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如何在地理複習課中進行課堂提問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10日
【論文摘要】課堂提問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種教學藝術。在現今動態生成型的課堂中,我們要不斷優化課堂提問的方法、過程、內容、角度和表達,充分發揮提問的有效性。
【論文關鍵詞】提問;創新;興趣;適中;優化;有效
如何有效地優化課堂提問,在當今以學生為主、培養創造性思維的新課程改革中顯得尤為重要和突出。提問是一種啟發式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好的提問,不僅能啟發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語言表達能力。複習課不同於新授課,內容多、時間緊,很多教師害怕提問耽誤時間,往往少用或不用課堂提問。其實,在複習課中大膽引入課堂提問,往往事半功倍。既鞏固了複習效果,又提高了複習效率。在地理複習課中提問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 提問要有創新性
好奇心人皆有之,強烈的好奇心會增強人們對外界資訊的敏感性,激發思維。新課程下的地理教學要求教師要有創新意識,這在地理複習課中尤為重要。舊知識本身對學生來說已失去神祕色彩,相應的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因此,複習課的課堂提問要求新穎別緻,力求有所創新,要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提問內容時多用些心思,要擺脫平時授課的思維定式,從多角度、多方面設計問題,讓學生耳目一新,變機械、枯燥的知識傳授為愉悅、歡快的知識共享,讓學生在“體驗”中掌握知識,從而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1 提問角度要創新
在學生對知識大體瞭解的基礎上,再用“羅列式”的複習提問未免顯得有些呆板、枯燥。如果教師選擇一個較好的切入點來提問,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複習中國地理《遼闊的疆域》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你能用課本中出現的數字來歸納一下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嗎?問題一丟擲,學生們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積極地討論起來:從我國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領土,居世界第3位,到我國有14個陸上鄰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從我國東部的4大沿海(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到我國領海及內水面積37萬平方千米,管轄的海域面積約為300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海洋大國之一;從我國南北距離約5500千米、東西距離約5000千米,到我國有20000千米的陸上國界線、18000千米的大陸海岸線;從我國最南端約在4°N的曾母暗沙、最北端約在53°N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南北跨約50個緯度,到最東端約在135°E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最西端約在73°E新疆的帕米爾高原,東西跨5個時區;從我國的2大島(臺灣島、海南島)、3大半島(遼東半島、山東半島、雷州半島)、2大群島(舟山群島和南海諸島)到我國面積在500平方千米以上的島嶼有6500多個,是一個多島嶼的國家;從我國的2個內海(渤海和瓊州海峽),到我國的2個海峽(瓊州海峽和臺灣海峽)……通過列舉這些數字,學生饒有興趣地把本節課的大部分知識掌握下來了。複習課上得輕鬆圓滿。
1.2 提問內容要創新
提問的內容新穎別緻,這樣就能激起學生的積極思考,踴躍發言,創造出一種新鮮的能激發學生求知慾望的情境,使學生原有知識經驗和接受的資訊相互衝突而產生心理失衡,從而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火花得到迸發。
複習課不是簡單的知識再現,而是對知識的理順、歸納和總結。因此,一個好的提問最好能包容幾個相關的知識點,能體現出一定的綜合性。而且要有一定的梯度和難度。這樣才能調動大多數學生積極思維,推動師生互動。
例如,複習完我國的《四大區域的劃分》後,我國四大區域劃分的依據、內容和各分割槽的特徵部分比較簡單,可以讓那些成績一般的同學來回答,而對於《四大分割槽》的界限和主導因素則可以讓那些成績較好的同學來回答。
再如,複習完七年級下冊印度、俄羅斯兩個大國後,為檢查一下複習效果,設計了以下兩個問題。
(1)分析二者的地理位置(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有什麼不同。
(2)分析二者的工業區及其分佈有什麼不同。
第一個問題比較簡單,大部分學生都能分析出,從緯度位置上看,二者的差異很大:俄羅斯的緯度偏高,氣候嚴寒,而印度的緯度偏低,氣溫較高;從海陸位置上看,二者又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海陸兼備的國家。
第二個問題比較難,教師可以根據課堂反饋情況作進一步的引導:二者的工業區是否都在沿海?工業區組成部分有什麼差異?二者輕重工業的比例有什麼不同?這種工業分佈的形成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等等。通過對比分析,學生認識到俄羅斯的四大工業基地大多分佈在內地,重工業佔據主導地位,而印度的三大工業區大多分佈在沿海,以輕工業為主。同時二者的工業又都不同程度受到了資源分佈的限制。通過回答問題,學生對印度和俄羅斯的自然和人文狀況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識。複習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3)提問方式要創新
複習課的提問要不拘一格,可以個別提問,也可以集體提問;可以分組選代表提問,也可以代表間相互提問;可以口頭提問,也可以書面提問。口頭提問還包括教師教學中的隨機即興提問。書面提問一般事先把問題寫在小黑板上或紙上,或打印發給學生,有條件的可以用多媒體課件來展示。總之,提問方式應多種多樣。但需要注意的是,為了提高複習效率,同一個問題最好不要提問兩人次以上。
2. 提問要難易適中,因人而異
面向全體學生是新課改的基本要求,要實現這一基本要求,就要做到因人而異,所提問題要難易適中,以中等水平學生的接收能力為主,適當兼顧優差生,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思考,通過問答問題有所收穫。
複習到《日本》這一節內容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日本是一個多火山和地震的國家,誰能給大家解釋一下其中的原因?這一問題其實並不太難,大多數同學都舉了手,我提問了一箇中等生,他的問答很簡潔:日本處在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地殼活動頻繁,所以多火山和地震。回答比較準確,也點中了問題的要害,我給予了積極評價。問題到此似乎已經解決。但我又想到,一些同學也可能會想進一步瞭解其中原因:為什麼這裡的地殼活動頻繁呢?這個問題本身難度較大,為了照顧大多數學生,我把這個問題丟擲來,並給予了提示:仔細看課本,注意兩大板塊的運動方向。同學們思考一會兒後就給出瞭解釋:日本處於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交界處,兩大板塊相向運動,板塊邊緣相互碰撞引發地震。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對日本多火山地震原因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時對板塊運動學說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3. 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是需要時間來思考問題的,沉默對於學生而言至關重要。
教師提出問題後,不要急於要學生回答,可以先沉默一段時間(根據問題的難易度而定),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一般來說,在這段時間,學生精力最集中、思維最活躍,記憶效率也是最高的。短暫的沉默,一方面鍛鍊了學生思維,另一方面也有利於學生快速記憶所學知識,加深知識鞏固。特別是複習課,一節課下來,需要記憶的知識點很多,這一短暫的沉默恰好給學生提供了記憶的黃金儲備時段。同時給學生整理思路、組織語言提供了最佳契機。幾年來課堂實踐表明,給學生的思考時間不充分,學生往往答非所問,語無倫次,即使能夠回答的出,也往往詞不達意,很難做到準確完善。相反,若能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學生往往回答的比較準確,留下的印象深刻,記憶也牢靠。當然,給學生的思考時間也不能太長,一般來說,以不超過二分鐘為宜。?
4. 創設提問的情境,留給學生創新的時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愛因斯坦也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際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個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比如,針對“怎樣記住一些地形地貌”這一問題,就可以創設這樣的情境:可以把陝西省想象成一把藥匙;把青海省想象成一隻小兔;把山西省想象成四邊形;把長江干流想象成不規則的“W”;把黃河干流看作巨大的“幾”字等等。通過這樣的創新想象,學生對地形、地貌的記憶將會更加深刻。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該給學生創設問題情境,應鼓勵學生大膽地去提出和思考問題,哪怕是一個錯誤的問題也強於沒有問題。因為,提出一個錯誤問題,至少可以引起爭議,澄清事實、辨明是非,給自己和別人以警示。因此,教師應積極地鼓勵學生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去提問,鼓勵學生去求異、去挑戰權威,給他們創造一個寬鬆自由的學習空間,產生一種創新的意識。?
5. 要適時、適當地提供幫助
學生對問題的回答有難度時,教師要適當給予幫助。如重述或解釋問題本身,或提示關鍵詞等。(教師不宜過多的提示幫助,否則會造成學生心理依賴)新課改提倡啟發式教學,出現啟而未發的狀況時,教師應適時適當提供幫助,若提供幫助後學生依然不能回答,此時就應更換問題或有意識的指名讓其它學生回答。不能長時間保持沉默,僵持太久,那樣會白白浪費時間,影響教學進度。如講到上海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上海寶山既不產煤也不出鐵礦,為什麼還要在這裡建一個全國最大最先進的現代化鋼鐵工業基地呢?經過討論後,學生大多能分析出上海技術力量雄厚、交通便利的優勢。還有沒有別的什麼原因呢?我進一步提問。這時多數同學或竊竅私語或保持沉默。我適時點撥,大家想一想,我們以前講過上海還是我國的一個大城市,從這一點上思考一下。我剛說完,就有很多同學不約而同舉起了手,學生很順利地分析出上海工業多,對鋼材的需求量大,市場廣闊的優勢,問題得到圓滿解決。?
6. 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
課堂提問的目的是在於調動全體學生積極思維活動,要使全體學生都積極準備回答教師
所提出的問題,不應置大多數學生而不顧,而形成一對一的回答場面,或只向少數幾位學生髮問。不要先提名後提問,也不要按一定次序輪流發問,教師提問的機會要平均分配給每一個學生,即使提問個別學生,最好是先提問後提名,好讓全體學生共同思考,這樣帶來的效果就不同。
地理複習課中的提問,還應做到講究目的性和啟發性。預先設計的問題要有明確目標:或為引入新課,或為教學前後聯絡,或為突破教學難點,或為引起學生爭論,或為總結歸納等等。 此外,教師恰到好處的提問,不僅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還能促使知識內化。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的如何,取決於教師引導啟發作用發揮的程度,因此課堂提問必須具備啟發性。
教學實踐表明,複習課不是不要課堂提問,而應該加強課堂提問。課堂提問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種教學藝術。在現今動態生成型的課堂中,我們要不斷優化課堂提問的方法、過程、內容、角度和表達,充分發揮提問的有效性。只要在問題設計和提問技巧上多加鑽研,大膽突破,複習課一樣可以上得興趣昂然,複習效率也能大大提高。
初中地理論文
淺談現代教育意義上的優秀班主任
【論文關鍵詞】提問;創新;興趣;適中;優化;有效
如何有效地優化課堂提問,在當今以學生為主、培養創造性思維的新課程改革中顯得尤為重要和突出。提問是一種啟發式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好的提問,不僅能啟發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語言表達能力。複習課不同於新授課,內容多、時間緊,很多教師害怕提問耽誤時間,往往少用或不用課堂提問。其實,在複習課中大膽引入課堂提問,往往事半功倍。既鞏固了複習效果,又提高了複習效率。在地理複習課中提問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 提問要有創新性
好奇心人皆有之,強烈的好奇心會增強人們對外界資訊的敏感性,激發思維。新課程下的地理教學要求教師要有創新意識,這在地理複習課中尤為重要。舊知識本身對學生來說已失去神祕色彩,相應的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因此,複習課的課堂提問要求新穎別緻,力求有所創新,要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提問內容時多用些心思,要擺脫平時授課的思維定式,從多角度、多方面設計問題,讓學生耳目一新,變機械、枯燥的知識傳授為愉悅、歡快的知識共享,讓學生在“體驗”中掌握知識,從而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學生對知識大體瞭解的基礎上,再用“羅列式”的複習提問未免顯得有些呆板、枯燥。如果教師選擇一個較好的切入點來提問,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複習中國地理《遼闊的疆域》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你能用課本中出現的數字來歸納一下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嗎?問題一丟擲,學生們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積極地討論起來:從我國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領土,居世界第3位,到我國有14個陸上鄰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從我國東部的4大沿海(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到我國領海及內水面積37萬平方千米,管轄的海域面積約為300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海洋大國之一;從我國南北距離約5500千米、東西距離約5000千米,到我國有20000千米的陸上國界線、18000千米的大陸海岸線;從我國最南端約在4°N的曾母暗沙、最北端約在53°N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南北跨約50個緯度,到最東端約在135°E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最西端約在73°E新疆的帕米爾高原,東西跨5個時區;從我國的2大島(臺灣島、海南島)、3大半島(遼東半島、山東半島、雷州半島)、2大群島(舟山群島和南海諸島)到我國面積在500平方千米以上的島嶼有6500多個,是一個多島嶼的國家;從我國的2個內海(渤海和瓊州海峽),到我國的2個海峽(瓊州海峽和臺灣海峽)……通過列舉這些數字,學生饒有興趣地把本節課的大部分知識掌握下來了。複習課上得輕鬆圓滿。
1.2 提問內容要創新
提問的內容新穎別緻,這樣就能激起學生的積極思考,踴躍發言,創造出一種新鮮的能激發學生求知慾望的情境,使學生原有知識經驗和接受的資訊相互衝突而產生心理失衡,從而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火花得到迸發。
複習課不是簡單的知識再現,而是對知識的理順、歸納和總結。因此,一個好的提問最好能包容幾個相關的知識點,能體現出一定的綜合性。而且要有一定的梯度和難度。這樣才能調動大多數學生積極思維,推動師生互動。
例如,複習完我國的《四大區域的劃分》後,我國四大區域劃分的依據、內容和各分割槽的特徵部分比較簡單,可以讓那些成績一般的同學來回答,而對於《四大分割槽》的界限和主導因素則可以讓那些成績較好的同學來回答。
再如,複習完七年級下冊印度、俄羅斯兩個大國後,為檢查一下複習效果,設計了以下兩個問題。
(1)分析二者的地理位置(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有什麼不同。
(2)分析二者的工業區及其分佈有什麼不同。
第一個問題比較簡單,大部分學生都能分析出,從緯度位置上看,二者的差異很大:俄羅斯的緯度偏高,氣候嚴寒,而印度的緯度偏低,氣溫較高;從海陸位置上看,二者又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海陸兼備的國家。
第二個問題比較難,教師可以根據課堂反饋情況作進一步的引導:二者的工業區是否都在沿海?工業區組成部分有什麼差異?二者輕重工業的比例有什麼不同?這種工業分佈的形成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等等。通過對比分析,學生認識到俄羅斯的四大工業基地大多分佈在內地,重工業佔據主導地位,而印度的三大工業區大多分佈在沿海,以輕工業為主。同時二者的工業又都不同程度受到了資源分佈的限制。通過回答問題,學生對印度和俄羅斯的自然和人文狀況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識。複習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3)提問方式要創新
複習課的提問要不拘一格,可以個別提問,也可以集體提問;可以分組選代表提問,也可以代表間相互提問;可以口頭提問,也可以書面提問。口頭提問還包括教師教學中的隨機即興提問。書面提問一般事先把問題寫在小黑板上或紙上,或打印發給學生,有條件的可以用多媒體課件來展示。總之,提問方式應多種多樣。但需要注意的是,為了提高複習效率,同一個問題最好不要提問兩人次以上。
2. 提問要難易適中,因人而異
面向全體學生是新課改的基本要求,要實現這一基本要求,就要做到因人而異,所提問題要難易適中,以中等水平學生的接收能力為主,適當兼顧優差生,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思考,通過問答問題有所收穫。
複習到《日本》這一節內容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日本是一個多火山和地震的國家,誰能給大家解釋一下其中的原因?這一問題其實並不太難,大多數同學都舉了手,我提問了一箇中等生,他的問答很簡潔:日本處在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地殼活動頻繁,所以多火山和地震。回答比較準確,也點中了問題的要害,我給予了積極評價。問題到此似乎已經解決。但我又想到,一些同學也可能會想進一步瞭解其中原因:為什麼這裡的地殼活動頻繁呢?這個問題本身難度較大,為了照顧大多數學生,我把這個問題丟擲來,並給予了提示:仔細看課本,注意兩大板塊的運動方向。同學們思考一會兒後就給出瞭解釋:日本處於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交界處,兩大板塊相向運動,板塊邊緣相互碰撞引發地震。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對日本多火山地震原因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時對板塊運動學說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3. 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是需要時間來思考問題的,沉默對於學生而言至關重要。
教師提出問題後,不要急於要學生回答,可以先沉默一段時間(根據問題的難易度而定),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一般來說,在這段時間,學生精力最集中、思維最活躍,記憶效率也是最高的。短暫的沉默,一方面鍛鍊了學生思維,另一方面也有利於學生快速記憶所學知識,加深知識鞏固。特別是複習課,一節課下來,需要記憶的知識點很多,這一短暫的沉默恰好給學生提供了記憶的黃金儲備時段。同時給學生整理思路、組織語言提供了最佳契機。幾年來課堂實踐表明,給學生的思考時間不充分,學生往往答非所問,語無倫次,即使能夠回答的出,也往往詞不達意,很難做到準確完善。相反,若能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學生往往回答的比較準確,留下的印象深刻,記憶也牢靠。當然,給學生的思考時間也不能太長,一般來說,以不超過二分鐘為宜。?
4. 創設提問的情境,留給學生創新的時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愛因斯坦也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際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個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比如,針對“怎樣記住一些地形地貌”這一問題,就可以創設這樣的情境:可以把陝西省想象成一把藥匙;把青海省想象成一隻小兔;把山西省想象成四邊形;把長江干流想象成不規則的“W”;把黃河干流看作巨大的“幾”字等等。通過這樣的創新想象,學生對地形、地貌的記憶將會更加深刻。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該給學生創設問題情境,應鼓勵學生大膽地去提出和思考問題,哪怕是一個錯誤的問題也強於沒有問題。因為,提出一個錯誤問題,至少可以引起爭議,澄清事實、辨明是非,給自己和別人以警示。因此,教師應積極地鼓勵學生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去提問,鼓勵學生去求異、去挑戰權威,給他們創造一個寬鬆自由的學習空間,產生一種創新的意識。?
5. 要適時、適當地提供幫助
學生對問題的回答有難度時,教師要適當給予幫助。如重述或解釋問題本身,或提示關鍵詞等。(教師不宜過多的提示幫助,否則會造成學生心理依賴)新課改提倡啟發式教學,出現啟而未發的狀況時,教師應適時適當提供幫助,若提供幫助後學生依然不能回答,此時就應更換問題或有意識的指名讓其它學生回答。不能長時間保持沉默,僵持太久,那樣會白白浪費時間,影響教學進度。如講到上海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上海寶山既不產煤也不出鐵礦,為什麼還要在這裡建一個全國最大最先進的現代化鋼鐵工業基地呢?經過討論後,學生大多能分析出上海技術力量雄厚、交通便利的優勢。還有沒有別的什麼原因呢?我進一步提問。這時多數同學或竊竅私語或保持沉默。我適時點撥,大家想一想,我們以前講過上海還是我國的一個大城市,從這一點上思考一下。我剛說完,就有很多同學不約而同舉起了手,學生很順利地分析出上海工業多,對鋼材的需求量大,市場廣闊的優勢,問題得到圓滿解決。?
6. 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
課堂提問的目的是在於調動全體學生積極思維活動,要使全體學生都積極準備回答教師
所提出的問題,不應置大多數學生而不顧,而形成一對一的回答場面,或只向少數幾位學生髮問。不要先提名後提問,也不要按一定次序輪流發問,教師提問的機會要平均分配給每一個學生,即使提問個別學生,最好是先提問後提名,好讓全體學生共同思考,這樣帶來的效果就不同。
地理複習課中的提問,還應做到講究目的性和啟發性。預先設計的問題要有明確目標:或為引入新課,或為教學前後聯絡,或為突破教學難點,或為引起學生爭論,或為總結歸納等等。 此外,教師恰到好處的提問,不僅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還能促使知識內化。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的如何,取決於教師引導啟發作用發揮的程度,因此課堂提問必須具備啟發性。
教學實踐表明,複習課不是不要課堂提問,而應該加強課堂提問。課堂提問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種教學藝術。在現今動態生成型的課堂中,我們要不斷優化課堂提問的方法、過程、內容、角度和表達,充分發揮提問的有效性。只要在問題設計和提問技巧上多加鑽研,大膽突破,複習課一樣可以上得興趣昂然,複習效率也能大大提高。
淺談現代教育意義上的優秀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