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人口問題不只是數量問題
嘉 賓: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姚先國
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博導穆光宗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高文書
人民論壇:如何看待在人口問題認識上的一些誤區?在新的歷史時期,如何重新審視我國的人口問題和政府的人口戰略?
穆光宗:過去對人口問題的最大誤解就是將人口問題理解成人數問題,將人口效應理解成分母效應,將人口問題理解成生育問題。這是傳承至今的解決中國人口問題的計劃經濟思維。
歷史上的人口戰略是以人口數量為考慮中心的“一條腿走路”戰略。但事實是,人口的數量控制通過“節流”的辦法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中國人口問題的解決。這樣的戰略已經在實踐中帶來很多問題和挑戰,譬如:我國人口生育率越來越低,甚至已經到了超低生育水平;中國面臨著少子女老齡化、獨子女老齡化和無子女老齡化的多重衝擊;新一輪的人口增長並沒有帶來年輕一代人口素質的全面提高和發展。
姚先國:新時期,我國面臨什麼樣的人口問題呢?不是數量問題,而是質量問題。人口領域的根本矛盾在於人力資本存量與現代化建設的要求不相適應。具體表現在幾個方面:工業化加速過程中的產業升級要求與現有職工的知識能力水平相矛盾。自主創新的要求、國際競爭的壓力與現有科技隊伍的能力不足相矛盾。城市化推進中的勞動力非農化趨勢與農村勞動力素質低下的矛盾:要麼大量人口湧入城市卻無謀生能力,變成城市貧民;要麼滯留農村變成隱性失業人口,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從根本上妨礙現代化程序。
人民論壇:新形勢下的人口戰略該如何制定,您有何建議?
姚先國:關鍵在於實施以積聚人力資本、提高人口質量為主旨的新的人口戰略。這一戰略需要實現四大轉變:從人口的數量控制轉為質量提升;從依靠行政手段控制生育率轉為培育人口的內生調節機制。實踐證明,政府的計劃生育政策主要在城市有效,在農村往往失靈,結果造成人口的“逆向選擇”現象。實踐也同樣證明,教育程度越高,經濟越發達,社會保障越健全,生育率就越低,就越不需要強制手段控制。既然如此,何不轉而採用發展農村教育、經濟和社會保障的手段來自動控制人口增長呢?從重物輕人的投資戰略轉向重點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從重視高階人才培養轉為重視勞動者能力建設。
高文書:首先要繼續貫徹控制人口增長、穩定低生育水平的思想,要充分挖掘人口轉變的潛在貢獻,提高勞動者素質和技能。對出生性別比問題的治理,要通過進一步的分析,重點監測特定的人群,以提高政策有效性。同時建立起一個可持續的養老保障體系。
穆光宗:中國需要全力推行的是人本主義的人口發展戰略。人口問題在根本上是對人的投資的不足和失敗所導致的。只有加大對公共衛生和教育的投資,我們才能有望打破疾病與貧困這一惡性迴圈。
未來我國人口發展戰略需要確立三大目標:風險最小化、潛能最大化和效益最大化。其核心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就是:賦權於民,投資於民,發展於民。
中國人口發展需要確立凸現人的全面發展主導價值取向的戰略大思路,具體表述如下:調控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優化人口分佈、開發人力資源,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人民論壇:如何準確理解人口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姚先國:人口可持續發展可以表述為:“以人的全面發展和福利增長為導向的人口與資源、環境的動態均衡過程。”
人口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在於人與自然的均衡。如果人口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或者破壞了資源與環境,造成人與自然的失衡,就會危及人的生存基礎。
這是一種動態均衡。人口戰略也好,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也好,都要立足現在,顧及將來,要考慮代際之間的均衡和種族、文明的延續。
這是一種積極的均衡。“可持續發展”最終是著眼於發展,而不是為了消極的“持續”。發展的目的是要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和快樂程度,最終實現人的自由解放、全面發展。
高文書:人口可持續發展要求妥善處理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之間的相互關係。它強調實現適度人口規模,提高人口質量,改善人口結構。強調人口結構與經濟結構的協調發展,它要求勞動適齡人口與就業手段、就業結構的協調發展;人口年齡結構老齡化與養老保障事業的協調發展;人口分佈與產業結構、生產力佈局的協調發展等。
穆光宗:人口發展戰略首先要關注的正是人口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少生不是一切。穩定低生育水平的做法並沒有包含生育率並不是越低越好的意思。從人口安全發展的要求出發,我們需要及早確立“適度低生育戰略”。事實上,我們已經進入到一個相對穩定的低生育水平時期。對“低生育水平反彈風險”的過分擔憂是缺乏依據的。即便在一些並不十分發達的農村,很多家庭主動放棄或者推遲了二胎生育,一方面是出於生養成本上升的壓力,另一方面也是出於生育觀念的轉變。
人民論壇:新的形勢下,如何建立科學的人口評價機制?
姚先國:人口評價機制是否科學,關鍵在於這種評價是否貫徹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因此,人口評價機制就不能僅看人口數量是否得到了控制,更應該體現人力資源全程管理的要求,從優生優育到培養成才,開發利用,直至退出勞動力市場,都應在評價機制中得到反映。與此同時,人口的生存狀態、生活質量和幸福程度指標也應納入人口評價的視野,成為評價人口戰略是否成功的重要標誌。
穆光宗:只有從科學的人口發展觀出發,才能建立起科學的人口評價機制,所以考核的是人口發展的安全度、優化度和控制度。同時不能過分迷信一票否決行政考核的績效。這一做法依然是以數為本,弊端日益顯現。
人民論壇:如何看待未來的人口發展趨勢和麵臨的國內國際風險?
姚先國:以“大人口”的觀點審視,隨著經濟發展和教育水平提高,生育率將進一步下降。但由於人口基數過大,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人口規模仍會進一步擴張。人口老齡化將加速。關鍵在於應對的政策措施是否正確和有效。
面臨的風險主要來自國內,最根本的隱患在於現存的體制缺陷和機制扭曲。
長期存在的城鄉隔絕體制和產權不明晰的土地制度,造成大量兼具城鄉二重身份的“農民工”進行“候鳥式”的遷徙,潛伏著極大的社會風險。另外,城市化加
速過程中數以千萬計的農民失去土地,他們將何以謀生?
就業始終是中國重大的社會問題,勞動力市場上的供需矛盾有可能更為加劇。另外政府對高等教育投入不足,靠老百姓自己投資,代價高昂,而現在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即使就業也收入低廉,不足以補償成本,人力資本投資回報率下降。這種狀況若長期持續,不僅會極大地挫傷人民群眾人力資本投資積極性,而且會引發社會動盪。
上述問題應通過調整城市化戰略,調整公共支出結構,加大對教育、衛生的投入,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放鬆政府的產業管制,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推進城鄉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等措施予以化解。
高文書:我國面臨的人口安全問題是多種多樣的。人口承載能力問題,人口年齡結構的問題,人口城市化對資源壓力加大,人口出生性別比例的嚴重失調,人口健康的問題,人口流動對傳統體制的衝擊。
穆光宗:中國人口問題的最大憂患是結構性風險:一是獨生子女風險家庭的規模過大、比例過高將構成一個高風險社會的基本細胞;同時,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嚴重的升高和偏高問題。二是低素質人口的規模過大將制約中國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軌。
所以,有兩大人口發展趨勢是需要矯正的:一是人口性別年齡結構在巨集觀和微觀層面上的失衡,二是國家人力資本投資嚴重不足。9年甚至12年的義務制教育必須確立,國家是第一責任,青少年受教育也存在著一個不可錯過的“戰略機遇期”,要確保適齡青少年受到良好的學校正規教育。
科學人口觀為中國收穫第二次人口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