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學畢業論文精選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3日

  財政學是隨著近代政治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作為政治經濟學的一個分支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財政學畢業論文,供大家參考。

  財政學畢業論文範文一:農村經濟程序中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探討

  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城市與農村之間的經濟差距也拉開得越來越大,這就需要對農村的發展提供經濟上的大力支援。因此,深入分析與探討農村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這一問題顯得極為重要。轉移支付作為各級政府之間財政資金彼此轉移或者財政資金實現政府間再分配的重要手段,通過轉移支付的方式,對農村經濟的發展進行大力支援。在此,筆者將對如何健全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之目標進行研究。

  一、農村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緣起

  在實施稅費改革以前,中國農村地區的財政基本上由三個部分的資金所組成:其一是預算內資金,主要用於支援農業生產、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提供農業公共服務、當地行政事業單位工資和共用經費等,其收入來源以農業稅和農業特產稅、工商稅收入為主體。其二是預算外資金,通常用在維持政府機關的日常有序運轉,也就是政府機構的辦公用品、交通費以及招待費等,來源一般是收費。其三是自籌資金,通常是指用在農村地區的公共建設、公共服務以及教育支出等方面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各鄉鎮企業交納的利潤以及管理費、村提留和鄉統籌、集資款、罰沒收入等等。自從2001年起,為了切實減輕農民群眾的負擔,有效規範農村地區的收費行為,我國開始施行以三取消和兩調整、一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稅費改革,中央明文規定了要取消農村地區的教育集資等專門向農民群眾進行徵收的行政事業收費以及政府性的基金,取消目前現行的依據農民上一年人均收入的一定比例所徵收到的鄉統籌費用。在施行農村稅費改革之後,廣大農村群眾的負擔顯著減輕,農村基層黨群關係與幹群關係也得到了顯著的改善,農民群眾積極支援與贊同以上改革措施。但是,在實施稅費改革以後,因為農村地區的稅收收入被大幅度壓縮,導致農村財政預算外收入和自籌資金大大降低。在以上資金收入大幅度減少的狀況之下,我國農村財政顯得無計可施,各類問題頻繁出現。預算內、預算外和自籌資金的缺口已經成為各級基層政府日常工作中的限制性因素。在這種狀況之下,從2003年起,中央財政為了確保農村稅費改革的實施,有效規範稅費的徵收,全面考慮到當地的淨減收狀況,運用財政轉移支付等方式對農村地區進行補助,其主要目標是讓農民群眾的負擔能夠顯著降低,保障鄉、鎮機構以及村級組織的順利執行,保障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合理需求,主要用在農村地區義務教育、人口和計劃生育、鄉村道路建設、村幹部合理報酬和村級組織辦公費用等方面,其根本目標在於不僅減輕農民群眾的負擔,而且還能更高地改善民生,保障新農村建設的順利實施。

  二、健全農村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必要性

  一是農業所具有的基礎性地位及其弱質性加以決定的。農業一直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尤其是我國這樣一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農業所具有的重要意義顯得不言而喻。當然,農業還是現代人生存與發展的重要物質資料來源,而且還是決定本國國民經濟發展規模以及速度的重要基礎性部門。所以,農業作為基礎性產業必須要得到政府在財政的積極支援。農業雖然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然而因為其處在農產品的消費、銷售、加工以及運輸等鏈條之末端,導致其需求的彈性非常小,絕大多數農產品無法長期地儲藏,而且自然條件也不夠理想,由此而導致農業在經濟發展程序中具有相當強烈的弱質性,尤其是因為歷史、自然等因素,導致我國農業的弱質性愈加突出,不僅生產力水平相當低,而且組織化程度不夠高,規模相當小,比較利益也十分低下,自我積累能力偏弱,應付經濟、自然風險的能力自然也就比較差,所以尤其需要得到政府部門在財政上的大力支援。二是財政對農業發展所具有的重要性加以決定。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公共財政管理機制並只是為農民群眾提供更高質量的服務,更為重要的則是為社會大眾提供公平、公正之良機,從而讓不同地區與不同收入的民眾尤其是農村群眾能夠享受到對等之服務。然而,自從中央、省建立健全較為規範和穩定的分級財政管理機制以來,財政執行的實際結果是造成縣級財政十分艱難,鄉級財政舉步維艱。所以,農村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支援農村地區財政執行的重要內容而得到了愈加廣泛的關注。農村財政轉移支付已經成為財政分權體系中極為重要的平衡器,其目的是確保那些財政收入不足的地方政府能夠有一定的財源,從而對本地民眾提供統一化、標準化的公共產品以及公眾服務。因此,農村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可以說是縮小城鄉之間差距,實現城鄉經濟協調與統籌發展的必然選擇。

  三、完善農村經濟程序中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措施

  一改進財政支農結構以形成支農資金的穩增長體系

  目前轉移支付之中的原來機制補助、上解和中央稅收返還制度等過於照顧到地方政府之既得利益,違法了公平之原則,因而不利於真正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這一目標。所以,為了能夠實現農村轉移支付制度這一重要目標,要合理地調整農村財政轉移支付之結構。具體來說,可以把現行稅收進行返還、原有體制補助以及上解等相關的轉移支付形式運用結構轉換、歸併,從而形成一整套以一般性轉移支付制度為主體,以專項轉移支付制度為輔助的新型轉移支付制度體系。要將農業財政轉移的資金更多地用於積極支援農業的規模化生產經營上,從而促進農業的產業化以及強化農村地區勞動力的培訓、轉移等,更好地發揮出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在拓展農業生產,提升農民收入以及改變農村地區面貌等多個方面的積極作用。與此同時,要應當融入專項轉移支付等,對於高科技農業產業進行投入,從而讓我國農業生產能夠逐漸擺脫低附加值的發展模式,往高附加值生態農業以及綠色農業加以轉移。要致力於提升農業產業所具有的國際競爭能力,其根本的出發點就是要進一步改進與優化各種農產品的品種,提升農產品的質量,拓展出新市場,更好地適應於市場需求之變化,而以上這些一定要依賴於科技的持續進步。所以說,農村財政轉移支付要不斷提升對於農業科研事業之投入,並重點強化對農業科研成果以及技術應用上的積極支援。

  二持續健全農村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法律法規體系

  農村財政轉移支付是否能夠實現預期成效,關鍵就是要看財政轉移支付的資金是不是能夠具體落實到位,是不是能夠嚴格依據法律法規之程式與許可權來加以使用。唯有全面杜絕擠佔、挪用等違法現象,才能更好地保障農村財政轉移支付能夠發揮出合理效能,實現改善民生之目的。當前,我國施行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依然不夠規範,缺少法律上的積極支撐與保障,法律約束機制與監督機制十分不完善。截止目前,尚無專門針對農村財政轉移的專門法律法規,從而導致轉移支付制度在實施過程之中缺少法律法規上的權威性以及統一性,如此一來,就會在客觀上影響到農村財政轉移支付的決策與運作中所具有的民主性、規範性,特別是在我國的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尚不夠充足的情況之下,合理地運用與分配財政轉移支付資金來強化財政轉移支付所具有的監督力度,讓我國的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尤其是農村轉移支付資金得到最為有效之利用才是需要引起注意與最為可取的途徑。所以,一定要儘快形成財政轉移支付法律法規法規,完善相應的監督機制。

  三注重於強化農村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宣傳工作

  為了讓農村財政轉移支付制度能夠實現預期效果,切實消除城鄉公共服務供給上的不足之,一定要讓全國上下都能切實認識到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在縮小城鄉之間差距和改善民生等方面所具有的合理性。在政策執行的過程中,一定要得到廣大農村群眾的民眾的充分認可,一定要讓廣大農民群眾深刻地認識到政策所具有的合理性。因為我國一直以來實施的都是優先發展工業和資源集中於城市的方針政策,由此而造成了各類資源分配在城鄉間具有非常大的差距這一事實。在引入市場機制之後,並未扭轉這一差距,反而還造成了生產要素更多地流入發達地區的狀況,其後果是造成了農村群眾和城市居民在公共產品、公共服務上的差距越拉越大,農民群眾在教育、醫療以及社保等方面的權益無法得到切實滿足。筆者覺得,一旦城鄉之間的差距不再具備理性正義之時,得到轉移支付補償理應成為農村群眾的理性訴求與期待。

  四設立省以下轉移支付制度以提升保障力度

  因為現行政府的層級較多,由中央政府所下撥的轉移支付資金,在層層轉移到了最基層政府之後,數量已經十分有限,所以要進一步加大對於農村基層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力度。對於那些有條件的地方要儘可能地嘗試推行省直管縣這一新型財政管理機制以及鄉財縣管這一財政管理機制上的改革。如此一來,十分有利於資金加快速度進行週轉,而且還能切實減少中間層的執行,確保基層群眾能夠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設立省以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能夠很好地發揮出城市帶動農村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通過多年來的建設,我國城市經濟實力以及財力已經大大增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極大的改進,城市的面貌也變得日新月異,已到了工業反哺農業的有利時機,所以要更多地關注和支援農村。這就需要省級財政能夠統籌謀劃、全面考慮,以規範收支行為為前提,切實提升財政具有的協調能力,從而對國民收入實施再分配,依據均等、效率與可操作方針確定補助的標準。各座城市也要很好地履行市帶幫縣之責任,更好地提升市級財政資金對於縣域經濟之投入,讓各類基礎設施能夠儘可能地向農村地區加以延伸。

  四、結束語

  總之,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尚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並不完全符合當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之實際需求,這就需要相關社會各方進行積極協調配合,通過改進現行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中的不足之處,這樣一來就能很好地彌補部分農村地區財政拮据的實際狀況,實現農村經濟的更好更快發展。

  財政學畢業論文範文二:財政學多樣化教學方法探討

  近年來,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問題的探索,我國財政學的理論體系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逐步由國家財政理論向公共財政理論過渡。財政實踐處在了一個大轉型期,財政理論自然也處在了一個大轉型期,財政學的教學方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深入探索財政學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是當務之急。

  一、財政學課程特點及一般教學規律

  財政學是研究政府財政分配活動的學科,是高校財經類專業的核心課程,也是財經類專業人才知識結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財政學課程的教學顯得尤為重要。正確認識財政學課程特點及其一般教學規律,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對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提高財政學的教學效果大有裨益。

  一財政學課程特點

  1.財政學內容抽象、巨集觀財政學的教學內容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部分為財政學的基礎理論,主要闡述財政的基本概念,財政的職能以及公共產品和公共選擇理論;第二部分為財政的支出,主要闡述購買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第三部分為財政的收入,主要是稅收和國債;第四部分為巨集觀政策,主要闡述政府預算、財政平衡和財政政策。這些內容抽象巨集觀,涉及面廣,課程理論性強,定性分析較多,案例較少,學生對理論性和抽象知識學習的興趣不高,甚至缺乏興趣,而且學生總感覺財政學的內容是“高大上”,距離實際生活太遙遠,無法身臨其境,因此體會不深,所以理解存在一定的難度[1]。

  2.財政學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學習基礎要求較高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財政學作為經濟類專業的核心課程,必須在具備了一定的經濟學知識的基礎上學習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從財政學的教學內容看其實踐性也是非常強的,如稅收,包括如何計算個人所得稅、如何徵稅、什麼條件下采用稅收優惠或減免等;還比如社會保障,行政機關事業單位職工的養老保險參加社會保險以後,使得這部分內容的實踐性和重要性顯得更加突出。但是這些內容教材中涉及的並不多,所以對於非財稅專業的學生來講,今後的學習內容不再涉及到這方面的知識。所以學完財政學課程之後,對這方面的知識知之甚少,而以後踏入社會對稅收和社會保障方面的知識較多,會造成供需不平衡的矛盾。

  二財政學教學一般規律

  財政學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實踐性。因此,研究財政學教學規律,應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進行。理論教學必須把握其系統性,力求深入、嚴謹、紮實,重視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獨立思維及創新思維的能力;實踐教學應以財政理論為基礎,將財政理論融於實踐之中,以培養學生的實踐及操作能力。

  二、財政學教學方法運用的主要依據

  教學方法是教學的一種手段,是教學的載體,教學方法總是為教學服務,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以每一門課程都會針對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和特點會選擇多種教學方法。財政學教學方法選擇的主要基於以下兩個方面的考慮:

  一財政學教學方法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

  財政學既是一門基礎理論課程,又是一門內容龐雜、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是所有經濟類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財政學作為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其目標就是要求教學過程中要體現出經濟學主要是微觀經濟學、巨集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的一般原理與方法,並在財稅領域應用和延伸,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學習財政學過程中拓展知識、融會貫通、綜合運用學習的知識進而豐富完善他們的知識體系和結構。要實現這個教學目標就必須藉助於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如實踐教學法、討論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等,生動形象的達到教學的目的和完成教學任務。

  二財政學教學方法應反映出財政學獨有的學科特性

  按目前學科分類來看,財政學屬於應用經濟學分支之一,但作為專門研究政府收支活動及其經濟影響的經濟學分支,財政學在研究領域、研究的制度背景以及交叉學科特性等方面和其他應用經濟課程存在明顯區別。財政學所獨有的以上三方面學科特性決定了應在財政學教學中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增強學生分析財政問題的能力並進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如可採用案例教學法,使一般理論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知識傳授與切身感受相結合、普遍規律與具體制度相結合,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

  三、財政學教學方法及運用

  教學活動應該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邊活動。在教學方式改進的理念中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體現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在財政學教學中要建立互動性的教學模式,加大學生的參與力度,以取得優良的教學效果。

  一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

  財政學教學活動應圍繞學生展開,學生的主導作用應該貫穿於教學過程的始終。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首先,必須以問題為導向,促使每個學生對每一部分內容做好充分的準備,促使學生在課前就進行自主的、主動的和有針對性的討論。其次,以實踐為導向,將課程內容與具體的財稅實踐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將書本知識運用到實際問題,增強了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二採取多種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1.專業不同,教學重點不同,方法不同

  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不僅要考慮課程本身的特點,還要考慮學生的專業特點,對於不同專業的學生應該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會計專業的學生,財政學的教學內容應該以稅收這部分作為重點,尤其各種稅的計算,掌握好這部分內容,對於他們以後學習《稅法》打好基礎,在教學方法上,會計專業側重於案例教學法;對於人力資源專業的學生,財政學的教學重點應該是社會保障這部分,因為從學生的就業去向看,更多的是在單位從事人力資源工作,這就要求他們掌握各種保險的繳費比例,以及辦各種保險的程式等等。在教學方法上,人力資源專業側重於角色互換法。

  2.運用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起源於1918年,由哈佛大學工商管理研究院首創,是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案例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一種教學方法。財政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普遍規律與具體制度相結合的學科,所以案例教學的運用在財政學教學中就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案例教學通過對社會真實經濟生活的財稅案例進行分析,能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自覺地融於教學活動中,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於案例教學法是以現實生活為出發點,讓學生去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突出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所以,它能迅速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問題的熱情,充分調動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在課堂上,他們會高度集中注意力,認真在案例和財政基礎理論知識之間尋求答案,踴躍發言。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只要發揮引導作用,通過不斷否定一個又一個錯誤,最後形成正確的認識,就能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得到全面理解,並留下深刻印象[4]。

  3.推廣雙語教學法

  雙語教學是指將學生的外語或第二語言,通過教學和環境,經過若干階段的訓練,使之能代替或接近母語的表達水平。雙語教學強調的是在非語言類學科中用外語或第二語言進行教學,通過非語言類學科知識的學習來掌握外語。在中國,雙語一般是指英語和漢語這兩種語言。隨著全球經濟國際化趨勢的加強,外語不僅成為交流、溝通的重要工具,而且也是個人走向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經濟學沒有國界,財政學作為經濟的一個分支學科,必須在國際環境中才能與時俱進,所以其發展離不開國際經濟環境,因此市場需求更多的掌握外語專業知識及創新能力的複合型人才,這直接推動財政學教學方法的轉變,其中英語與其他學科進行整合的雙語教學是教學方法中比較成功的實踐。在財政學專業中開展雙語教學,有利於創造學習和應用英語的環境和條件,有利於學生更深刻、更透徹的學習和掌握專業知識,快速獲取國外最新的學術資訊、研究成果、國際經濟動態、養成用英語來解決專業實際問題的習慣,提高學生的國際交流能力。

  4.社會實踐教學法

  俗話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如何更深刻的理解理論知識,只有要將理論運用於實踐,在實踐中才能掌握得更透徹。所以財政學的教學離不開實踐,要將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有機的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實踐中增長知識和才幹,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財政學的熱情和興趣。對於教師來講,一方面要在教學計劃中安排專業實習,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假期其他課餘時間,組織學生走出校門,一部分安排集中實習,一部分進行專題社會調研,比如農民負擔與農村稅費改革、高校債務風險、農村義務教育狀況等[5]。

  5.講座教學法

  講座教學就是邀請財稅專家、學者以及財稅工作部門的領導,針對財政學中的熱點、難點問題或者稅收實務進行專題演講和交流,使學生接觸財政學界不同的學術觀點和流派以及稅收的具體操作流程,瞭解財政理論研究的前沿問題以及財稅改革的程序,加深對財政理論和實際問題的認識。

  6.角色扮演教學法

  角色扮演教學法就是將學生放在模擬的環境中,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身份並且可以互換,從事各自的工作。角色扮演法首先對學生進行分組,利用財稅實務模擬操作教學軟體或案例,設定模擬的徵稅環境,其次由學生分別扮演扣繳義務人、納稅人、稅務機關工作人員等各種角色,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徵稅、計算稅款、納稅、稅收籌劃、稅務代理等模擬操作。在模擬中,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互換,從而熟悉各環節的具體操作程式。通過這種方法不僅使教學活動生動有趣,還可以幫助學生熟練掌握了各環節實際操作程式及注意事項,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6]。探索多種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即是教師的職責,也是教學的需要。財政學的多元化特點要求財政學教學方法必須更加多樣化,並且不斷革新,與時俱進。

關於財政學畢業論文參考
財政學專業畢業論文範文
相關知識
有關財政學畢業論文精選範文
財政學畢業論文精選範文
關於財政學畢業論文參考
本科財政學畢業論文
探討財政學畢業論文
高中學生畢業總結精選範文
公共行政學心得體會精選範文
畢業感言精選範文
財政的畢業論文代發
財務畢業論文精選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