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社會心理學結課論文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4日

  目前在大學校園裡有開設了一門社會心理學學科,社會心理學是研究人與社會情景互動影響的科學。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大學社會心理學論文,供大家參考。

  大學社會心理學論文範文篇一:《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

  摘要:大學生人際關係問題是社會心理學的一大研究熱點。良好和諧的人際關係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對大學生的發展和成才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本文從社會心理學的視角透視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存在的問題,尋找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主要心理因素,以及解決方法,有助於當代大學生克服交往障礙、建立良好人際關係。

  關鍵詞:大學生;人際關係;問題型別;心理障礙因素;對策

  所謂人際關係,是指在人與人的交往活動中所發生的直接的、可感的心理關係,它是在社會關係的內部所形成的一種特殊關係。通俗地說,就是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它是社會學的範疇。社會學認為,傳播和溝通對於人類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具有無比深遠的決定性的意義。人類的祖先通過它產生了群體、社會和生產力。換句話說,沒有人的溝通和傳播,即人際關係,就沒有人類的一切。學術思想,技術和科學發明只有相互進行溝通和交流,社會才能進步。所以,交往、交際越來越成為重要的手段和渠道。可以說,每個人都不能脫離社會,都必須在一定的人際關係中生活。人生髮展的各個階段,都是在一定的人際關係中展開的。人生目的和人生理想的形成,人生價值目標的確立和實現,也都是在一定的人際關係的發展中實現的。大學生作為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其人際關係具有獨特的特點。因此,大學生的人際關係問題逐漸成為社會心理學的一大研究熱點。

  一.大學生人際關係問題的型別

  人際關係網路,不僅是個體正常學習,生活的保障,更是自我發展的深層需要。大學生作為已“成年”但還未“成人”的一個特殊群體,人際關係中的主要問題也有特殊性,縱觀國內外有關大學生交際的研究,我們認為可大致分以下幾種。第一類:缺少知心朋友;第二類:與個別人難以相交;第三類:與他人交往平淡;第四類:感到交往有困難;第五類:社交恐懼症;第六類:不想交往。此外,網路技術的興起對人類的溝通的方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全面改變著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由此產生了一種新型的人與人交往方式——網路交往。這種新型的方式對大學生的人際和諧關係也有著重大的影響,過渡沉迷於網路交往的大學生容易患上網路綜合症,從而引發各種心理障礙,導致大學生自我情感的迷失,不喜歡與身邊的人進行交往,不參加集體活動,使得大學生集體與社會歸屬感消失,心理幸福感降低,孤獨感與抑鬱感增加,在現實世界交往中產生人際關係的障礙,對現實的人際關係產生負面影響。

  二.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主要心理障礙因素

  一 人格對人際交往的影響不同的人格對人際交往能夠產生不同的影響 由於具體的生活道路不同,每一個大學生的性格會有不同的特徵,性格不一對人際交往也有一定影響。有的人性情沉靜,可能看不慣鋒芒畢露的人;有的人果斷潑辣,跟優柔寡斷的人可能合不來。這種看不慣和合不來,雖說只是性情不投,可也不能忽視。許多事實說明,一個人能否和不同性格的人相處,不僅會影響他的生活,還會影響他的事業。因此,大學生要學會和不同性格的人相處。誠

  實在人際交往中尤為重要。在人際交往中不奸詐,不虛偽,要用心來和別人交往。知心朋友和牢固的友誼是通過真誠相處才獲得的,要做到誠實,就要表裡如一、襟懷坦白、言行一致。最後,興趣與愛好對人際交往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興趣和愛好對人際交往影響很大。在大學生人際關係網路中的核心人物往往是那些擁有一定特長、興趣愛好廣泛的學生。他們更容易接近別人,獲得友誼。

  二 態度對人際交往的影響

  態度是人們對一定物件較一貫的、較固定的綜合性的心理反應傾向。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態度和藹、真誠、坦蕩會使人有安全感並願意親近之;反之,態度圓滑、狂妄會使人有危機感並疏遠之。在我們學生當中有的在別人面前自以為是,即使有求於人也表現出一副考驗別人的架勢,長此以往,只會引起別人的反感;有的大學生只喜歡聽好話,對批評意見不屑一顧,甚至不滿,這種交往態度令人避之唯恐不及,誰還敢與之接近? 我們大學生們應當意識到善待別人和容納別人,得到的不僅是朋友,還有精神上的愉悅。

  三 情緒對人際交往的影響

  情緒是情感的外在表現形式,在人際交往中非常重要,是一種無聲的交談。交往中若沒有良好的情緒狀態,會直接影響交往質量。例如,有的大學生在取得成績時,沾沾自喜,這往往令其他同學反感而不願與之交往;反之,生活中遇到困難、挫折和不幸,一個人如果憂形於色,人們會認為他過於脆弱,缺乏自立精神,只會給予憐憫與同情,而不會把他作為知交併為其分擔不幸;遇到不公正對待,怒形於色,遷怒別人,人們只會認為其淺薄,缺乏內涵,連憐憫與同情也得不到,只會得到別人的輕蔑。情緒表達沒有分寸也會影響交往,例如,不分場合、物件,情感反應過於強烈,易給人留下輕浮狂妄的不好印象;反之,一個人若對能引起情感共鳴的事無動於衷,反應冷漠,就會讓人覺得冷漠無情,人際交往同樣很難實現。

  四 對自我的認知偏差的影響

  就是沒有擺正自我在人際關係中的正確位置,過低或過高地評價自己,這是不利於交往的。我們大學生中有些是才華出眾、能力頗強或家庭經濟條件很好,於是就狂妄自大、目中無人,過分地看重自己,自恃自己在某一方面比別人強而趾高氣揚;對不如己者則默然視之,或有所貶損,不屑與之交往。表面看來,這是對人際關係的超然態度,實則孤立了自己。還有一些同學則相反,他們在與他人的交往中看不到自己的價值,妄自菲薄,認為自己處處不如人,過低地低估自己,感覺自己什麼都不行,缺乏自信。與人交往時不能充分展示自我,畏畏縮縮,遇事總是小心有餘,雖然,他想以自己的行為來博得他人的同情,但事與願違,一般人不願與這樣沒有主見的人交往。

  三.克服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障礙的對策

  一創造寬鬆的高校校園環境,這是大學生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客觀前提

  要有人與人間良好的關係,必然有人與人間的接觸,這種接觸可以是個人間的交往,也可以是組織內、組織間的交往,這就需要校領導、教師、學生共同努力,組織一些活動,建立一些社團、組織,多讓大學生生活在群休、組織內,多接觸同學,接觸老師,接觸社會,在廣泛的人與人交往實踐中鍛鍊自己,設身處地去體味人與人間的交往。

  二正確的認知,這是大學生自身應該做的

  就是正確地對待自己和對待他人,擺正自己在人際關係中的位置,這是處理好人際關係的重要環節。一般說來,在人際交往中雙方發生了交流障礙,都是因為一方的言行或心理表現與另一方的心理產生了矛盾,發生了心理上的排斥感, 也就是心理上的不相容。所以,大學生在交往中首先應該從自身找原因,平衡自己的心態。首先,應該樹立正確的交往目的。人們的交往目的是多種多樣的,在社會心理學的意義上說,交往就是為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所以大學生應該自覺地調整自己的心理,擴大自己的心理相容度,把接納對方作為交往的目的。其次, 大學生應該自覺地優化自身的個性。良好的個性有利於人與人間的交流。按社會心理學的觀點,在人際關係中10 項最不受歡迎的個性依次是:狡詐、欺騙、自私、殘忍、不誠實、虛偽、做作、欠可靠、欠忠誠、貪婪。除此之外,自我中心感過強、自卑心理過強、過於敏感、狂妄自傲、怪癖孤獨等不良個性也是青年人際關係形成的障礙。大學生應該有意識地去掉這些不良個性,優化自身的個性特徵, 讓人易於接受。再次,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應該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嚴格要求自己,才能夠易於贏得他人的讚賞和尊敬,進而能夠得到他人的信任,獲得交往與友誼。在對待別人的態度上,應該以豁達大度的態度去待人,凡事不應斤斤計較,出現矛盾應主動加以解決,才能夠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三要發揮學校領導及教師的作用

  大學生人際關係如何,關係到大學生的成長,所以高校的領導及教師應把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作為校園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加強對學生的素質教育,發現問題及時解決。設立心理諮詢機構,及時解決大學生中出現的心理問題,力爭使大學生建立一種健康的積極的人際關係。

  綜上所述,在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中,許多因素都對其產生著深刻的影響。為了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質量,讓他們心情舒暢地投入到學習、生活中去,應創造一個寬鬆的交往環境,努力培養他們完善的人格,幫助建立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實現人際關係的良好溝通。

  參考文獻:

  [1] 羅恆. 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中的社會心理學. 貴州.貴陽 ,200612

  [2] 轟振偉.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 西安: 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5

  [3] 何維林, 李哲等. 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對策[J]. 中國健康教育, 20048

  [4] 樂國安. 當前中國人際關係研究[M].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22.

  [5] 樂國安. 社會心理學理論[M]. 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7:79.

  大學社會心理學論文範文篇二:《淺談網路人際關係》

  內容摘要:網路人際關係和我們大學生生活息息相關。本文從利弊兩方面簡要分析了網路關係對我們的影響,並且做出了應對結論。我們應該利用網路為我所用,同時關注現實人際關係,從而有更好的發展。

  關 鍵 詞:網路 人際關係 大學生 交往

  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網際網路作為一種學習、工作、生活模式已經深深植入到我們的社會生活中,與我們的衣食住行、日常起居息息相關。人們之間的人際交往現在不單單只是傳統的面對面的人際交往,還產生了一種新型的人際關係——網路人際關係。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很多都是90後,從小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長大,對網路也是再熟悉不過了。本文中,筆者將以一個大學生的視角,結合自身感受談談新時代網路人際關係以及對我們大學生的影響。

  總是會發現這樣一個畫面:上完課回到宿舍,寢室裡的舍友們開啟電腦第一件事就是上人人網,掛QQ。看看有沒有人給自己留言,看看昨天晚上聊過的人今天還在不在。這種行為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固定的動作,即使是回宿舍有事做,即使是一會要上床打盹,我們也往往開著電腦掛著QQ,掛著人人。究其原因,我認為是這樣的一種心理慫恿著我們這樣做:我線上,我在網上,我能隨時與人交流,別人能隨時聯絡到我。有位當代作家這樣評價我們,他說我們這代人,最大的特點就是:早上起不來床,晚上下不了線。這已經不單單是剛接觸網際網路、剛申請了QQ、剛註冊了人人的那種新鮮感,也不單單是時不時地把照片“晒一下”、時不時地寫篇博文、日誌“吐個槽”的那種網路達人時尚耍酷了,這代表著一種文化,一種人與人交往的模式。

  這就是網路人際關係。

  處在網路人際關係中的我們,最大感受就是隻要有網,哪怕是一部手機,就能與人交流。“3G”、“WIFI”、“微博”、“人肉”一度成為年度熱詞。我們像被無線的東西給連了起來,也不管你自願不自願,沒有選擇,你已經“入了網”。自然而然地,這種新型的人際關係對我們的學習生活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以下我就選擇幾個方面簡單敘述:

  一、網路交往避免了直接接觸式的交往障礙,比較自由隨意

  網路作為一個虛擬世界,交往雙方進行交流時就完全不考慮雙方的身體外貌特徵、社會地位、性格層次甚至是性格層次上的東西,是在一個寬鬆自由的環境下進行交往。那麼,現實生活中比較內向的或者因為種種原因沒有機會的群體在網上就有自己交流的機會。社會經驗較少的大學生在直面交往中有著天然的不足,這使他們往往無法與不同於他們的群體自如交往,而他們的網路交往正好彌補了這一缺陷。並且,交流雙方往往會應用網上比較流行的模式、語言,比較公平自由。我們大學生在網上和好友、陌生人進行交流,往往喜歡運用各種網路流行語言,在輕鬆愉快自由的氣氛下,隨意地和電腦的另一端的生人進行交流,避免了正面交往時候的顧慮、衝突問題。

  但是,這樣的交流模式也帶來很多問題。很多人因此沉迷於這種隨意甚至放肆的交流方式,喜歡在網上和人交流,而躲避現實生活中與人的交往,或者說他們在生活中與人交往顯得更為拘謹不順暢。比如,甲和乙是某社交網上的好友,有什麼問題就互相交流,但是私下裡兩人的溝通很少也很難。甚至甲乙兩人在路上碰見也不會打招呼。

  二、網路是開放的世界,網民以匿名身份互相交往,具有隱蔽性

  前面已經表述過,網路作為一個虛擬的社群,很多情況下雙方可能並不認識,網民都有自己的網名,這樣就完全或者很少暴露自己的真實身份。在網上,BBS、網路線上通訊、電子郵件、部落格群、跨地域性的內部網路、電子購物等等虛擬社群中,都以一定的規則指導網民進行交往。交往雙方都會遵循這樣的原則,在溝通過程中自取所需,取得自己需要的資源,並且可以掩蓋自己很多的固有缺陷。最簡單的例子,和淘寶上的店家做生意,只要選好了商品,有問題可以登入旺旺諮詢下網店老闆,之後付款、快遞送達,方便快捷。這些都遵循一定的規則程式,你不必考慮對方是男是女,也不必考慮自己身份會暴露。

  然而,最近很多紅遍網路的“門”事件也揭示出很多弊端。一旦這種匿名、不暴露身份的交往規則被違反或者不存在了,那麼會直接產生很多社會問題。有時候隱蔽是必要的,因為這個涉及網路公民的個人隱私,涉及交往雙方甚至家庭的私生活。如果有人把這層紙捅破了,那麼直接侵害相關網民的個人利益。另外,也有很多人利用網路匿名性的特點,在BBS、部落格、貼吧上面公開說髒話、甚至對一些社會問題、政治問題大放厥詞,完全不夠後果。這樣的做法實在不堪入目。

  三、網路使得交往更加便捷,網路關係並不穩定長久

  眾所周知,網路上的交流,比如對一個熱門帖子的回覆,往往都是由相同愛好的人完成。網路交往雙方在一開始就是興趣相仿或者建立在某種前提之上,雙方會交往是因為這個,之後這種交往關係的保持可能還是因為這點,所以網路關係可能並不長久穩定。進入大學以來,我們都利用飛信這個平臺進行一些通知的宣傳,相當方便。但是如果沒有這種需要快速將資訊反應給很多人的需求,“飛信”這類新興產物將沒有市場可言。我的飛信好友上面大部分都只是出於工作學習需要而加的好友,私下裡沒有什麼接觸,更不會保持一種長期的關係 有的時候,正是這種“一拍即合”的關係促成了很多人對網路交往的不信任、不理解甚至恐懼感。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對網路交往關係都有一種懷疑、不屑的態度,他們認為這樣的關係不可靠。很多網戀的結果都是不歡而散,雙方不能給出現實的承諾。所以,更多的人在網路交往時會採取一種將信將疑的態度,並不會充分信任對方。比如說,一位大學生喜歡玩某個大型網路遊戲,在網上結識了另一位同樣喜歡這個遊戲的網友,兩人一同做遊戲中的任務,但是如果涉及雙方利益上的事情,雙方往往不會信任對方,都以自我為中心,滿足自己的需求。我們也不得不提高警惕,生怕哪一天自己在網上結識的好友“背叛”了自己。那麼當你發現他一走了之頭像變成灰白色的時候也不會太過在意。其實,這樣的做法往往會拉長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人際關係變得不太“真誠”。

  四、網路時代大學生人際關係的缺失

  網路在一定程度上的確促進了大學生人際關係的發展,為大學生的交流創造了便利的條件。但虛擬世界的交流畢竟不能代替現實中的人際交往,網路的發展同時也造成了一系列大學生人際關係的缺失。

  大學生在入學後,與家庭的聯絡會有所減弱。網路普及後,許多大學生過分沉溺於網路交往,造成熱衷於各種“網事”,對近距離的關係反而疏遠了的情況。特別是家庭的關愛對他們來說更成為一種束縛和負擔。許多大學生寧願在網咖不分晝夜地上網,也不願意回家探望父母。還有些人除了要生活費外,和父母無話可說。親情是人最基本的感情聯絡,也是人最基本的人際關係,它需要的是現實生活中的維繫。網路的介入可能導致親情的疏離。

  一些沉迷於網上交際的大學生,往往因為疏於現實交往,將所有心事都交給了網友,缺乏現實交往的動機,導致其現實人際交往的勇氣與能力沒有得到應有的鍛鍊與培養。他們在網上可以與網友甚至陌生網民侃侃而談,而在網下現實交際中卻不善言辭。網上交友雖然有它的優勢,但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危險性。網路的虛擬性使你無法確定一個人言語的真偽,因此,當網上交友發展到網下時,就會有種種狀況發生。因網際網路而受騙、受害的大學生也有很多。同時,網路的虛擬性也危害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網路中的人大多數是懷疑一切的。這就使人際交往缺乏了真誠的基礎,導致友情的冷漠。

  那麼面對有些複雜的網路人際關係,我們大學生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我認為還是要樹立起一種待人的原則,不要隨意附和網路上的模式、觀點。 我們可以真誠對待網路上遇到的每一個人,但同時也保持著一種機智、防範。因為畢竟網路道德原則體系、行為規範體系長期缺失,我們不知道我們面對著怎麼樣的人,出於自我保護就要有一種防範的意識。另外,碰到網路上很多“圍觀”事件我們不要從眾,盲目地跟隨網民群體們。我們要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有自己的行為習慣,養成自己的個性特徵。

  其次,我認為就是加強自律,豐富自己的課餘生活,不要沉迷、依賴網路,培養自己現實的溝通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

  網路人際關係畢竟是虛擬的。哪怕你在FACEBOOK或者人人上有成千上萬的網友,在平時生活中連一個說話的人也沒有,那對自己也是沒有益處。走上社會後,我們大學生尤其要培養自己溝通交往的能力,關注現實世界,注重自我實際能力的提高。網路在很多時候只是一種工具,一種科技手段,我們要很好地應用它駕馭它,而不是被它控制、牽制甚至洗腦。因此我們有必要來嚴格約束自己:一是樹立正確的網路交往觀,培養健康的人際交往觀;二是培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精神;三是鍛鍊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以現實人際交往為主,網路人際交往為輔,拓展人際交往範圍。

  最後我認為要重視自己的身心健康,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推動社會交往的多元化。社會在不斷進步,網路人際關係的產生並不會替代我們現實生活中真正的人際關係。我們作為新一代大學生要努力推動社會交往的多元化,把握好科技這把雙刃劍。

  大學社會心理學論文範文篇三:《高校社會心理學課程內容體系改革》

  【摘要】目前我國高校社會心理學課程內容體系存在著一些問題,應以理論本土化、適應社會需要、實驗獨立設課為主要方向而展開改革,最終實現提高學生人文素質和實踐能力的目標。

  【關鍵詞】社會心理學 課程內容體系 改革

  社會心理學是現代心理科學的基礎性分支學科之一,它在心理學知識體系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社會心理學課程關注人與社會的關係,其核心議題是個體如何受到他們現實的、想象的與隱含的存在所影響,內容涉及自我、人際關係、群體與社會等層面,思考人作為社會存在的行動與思維規律,其不但對於素質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對於培養合格公民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目前國內一些高校已經將社會心理學列為通識課程。然而,我國高校社會心理學課程在內容體系上仍存在著一些問題,對此,應以理論本土化、適應社會需要、實驗獨立設課為主要方向而展開改革,最終實現提高學生人文素質和實踐能力的目標。

  一、當前社會心理學課程內容體系的不足

  一教學內容較為陳舊、落後,未能及時反映國際主流研究的新內容

  僅就美國而言,專業社會心理學期刊就有20多種,此外能夠發表相關研究成果的期刊數以百計。以美國的《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報》JPSP為例,從1965年至2000年期間就有7277篇論文發表。而我國高校的社會心理學課程內容體系依然以20世紀70年代以前的美國經典研究成果為主要教學內容,嚴重落後於國際主流社會心理學研究水平,能夠反映的20年80年代以來的新內容很少,更遑論最新研究進展。如“微觀理論”是二戰後社會心理學理論發展的新趨勢,目前已經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理論成果,但是,能夠在現有教材中所反映出來的依然只有“挫折―侵犯理論”、“期望理論”、“激勵雙因素理論”等較少內容。

  二屬於中國人自己的理論研究成果較少

  自1978年學科恢復以來,中國人已經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理論研究成果。但是,由於學術自信等方面的原因,敢於把這些研究成果編入教科書的極少。目前除“自我價值定向理論”等極少數理論外,幾乎都未進入課程教學內容體系之中,這種情況並不利於學生樹立學習自信與熱情。

  三課程內容體系教學重心失當

  當前社會心理學課程內容體系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對於理論建構過程的探討,也沒有分析西方社會心理學理論對於描述、解釋中國人社會心理與社會行為的適用性問題。西方社會心理學自形成期以來,積累了日益繁蕪的知識成果,單單描述這些成果就已經需要大量篇章才能完成。因此,現有的教學內容體系往往沒有辦法細緻探討理論的建構過程。而且更大問題是,當西方的社會心理學理論知識在被引述的時候,通常是作為全人類自然包括中國人行為的共性而得以尊崇,而文化心理學指出:文化與情境對於人類的心理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即使在美國,社會心理學理論的外在效度也經常受到質疑,它甚至被稱為“美國白人大學二年級學生的心理學”,而在遙遠的中國課堂上,很多結論卻作為關於人類行為的“真理”來傳輸給學習者。

  四由於課程內容體系過於繁雜,經常無法按時完成教學計劃

  目前最為暢銷的國內教科書通常包括16至18個章節,而且隨著版次的增加教材也越來越厚,動輒四五十萬字甚至70多萬字,而社會心理學的授課時數通常為54課時,即使教師對某些教材內容點到為止,也很有可能無法完成全部章節的講授。

  五缺乏統一的學科範式與貫穿整個學科的學科主線

  社會心理學學科體系鬆散,與普通心理學課程相比,其知識成果遠不成系統,社會學取向與心理學取向之爭使得有些章節具體而微觀,有的章節抽象而又巨集觀。學生們經常反映缺乏學習主線、對內容記憶的難度較高等問題。國外教材通過劃分研究層次並在每一層次內以問題為主導的方式來解決這一問題,而國內尚未廣泛接受這種方法,對於課堂內容體系的編排仍處於緩慢的探索階段。

  二、改革目標與預期效果

  社會心理學課程內容體系改革要服務於高校素質教育的整體目標。課堂教學是大學生接受科學教育的最普遍形式,是素質教育的關鍵環節,社會心理學專業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隨著授課經驗的豐富與積累,可以有針對性地思考課程內容體系改革的問題,其改革目標與預期效果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一是提高大學生的認知能力。在應試教育模式下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往往“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其對自身、對生活、對社會的認知能力往往有一定侷限,社會心理學課程內容改革應有助於提高他們的整體認識能力。

  二是提高大學生的研究能力。社會心理學的學科體系尚有許多空白點,有許多領域可供學生加以探索,社會心理學課程內容體系改革不能以全面包容已有知識為目標,而是要引導、鼓勵學生去探索,並在不斷的探索與發現中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三是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大學生如何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需要是當前高校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社會心理學課程內容體系改革也應面對這一重要課題,從自己的專業特色出發,讓學生更加了解人作為社會生物的獨特屬性、人與社會的關係以及人應該如何適應與改造社會等問題。

  三、改革思路

  一以適應社會實踐需要為導向改革社會心理學課程內容體系

  高校社會心理學課程內容體系改革應服務於素質教育的總體目標,而素質教育最終要培養出適應社會實踐需要的專業人才。心理學專業的人才培養往往是“寬口徑”的,所謂的“適應社會實踐需要”往往有著多重內涵。

  首先,要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和研究能力。要使學生通過學習社會心理學課程更加了解自身、瞭解他人、瞭解社會,能夠妥善處理自身與他人、社會的關係,並在需要的時候能夠設計出既有科學價值又具有可行性的研究方案。

  其次,要有助於學生社會能力的形成。社會能力是個體對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與其他社會成員之間進行交往和協調的能力,調整、控制和改變社會成員之間關係的能力,以及從事各種社會活動的能力的總和,包括社會適應能力、社會交際能力、社會組織能力等方面。社會心理學課程體系改革應以培養學生的社會能力為導向,以培養能夠適應社會實踐需要的人才為最終目標。

  二走本土化之路

  社會心理學課程內容體系的改革必須要根植於對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實踐的詳細考查基礎上。人類具有相同的生物學屬性,這是其社會心理與行為存在共性的自然基礎,但是,由於受到不同歷史文化與社會情境的影響,中國人必然有不同於歐美人獨特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模式。如果不加鑑別地將西方社會心理學理論知識作為解釋中國人行為的普 遍真理的話,那麼,必然會導致濫用與誤用的情況發生。

  社會心理學課程內容體系應當以西方學者所提出的普遍性問題作為授課框架,在具體內容上重視其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研究思路,但對其研究成果的適用範圍必須保持足夠的警惕。即使它可能很好地解釋中國人某些日常生活現象如“基本歸因錯誤”,存疑的態度和提出驗證的設計方案還是必不可少的。

  走本土化道路不是要求學者另外提出一套完全本土的概念,然後據此設計出不同於國際主流的“純中國化的社會心理學”。而是在國際主流社會心理學的基本命題下,探討與發現中國人的社會心理與行為與外國人相比具有哪些共性特徵和獨特之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髮現、積累、提煉日常生活中各種相關的規律現象,最好是在未講解相關理論之前就讓他們首先提出自己的解釋理論或假設,然後通過課程內容學習來對比自己的解釋與經典解釋之間的異同,鼓勵學生在課後進一步探索、驗證課堂學習內容,讓學生去觀察其有效性和適用範圍。這一過程有助於學習者進一步發現已有理論的空白點,發現有價值的社會心理學議題。

  三進行社會心理學實驗獨立設課的嘗試

  為了達到學以致用的目標,可以探索社會心理學實驗獨立設課的可行性。當前社會心理學課程內容體系中對實驗過程有所忽視,而實驗法等實證方法的引入卻是奠定本學科科學地位、促進其高速發展的基礎。社會心理學理論具有反身性,它不獨立於社會心理與社會行為之外,它們的傳播會導致相關心理與行為發生變化,因此,理論知識不是永遠有效與全世界通用的,理論知識的獲得思路與方法才更加重要。社會心理學課程內容體系應由知識的介紹轉向知識的獲得。

  實驗獨立設課的益處在於:一是實驗課的安排更加靈活。需要時可以在相關課程之後,隨即讓學生們進行驗證性實驗;也可以安排在相關課程講授之前,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後再對比經典實驗過程來提高自己的實驗設計能力。二是社會心理學實驗獨立設課不需要太多的學時,關鍵在於啟發性。只要讓學生掌握社會心理學實驗的基本思路與方法即可,如此可以有效地補充基礎心理學實驗。在獨立的實驗課時中,驗證性實驗與自主設計實驗可各佔一半。


大學社會心理學論文參考
大學趣味心理學論文
相關知識
大學社會心理學結課論文範文
大學社會心理學論文參考
大學社會心理學論文範本
什麼是社會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原則
淺析大學生的社會心理學論文
淺論大學生與社會心理學的論文
淺談社會心理學的應用論文
淺談社會心理學的相關論文
上社會心理學課程心得
學習社會心理學心得體會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