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心理關於挫折的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18日

  心理挫折是心理需要無法滿足時所產生的緊張的情緒反應。心理挫折對大學教師的行為有積極影響 ,也有消極影響。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歡迎瀏覽。

  篇一

  《 淺談大學生挫折心理的成因 》

  當代大學生正處於激烈競爭的國內外環境中,面臨的挑戰和承受的壓力比以往任何時期都多。由於主觀和客觀的原因致使大學生在生活中遇到多種多樣的困難和挫折,身心都受到巨大的打擊,產生嚴重的挫折感。當今大學生不同程度地遭遇過的挫折主要表現在學習、交往、適應、戀愛、情緒、健康、就業、家庭和學校等方面,而且遭遇挫折的頻率高、反應強、影響深、型別多、應對難。挫折源是指阻礙個體實現目標、滿足需要的情境和事物,也稱挫折情境,同時也是挫折心理的成因。大學生的挫折源既有客觀因素,又有主觀因素。在實際生活中,大學生的挫折來源於以下多方面的因素:

  一、 客觀環境因素

  一學校環境和建設不完善。

  1、所在學校和專業不如意。我國的高等學校存在著重點院校和非重點院校、本科和專科的差別,高校專業設定存在相對熱門和非熱門的差別。理想和現實的差距,使這些沒能進滿意學校或沒學滿意專業的學生感到失望、惆悵,表現出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對以後生活的擔憂。

  2、裝置方面。有些大學教育也存在資金緊張、裝置陳舊等問題。如體育館設施陳舊,一些學生喜歡的運動專案無法開展;圖書館藏書量不大且更新緩慢,學生想讀的書借不到;一些實驗課由於實驗室條件有限而不能開設;電腦和網路使用上有諸多不便等。所有這些受制於裝置方面的問題,都可以使學生感到不滿,對學生造成挫折。

  3、教師方面。大部分高校學生理想中的大學教師是學識淵博、風度翩翩、能言善辯、平易近人的專家學者。而通過一段時間的瞭解和接觸後,才發現大學教師和中學教師一樣,也是平常之人。學識方面,也存在欠缺,並不能解答所有的疑惑和問題。由於教師自身及教育方法等原因,學生開始煩躁、鬱悶。究其根本, 這一方面與高等教育本身的特點有關,另一方面也與現今一部分高校教師水平相對較低有關。

  4、管理方式落後。目前,我國多數高校的學生管理方式重課程輕管理,輕目標管理,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較小,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學生的個性發展。繼續沿用過去那種“我說你聽”、“我牽你走”的單向線性傳統管理模式,不僅違背了大學生走向成年的生理、心理特點,也必然挫傷他們的自尊心和積極性,降低他的挫折承受力。

  5、生活習慣的變化。

  二經濟緊張困難。

  由於大學實行繳費制度、物價上漲、互相攀比而追求高消費等原因,大學生的經濟負擔普遍加重。有調查資料表明,高校中35%左右的大學生來自農村,其中不少學生是貧困學生,來自城鎮的大學生低收入家庭也不在少數。據統計,每年全國有16%的大學生交不起學費,13.5%的大學生甚至連生活費都有問題。[2] 貧困生中,有的因為借貸款交學費揹著沉重的經濟包袱而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有的為衣食無著落而日夜焦慮不安;有的因為經濟困難、穿戴不如別人而產生自慚、自卑心理。

  三擇業就業困難。

  由於傳統就業模式的變革,畢業生分配製度、分配政策的變化,畢業生人數的增多及就業市場不規範帶來的不公平競爭,求職艱難已成為公認的現實。不容樂觀的就業形勢,使在校大學生不可避免地產生情緒上的波動。例如:有的大學生求職受挫便一蹶不振,垂頭喪氣,陷入失望、焦慮、苦悶的情境之中,有的甚至出現社會適應恐懼症狀。[3] 大學生就業挫折原因主要有以下五點:一是對自己所學專業的社會意義不明確,擔心將來選擇餘地小。二是對社會不正之風憂慮,擔心畢業時受學校名氣的影響、專業所學的限制,找不到理想的職業;女大學生則還要擔心遭到性別歧視,不能平等競爭。三是對將來所從事的職業和任務缺乏認識,怕將來不能很好地適應所從事的工作。四是對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社交能力缺乏信心,擔心將來難以度過適應期、難以勝任此工作。五是競爭機制影響了大學生的出路,國內、國際的競爭機制已深入到各個領域,擇業的高期望值與社會需求發生了強烈的衝擊,優勝劣汰法則及擇業難的現象使很多大學生失去心理平衡,從而產生不良情緒。

  四其他事件引起的挫折

  1、對重大喪失不適應。在大學階段,學生有面對各種意外事件的可能,當這些事件對個體意義特別重大客觀上或主觀上並且未能被妥善應對時,就會對他們的各方面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繼而出現心理問題。例如嚴重的外傷或疾病、親人重病或亡故、家鄉遭受重大災害、經濟狀況嚴重不良、喪失重要的機遇等。這些意外事件的發生通常讓大學生不知所措,產生悲傷、苦悶等消極情緒,對大學生產生非常嚴重的挫折。

  2、早年災害性體驗早期不良精力帶來的不適應。部分大學生在幼年、童年甚至青少年時期的生活環境中,曾經歷過不幸的事件、境遇,造成嚴重的傷害性體驗,以至於對他們的行為模式、對生活的態度,甚至對個體產生了不良影響。進入大學新環境後,他們仍會以仇恨、多疑、逃避、攻擊、不合作等模式對待周圍的一切,其結果可造成他們社會適應不良,並影響自我的發展。這些造成傷害性體驗的不幸境遇有:父母離異或家庭嚴重不和,父母有嚴重不良人格特質,教養態度嚴重偏離,被遺棄或被收養,家庭中有人長期處於被嚴重壓抑的環境,長期被傷害或迫害而缺乏被愛與同情,家庭經濟狀況長期困難等。

  3、偶發事件引起的挫折。有的大學生在學習期間家庭突然遭受不幸;有的突然患重病不能繼續上學;有的與異性談上戀愛,可對方突然提出分手;由於非人為力量造成的時空限制、天災地變、環境汙染等偶發事件都會引起挫折心理的產生。

  二、 主觀條件因素

  一人生信念弱化。所謂信念是指主體對某種理論、思想、見解、行為準則有規範、堅定不移的看法,以及誠心誠意去實踐的願望,是人們對自己所追求的理想目標表現出來的孜孜以求、不懈努力的意志力。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都有各種各樣的信念組成的複雜系統,人生信念的弱化導致個體缺乏精神動力,對目標的追求缺乏頑強的毅力,挫折承受力也必然隨之下降。

  二歸因不當。歸因是指從外部行為及其結果推測行為原因的過程,包括對他人和自己行為的原因加以解釋和推測。很多挫折都與行為原因的認識有關。如果一個人對其所遭受的不愉快的事情作出不適當的歸因,就會在其心理上產生消極的影響,嚴重的時候就造成心理上的緊張、焦慮、抑鬱甚至憤懣,結果導致心理和行為的異常,導致嚴重的挫折。在這種情況下,挫折並不是由消極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對產生該事件原因的主觀知覺造成的。例如,有的大學生把考試失敗歸因於自己的無能,把成績下降歸因於自己的無能,把成績下降歸因於教師的刁難,把朋友的離去看作是自己沒有吸引力,自己沒食慾卻歸因於飯菜味道不好等等。

  三學習挫折。大學階段的管理方式、培養目標、學習內容和教學方法與中學相比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方面是學習條件變化。許多大學生在如學前是學習的尖子,老師、家長對其寵愛備至,在同學中備受尊重,自我感覺良好,信心十足。但在集中了各地優等生的新環境中,他們可能不再是校園中的寵兒,學習上也不再是佼佼者了,如果對現實不能恰當地接受和對待,就可能表現為自信心降低和強烈的自卑感,甚至會出現強烈的嫉妒心和攻擊行為,從而更難順應現實。另一方面是學習方法不當造成的學習困難,比如在對新的大學課程仍採用已不適用的中學學習方法,結果造成學習成績不理想,但又缺乏對學習方法的探討,在學習上疲於被動應付,心理上承受較大壓力。

  四人際關係。在大學階段,個體獨立地步入了準社會群體的交際圈,大學生嘗試人際交往並試圖發展這方面的能力及對此作出的評估,為將來進入成人社會做準備。生活中的每個人都處在各種各樣的社會關係之中,人際關係的好壞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社會適應能力的綜合體現,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的生活質量和事業的拓展。在人際關係過程中,部分大學生由於性格差異、志向不同、性情不和等原因會遭受挫折,或表現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悶與焦慮,或企圖對抗而陷入困境,由此產生了心理健康問題。

  五情感挫折。隨著性機能的成熟、性意識的覺醒以及性心理的發展,青年大學生正逐漸由性接近階段向戀愛階段過渡。一旦出現了適應的環境條件,愛情意識會迅速轉入戀愛實踐。大學生的戀愛觀念日益開放,據一項調查顯示,在回答“大學期間談戀愛主要是為了什麼?”這一問題時,有65.9%的大學生選擇“為了體驗愛情”和“為了充實大學生活”,只有11%的大學生選擇“將來結婚成家”,還有9.8%的選擇“為了趕戀愛時髦”和13.3%的選擇“不知為了什麼”[4] 可見,大學生談戀愛注重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這種戀愛動機使戀愛受挫成為普遍現象。對戀愛挫折,有80%以上的大學生能夠採取理智態度,寬容地對待自己和對方,尊重對方的選擇。但有一部分卻因此一蹶不振、沉淪自棄、悲觀厭世,還有一部分大學生因失戀而失志、失德甚至自殺,雖為少數,但必須重視。

  六日常行為表現差。一些在校不能嚴格要求自己,行為表現很差。有的大學生把學校的規章制度根本不放在心上,紀律觀念淡薄,上課遲到、早退甚至曠課、逃學,考試作弊、找人替考,考試科目不及格;有的大學生行為懶散,打架行凶,偷盜他人財物;有的大學生戀愛越軌、同居,因而受到學校的警告、留查、退學等處分,導致挫折心理產生。

  七個人利益得不到滿足。大學內部現行的學分制度、獎學金及德育、智育綜合測評制度,助長了一部分大學生的利己觀念,在強烈追求而又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大學生的情緒和心理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例如,有的大學生平時一貫學習非常刻苦,各方面表現良好,爭取拿獎學金,一旦最終沒拿到獎學金就會產生嚴重的挫折心理,感到失望和鬱悶。有些抗挫折能力差的學生很容易產生消極行為:惟利是圖,不顧集體或他人的利益,片面追求名利。

  八身體疾病或心理缺陷。人的身體有疾病或生理上有缺陷,本屬正常現象。但有的大學生因生理上有些缺陷,如身材較矮、較胖、較瘦,相貌不佳等,而自信心不足,自卑感極強,總覺得自己低人一等,不願參加集體活動,更不願同別人交往,沉默寡言,悶悶不樂。這樣長時間個性壓抑的結果,進一步加重了自卑心理,很容易形成一種卑微人格或畸形心態。還有的大學生因為身上患有某些疾病而心理負荷加重,疑神疑鬼,擔心患上頑症不可治癒而積鬱成疾,有的甚至精神崩潰,走上自毀的道路。

  九心理因素引起的挫折。大學生心理因素引起的挫折,一般是指大學生的個人知識、經驗、思想意識、技能與方法等不能適應學習、工作和生活的要求或客觀現實所引起的在態度、情感、動機、性格上的情緒反應。大學生心理因素引起的挫折很複雜,諸如期望值過高,目標選擇不當;自我意識過強,情感脆弱;多種動機衝突,難以取捨等等。

  通過以上客觀環境因素與主觀環境因素可見,大學生遭遇挫折、形成挫折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對大學生進行挫折教育是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以陶冶人生、激勵人生、磨練人生、指導人生為目標,從而指導大學生挖掘自身潛力去戰勝挫折。只有正確分析大學生挫折心理的成因,才能夠對症下藥,提高大學生對未來生活的適應性和調節周圍環境的素質能力,在祖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實現自我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梅蘭.張永芝. 高校特困生現象初探.高等教育.1998年第4期.

  [2] 洪建標. 大學生心理問題淺探.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

  [3] 黃希庭. 大學生心理健康與諮詢.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丁小龍.大學生戀愛的特點.重慶工程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

  篇二

  《 大學生就業挫折心理分析與對策 》

  摘要:隨著高校擴招,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以及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就業競爭形勢日趨激烈,大學畢業生就業中遭受嚴峻挫折。畢業生就業挫折後出現了焦慮、嫉妒、自卑、冷漠和攻擊等心理問題,對此,高校應該給高校畢業生予以積極的引導,使大學生迅速走出逆境,恢復積極健康的心態。

  關鍵詞:就業挫折 大學生 挫折心理

  一、大學生就業受挫後的心理表現

  由於每個人的挫折耐受力和挫折排解力不同,挫折對於不同的個體反映出來的強度大小也就不同,因此大學畢業生遇到挫折後會有不同的心理反應,有些人憤怒、痛苦、恐慌、悲傷,而有些人能迅速排解,調整自己,適應社會。大學畢業生在遇到就業挫折後,一般的心理表現有以下幾種:

  1.焦慮心理

  作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他們面對就業的時候意氣風發,而投身現實中時,他們會遇到各種挫折。當投了幾份簡歷沒有迴音或經歷幾次面試沒有結果時,他們大多就會產生一定程度的焦慮心理。擇業受到挫折後,他們會對自己前途感到迷茫,對自己十來年的寒窗苦讀產生懷疑。曾經心比天高,而如今大學畢業,自己卻連個謀生的地方都沒有,大學畢業生感覺自己曾經的努力都白費,覺得對不起含辛茹苦供養自己讀書的父母,在親戚朋友面前抬不起頭,心裡產生恐慌、焦急、憂慮、煩躁和不安等。這種焦慮狀態,嚴重妨礙了他們正常的學習和生活以及接下來的就業,如果不能在一定時間內進行排解,那麼這種焦慮心理將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甚至發展成心理障礙或者心理疾病。

  2.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是大學生一種比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其主要是由於他人在某些方面勝過自己而引起的一種不快甚至是痛苦的情緒體驗,而且就此把他人視為自己的威脅或假想敵。大學畢業生在就業的過程中,有些同學社會適應能力較強,平時也注重這種能力的培養,因此會相對順利地拿到面試機會或較早地找到理想的工作,當看到這些同學比自己有優勢時,就會產生羨慕、敵意、憤怒等不愉快的心理。有部分學生對這種情緒把握不住,就會不時就對同學進行挖苦諷刺、惡意中傷、造謠等。這將破壞大學同學之間的同窗友誼、使自己與同學之間人際關係冷淡。

  3.自卑

  自卑是由於遇到挫折後過多的自我否定而產生的自慚形穢的心理。大學畢業生在求職的過程中,由於自己所學的專業背景偏冷或者自己綜合素質達不到用人單位的需求,或者個人理想職位與個人能力之間不匹配而屢遭挫折會產生強烈的自我否定心理。大學畢業生在高校的時候躊躇滿志、意氣風發、躍躍欲試,往往是勝利者的姿態出現在社會中,但是,當遭遇嚴峻的現實時,他們發現“山外有山,樓外有樓”,就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甚至發現自己就業還不如職校的學生,更甚至不如農民工,他們就會痛感自己的渺小和淺陋。於是終日鬱鬱寡歡、壓抑自怨,失去了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逐漸引起深重的自卑心理。這是一種消極的自我暗示,是人的悲觀失望的不良情緒在主導,這種心理不但會影響今後就業的成敗,而且還會對今後工作和生活產生嚴重的影響。

  4.冷漠

  冷漠是個體在遇到挫折後,對付焦慮等的一種防禦手段,在大學生中也較為常見。現在的就業市場競爭激烈而殘酷,大學畢業生在就業的過程中,面對用人單位的選拔,感到自己無所適從、無能為力。感覺不管自己如何努力,用人單位就是不會選擇錄用他,於是開始自我逃避的心理,變得不思進取、情緒低落、沮喪失落。對市場上的就業資訊漠不關心、對老師提供的求職機會無動於衷,不願意再為自己的就業而做任何的努力和競爭。這種自我逃避的心理,將使他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不僅將妨礙他就業,而且冷漠的心理將阻隔他與別人交流的機會,影響他人際關係的發展。

  5.攻擊心理

  米勒和多拉德在多次實驗的基礎上,提出的“挫折――攻擊”理論認為:挫折的經驗和攻擊行為之間有對應的關係,攻擊行為時個體遭受挫折所引起,並宣稱“攻擊永遠是挫折的一種後果”。大學畢業生是在就業的過程中,一般會遭遇這樣與那樣的挫折,這往往導致他們情緒激動,而當這種情緒沒有得到適當的發洩與控制,那麼很可能會發生攻擊性行為。比如有些大學生覺得用人單位憑什麼不要他,與用人單位發生衝突;而有些同學會覺得自己父母的社會關係不夠,於是對父母發怒,在家裡踢打、摔東西等;另外甚者覺得自己無能等原因發生自殺等行為。

  二、大學生就業挫折的產生原因

  大學生就業挫折心理嚴重阻礙了大學生身心的發展。大學生產生就業挫折心理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社會、學校等多方面複雜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自身專業和自我職業定位不匹配產生的挫折

  目前,很多大學生由於高考不理想而調劑到現在自己的所學專業,對自己所學專業沒有正確的認識,或者對自己所學的專業沒有足夠的興趣,學習期間並沒有對自己的專業深入學習,而對自己感興趣的專業由於覺得自己學的不是這個,也沒有花時間去鑽研,存在著就業與擇業之間的困惑,因此在就業方面往往存在被動心理。自己的理想職業與自身的專業素養之間存在著矛盾,他們理想中的職業,沒有用人單位需要的專業知識,而自己所學專業的又不是自己喜歡的工作,以至於錯失機會,如此種種,都使得大學生不能找到滿意的工作,在求職過程中產生嚴重的挫折心理。

  2.大學生自身綜合素質欠缺產生的挫折

  當代大學生自我意識強烈,有強烈的充實自我、發展自我和強化自我的追求。但是他們的“摘月目光”、“兔子膽量”、“蛋殼心態”、“刺蝟社交”、“豆腐體制”,使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處處碰壁。大學生這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目標過高,“想摘天上的月亮”;又缺乏刻苦的磨練和戰勝困難的勇氣,如兔子一樣只會躲避;外表個性十足,爭強好勝,但內心意志脆弱不堪一擊,就像外形完整的雞蛋殼;在人際關係上不善於理解別人,對別人要求又很高,像刺蝟一樣遇到不如意就發脾氣、埋怨人;很少參加體育鍛煉或體力勞動,身體素質差。種種這些問題,使大學生在就業時屢屢受挫,產生挫折心理。

  3.社會就業機制不夠完善產生的挫折

  大學生在擇業中渴望有公平的競爭環境,希望人人平等,但是,我國就業市場建立時間不久,還在不斷完善之中,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制度改革還在不斷變化,由於目前的就業形勢和社會環境等方面的影響,就業方面仍存在很多不公平的因素,如有的單位只接收男生而不接收女生,或者對名校和普通院校、對本地生源和外地生源等的區別對待。另外,由於市場發育的不完善,難免有“走後門”現象,現在很多大學生找工作已經成為父母社會關係網的比拼。另外,一些招聘組織受利益驅使,盲目組織大型招聘會,而畢業生焦急的心理讓他們疲於趕場。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就業工作,讓不少大學畢業生深感受挫。

  4.高校就業指導不足

  目前,一些高校對大學生教育只是為了就業率,職業生涯發展培訓不到位,一味強調就業政策、就業程式,以及蒐集和釋出職位資訊,而忽視了大學生的“三觀”教育和大學生就業心理的引導以及求職禮儀、技巧等,使很多大學生在就業時不能遵守一定的職場禮儀、及時轉變就業觀念,難以適應瞬息萬變的就業形勢。這使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挫折不能及時排解,抗挫折能力下降。

  三、大學生就業挫折應對策略

  21世紀是一個激烈競爭的時代,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而當代大學生將是我們21世紀競技場上的主角,中國能否在國際競爭中不被擊倒並昂立於世界東方,在很大程度上要看現在大學生競爭力的強弱。大學生就業意味著大學生將離開學校步入社會,這本來就是一個讓大學生倍感壓力的過程,加上就業過程中的挫折心理讓大學生身心健康都經受著嚴峻的考驗。因此,加強大學生抗挫折教育,提高他們的就業挫折應對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肩負的重大責任。

  1.做好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

  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需要從大一開始做起,大學生個人的職業規劃也要從大一就開始。大一新生剛擺脫了高考結束填鴨式教育,離開了父母,就像剛脫韁的野馬,容易偏離正常的軌道。因此,大一新生就做好職業規劃,有助於大學生擺脫剛進大學的迷茫狀態,從大一就開始確立明確的目標,利用大學四年時間積累有關知識,提高自身素質,發展與培養各方面的能力,夯實自己的專業基礎,為畢業就業做好準備,從而在就業過程中減少碰壁。

  2.重視大學生抗挫折能力的培養

  人對挫折的承受能力是調適能力的表現,調適能力強的人,也就是對挫折有心理準備、對挫折情境有正確認識、對挫折損失能作客觀評價的人。高校除了加強大學生的就業能力的提升,還要注重大學生抗挫折能力的培養。首先,應對大學生進行挫折存在性教育。讓大學生知道,生活並非“萬事如意”,人生的道路充滿了荊棘與坎坷,人總是在跨越這些坎坷之後才蛻變成長。其次,磨練大學生意志。當代的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很少經歷過意志教育,平時要有意識地創造適當的挫折情境,讓那些“天之驕子”碰碰釘子,在碰釘子的過程中吸取教訓,訓練他們的良好意志品質,使他們有主見、有耐心,既不盲從也不武斷,在實踐中提高抗挫折能力。

  3.加強對大學生就業挫折的引導

  高校在落實大學生就業指導環節上,應著力構建長效機制,學校應與企業深度融合,拓寬穩固就業渠道,提高大學生初次就業率和初次就業數量和質量;加大對大學生的心理諮詢力度,心理諮詢是預防和疏導就業挫折的一劑良方,學校應藉助心理諮詢平臺,在畢業生離校前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指導培訓和對大學生擇業、就業、立業的心理諮詢服務,以減輕和緩解畢業生就業前的焦慮心理。

  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大,大學生就業心理挫折越來越普遍。學校應給予積極的疏導,使大學生順利走出困境,恢復健康積極的心態。首先,應幫助大學生完善自我認識。自我認識的過程是非常痛苦的,因此,學校應積極引導大學生去完善自我認識,正確評估自己的定位,調整就業期望,建立合理的擇業觀。其次,完善畢業生心理諮詢機制。學校應該建立完善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挫折心理預防機制,尤其班級“挫折資訊員”反饋隊伍的建設。“挫折資訊員”隊伍的建設可以及時發現就業受挫的同學,反饋給相關人員給予疏導。

  4.大學生擇業心理問題的自我調適

  首先,作為學生,要積極應對就業中可能存在的各種挫折,及早進行職業生涯規劃,進行自我規劃、自我評估,以及正確的職業分析來確定職業目標,培養職業需要的實踐能力,參加必要的職業訓練。

  其次,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樹立“先就業,後擇業,先生存,再發展”的就業觀念;樹立“發展優先”的就業觀念;樹立“多渠道就業”的就業觀念。

  最後,要研究擇業規律,提高擇業能力。強化擇業中的公關意識、認真學習政策,主動掌握就業行情,認真寫好求職簡歷,掌握面試技巧,做好臨場準備。學生要克服自卑、膽怯的心理,要正確自我評價,樹立信心,充分相信自己的實力,敢於通過競爭達到理想的目標。僅僅敢於競爭還不夠,還必須善於競爭,在求職與擇業的競爭中,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質、實力和競技狀態,確定適當的個人願望,才能選到一份自己滿意的職業。

有關推薦:

小學數學教育專業畢業論文
大學心理成長曆程啟示論文
相關知識
大學心理關於挫折的論文
有關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論文
關於挫折的英文諺語
關於挫折的作文精選2篇
高一單元作文關於挫折議論文範例4篇
關於挫折的散文三篇
關於挫折的散文詩歌
關於挫折的作文素材名人事例
關於挫折的作文兩篇
關於挫折的英文美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