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絡生活實際培養學生能力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05日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在現實世界中尋找數學題材,讓學生貼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學,摸到數學,不再覺得數學高不可及、脫離實際的海市蜃樓而虛無縹緲。因此,在紮實訓練學生掌握數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技巧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注重聯絡實際,強化學生的動手操作活動,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努力優化小學教學,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在實施新課程中,我緊緊圍繞“把生活中的數學引進課堂”,構建生活化的數學課堂充滿活力,發揮出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的創造性,下面是我的一點體會。
一、 加強感知性操作,訓練學生抽象能力。
抽象概括是數學得以產生的基本前提。離開了抽象概括,就不會產生數學的概念,更不會有抽象的數學思維。訓練學生抽象概括能力,是我們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然而,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兒童,他們的抽象概括水平極低,主要還停留在“直觀形象水平”他們所能概括的特徵或屬性,常常是事物的外觀的、形象的、外部的特徵或屬性,他們更多注意的是事物的外觀的實際意義。從這個規律出發,充分的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量一量、掂一掂、試一試,對實際事物進行感知性操作,正是建立數學概念,逐步發展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基本途徑。如:教學“釐米、分米和米的認識”時,對於這些長度單位,一年級的學生是不清楚的。課本中就用“手指頭的寬度”表示1釐米;用“一柞”表示1分米;用學生自己“張開的雙臂”的長度表示1米。我認為課本這樣安排很有意義,學生很容易對釐米、分米和米有一個感知的認識。然後教者還可以通過測量書本的長寬、黑板的長寬和教室的長寬來實際操作,感知這些單位的實際運用。
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設計一下教學過程,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們可以聯絡學生的實際從生活實際匯入新課。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入階段正處於一節課的起始階段,處理是否得當,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情緒,以及思維的活躍程度,結合學生身邊的例項匯入新課,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情趣,激發求知的慾望,而且可使所要學習的數學問題具體化、形象化。如在教學“單價、數量、總價”的數量關係時,可以先讓學生去商店買一些物品等生活中的例項匯入新課;又如在教學“加減混合計算題”時可通過“公交車上的上、下客人的現象來匯入。由於從生活實際出發,學生在充分操作過程中,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並抽象成清晰的概念。讓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緊密相聯,在讓學生進行感知性操作的同時,也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充滿了數學。這對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也是極有益處的。
二、注重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
為了在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初步接觸和逐漸掌握數學思想,不斷增強數學意識,就必須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加強時間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認識現實中的問題和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絡與區別。例如:在教學《面積的認識》這一課時,教者可以這樣匯入:問學生:“你們知道文具盒的表面和書的表面哪一個大,”學生會進行比較,很快得出答案。再問:“你們知道教室的前牆和後牆哪一個大嗎?”怎麼比較呢?這時學生就會產生一個問題,到底哪一個大吶?。然後就讓他們帶者問題去預習新課,由於是自己發現問題,自己來解決問題,這樣培養學生養成留心周圍事物,有意識的有數學的觀點認識周圍事物的習慣,並自覺把所學習的餓知識與現實中的事物建立起聯絡來。
三、加強應用性操作,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首先是要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應用性操作的情境或條件,使學生在操作中掌握知識技能,提高數學能力。比如學習了長度單位後,讓學生測量書本、課桌和黑板的長度,既促進了長度單位的掌握和運用,又為下一步長方形周長計算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在“分類統計”教學中,可讓學生自己製作一個課程表;在“比例尺”的教學中可讓學生測量家的建築後,畫出家的平面圖;再如在活動課《小小設計家》教學中,為學生提供粗鐵絲、泡沫板等,讓學生為伊拉克難民營設計簡易使用的帳篷模型,學生興致濃烈,各顯神通,不僅運用學過的幾何知識展開製作,而且又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教育。
其次是組織數學興趣活動,這是培養學生數學實踐能力的主要渠道。比如在教學“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時,可以組織一次縫鈕釦比賽活動。讓他們互相協作展開活動,就很好地鍛鍊了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新知的教學時,如果能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創設學生熟練與感興趣的具體生活情況,就能引導學生通過聯想、類比,溝通從具體的感性實踐到抽象的道路,加強對新知的理解。
第三是改革家庭作業形式,突出應用性操作。比如學習了常見的乘法數量關係以後,可以讓學生雙休日隨父母去菜場買菜或到超市購物,按單價獨立計算價錢,學生興趣十分濃厚。重視了數學的應用性操作,暢通學數學、用數學的聯絡,使學用緊密結合,這正是片面應試教育所嚴重缺乏的,也是我們改革數學教學必須加強的。
四、加強探究性操作,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所謂探究性操作,就是指導學生通過動手動腦的主動探究,再現知識技能的形成過程、發現數學規律的操作性訓練。教師不是把現成的結論灌給學生,而是指導學生創造性學習,在操作中發現問題,形成科學認識。它不僅有助學生更牢固的掌握知識技能,而且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數學思維能力,尤其是創設新思維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比如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倒,讓學生通過用橡皮泥、蘿蔔等材料自制的圓柱削切加工成等底等高的圓錐,發現圓柱與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的包含關係。在通過把盛滿圓錐容器的沙子倒向等底等高的圓柱形容器的反覆實驗,發現規律---等底等高的圓柱形容器的沙子總是圓錐的三倍:如果二者的底或高不同,則結論不成立,這樣學生便從實際操作中發現了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雖然學生的創新發現只是重複驗證,但對於他們自身而言卻絕對是創造!
《新數學課程標準》十分強調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在教學要求中,增加了“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不僅要求選材必須密切聯絡學生生活實際,而且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情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因此,我們要適應把數學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切實強化動手操作,從而把數學教學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學習思維意識的培養
怎樣引導學生思考研究問題
一、 加強感知性操作,訓練學生抽象能力。
抽象概括是數學得以產生的基本前提。離開了抽象概括,就不會產生數學的概念,更不會有抽象的數學思維。訓練學生抽象概括能力,是我們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然而,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兒童,他們的抽象概括水平極低,主要還停留在“直觀形象水平”他們所能概括的特徵或屬性,常常是事物的外觀的、形象的、外部的特徵或屬性,他們更多注意的是事物的外觀的實際意義。從這個規律出發,充分的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量一量、掂一掂、試一試,對實際事物進行感知性操作,正是建立數學概念,逐步發展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基本途徑。如:教學“釐米、分米和米的認識”時,對於這些長度單位,一年級的學生是不清楚的。課本中就用“手指頭的寬度”表示1釐米;用“一柞”表示1分米;用學生自己“張開的雙臂”的長度表示1米。我認為課本這樣安排很有意義,學生很容易對釐米、分米和米有一個感知的認識。然後教者還可以通過測量書本的長寬、黑板的長寬和教室的長寬來實際操作,感知這些單位的實際運用。
為了在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初步接觸和逐漸掌握數學思想,不斷增強數學意識,就必須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加強時間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認識現實中的問題和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絡與區別。例如:在教學《面積的認識》這一課時,教者可以這樣匯入:問學生:“你們知道文具盒的表面和書的表面哪一個大,”學生會進行比較,很快得出答案。再問:“你們知道教室的前牆和後牆哪一個大嗎?”怎麼比較呢?這時學生就會產生一個問題,到底哪一個大吶?。然後就讓他們帶者問題去預習新課,由於是自己發現問題,自己來解決問題,這樣培養學生養成留心周圍事物,有意識的有數學的觀點認識周圍事物的習慣,並自覺把所學習的餓知識與現實中的事物建立起聯絡來。
三、加強應用性操作,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首先是要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應用性操作的情境或條件,使學生在操作中掌握知識技能,提高數學能力。比如學習了長度單位後,讓學生測量書本、課桌和黑板的長度,既促進了長度單位的掌握和運用,又為下一步長方形周長計算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在“分類統計”教學中,可讓學生自己製作一個課程表;在“比例尺”的教學中可讓學生測量家的建築後,畫出家的平面圖;再如在活動課《小小設計家》教學中,為學生提供粗鐵絲、泡沫板等,讓學生為伊拉克難民營設計簡易使用的帳篷模型,學生興致濃烈,各顯神通,不僅運用學過的幾何知識展開製作,而且又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教育。
其次是組織數學興趣活動,這是培養學生數學實踐能力的主要渠道。比如在教學“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時,可以組織一次縫鈕釦比賽活動。讓他們互相協作展開活動,就很好地鍛鍊了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新知的教學時,如果能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創設學生熟練與感興趣的具體生活情況,就能引導學生通過聯想、類比,溝通從具體的感性實踐到抽象的道路,加強對新知的理解。
第三是改革家庭作業形式,突出應用性操作。比如學習了常見的乘法數量關係以後,可以讓學生雙休日隨父母去菜場買菜或到超市購物,按單價獨立計算價錢,學生興趣十分濃厚。重視了數學的應用性操作,暢通學數學、用數學的聯絡,使學用緊密結合,這正是片面應試教育所嚴重缺乏的,也是我們改革數學教學必須加強的。
四、加強探究性操作,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所謂探究性操作,就是指導學生通過動手動腦的主動探究,再現知識技能的形成過程、發現數學規律的操作性訓練。教師不是把現成的結論灌給學生,而是指導學生創造性學習,在操作中發現問題,形成科學認識。它不僅有助學生更牢固的掌握知識技能,而且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數學思維能力,尤其是創設新思維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比如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倒,讓學生通過用橡皮泥、蘿蔔等材料自制的圓柱削切加工成等底等高的圓錐,發現圓柱與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的包含關係。在通過把盛滿圓錐容器的沙子倒向等底等高的圓柱形容器的反覆實驗,發現規律---等底等高的圓柱形容器的沙子總是圓錐的三倍:如果二者的底或高不同,則結論不成立,這樣學生便從實際操作中發現了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雖然學生的創新發現只是重複驗證,但對於他們自身而言卻絕對是創造!
《新數學課程標準》十分強調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在教學要求中,增加了“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不僅要求選材必須密切聯絡學生生活實際,而且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情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因此,我們要適應把數學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切實強化動手操作,從而把數學教學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怎樣引導學生思考研究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