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理性民族主義教育研究
全球化是當今社會不爭的事實和持久的程序,其是以全球意識為基礎,以人類共同利益為目標,以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為動力,在全球範圍內展現的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的聯合趨勢。它帶來了深刻的社會變革,為大學生了解和吸收世界各國的文明成果拓寬了視野,但同時也為大學生的民族主義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大學生作為未來中國建設的主力軍,必須建立起理性的民族主義觀,只有這樣才能符合全球化時代的要求,更好的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利益。
一、大學生的民族主義情緒現狀
民族主義作為一種流行思潮對大學生的影響很大。民族主義情感使大學生熱愛自己的祖國,支援和擁護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充滿信心。但是從20世紀90年代後期至今,由於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和國際國內發生的一些事件,使得這民族主義思潮對大學生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這些負面的影響主要是由極端的民族主義引起的。因此,我們在探討大學生民族主義情緒現狀時要從兩方面辯證的來看。
首先,民族主義使大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加強。近些年以來,大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逐漸加強,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大學生高昂的愛國熱情中看出。中國大學生具有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自從中國誕生現代意義的大學開始,大學生們始終走在愛國主義行動的前列。從五·四運動到一二·九運動,大學生們以滿腔熱情和自我犧牲的精神,積極投身到救國救亡的偉大事業中。他們中的大多數後來成為社會主義革命的領袖和建設者。當代大學生繼承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優良傳統,發揚老一代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一方面認真學習,掌握更多的本領以投身到社會主義建設的洪流中,踐行愛國主義價值觀;另一方面在國家面臨困難時,在國外敵對勢力破環國家獨立和損害國家主權與尊嚴時,又義無返顧地站出來,以實際行動維護國家的獨立、完整、主權與尊嚴。在l999年美國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時,在2001年4月美國偵察機撞毀我軍戰鬥機時,在北京奧運會火炬全球傳遞被幹擾時,大學生們的愛國主義熱情被激發,進而組織聲勢浩大的遊行,抗議西方國家的霸權主義行徑,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遭遇大地震災害時,大學生們一方面積極捐款賑災,另一方面積極參加各種志願行動,儘自己的力量幫助災區人民重建家園。愛國主義已內化為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的一個最主要的構成部分,成為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必然選擇。
其次,大學生的民族主義情緒有非理性的傾向。由於當代大學生不能正確區分民族主義的正確和錯誤之處,這就使得他們在表達自己的民族情感時有諸多的政治衝動和非理性的行為,最為典型的是藉助網路這一虛擬空間進行無限制的情緒宣洩。網路上充斥的民族主義知識分子的文章,往往不是以嚴謹的邏輯和使人信服的事實來說服讀者,而是以痛快淋漓、氣勢磅礴、不拘邏輯的震撼力來感染讀者。這樣的情感宣洩極易走向口號似的吶喊,甚至是非理性的狂妄與自負。青年學生尚未形成穩定的政治觀,心中潛藏著強烈的自我意識和霸主意識,內心極其希望中國也像美國那樣稱霸全球,因此對中國政府在國際舞臺上處理國際事務態度不夠強硬、不夠咄咄逼人的做法不理解,從而極易受到這類激進言論的蠱惑,使自己的言詞和行為都帶有強烈的情緒化特徵,缺乏理性,甚至達到狂熱的程度,鼓吹對抗,鼓吹戰爭,辱罵其他民族,號召國人不看某國電影,抵制某國商品,無視我國加入國際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的必要性。
大學生的這些民族主義情緒可以在一些事件中看出端倪。例如在2009年3月21日下午3時左右,在武漢大學校園的櫻花樹下,有一對母女穿著日本和服照相,路過此地的一名武漢大學男生高喊:“不要穿和服在武大照相”,“穿和服的日本人滾出去!”。隨後,十多名年輕人加入聲討隊伍,很多圍觀市民也表示憤慨,責備聲越來越大。母女倆人趕緊脫下和服,悄悄離去。據瞭解,率先聲討的男子是武漢大學資訊學部大二學生。另一位參與聲討的年輕女子表示:“雖然和服有美麗之處,但它畢竟是日本人特有的服飾,讓人很不舒服,有種異樣的感覺。”此外,也有學生認為,這對母女的行為屬個人行為,其他人不該干涉。
這起發生在高校內部的事件,並非只侷限於高校的內部,由於網際網路的傳播,這件事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而這起事件也讓我們看到當今某些大學生的民族情緒存在著不理性、情緒化的傾向。
二、大學生理性民族主義教育的方法和途徑
大學生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主體,也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希望。而隨著全球化程度的不斷深入,國家和社會對於大學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我們重視大學生的民族主義教育,使大學生樹立理性的民族主義觀,自覺摒棄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想,這樣才能真正維護國家的利益。大學生的理性民族主義教育,我認為應該從學校教育、自我教育和社會教育三個方面來進行。
第一,要注重學校教育,構建大學生理性的民族主義。高校是大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徑,因此我們在對大學生進行理性的民族主義教育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作用。在現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課堂教育還是最重要的一環,所以我們應該積極發揮課堂教學的影響力,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加入一些理性民族主義的內容,必須要讓大學生了解以下三方面的基本內容。
首先,要讓大學生了解民族主義的含義,讓他們理解民族不等於國家,民族主義不等於國家主義。只有當民族與國家合二為一時,即國家內只有單一的民族,國家的領土界限與居民居住地範圍相同,而且文化與政治已經逐漸融合的國家,才稱之為民族國家。這時的民族才等於國家,這時的民族主義才等於國家主義。很顯然,在多民族國家的中國,漢族作為人口占絕對多數的民族往往比少數民族具有更大的發言權,在國家事務的處理中具有更強的支配權。當前的某些大學生只是強調對中華民族、中國文化的認同,卻忽略了中國本身的多族群性特點,在他們那裡,所謂“中國的”、“中華民族的”,實際所指,充其量只是漢族的。因此,過分強調民族主義往往會傷及少數民族人民的感情。另一方面,這種民族訴求也為西藏和新疆等少數民族自治區的獨立帶來了合法性的因子,不利於我國的統一和穩定。
其次,民族主義不等於反對西方,更不等於盲目排外。中國的民族主義是在遭到西方侵略的背景下產生的,在經受了西方列強的軍事侵略和經濟侵略後,才開始由千年的文化認同轉變為現代的民族認同。因此也具有了反對西方又不得不向西方學習的獨特特徵。對中國來說,“西方具有了敵人和老師的雙重身份”。中國民族主義陷入了既要實現現代化又要反對西方,既要融入主流社會又要反對西方文明的困境之中。結果經常是強烈的民族主義情感使得後者壓過前者。質樸而強烈的愛國感情得不到合理引導和控制,它就不但會反對西方,反對西方的一切,而且還會把向西方學習當成崇洋媚外而加以批評。反對西方最終導致了盲目狹隘的排外,而這成了當前大學生民族情緒的突出特徵。
再次,我們要在課堂教育中注重關於民族團結教育,讓大學生充分的瞭解和諧民族關係的重要性。2008年3月14日在拉薩發生的打砸搶燒事件,讓我們知道了“藏獨”勢力,也讓我們看到了少數人在網路上發表的一些極端言論,這些言論對於民族關係的損害是非常嚴重的。而大學生又處在青年階段,價值觀還沒有完全成型,容易受到這些極端言論的影響,所以我們應該在教育中加強民族團結的教育,加強對大學生的正面引導。
第二,大學生應樹立全球意識,正確處理民族主義與全球化關係。在全球化成為必然趨勢的今天,我們能夠看到,在經濟和文化的交流與競爭中,任何國家都只有勇敢地開啟大門,師人之長,棄己之短,擺脫宗法自然經濟和專制政治的束縛,才能真正實現富強,捍衛自己的民族尊嚴。因此,對一個貧弱的國家來說,英勇反抗外國侵略固然是愛國,維護與外國和平相處關係、開放自己的國家、促進與外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推動本國的社會進步,同樣體現著崇高的民族主義精神,而且是更為複雜和艱鉅的任務。相反,愚蠢的排外,或者有意無意地為文化和經濟的交流設定這樣那樣的障礙,不管其主觀動機多麼善良,口號多麼神聖莊嚴,客觀效果都是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有時甚至因此錯過重要機遇而千古留憾。
面對這種情況,這就要求我們的民族主義教育從理論上予以迴應,在教育內容上進行創新,增強說服力和針對性,使當代的大學生具有“全球意識”,讓他們能夠正確處理全球化與民族主義的關係。這就要求我們在大學生平時的教育過程中不斷地向他們灌輸全球化的思想,讓他們明確民族主義與全球化的關係,瞭解到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是緊密聯絡的,我們的民族利益的實現也可能需要其他國家的配合。例如保持生態平衡、治理環境汙染、控制人口增長、打擊販毒吸毒和恐怖主義、控制核武器等問題,這些以全球方式存在的“全球問題”以其普遍性和整體性折射出了全人類共同利益的存在,這種共同利益把整個人類緊密地聯絡在一起,人們正成為“地球村”的居民。與此相對應,民族主義教育必須正視這種現實。由於維護國家利益是民族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既然國家利益的內容有了新的發展,在民族的特殊利益之外又增加了全人類的“共同利益”,愛國主義教育也應超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分歧,克服民族國家利益的限制,增加“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在培養人們對祖國和本民族的熱愛和忠誠的同時,增強全球意識的培養,從全球的視野來認識和考察國家利益,看到不同民族之間存在合作和共同利益領域。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實現本民族的最根本的利益。
第三,我們要規範網路環境,遏制極端民族主義傳播。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大學生受網路的影響越來越大。網路也是民族主義者尤其是激進民族主義者宣揚他們的主張的主要陣地,如部落格論壇、chinaren校友論壇及各高校的校園網的BBS上都不乏反日、反美等高喊民族主義口號的帖子,而且這些帖子都點選率極高,可見其對青年學生的影響是很深的。民族激進分子動輒用“賣國賊”、“漢奸”等字眼反駁和攻擊網友略顯理性和溫和的觀點,使得這些論壇成為了他們叫囂喧嚷標榜自己的愛國熱忱的場所,煽動了訪問網站的青年大學生的民族情緒。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佔領網路陣地,用事實和科學給狹隘和激進民族主義分子以有力回擊。
首先,我們要建設有吸引力的民族主義、愛國主義教育網站。網路社會沒有國際疆界,沒有傳統藩籬,沒有長者權威,也沒有道德和責任上的約束,這對於崇尚自我、標舉創新的當代大學生來說,主動上網汲取知識和搜尋資訊是最理想的方式了。在網際網路時代,大學生們崇尚由網路文化衍生出的民主、自由、平等的價值觀。他們在網上試圖消解、湮滅現實中的不平等,在網路中更願意與教育主體平等地交流。高校校長、班主任、政治輔導員都可以設定自己的專屬網站,將民族主義、愛國主義教育內容融入其中,變以前的單純“灌輸式”教育為寓教於樂、寓教於文的“滲透式教育”,通過網路與學生們平等地聊天、討論,加強溝通,引導學生正確的思想導向。
其次,在網路應用方面應重視校園BBS中的輿論引導。BBS的輿論是多元化的,主流的聲音在傳統媒體和傳統思想教育中可以簡單地佔據主導地位,而在BBS中它卻成為非議的物件。不論是《人民日報》網路版的“強國論壇”,還是在清華大學的“水木清華站”,都有這種情況發生。因此在建設大學校園BBS時,我們必須重視BBS中的輿論導向。面對BBS,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斷研究新情況,創新新方法,關鍵還要密切關注,善於及時、正面、柔和地引導。當一種言論在網上頻繁出現,並且伴隨著網民過激的情緒化意見時,就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傳遞有價值的訊號。這時,要主動地分析這些訊號背後隱藏的網民的需求、慾望和動機,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做好群眾的思想引導工作,將問題解決在萌芽之中。
論超越狹隘的民族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