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社會心理學論文參考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6日

  後現代主義社會心理學是後現代社會下時代精神發展的產物,並已逐漸成為了一種新的思潮,其必將對社會心理學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大學社會心理學論文,供大家參考。

  大學社會心理學論文範文一:論述大學生群體從眾現象

  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那一年,曾流行著這樣一則笑話:一日去世博會的會場,忽見一長隊綿延,趕緊站到隊後排隊,唯恐錯過什麼能夠進入其中主要展館的機會。等到隊伍拐過牆角,發現大家原來是排隊上廁所,才不禁啞然失笑。這便是從眾鬧出的笑話。所謂從眾是指個人的觀念與行為由於群體的引導或壓力,而向與多數人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用通俗的話說,從眾就是“隨大流”。可以表現為在臨時的特定情境中對佔優勢的行為方式的採納,也可以表現為長期性的對佔優勢的觀念與行為方式的接受。

  從眾,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見的社會心理現象,在大學校園中,從眾現象也很普遍。“隨大流”成為了大學生耳濡目染的學習的最迅速的事,並且橫跨學習生活涉及多種方面。主要突出的表現在學習、戀愛、消費、入黨和擇業方面。

  學習從眾。在大學中常有這樣一種現象,由於入校時學生的班級宿舍都是隨意安排的,並且大學的學生通常來自五湖四海全國各地,大家習慣各不相同,通常需要一定的磨合時期,大概一個學期左右時間,不同的班級乃至宿舍便在各個方面顯示出不同層次,出現明顯的“不同步”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聽到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便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好的班級越來越好,優等生、英語過級、研究生錄取等相對來說,班級、宿舍都比較集中。宿舍成員集體出動參加各種證書培訓班,已是大學校園蔚然流行的風景;但同時差的班級卻越來越差,宿舍集體逃課、掛科、網遊成為了家常便飯,更變成了大學生活的主要內容。 戀愛從眾。大學的校風與紀律的側重點比較中學時期自是寬鬆不少,中學時期戀愛時偷偷牽小手,課後偷偷約會的行為也越來越少,大學的戀愛大多表現在眾目睽睽之下,大有要把中學時受到的壓制全都爆發出來的趨勢。校園中一對一對的情侶動作親暱,男女同吃一碗飯的情形在大學校園裡一屢見不鮮,更成為了一道公開的風景。有些學生在入學時抱著“一心學習,不談男女私情”的堅決態度來到大學,但隨著對大學環境的熟悉,看到周圍的同學成雙入對,便覺得自己不談戀愛便是跟不上潮流,是不合群的表現,於是先前定下的大學期間不談戀愛的決心便隨之瓦解,更有甚者一個宿舍在同一時期都開始戀愛的現象也時有發生。

  消費從眾。大學的校園中除了那些真正能夠靜下心來學習知識,為自己將來的工作之路掃平障礙,鋪平道路的同學之外,校園裡不乏“穿衣戴帽各有一套,抽菸喝酒各有所好”、“吃的高檔、穿戴時髦、玩的夠派、抽菸名牌”之輩。有些學生追求名牌與時尚,追求個性和獨立,手機、電腦、單發相機、DV等多媒體應用要求齊全,即使一時沒有買到,也會想方設法買齊。這裡面除了實用性是一方面之外更是一種炫耀性。比如蘋果手機5土豪金,即使價格已經被炒到差不多一萬左右,人們也是削尖了腦袋想要購置一臺,在價效比明顯不夠的差距中,恐怕是炫耀的心理佔了更多的因素吧,想要酷炫的想法肯定不在少數。同學家裡經濟基礎優越還可以負擔的起,但家庭環境不夠優越的同學還要隨大流,無視自己的經濟基礎,鈔票大把大把的花在一些不必要的地方便會給自己和家庭帶來壓力。尤為當局者一語道破天機:“沒辦法呀,為了面子,只好不顧底子啦”。

  入黨從眾。在大學期間勢必會有一些熱衷於入黨的積極分子,這裡面除了有真正熱愛黨擁護黨的同學之外,恐怕也要被宿舍舍友拉著同參加的人。這些人也許心中並沒有很堅定的入黨的心願,但為了“陪同學”便會不顧自己的真實意願而去上黨課,寫報告。上黨課,是為了讓想入黨的同學瞭解黨的歷史宗旨與使命,使情感得到更高的昇華。我曾經真實聽到有同學抱怨黨課的無聊,卻又礙於已經參加而不得不去上的苦悶。這部分同學應該聽從自己的真實意願,不要強迫自己,因為這樣既把自己弄得苦不堪言也失去了上黨課的真實的作用,所以入黨這種大事還是在想好之後再來吧,不要人云亦云。

  擇業從眾。就業對於每一個應屆畢業大學生來說都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也許是因為還沒有到要畢業考慮工作的年級,所以我對這方面並沒有非常深刻的感觸。但是我身邊有一個真實的例子可以說明這個問題。我的表姐曾經抱著一定要考上研究生的想法去讀的大學,她為考研做了很多的準備。但是當她大四的時候,畢業考研雙選擇機會來臨時,看到周圍的同學舍友一個個都忙著出去找工作,應聘,同班同學或者同宿舍的同學簽約的時候,一顆原本堅定考研的心便動搖了,打破了自己的學習計劃,影響了考研,而最終沒有向她理想的考研的目標前進,而是選擇的從業。另一些同學擇業不從自己的興趣和本身的特長出發,而跟著別的同學意願走,籤不到自己滿意的工作,便一直換工作,增加了自己的不穩定性。 當然,在大學中從眾的方面還有很多,在這裡只是選擇了一部分列子來講。那麼導致大學生從眾心理和行為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呢?簡單來講,就是個體與群體的雙因素原因所導致。

  個體因素。眾多的觀察表明,一個人情緒的穩定性、個人自信程度、性格特徵、態度與價值觀,以及個人生活經歷的都會對其從眾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一般而言,智力水平偏低者容易從眾,情緒不穩定者容易從眾,缺乏自信心者容易從眾。畢竟這是使自己與他人看起來不那麼與眾不同的有效方法。

  群體因素。這裡的群體因素也可以說是環境因素。主要為宿舍效應和班級效應,是最常見的一種原因。大量事實表明,從眾行為還與個體所處的環境有關,比如群體的性質、群體的組成、群體的氣氛和群體的凝聚力等。如果學生群體中多數成員的地位或能力高於個體,則個體容易放棄自己的見解順從大家;如果某一學生群體對堅持獨立意見者沒有容忍態度,且對從眾者給予一定獎勵,則會使個體的從眾行為受到強化。新生入學後,在陌生的環境中,都要適應新的生活環境,探索新的學習方法,尋求新的學習動力。因此,身邊每個同學對待事物看法與做法便成為了自己對待事物的直接的參照物。在形成自己的觀點看法的同時也在某一方面與班級或者宿舍的大部分人都是保持一致的。

  大學生從眾行為作為一種大量存在的行為,我們首先要承認它確實會起到積極作用。由於從眾行為的實質是通過群體來影響和改變個體的觀念和行為,增加群體的相似性和一致性,從而提高群體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所以從眾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實現預期的教育目標,並將目標向最優方向帶領。

  然而,正像許多事情都具有兩面性一樣,大學生的從眾行為也是如此。它既可能促進一個學生群體和個體的健康穩定發展,也可能促使一個學生群體和個體走向沒落衰退。大學生從眾行為的消極作用同樣表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從眾行為傾向於“一致性”,容易給學生個體和群體帶來惰性,抑制創造性。比如說參賽時,格式與內容要求創新,但當“範文”被拿出來時,大多數人都會貪求方便而抄其格式,而不願意再自己動腦筋。

  然後,學生群體內部的個體如果被迫的從眾行為過多,可能會成為大的事故隱患,給集體造成重大損失,同時也可能導致組織風氣變壞。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通常會出現“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現象,好的越來越好,差的越來越差。

  從眾心理和行為的產生,是非常平常的事情,因此並不用覺得難堪或者羞恥。引導自己積極健康的心理和行為才是最重要的。

  對於整體的方面來說,首先,要鼓勵積極向上、健康活潑、開拓進取的群體氛圍。好的氛圍更能使人積極向上,奮發圖強。

  其次,要樹立典型的榜樣人物,重視學生中權威人物和意見領袖的作用。人常說,“人貴言重,人微言輕”。典型的榜樣人物通常是學生中的權威人物和意見領袖。當需要群體對某個問題認同,形成合力,同心協力為目標奮鬥時,可以讓學生骨幹或“意見領袖”先發言表態,這樣個體可能屈從於權威人物或“意見領袖”所代表的群體規範而產生積極從眾行為。

  而對於個人來說,首先,要提高個體認知能力,增強自信心。研究表明,個體認知能力和自信心與從眾行為成反比。從眾傾向明顯的個體往往是由於某一方面的知識比較匱乏,自信心不足以致於盲目從眾。

  其次,在出現不良心理現象時要注意糾正盲目隨從的情況。眾人意見的一致性會增加成員的從眾率。但是如果有人在眾人意見一致的情況下能堅持不同意見,就會減少群體的盲目從眾。在不良心理現象氾濫時,要鼓勵和支援人數可能很少的持不同意見者,以減少不良心理的從眾率。

  再次,控制“自然領袖人物”的影響。在大學這種非正式群體中,有人格魅力的人很容易成為自然領袖人物,而自然領袖人物有很強的號召力,大規模的盲從行為往往離不開他們的鼓動指揮和推波助瀾,需要對他們的行為予以足夠重視,適當的時候要對他們錯誤的行為予以指出和糾正。

  大學生的從眾行為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如果自身存在這種行為,並不用產生難堪或者羞愧的想法,因為這是非常普通的事。但是一味從眾便意味著自己失去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拋卻了一片屬於自己的領地。盲目從眾意味著部分大學生丟失了以個體色彩的思維和行動編織的草帽,在喧譁與騷動中麻木自己,“創新意識“在頭腦中只成了四個機械的漢字,所接受的高等教育也鏽蝕成了斑駁的條條框框,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只成了人生程序中的標誌,卻難以成為昇華人生的動力。大學生,擺脫從眾的盲目色彩,用獨立的思想和明晰的腳印使自己主動融入集體的行列,這樣,你將擁有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

  所以說:在特定的條件下,由於沒有足夠的資訊或者蒐集不到準確的資訊,隨大流是很難避免的。通過模仿他人的行為來選擇策略並無大礙,有時模仿策略還可以有效地避免風險和取得進步。 不顧是非曲直的一概服從多數,隨大流走,則是不可取的,因此要形成正確的行為依據和做法。

  大學社會心理學論文範文二: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

  摘要:大學生人際關係問題是社會心理學的一大研究熱點。良好和諧的人際關係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對大學生的發展和成才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本文從社會心理學的視角透視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存在的問題,尋找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主要心理因素,以及解決方法,有助於當代大學生克服交往障礙、建立良好人際關係。

  關鍵詞:大學生;人際關係;問題型別;心理障礙因素;對策

  所謂人際關係,是指在人與人的交往活動中所發生的直接的、可感的心理關係,它是在社會關係的內部所形成的一種特殊關係。通俗地說,就是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它是社會學的範疇。社會學認為,傳播和溝通對於人類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具有無比深遠的決定性的意義。人類的祖先通過它產生了群體、社會和生產力。換句話說,沒有人的溝通和傳播,即人際關係,就沒有人類的一切。學術思想,技術和科學發明只有相互進行溝通和交流,社會才能進步。所以,交往、交際越來越成為重要的手段和渠道。可以說,每個人都不能脫離社會,都必須在一定的人際關係中生活。人生髮展的各個階段,都是在一定的人際關係中展開的。人生目的和人生理想的形成,人生價值目標的確立和實現,也都是在一定的人際關係的發展中實現的。大學生作為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其人際關係具有獨特的特點。因此,大學生的人際關係問題逐漸成為社會心理學的一大研究熱點。

  一.大學生人際關係問題的型別

  人際關係網路,不僅是個體正常學習,生活的保障,更是自我發展的深層需要。大學生作為已“成年”但還未“成人”的一個特殊群體,人際關係中的主要問題也有特殊性,縱觀國內外有關大學生交際的研究,我們認為可大致分以下幾種。第一類:缺少知心朋友;第二類:與個別人難以相交;第三類:與他人交往平淡;第四類:感到交往有困難;第五類:社交恐懼症;第六類:不想交往。此外,網路技術的興起對人類的溝通的方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全面改變著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由此產生了一種新型的人與人交往方式——網路交往。這種新型的方式對大學生的人際和諧關係也有著重大的影響,過渡沉迷於網路交往的大學生容易患上網路綜合症,從而引發各種心理障礙,導致大學生自我情感的迷失,不喜歡與身邊的人進行交往,不參加集體活動,使得大學生集體與社會歸屬感消失,心理幸福感降低,孤獨感與抑鬱感增加,在現實世界交往中產生人際關係的障礙,對現實的人際關係產生負面影響。

  二.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主要心理障礙因素

  一 人格對人際交往的影響不同的人格對人際交往能夠產生不同的影響 由於具體的生活道路不同,每一個大學生的性格會有不同的特徵,性格不一對人際交往也有一定影響。有的人性情沉靜,可能看不慣鋒芒畢露的人;有的人果斷潑辣,跟優柔寡斷的人可能合不來。這種看不慣和合不來,雖說只是性情不投,可也不能忽視。許多事實說明,一個人能否和不同性格的人相處,不僅會影響他的生活,還會影響他的事業。因此,大學生要學會和不同性格的人相處。誠

  實在人際交往中尤為重要。在人際交往中不奸詐,不虛偽,要用心來和別人交往。知心朋友和牢固的友誼是通過真誠相處才獲得的,要做到誠實,就要表裡如一、襟懷坦白、言行一致。最後,興趣與愛好對人際交往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興趣和愛好對人際交往影響很大。在大學生人際關係網路中的核心人物往往是那些擁有一定特長、興趣愛好廣泛的學生。他們更容易接近別人,獲得友誼。

  二 態度對人際交往的影響

  態度是人們對一定物件較一貫的、較固定的綜合性的心理反應傾向。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態度和藹、真誠、坦蕩會使人有安全感並願意親近之;反之,態度圓滑、狂妄會使人有危機感並疏遠之。在我們學生當中有的在別人面前自以為是,即使有求於人也表現出一副考驗別人的架勢,長此以往,只會引起別人的反感;有的大學生只喜歡聽好話,對批評意見不屑一顧,甚至不滿,這種交往態度令人避之唯恐不及,誰還敢與之接近? 我們大學生們應當意識到善待別人和容納別人,得到的不僅是朋友,還有精神上的愉悅。

  三 情緒對人際交往的影響

  情緒是情感的外在表現形式,在人際交往中非常重要,是一種無聲的交談。交往中若沒有良好的情緒狀態,會直接影響交往質量。例如,有的大學生在取得成績時,沾沾自喜,這往往令其他同學反感而不願與之交往;反之,生活中遇到困難、挫折和不幸,一個人如果憂形於色,人們會認為他過於脆弱,缺乏自立精神,只會給予憐憫與同情,而不會把他作為知交併為其分擔不幸;遇到不公正對待,怒形於色,遷怒別人,人們只會認為其淺薄,缺乏內涵,連憐憫與同情也得不到,只會得到別人的輕蔑。情緒表達沒有分寸也會影響交往,例如,不分場合、物件,情感反應過於強烈,易給人留下輕浮狂妄的不好印象;反之,一個人若對能引起情感共鳴的事無動於衷,反應冷漠,就會讓人覺得冷漠無情,人際交往同樣很難實現。

  四 對自我的認知偏差的影響

  就是沒有擺正自我在人際關係中的正確位置,過低或過高地評價自己,這是不利於交往的。我們大學生中有些是才華出眾、能力頗強或家庭經濟條件很好,於是就狂妄自大、目中無人,過分地看重自己,自恃自己在某一方面比別人強而趾高氣揚;對不如己者則默然視之,或有所貶損,不屑與之交往。表面看來,這是對人際關係的超然態度,實則孤立了自己。還有一些同學則相反,他們在與他人的交往中看不到自己的價值,妄自菲薄,認為自己處處不如人,過低地低估自己,感覺自己什麼都不行,缺乏自信。與人交往時不能充分展示自我,畏畏縮縮,遇事總是小心有餘,雖然,他想以自己的行為來博得他人的同情,但事與願違,一般人不願與這樣沒有主見的人交往。

  三.克服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障礙的對策

  一創造寬鬆的高校校園環境,這是大學生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客觀前提

  要有人與人間良好的關係,必然有人與人間的接觸,這種接觸可以是個人間的交往,也可以是組織內、組織間的交往,這就需要校領導、教師、學生共同努力,組織一些活動,建立一些社團、組織,多讓大學生生活在群休、組織內,多接觸同學,接觸老師,接觸社會,在廣泛的人與人交往實踐中鍛鍊自己,設身處地去體味人與人間的交往。

  二正確的認知,這是大學生自身應該做的

  就是正確地對待自己和對待他人,擺正自己在人際關係中的位置,這是處理好人際關係的重要環節。一般說來,在人際交往中雙方發生了交流障礙,都是因為一方的言行或心理表現與另一方的心理產生了矛盾,發生了心理上的排斥感, 也就是心理上的不相容。所以,大學生在交往中首先應該從自身找原因,平衡自己的心態。首先,應該樹立正確的交往目的。人們的交往目的是多種多樣的,在社會心理學的意義上說,交往就是為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所以大學生應該自覺地調整自己的心理,擴大自己的心理相容度,把接納對方作為交往的目的。其次, 大學生應該自覺地優化自身的個性。良好的個性有利於人與人間的交流。按社會心理學的觀點,在人際關係中10 項最不受歡迎的個性依次是:狡詐、欺騙、自私、殘忍、不誠實、虛偽、做作、欠可靠、欠忠誠、貪婪。除此之外,自我中心感過強、自卑心理過強、過於敏感、狂妄自傲、怪癖孤獨等不良個性也是青年人際關係形成的障礙。大學生應該有意識地去掉這些不良個性,優化自身的個性特徵, 讓人易於接受。再次,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應該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嚴格要求自己,才能夠易於贏得他人的讚賞和尊敬,進而能夠得到他人的信任,獲得交往與友誼。在對待別人的態度上,應該以豁達大度的態度去待人,凡事不應斤斤計較,出現矛盾應主動加以解決,才能夠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三要發揮學校領導及教師的作用

  大學生人際關係如何,關係到大學生的成長,所以高校的領導及教師應把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作為校園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加強對學生的素質教育,發現問題及時解決。設立心理諮詢機構,及時解決大學生中出現的心理問題,力爭使大學生建立一種健康的積極的人際關係。

  綜上所述,在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中,許多因素都對其產生著深刻的影響。為了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質量,讓他們心情舒暢地投入到學習、生活中去,應創造一個寬鬆的交往環境,努力培養他們完善的人格,幫助建立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實現人際關係的良好溝通。

  參考文獻:

  [1] 羅恆. 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中的社會心理學. 貴州.貴陽 ,200612

  [2] 轟振偉.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 西安: 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5

  [3] 何維林, 李哲等. 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對策[J]. 中國健康教育, 20048

  [4] 樂國安. 當前中國人際關係研究[M].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22.

  [5] 樂國安. 社會心理學理論[M]. 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7:79.

從挫折走向成功觀後感
大學社會心理學結課論文範文
相關知識
小學教師心理的論文參考
大學社會心理學論文參考
大學社會心理學結課論文範文
大學社會心理學論文範本
什麼是社會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原則
淺析大學生的社會心理學論文
淺論大學生與社會心理學的論文
淺談社會心理學的應用論文
淺談社會心理學的相關論文
關於社會心理學學術論文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