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關注生態課堂感悟教育真諦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15日
論文摘要:依據新課程理念,教師營造和諧的生態氛圍,用生態學的眼光審視語文課堂教學,啟發、讚譽學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經歷生命感動,使學生樂學愛學,逐步完成知識內化學習,使語文課堂教學走向健康持續發展的道路。
論文關鍵詞:語文;課堂;生態
生態課堂是當前課改發展的必然趨勢。構建生態化的語文課堂,就是讓語文課迴歸到原生態的教育裡,課上通過師生間的平等對話、合作、交流、體驗、探究,使學生的獨立個性得到張揚,創新能力得到充分培養。然而,由於教師觀念更新不到位,課堂實施無從下手。那麼,怎樣才能使我們的語文課納入生態課堂教學,讓它成為學生快樂學習的樂園呢?
一、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樂意學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以教師應瞭解學生的興趣,關注學生的愛好,體會學生的學習情感,讓興趣貫穿課堂45分鐘。那麼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設法營造和諧的民主氛圍。在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中,學生的心情舒暢,精力充實飽滿,思維異常活躍,求知慾望特別旺盛,學生就會主動去探求和運用知識,進而敢想敢說去做,無疑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能夠得以提高。這就要求老師課上放下老師的尊嚴,和學生融洽相處,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愛、理解、信任學生;教學生做課堂學習的主人,啟發學生的心智,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進行教學情境創設,也是激發學習興趣的好方法。語文課堂上,教師要適當創設情境,最大限度地讓學生有自我實踐的空間,讓學生去表演、辯論,使他們能描摹眼中的世界,揣摩傾訴內心情感,交流思想認識的快樂,在不知不覺中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要做到這一點,就要轉變學生的角色,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這就要求我們的語文教師首先轉變角色,要引領學生走出“觀眾席”,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通過師生合作完成學習任務。例如在教學童話《皇帝的新裝》時,我先讓學生預習課文,在閱讀中選擇最適合自己表演的人物角色,揣摩練習表演,並請同年級其他語文老師進行觀摩指導。課上讓學生登臺表演,通過動作、語言來把握文中人物性格,理解文章的主旨。學生風趣誇張的語言、滑稽可笑的動作,加深了他們對文中人物性格的理解,同時對課文揭示的道理也有了更深入的認識。這樣,學生在創設的生態情境中上課,興趣得以激發,知識得以實踐運用,學生就會樂學愛學,課堂效率自然會事半功倍。學生的人文素養也會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學中得以漸進提升。
二、喚醒學習意識,讓學生學會發問
傳統的教學就是“傳道、授業、解惑”。教師對學生傳授知識僅限於課本,一上課,機械地照本宣科講解課文,然後對著語文參考書提出一大堆問題,直到學生的回答和教師的答案一模一樣才滿意。實質上,學生根本沒有自己理性的思考,課上學生只管回答,最後由老師總結統一答案。這種固守固定框架模式的教育始終牽制著學生的思維,又怎麼能使學生有所創新呢?因此,語文教師應轉變教育觀念,建立一種生態的“大語文”觀,從單一乏味的課本知識傳授變成多樣化的閱讀品味學習,鼓勵學生多動腦、多質疑、多發現,讓學生從“作答”轉向“質疑”。學生質疑自問、互問、互答,課堂上這一道亮麗的風景,一定會魅力無限。
古人云“學貴有疑,疑則能思,思則能解”。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能會提出超出老師預設的一些問題,有時會使老師處於被動難堪的局面,但不要怕,“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只要能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心中足以樂也。教師要以學生能提出問題感到自豪,只要機會來了,不必固守既定的教學程式,要善於捕捉學生主動發現問題的鏡頭,及時進行表彰鼓勵,這有利於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發問的習慣,並能使學生在交流中達成共識,知識得以內化,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學生多問、勤思,創造力才能得以培養。因此,教師要力爭做到課堂上彰顯學生個性,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積極提問,我們的生態課堂便會精彩紛呈。課堂上,教師要運用教育機制,適當設疑,讓學生能“跳起來摘果子”,啟發學生多思解疑。如講《愚公移山》一文,教師在肯定愚公移山精神可貴的同時,還應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探究,進行逆向思維,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如有的同學提出“愚公移山不如搬家好”的看法,教師就應及時給予讚賞,並設一個小小的擂臺辯論會,讓學生舉出例項,說出理由,據理力爭,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思辨能力。當然,要達到這個目的,教師要由居高臨下的學術“權威”變為“導航員”,由“教書匠”變為“欣賞者”。擁有愛心,微笑著面對學生,零距離接觸學生,傾聽學生,從而走進學生的心靈,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
三、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激發其創作熱情
“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流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葉聖陶語)。可見,作文教學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了,學生的寫作才有源頭活水。因此,教師要常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去體驗生活,激發學生的創作激情。
我常利用節假日帶領學生去領略大自然的美麗風光,指導他們細心留意周圍的事物,引導他們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隨時記錄下來。如觀察大自然的花草樹木、雲朵繁星、小橋流水、鳥鳴蛙聲、蔬菜瓜果……引導學生看一看、嗅一嗅、聽一聽、摸一摸,這樣,學生在寫作時就會如“行雲流水”,言之有物,有話可說了。教師還可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長,鼓勵學生參加校內外興趣活動小組,充實學生的個人生活。引導學生把自然生態和生態課堂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自然地抒發內心情感。
此外,要著力引導學生養成讀書看報的好習慣,通過閱讀幫助學生梳理知識,積累寫作材料,這樣,學生在寫文章的時候就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
四、尊重學生的差異,靈活運用評價藝術
學生的個性差異,不僅表現在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還表現在獨特的精神世界和興趣特長。因此,我們不能用一個模式去塑造學生,更不能用一個標準來衡量學生。
只有尊重學生的不同理解和認識,學生才會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說出其獨特的體驗。教師在評價學生的作文時,要換個角度站在學生的立場,用慧眼去欣賞學生的閃光點,哪怕在詞句上有一點新意的文章,都應給予肯定、讚賞。例如,一位同學這樣寫:“我最喜歡躺在剛晒過的被子裡,因為那裡面有溫暖的陽光味道。”這句話充分表達出了學生真切的生活體驗。我於是旁批到:“你的語言率真,能靈活運用通感,讓老師感受到了陽光的美。”我們在教學中要靈活運用評價藝術,通過給予鼓勵性的評語,讓學生樹立“我能寫好”的自信心,從而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使作文教學步入良性的生態化發展之路。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下,語文教師只有把生態教育巧妙地融入語文教學,才能感悟到教育的真諦,才能提高教學質量,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學生髮展報告自我評價_高中學生髮展報告的自我評價
讓作業練習成為學生的樂趣
論文關鍵詞:語文;課堂;生態
生態課堂是當前課改發展的必然趨勢。構建生態化的語文課堂,就是讓語文課迴歸到原生態的教育裡,課上通過師生間的平等對話、合作、交流、體驗、探究,使學生的獨立個性得到張揚,創新能力得到充分培養。然而,由於教師觀念更新不到位,課堂實施無從下手。那麼,怎樣才能使我們的語文課納入生態課堂教學,讓它成為學生快樂學習的樂園呢?
一、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樂意學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以教師應瞭解學生的興趣,關注學生的愛好,體會學生的學習情感,讓興趣貫穿課堂45分鐘。那麼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進行教學情境創設,也是激發學習興趣的好方法。語文課堂上,教師要適當創設情境,最大限度地讓學生有自我實踐的空間,讓學生去表演、辯論,使他們能描摹眼中的世界,揣摩傾訴內心情感,交流思想認識的快樂,在不知不覺中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要做到這一點,就要轉變學生的角色,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這就要求我們的語文教師首先轉變角色,要引領學生走出“觀眾席”,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通過師生合作完成學習任務。例如在教學童話《皇帝的新裝》時,我先讓學生預習課文,在閱讀中選擇最適合自己表演的人物角色,揣摩練習表演,並請同年級其他語文老師進行觀摩指導。課上讓學生登臺表演,通過動作、語言來把握文中人物性格,理解文章的主旨。學生風趣誇張的語言、滑稽可笑的動作,加深了他們對文中人物性格的理解,同時對課文揭示的道理也有了更深入的認識。這樣,學生在創設的生態情境中上課,興趣得以激發,知識得以實踐運用,學生就會樂學愛學,課堂效率自然會事半功倍。學生的人文素養也會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學中得以漸進提升。
傳統的教學就是“傳道、授業、解惑”。教師對學生傳授知識僅限於課本,一上課,機械地照本宣科講解課文,然後對著語文參考書提出一大堆問題,直到學生的回答和教師的答案一模一樣才滿意。實質上,學生根本沒有自己理性的思考,課上學生只管回答,最後由老師總結統一答案。這種固守固定框架模式的教育始終牽制著學生的思維,又怎麼能使學生有所創新呢?因此,語文教師應轉變教育觀念,建立一種生態的“大語文”觀,從單一乏味的課本知識傳授變成多樣化的閱讀品味學習,鼓勵學生多動腦、多質疑、多發現,讓學生從“作答”轉向“質疑”。學生質疑自問、互問、互答,課堂上這一道亮麗的風景,一定會魅力無限。
古人云“學貴有疑,疑則能思,思則能解”。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能會提出超出老師預設的一些問題,有時會使老師處於被動難堪的局面,但不要怕,“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只要能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心中足以樂也。教師要以學生能提出問題感到自豪,只要機會來了,不必固守既定的教學程式,要善於捕捉學生主動發現問題的鏡頭,及時進行表彰鼓勵,這有利於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發問的習慣,並能使學生在交流中達成共識,知識得以內化,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學生多問、勤思,創造力才能得以培養。因此,教師要力爭做到課堂上彰顯學生個性,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積極提問,我們的生態課堂便會精彩紛呈。課堂上,教師要運用教育機制,適當設疑,讓學生能“跳起來摘果子”,啟發學生多思解疑。如講《愚公移山》一文,教師在肯定愚公移山精神可貴的同時,還應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探究,進行逆向思維,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如有的同學提出“愚公移山不如搬家好”的看法,教師就應及時給予讚賞,並設一個小小的擂臺辯論會,讓學生舉出例項,說出理由,據理力爭,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思辨能力。當然,要達到這個目的,教師要由居高臨下的學術“權威”變為“導航員”,由“教書匠”變為“欣賞者”。擁有愛心,微笑著面對學生,零距離接觸學生,傾聽學生,從而走進學生的心靈,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
三、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激發其創作熱情
“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流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葉聖陶語)。可見,作文教學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了,學生的寫作才有源頭活水。因此,教師要常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去體驗生活,激發學生的創作激情。
我常利用節假日帶領學生去領略大自然的美麗風光,指導他們細心留意周圍的事物,引導他們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隨時記錄下來。如觀察大自然的花草樹木、雲朵繁星、小橋流水、鳥鳴蛙聲、蔬菜瓜果……引導學生看一看、嗅一嗅、聽一聽、摸一摸,這樣,學生在寫作時就會如“行雲流水”,言之有物,有話可說了。教師還可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長,鼓勵學生參加校內外興趣活動小組,充實學生的個人生活。引導學生把自然生態和生態課堂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自然地抒發內心情感。
此外,要著力引導學生養成讀書看報的好習慣,通過閱讀幫助學生梳理知識,積累寫作材料,這樣,學生在寫文章的時候就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
四、尊重學生的差異,靈活運用評價藝術
學生的個性差異,不僅表現在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還表現在獨特的精神世界和興趣特長。因此,我們不能用一個模式去塑造學生,更不能用一個標準來衡量學生。
只有尊重學生的不同理解和認識,學生才會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說出其獨特的體驗。教師在評價學生的作文時,要換個角度站在學生的立場,用慧眼去欣賞學生的閃光點,哪怕在詞句上有一點新意的文章,都應給予肯定、讚賞。例如,一位同學這樣寫:“我最喜歡躺在剛晒過的被子裡,因為那裡面有溫暖的陽光味道。”這句話充分表達出了學生真切的生活體驗。我於是旁批到:“你的語言率真,能靈活運用通感,讓老師感受到了陽光的美。”我們在教學中要靈活運用評價藝術,通過給予鼓勵性的評語,讓學生樹立“我能寫好”的自信心,從而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使作文教學步入良性的生態化發展之路。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下,語文教師只有把生態教育巧妙地融入語文教學,才能感悟到教育的真諦,才能提高教學質量,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讓作業練習成為學生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