是室內設計師捕捉創作靈感的重要手段。室內設計師應對環境空間有著直覺的理解能力;其作用是在整體把握感受的基礎上,抓住審美資訊所傳遞的特有意味,進行多層次、多方面的思維。

  其三,室內設計師應對環境空間有著豐富的想象能力;室內設計師在進行室內環境設計時,除了培養自身的情感效應外,更重要的是培養自身的知覺 注意,從對環境的細緻觀察、細緻分析入手,大力的擴充套件想象的空間。

  三、對室內設計發展前景的展望 縱上所述,我們認識到,現代社會的發展使室內設計面臨的課題越來越多因素化與複雜化,現代的室內設計給予未來的室內設計師是一種能力 ;一種創造精神;一種把握環境空間的觀念和方法。我們看到,對室內環境本質的研究就是室內環境如何體現人對環境的把握,如何創造人性化的空間。如何處理好人與環境的最佳關係。室內環境氛圍的完善程度決定了人們生存空間的理想化程度。這也是21世紀賦予我們設計師的責任。為了創造人們心中理想的而又美好的室內環境,需要室內設計師與人們心靈的溝通;需要室內設計師的艱苦創造。設計以人為本,21世紀的環境設計、環境氛圍必將更有詩意。

環境藝術設計碩士論文
淺談廣告與藝術論文
相關知識
環境藝術室內設計論文
環境藝術專業設計畢業論文
環境藝術課程結課論文範文
環境藝術專業畢業論文
影視美術畢業設計論文
美術教學設計論文參考範文
美術教學設計論文發表
中學美術教學設計論文圖片
中學美術教學設計論文圖片
室內設計與環境藝術設計介紹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