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市場經濟管理學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6日

  企業的經濟管理模式,是企業發展的重要依據,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發展狀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市場經濟管理學論文,供大家參考。

  市場經濟管理學論文範文一:社會市場經濟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也是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任務。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經濟體制改革的質的規定性,它規定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和方向,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量的規定性,它明確了我國在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市場化的程度和標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是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體制的結合,也是市場經濟體制與市場化程度的統一。

  【摘要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關鍵詞】社會主義制度/市場經濟體制/市場化

  一、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與市場經濟體制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與市場經濟體制相結合的問題是當代世界最為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由中央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是當代主流經濟學面臨的一個嶄新問題Grosfeld,1990。儘管現代主流經濟學是一門比較成熟的關於市場執行和資源配置的學說,但從總體上來說,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並沒有一套現成的“過渡”理論或“轉軌”理論用來指導經濟體制國家改革的重大實踐。這意味著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僅是對現代市場經濟理論的重大創新,而且這個實踐本身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和貢獻。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體制的結合。那麼,什麼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呢?按照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就是整個社會的共產共同佔有和共同生產、整個社會的自由聯合勞動、商品生產和競爭的消除、階級的消滅等等。顯然,這樣的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形式是不能結合的。但是這裡所說的社會主義是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中的科學社會主義,即共產主義而言的。而當代實踐中的社會主義與馬克思所說的由發達資本主義脫胎的科學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是兩種不同歷史形態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結合正是基於當代實踐的社會主義而不是科學社會主義最高形態共產主義。就實踐中的社會主義而言,我們的基本定位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對我國現階段社會性質的根本定位。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的十三大報告做了科學的界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會經歷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我國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確切地說,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是“後發展國家社會主義初級階段”[4]。一些學者在討論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結合問題中,總是把社會主義同科學社會主義的最高形態的特徵同市場經濟的要求聯絡在一起研究,如把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僅僅歸結為公有制和按勞分配,這是不正確的,事實上公有制形式本身不等於社會主義,較低生產力水平意義上的按勞分配實際上必然導致平均分配。這樣來理解社會主義實質上降低了社會主義的標準,模糊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所說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是當代實踐中的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是後發展國家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是另一種歷史形態的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這種基本制度本身就包含著私有制在內的多種所有制形式、多元的產權關係、包含著商品生產和市場經濟存在的條件。在現實的社會主義制度下,多元產權主體的存在提供了市場經濟生成與發展的社會環境。

  市場經濟體制與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在藕合有其客觀依據和歷史必然性。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發展到一定水平是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得以共同存在的一個前提。從歷史上看,商品經濟的生成確實是同私有制聯絡在一起的,但在私有制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商品經濟並沒有演化為以市場為中心在社會範圍的配置資源的市場經濟,這說明市場經濟的存在是以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發展到一定水平為前提的,而分工越發達,單個私人資本容納社會生產力的能力就越有限。社會分工與社會生產力這一矛盾的解決,一是通過建立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度,實現生產資料佔有、使用的社會化,二是通過生產要素組織方式的變革實現財產佔有與運作的社會化來解決的。從社會制度的角度來看,我們選擇了公有制度而西方國家則是通過選擇了股份公司等企業組織形式來解決這一矛盾的。但問題的關鍵是,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沒有消除市場經濟在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的必然性,資本主義國家也沒有因財產一定形式的社會化運作而使其經濟體制演變為計劃經濟體制,因此筆者認為把市場經濟區分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是不科學的。市場作為一種資源配置手段,它直接聯絡的或調節的物件是生產要素或財產的組織單位——企業,而不是所有制制度。市場制度所要求的是採取什麼樣的生產要素或財產組織形式使企業既能適應財產社會化運作的要求,又能按照市場價格訊號組織生產和經營的經濟主體。歷史上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法人產權獨立於所有權,所有權與法人產權分離與制衡機制的創立,曾使資本主義私人所有制突破自身的侷限,適應社會化生產要求,在社會範圍內組織生產。社會主義國家完全可以通過對公有制財產組織方式的創新和所有制社會結構的調整,為市場經濟的執行創造條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僅與後發展國家社會主義的社會性質的相藕合,也與計劃經濟體制所造成的經濟低效率直接相關。本來意義上的計劃經濟是以社會成員共同佔有生產資料為前提的,全部社會生產都要有組織地進行,社會對全部勞動和資源都要有計劃地配置和調節,商品也就隨之自動消失了。從理論上來說,計劃經濟同科學社會主義意義上的共產主義是相同的。從計劃經濟的現實來看,當代社會主義國家實踐中的計劃經濟,共同特點都是排斥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其執行機制是通過國家的統一計劃和行政手段來調節,計劃經濟執行的基礎是政治安排,而政治的本質是支配與強制,即國家對社會經濟實行全面壟斷和政府的超經濟強制,因而是一種“統制經濟”、“命令經濟”,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單純理解為一種配置資源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是不正確的。市場經濟有三個最為基本的特徵:私有財產制度、自由經濟制度、市場配置資源。這與計劃經濟的基礎和本質是根本對立的,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藉以產生和存在的制度基礎是完全不同的,不能奢望在計劃經濟的基礎上改良出市場經濟。事實上無論是理論意義上的計劃經濟還是實踐意義上的“統制經濟”都是同市場經濟相根本對立的。如果不是這樣來理解,那麼就意味著不進行徹底的產權制度改革,就可以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這種模煳認識是非常有害的。作為一種經濟制度,真正的計劃經濟只有在市場經濟的歷史任務完成之後才會出現,而“統制經濟”實際上是超越客觀實際、違背客觀經濟規律的制度選擇。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還有著一種與市場經濟本質要求相適應的世界性背景和意義。市場經濟在本質上是沒有國界或地域限制的,市場經濟的這種屬性必然要求打破國家或地域的限制,從而在世界範圍內進行生產和經營,跨國公司的出現正是市場經濟這種本質屬性的外在表現。因此,世界經濟國際化、一體化的趨勢,無疑使中國經濟隔離於世界市場的“經濟魯賓遜”式的設計最終歸於夢想。世界需要中國,這僅僅是問題的一個側面,如同一枚硬幣有正反面一樣,問題的另一面是:中國也需要世界。然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行為主體是具有獨立經濟利益的企業,而不是政府。因此,我國高度集中體制下的傳統的經濟模式中,政府作為一個超級的“經濟托拉斯”來與國外企業發生經濟利益關係和競爭,不僅是不公平的,而且必然導致經濟的X非效率。因此中國建立與世界上市場經濟國家的執行機制和管理體制相接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便有了理論上的或概念上的依據。我們把對市場經濟體制的選擇置於國際大背景的座標之中,就會看到市場經濟體制也是我們在市場經濟的總體氛圍的條件下的現實選擇。基於這樣一種認識,我們可以說,中國加入WTO的實質是同市場經濟制度接軌。

  二、市場化及其標準

  自1978年以來,改革開放一直是中國社會的主流,特別是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後,市場化改革就成為中國社會的共識和價值取向。自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來,不少學者也對改革的市場化程序和改革的績效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對於我國市場化程序的基本判斷,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我國已經進入由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到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時期。這就提出了一個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即市場化及其判斷標準問題。

  筆者認為,對這個問題的研究至少需要研究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如何理解市場化;二是市場化有無標準;三是市場化的研究方法問題。

  市場化是一個與市場經濟直接相聯絡的範疇。國內學者和研究機構對市場化的理解是有一些分歧的。例如,國家計委市場與價格研究所課題組認為,市場化是指資源配置方式由政府行政配置向市場調節的轉化,具體說,就是“取消或放鬆國家對商品生產要素供求數量及價格的管制”。而較早系統研究我國市場化程序的學者陳宗勝教授認為,市場化程序是市場機制在一個經濟中對資源配置發揮的作用持續地增大,對市場機制依賴程度的不斷加深和增強的演變過程。市場機制包括供求、競爭、價格、風險、利益機制等,是市場化理論含義的延伸[3]。把市場經濟看做是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的作用持續地增大的過程這個定義非常符合新古典經濟學的正統規範,但是忽略了市場經濟中作為市場主體的人的博弈行為和博弈過程,見物不見人。從經濟思想史的角度來看,自從19世紀末新古典主義的創始人馬歇爾等分析供給與需求以來,資源配置問題就成為經濟分析的主流,但新古典經濟學沒有分析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供給和需求背後恰恰是人作為市場主體的行為,因此現代經濟學把市場過程更多地理解為市場主體的博弈行為和博弈過程。另外把市場化單純理解為市場配置資源的過程會偏離市場化的本質。已如前述,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徵是:私有財產制度、自由經濟制度、市場配置資源。把市場經濟理解為市場機制調節配置資源的過程,是有一定的理論假設和前提的,那就是在一個完全競爭和市場化已經完成的經濟中,在私有財產和經濟自由已成為既定前提的條件下,市場經濟的主要特徵自然就是由市場配置資源了,正是在這種意義上市場經濟才被稱為由市場配置資源的經濟制度或經濟形式。經濟市場化就其本質來說,首先是經濟主體的經濟自由權利的確立、實施和得到有效保障的過程。經濟自由權既包括個人的財產所有權,也包括勞動力的個人所有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市場化的實質就是經濟自由化。市場主體在明確的產權關係和平等互利的條件下,自主從事交易活動,交易雙方不僅能夠從中獲得利,而且還能夠創造合作剩餘,這樣就使原來我們認為並不增加社會財富的交易活動具有了生產性,市場的激勵和約束作用也因此凸現出來。

  第二個問題,關於市場化有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問題,專家學者們也是有不同的觀點。多數研究者認為市場化程序有絕對的標準。這種觀點最有代表性的學者陳宗勝教授認為,要判斷和評價體制改革是否達到目標,就必須對測度市場化程度的標準作出界定,儘管這是一個難以統一的複雜問題,但是如果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就不可能作出統一的結論。所以,他認為,應以100%作為完全的市場化的標準,以0%作為完全計劃化的標準。其理由是由於各個市場經濟國家中政府幹預經濟的程度是不同的,而且同一個國家對不同領域的干預、在不同時期的干預都不完全一致,所以,如果不是以100%來界定完全的市場化儘管還沒有一個國家的市場化程度達到100%,而以某一個市場發達國家的市場化程度作為對比的基礎或參照系,那麼,不同國家的比較就失去統一的標準,同一個國家的不同領域或不同時期的比較也會發生困難。當然,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市場化沒有絕對的標準,只有相對意義[8]。持這種觀點的專家學者認為,計算或測度市場化程度的絕對值不是一個科學的方法,也不能從絕對值的意義上去理解市場化程度。說一個國家的市場化達到一個百分數,會給人一個錯覺,好像世界上存在一個100%市場化的國家,而這樣的國家並不存在;即使是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在市場調控的手段、方式、程度等方面也不完全可比;特別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程序的加快,市場化的內涵也相應改變,所以,不存在一個靜態不變的市場經濟標準。因此,對市場化程序的絕對評價是無意義的,而只能進行不同地區之間程序快慢的相對比較,即以名次之類的順序尺度進行衡量。

  筆者認為,市場化不僅在性質上是可以定性的,市場化的過程在本質上可以看做是經濟自由化的過程,而且在標準上也是可以界定的。也就是說市場化的含義是雙重的,既包含過程,也是指一定的標準,嚴格來說它是指市場經濟發育的一定程度而言的。從過程的角度來看,假設一個國家的市場化水平是從5%向10%過渡,我們就不能認為這個國家或地區是市場化了。這就意味著市場化不能單純是指過程而言的。其次對於標準來說,它是從靜態的角度對市場化的程度的一個限定,即規定了市場化的最低標準,比如說5%就不能說是市場化了。至於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程序的加快,經濟交易越來越突破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範圍而在全球範圍組織經濟活動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以及對不同地區之間的市場化程度只能進行相對比較等觀點,並不能說明市場化本身是不能測定的,而只是說明市場化的測度的研究方法問題。

  關於市場化程度的判斷標準,一般認為,市場化程度在15%以下可稱為非市場經濟或墳墓經濟,市場化程度在80%以上可稱為成熟或標準的市場經濟,市場化程度在60%—70%之間可稱為準市場經濟,市場化程度在40%—50%可稱為轉軌中經濟,市場化程度在50%—60%左右可稱之為接近準市場經濟或轉軌中經濟。國內學者對我國目前市場化程度的判斷尚有一些不同的判斷,主要是有高、中、低三種估計,高位估計是65%,中位估計是55%—60%,低位估計是60%[7]。正是基於我國市場化程度已經基本達到或已經接近60%的判斷,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五規劃的建議中明確指出:我們已經初步建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新世紀5—10年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時期。我認為關於我國市場化程度的判斷基本上是比較準確的,國外的研究機構的研究成果也可以說明這一點,據世界遺產基金會與《華爾街日報》利用50多個經濟指標對世界150個國家的經濟自由化程度的評價結果,中國市場化程度大致相當於美國的50%,考慮到可存在的人為的偏差,中國經濟市場化的程度估計至多達到美國的60%—65%,處於這樣的水平,我們可以認為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對於十五期間,要在5—10年中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卻有相當的難度。從西方市場化程度較高的英國、美國和日本來看,英國大體上用了250年使英國成為標準的市場經濟國家;美國用了100年左右的時間成為典型的市場經濟國家;我國封建制度幾千年,計劃經濟30年,要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是一場深刻的長期的社會革命,對此,我們還面臨著十分艱鉅的任務,如生產要素市場化問題、市民社會的建構問題等等,對此我們應當有科學的判斷和充分的思想準備。

  市場化程度的研究和判斷,需要建立科學的指標體系和研究方法。國內學者提出的有代表性的指標體系主要有:江曉薇、宋紅旭[5]提出的測算指標是:1企業自主度:包括企業的14項自主權,即生產經營權、產品勞務定價權、產品銷售權、物資採購權、進口權、投資決策權、稅後利潤分配權、資產處置權、聯營兼併權、勞動用工權、人事管理權、工資資金分配權、內部機構設定權、拒絕攤派權;2市場國內開放度:包括農業生產、工業生產、物資流通、商業流通、價格調節、投資管理;3市場對外開放度:包括進口依存序、非關稅壁壘,直接投資實際額;4巨集觀調控度:包括稅收負擔、政府補貼、貿易管理、社會消費、信貸管理;國家計委課題組[6]是從商品市場包括生產環節和流通環節的市場化和要素市場包括勞動力市場和資金市場的市場化程度入手進行測算的。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的市場化程度實際上就是國家已經放開、主要由市場進行調節量的那一部分佔全部市場的比重。顧海兵[7]則是從要素市場化方面進行研究。他提出的測度指標包括:1勞動力市場化,包括農村勞動力市場、城鎮勞動力市場、城鄉分割的戶口管理體制及城鎮、城鄉的戶口封閉體制;2資金市場化,包括資金市場的主體結構、資金結構、利率結構;3生產市場化,包括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產三產業;4價格市場化,包括重要的工農業產品價格和公用事業價格、房地產價格、醫療價格。陳宗勝[3]認為,對經濟體制市場化程序的測度,最好按經濟體制自身的構成,即企業、政府、市場三方面展開分析。徐明華[8]則從8個方面進行了測算,這8個方面包括:1所有制結構:包括工業總產值中非公有制經濟的比重、非公有制從業人員佔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等5項具體指標;2政府職能轉變和政府效率:包括GDP與政府消費之比、黨政機關和社會團體從業人員佔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等6項具體指標;3投資的市場化:包括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非公有經濟投資的比重、基建投資中非國家預算內資金的比重等3項指標;4商品市場發育:包括出口總值佔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商品銷售額與工農業產值之比等3項指標;5要素市場發育:包括合同制職工佔全部職工的比重、每萬人職業介紹機構數等5項指標;6對外開放:包括外貿依存度和人均實際利用外資2項指標;7經濟活動頻度:包括每萬人商業網點數、每萬人工業企業單位數等3項指標;8人的觀念:包括每萬人個體戶數、每萬人私營企業投資者數等4項指標。筆者認為,運用不同的指標體系來探索研究市場化的程度判斷本身就是非常有意義的,事實上每個指標體系都不能做到完全真實地反映市場化的程度,重要的也不是運用不同指標體系判斷市場化程度的差異,而是對市場化程序的基本趨勢的把握。就研究方法而言,筆者認為應當結合借鑑美國遺產基金會的研究方法,該基金會的經濟學家首先把經濟自由化定義為“對於政府在生產、分配、消費等方面管束的消除”。他們對經濟自由化指數的測量也是針對政府對於經濟所施加的束縛程度進行考察,因此這種考察的具體物件主要是政府的相關政策。這種考察是對影響經濟自由化的“投入”方而不是“產出”方進行考察;該機構共設定50項變數或指標,採用分值測度的方法進行“打分”和評估。這種方法的實質是考察制度因素對經濟自由化的影響及影響程度。當然影響一個和地區的市場化程度的差異還有人口素質、技術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可以考慮進一步補充和完善。

  【參考文獻】

  [1]盛洪。市場化的條件、限度和形式[J]。經濟研究,1992,11。

  [2]張燦,謝思全,董利。中國勞動力市場化程序測度[J]。經濟改革與發展,1998,5。

  [3]陳宗勝,等。中國經濟體制市場化程序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陳文通。如何正確理解以公有制為主體[N]。北京日報,2002-04-19.

  [5]江曉薇,宋紅旭。中國市場經濟度的探索[J]。管理世界,1995,6。

  [6]國家計委市場與價格研究所課題組。我國經濟市場化程度的判斷[J]。巨集觀經濟管理,1996,2。

  [7]顧海兵。中國經濟市場化程度的最新估計與預測[J]。管理世界,1997,2。

  [8]徐明華。經濟市場化程序:方法討論與若干地區比較研究[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1999,5。

  [9]盛洪。關於中國市場化改革的過渡過程的研究[J]。經濟研究,1996,1。

  [10]李忠。對我國經濟市場化程度的幾種不同判斷[J]。經濟學動態,1996,9。

  市場經濟管理學論文範文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管理論文

  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當前我們整個社會所要做的一篇“大文章”,自然它也是我們德育工作者所面臨的重要課題。但是人們在思考德育與市場經濟的關係時,在思維方式上或者採取一種簡單經濟決定論的觀點,即經濟活動的方式就是道德所要求的活動的方式;或者採取“二元”對立的觀點,即把經濟與德育看作兩個雖有聯絡,但卻是在兩個不同的領域中獨立進行的社會活動。筆者認為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德育的關係,既不能立足於經濟活動的表面要求,也不能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看作脫離了人的意識的純粹客觀的經濟活動,而必須以歷史的觀點,從人的社會“實踐”出發,尋求兩者的內在一致性。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給德育提出了什麼問題

  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對整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它影響到人們的道德觀念,影響到人們的道德實踐,進而也影響到以社會道德實踐為基礎的學校德育活動。學校德育必須對這一影響到社會生活一切領域的社會變革作出自己應有的應答。我國德育的研究者、學校德育的實際工作者已經意識到自己的使命,並在努力做出一個完滿的答案。但是要能夠對這一時代提出的課題,做出一個完滿的回答,首先必須搞清楚時代給德育提出了怎樣的問題,也就是說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給德育提出了怎樣的根本性問題。

  在德育實踐活動中,有人認為既然我們現在搞市場經濟,那麼德育與市場經濟相結合就是讓學生了解市場經濟活動的具體情況,以及與市場經濟活動相關的觀念。於是他們讓學生去看市場,譬如看證券交易。或者讓學生自己辦市場,讓學生在自己所辦的市場上叫賣或買商品。筆者並不一般地反對這些活動,學生需要學會在市場經濟中生存。但是德育畢竟不是簡單地學做生意,或學習市場上的活動,今天的學生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活,但他們是作為“人”在市場上生活。學習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做“人”,這才是德育的任務。

  市場經濟給我們帶來了一些被認為是新鮮的,其實不過是我們重新評價或認識的一些觀念。譬如,“競爭”、“效益”、“惜時”、“守信”等等。但是“競爭”、“效益”只是中性詞,無法作出直接的價值判斷。競爭有正當的與不正當之別,效益也可能是個人的、集團的,而不是個人、集團和社會統一的。以善惡判斷為基礎的道德教育,不能夠以這些中性概念作為進行道德教育的規範性概念。“惜時”、“守信”被視為與市場經濟相關的新觀念,然而這兩種觀念可以說中國自古有之。因此它們也不是市場經濟特別的要求。可見,如果把市場經濟對德育的影響僅僅看作引進幾個“新”觀念,那麼在市場經濟與德育的關係上也仍然未得要領。

  市場經濟也確實給我們德育工作者出了一些兩難問題,譬如等價交換,這是市場公平的基礎,然而它並不能成為人際交往的普遍原則。又如,市場崇尚競爭,但它不能演變為生活中的弱肉強食。這些兩難問題,似乎不能不使我們把經濟活動與道德活動加以區別。這似乎又必然地要把市場經濟與德育的距離拉遠。然而簡單地對經濟與德育加以區分,對受教育者來說是缺乏說服力的,因為市場今天是他們日常生活的基礎,而明天市場又將是他們馳騁的“疆場”。對人來說不可能有兩種生活:一種是經濟生活,一種是道德生活。把市場經濟與德育加以區分的二元分析的方法,於邏輯不通,於實際也不符合。

  在市場經濟與德育的關係上,膚淺的理解只能造成人們對於它們之間的關係的“若即若離”的感覺。這樣德育就無法把握面對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它應肩負的使命。

  經濟活動既不簡單地就是道德活動,它也不是脫離了“人”的、純粹客觀的物質的活動,它是人的實踐活動,而且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是最基本的社會實踐活動。因此任何一種經濟活動,作為人的活動,總蘊涵著人的一定的價值取向。而任何一個歷史時期的經濟活動,總有一定的社會意識與之相適應,或反映著它的一定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德育的關係,只能從一定的社會經濟與一定社會的時代精神的關係上才能獲得合理的解釋。這就是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德育的關係,或者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向德育究竟提出了什麼問題,只能從人的社會“實踐”來尋求回答。

  實踐不是一個抽象概念,而是一個歷史概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活動是人類歷史活動的一個階段,因此,對市場經濟及其相關的社會生活的理解,本身就應以歷史的觀點來加以認識。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認為,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與這一前提相關的具體事實是:人是物質的、受肉體組織制約的。人與動物的區別,並不僅僅在於人有意識、有精神生活,而在於人與動物的生存雖然有同樣的物質生活前提,但是人卻生產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資料。這就是說,物質生活是人類生活的基礎,人類的生存需要,如吃、喝、住、繁殖等等是動物也具有的本能,但是人與動物不同的地方就在於,人雖然也是自然造就,但是人沒有順從於自然的安排,而是在自然給定的條件下,人以自己的意志重新安排了自己生活。這才有了人類文明史。

  這中間有問題的兩個方面:一方面,現實的人是從事活動和進行物質生產的,這一現實的前提不是他們可以任意支配的;另一方面他們又在自然所規定的前提下能動地表現著自己。這就是說人在經濟活動中是作為主體積極活動著的,可見人的經濟活動本來就與人的精神活動緊密地聯絡在一起。人類活動的最根本的目的,無非就是要取得人對於自然的主體地位,使自身的主體性得以實現。所謂主體性就是人改造世界的本質力量。馬克思正確地認識到,物質的、經濟的活動與人的主體性發展的關係。他說:“工業的歷史和工業已經產生的物件性的存在,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打開了的書本,是感性地擺在我們面前的、人的心理學。”[1]正因為人的活動是有物質前提的,同時這種物質的活動又是人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人在這一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力量,即社會生產力就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

  但是社會生產力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脫離了人的純粹客觀的力量,社會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是人,人不僅是肉體的、有體力的,更重要的是:人是有智慧、有情感、有意志的。人在物質實踐中,所創造的生產力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人將自己在實踐所獲得的改造世界的力量物化在生產工具之中,使工具成為自己伸展了的肢體;另一方面是主觀世界得到改造的人類的“自我”,即得到精神昇華的新人。人在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中,認識了客觀世界的規律,這是客體的主體化;人以自己所掌握的客觀規律去改造客觀世界,這是主體的客體化。所以生產力不是脫離人的純粹客觀的力量,而是人自身在改造世界的物質活動中所獲得的力量,同時人又把它運用於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之中。物質生活反映了人,不僅因為社會生產力作為客觀的存在,所觀照的是人,而且因為生產不是人單純地與自然進行的交往,而是人在一定生產力的基礎上結成了一定的關係所開展的活動。經濟活動中的這種人的關係更是人自身的表現。所以馬克思、恩格斯說:“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也就怎樣。因此,他們是怎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麼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2]既然生產、經濟活動是人的積極的自我表現,那麼任何一個時代的生產、經濟活動,都有與之相應的主體的、積極的精神活動。也就是說有與一定的生產活動相應的主體的積極的精神表現,即一定的經濟活動中體現出來的主體精神。一定的經濟活動反映了一定的主體精神,一定的經濟活動又要求具有一定主體精神的人。我們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無非就是為了發展生產力,生產力發展、經濟關係發展與人的發展的一致性,決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然也體現了一定的人的主體精神,筆者把這一精神稱之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既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人的一定的主體精神的體現,那麼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然也要求具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的人,通過德育來塑造具有這種精神的人,這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給現時代的德育提出的根本性的問題。正因為如此,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是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德育關係的關鍵之所在。

  二、什麼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

  既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要求德育培養具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的人,那麼我們就必須搞清楚什麼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

  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正確地向我們揭示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經濟關係的發展與人的發展的一致性,因此我們要搞清楚什麼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同樣需要運用唯物史觀來加以認識。

  首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建立在人類自身作為主體發展已達到的成果之上。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中表現著自己主體精神的人,不可能是突然產生的,他只能是歷史發展的結果。這一歷史發展,同時也不是人的抽象的歷史發展,而是與一定的生產力、一定的生產關係發展相一致的歷史發展。

  以生產工具作為標誌的生產力的發展、建立在一定生產力水平上的經濟和人的發展的一致性是馬克思主義的一貫思想。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從生產工具的發展出發,區分兩類經濟,並對人已取得的發展,區分為兩個不同的階段。這一思想後來也進一步貫徹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和《資本論》中。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從既有的歷史看,有兩類生產工具,即“自然產生的生產工具和由文明創造的生產工具”。“耕地水等等可以看作是自然產生的生產工具。”自然產生的生產工具是指自然經濟的小生產基礎上的生產力水平,文明創造的工具則是指現代大工業基礎上的生產力水平。他們認為“在前一種情況下,即在自然產生的生產工具的情況下,各個個人受自然界的支配,在後一種情況下,他們則受勞動產品的支配”。[3]在自然產生的工具的支配下,形成了人與人之間的依賴關係。正是這樣一種依賴關係,奴隸主、封建主甚至可以把人降到生產資料之列。即便是獲得了人身自由的農民,也受著他們的分散的生產資料的束縛。自然經濟條件下,人就是處在這樣一種受動的狀態中。封建時代西方的宗教倫理和中國以宗法為基礎的倫常道德就是這種經濟的反映。在文明創造的工具的支配下,人與人之間形成了物的依賴關係,即“每個個人以物的形式佔有社會權力”。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形成了人的獨立性,形成了“普遍的社會交換關係,全面的關係,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能力的體系”。[4]人與人之間的這種關係,不是由於家庭、部落、地域這些自然的條件形成的,而是人通過物,即商品,並通過市場的現代形態而形成的。這就是說這種人與人之間的聯絡是人自己造就的。人們在市場上通過物來建立相互之間的聯絡,雖然不免有把自己的命運交給物的危險,但是“物”作為客觀的尺度承認了人的自由勞動的權力;人們在人類的抽象勞動決定商品價值的前提下確認了“平等”,儘管這種平等仍然可能掩蓋著不平等。從自然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實現了人從受動到主動的轉變,個人才能的自由發揮才有可能,儘管個人才能的發揮,仍然要以對生產工具的佔有為條件。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條件下自發地發展起來的市場經濟,的確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這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始終強調的。正是在這一歷史的物質的前提下,馬克思才有可能發現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規律。亞當·斯密提出的市場那隻“看不見的手”之所以能夠發揮作用,並超出“人間智慧或知識”,[5]就在於市場確認了每一個體,都可以以自己的勞動成為市場的主體。“勞動致富”這句話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給予了道德價值的肯定,就在於它反映了市場經濟確認的人在勞動中的主體地位。

  馬克思主義認為一定時期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必須以既有的生產力條件為前提。與此相應的作為生產力核心要素的人的發展也要以歷史上既有的發展成果為前提。正是因為如此,我們在把市場經濟作為人類社會的重要成果繼承下來的同時,也要把每一個人在市場經濟中所獲得的主體地位、主體性繼承下來。

  其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體現了人類自覺地創造解放自己的條件的社會主義運動的精神。我們今天所進行的改革,仍然是貫穿於20世紀的社會主義運動的一部分。我們所搞的市場經濟名之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身就表明了這一點。可以這樣說,一部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人類追求自我解放的歷史。然而在馬克思主義誕生以前,人們不瞭解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也因為認識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條件當時還不具備,因此,這時人類社會是完全自在地運動著的。自從馬克思主義誕生之後,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得到正確地揭示,試圖把人類社會的發展置於人自覺地控制之下的社會主義運動便誕生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與人的發展的一致性,表明了生產力的發展與人的發展是互為條件的:一方面人的發展、解放需要生產力發展的條件,另一方面只有人的解放才有生產力的大發展。所以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仍然體現著發展生產力、解放所有人這一社會主義運動的基本價值取向。離開了這個前提,市場就會成為一個自發的市場,人就會受自在的運動的支配,生產力便也在盲目地、甚至是矛盾之中發展著。這就必然要阻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也會阻礙人自身的發展。

  我們承認市場經濟是最先在資本主義關係中發展起來的,我們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繼承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成果,但我們說我們搞的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不同,就在於幾百年來市場經濟在資本主義的關係下,是自發地發展的,而我們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基於社會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這一規律的認識,是對於社會發展規律的自覺的把握,因此它也就必然包含著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物統治人的揚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人不僅能夠自主地支配自己的勞動,而且能作為主體對待自己的勞動產品。因為社會主義的公有制確認了個人勞動是社會總勞動的一部分,雖然個人勞動的社會性的實現,仍然要通過市場交換,但是我們仍然可以自覺地意識到自己所創造的產品的社會意義,而不為其物質的形式所迷惑,走向“商品拜物教”、“金錢拜物教”。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還不能不借助於物來建立人們之間的交往聯絡,但是既然我們把搞市場經濟作為主體自覺的活動,那麼我們就應當能夠克服物統治人的缺陷,能夠克服“商品拜物教”、“金錢拜物教”。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就應當不是為了物而活動,而是為了促進社會的發展,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而活動。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一些市場經濟的經濟交往方式,不能成為道德活動的方式,因為在自發運動的市場中人是受物統治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作為市場自發性的揚棄,它既確認了個體作為市場活動的主體的積極的方面,同時它又強調是人統治物,而不是物統治人。這也就是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德育,一方面把市場經濟肯定了人作為獨立活動的主體的積極的方面接受下來,另一方面也要對人對物的受動加以否定。這樣我們在思考市場經濟與德育關係中遇到的矛盾,便獲得了合理的解答。

  正是因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是整個社會主義運動的一部分,因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仍然是整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一部分,但它又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獨特階段上的、具有自己獨特性的意識形態。

  最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正在發展過程中,那麼它就不是完成了的形態。既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億萬人民進行的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那麼它就是一個既改造客觀世界也改造主觀世界的活動,客觀世界的改造不是完成的形態,主觀世界的改造也就不是完成的形態。因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也處在發展過程之中,但是它與發展生產力一致的基本精神是不變的。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與當前學校德育相結合的思考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體現了人,確切地說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自身主觀世界改造所獲得的新發展。德育是塑造人的活動,德育所應當塑造的人是社會實踐,尤其是經濟實踐活動中所需要的人,所以當前的學校德育應當努力塑造具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的人。學校德育面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的這樣一種現實,就不能不進行相應的改革。既然我們已經認識到市場經濟與德育的內在聯絡,即兩者必須統一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那麼我們就應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出發來思考學校德育的改革。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與學校德育傳統。在新的社會經濟條件下進行學校德育的改革,必然首先面臨著如何看待既有的學校德育傳統的問題。這裡的傳統不是指我們民族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留下的德育遺產,而是指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們的學校業已形成的體系、制度化了的德育。在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下,有人對幾十年來形成的學校德育傳統發生了懷疑,以為市場經濟活動中所產生的新觀念是與已形成學校德育傳統的觀念完全相牴觸的。然而前面我們已經指出,我們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是對人類社會既有發展成果的繼承,同時也是在馬克思主義科學思想指導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歷史的超越。這就是說,我們搞的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作為人類社會在數百年發展中所獲得的成果,是我們所要繼承的,然而我們所要搞的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它是對自發形成的市場經濟的超越。我們之所以能夠超越,恰恰就是我們已經建立起代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方向的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整個社會主義運動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作為一定社會經濟條件下產生的社會意識,也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一部分。既然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的改革,不是對以往實踐的否定,那麼體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的德育就也不是對以往幾十年形成的學校德育傳統的根本否定。

  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我們的學校德育傳統的確曾經受到過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儘管經過十多年的改革,那些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觀念已經被拋棄,但是作為一種思想方法仍然存在於我們的學校德育傳統中。這一不適應市場經濟的思想方法,就是沒有從歷史已經確認的具有獨立性、具有自覺主體意識的人出發來思考德育問題。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意識本來就應當是與自覺的道德主體統一的。我們所要改革的不是學校德育傳統中體現的社會主義思想,而是不能把社會主義思想貫徹到底的思想方法。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與德育的主旋律。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不僅是整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旋律,而且也是學校德育的主旋律。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不是給主旋律又增加新的一條內容,而是使主旋律滲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使得主旋律教育更加貼近生活實際,並且是與人融為一體的、活生生的。

  熱愛社會主義的國家當然是愛國主義的核心。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歷史、自己的文化傳統,愛國主義包括對自己國家歷史與文化傳統的認同。但是國家不是抽象的,國家是由人組成的。每一個人都生活在按一定方式組織起來的現實的國家生活之中。人們不僅根據自己的文化傳統來認識自己的國家,更重要的是人們是從自己的現實生活出發來認識自己的國家。愛國是一個民族大命之所在,但是人們不僅要從自己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以及山川物華來培養起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更要從現實的、充滿活力的共同的生活中獲得愛國的力量。如果說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便是對人民作為國家主人翁的認定,那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通過確認每一個人在市場經濟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而使每一個人的主人翁的地位落到了實處。這樣我們的國家必定是更具活力的,更有前途的,因而也是更加可愛的。愛國不僅是認識,更是行動。愛國就必須實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從而使自己的國家變得更加美好。

  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核心,它應當是我們當前社會的主導價值取向。在建立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一些人對集體主義的價值觀發生了懷疑。有人甚至認為市場經濟與集體主義價值觀是根本不相容的。集體主義教育面對著市場經濟實踐的現實,教育者不能以市場經濟有自己的一套原則,集體主義有自己的又一套原則來搪塞受教育者,而且這也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觀點的。這裡面我們要認清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關係,既搞清楚兩者的聯絡,也明確這兩者的差別,以及兩種不同經濟關係中的人。前面我們已經指出,依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人在市場經濟中通過物而獲得的獨立性,是對自然經濟中人的從屬性的依賴關係的否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又否定了物對於人的統治,但是這一個否定必須以前一個否定為前提,集體主義依賴於集體而存在。在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看來,真正的集體,是完全獨立的、富有個性的人組成的聯合體。沒有富有個性的人,就沒有這一集體,當然也就談不上集體主義。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看,在人的發展過程中,市場經濟以物的依賴關係否定了人的依賴關係。這第一個否定中有個人與集體的對立,但卻是建立真正集體的必要前提;在第二個否定中個人與集體獲得了統一,統一的結果是真正集體的建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豐富了集體主義的內涵。

  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是三位一體的,它們統一於社會主義思想,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精神就是我們現時實踐著的社會主義思想。

  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向德育提出的要求,就是德育與市場經濟精神的統一,人們在經濟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精神要求與塑造人的精神世界的德育本來就應當是統一的。

淺談市場經濟管理論文
電商物流方面畢業論文
相關知識
淺談市場經濟管理學論文
有關經濟管理學論文_市場經濟管理學論文
淺談市場經濟管理論文
市場經濟管理學相關論文
經濟管理學本科畢業論文_經濟管理學論文範文
市場營銷管理學論文
經濟管理學論文範文
淺談市場營銷管理相關論文
淺談市場營銷管理論文
淺談市場營銷管理的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