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職業道德教育論文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對金錢的追求也在不斷增強,道德意識被越來越多的人忽視,如今會計舞弊的案件屢有發生,這讓會計的職業道德教育成為人們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會計職業道德教育
[摘要]隨著市場 經濟 的 發展 , 會計 職業道德 教育 的必要性越來越重要。通過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可以提高會計專業學生的道德知識與道德推理能力。
[關鍵詞]職業道德;會計職業道德;職業操守;案例教學
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在我國雖然已經開展了相當一段時間,但學校的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有被人冷落的傾向。據調查,我國重點大學中只有極少數在會計專業必修或選修課中設定了職業道德教育課程。大多數學校僅是將會計職業道德教育作為“兩課”教育的一部分,缺少專門的教材和稱職的老師。這個現象說明不少人對會計專業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的必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對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 實踐效果缺乏信心。
一、對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異議
對學校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存有異議的觀點主要體現在會計與道德的相關性、必要性、有效性方面。
一種觀點認為會計與道德不相關。認為會計只是一種傳遞資訊、 報告主體經營活動與結果的技術,而會計準則就是技術標準,會計人員遵循技術標準從事會計活動,不會遇到道德問題;經濟活動是個體自利的追求市場利潤最大化的行為,與道德無關,會計作為經濟活動的一種,也應與道德無涉。另一種觀點認為,對學生進行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是不必要的。認為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通過 法律 法規、行業自律規範的有效制訂和執行,就可解決會計職業中的道德問題,道德教育沒有什麼必要;即使道德教育是必要的,也可以通過家庭、宗教的影響來進行,或是通過學校一般的道德教育,或是可以在學生從業以後進行職業道德教育,而不必訴求於在學校設定專門的職業道德教育課程。還有觀點認為,由於缺乏適宜的教育 環境以及有效的教育方法,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效果不佳。
二、會計與道德的相關性
對會計和道德相關性問題的回答首先牽涉到道德的含義。任何一種道德學說都是對利益選擇問題的回答,無論是我國“存天理、滅人慾”的極端反功利學說,還是英國的邊沁“把快樂和幸福等同”的功利倫理論,道德是人“應然”的處理方式。“應然”是指 社會應當具有的倫理規範、個人應當具有的品質美德。與此對應的是“實然”,即現實存在的狀態。道德不僅指高尚的個人品質和情感,也包括完善的社會制度。從此含義而言,法律制度也屬於道德範疇。從以上的道德含義出發,可以對會計與道德不相關的兩種解釋進行回答。
會計與道德不相關的第一種解釋是一種幼稚的觀點,主要來自於一些沒有實際 工作 經驗的學生:會計是一門傳遞資訊、報告主體經營活動與結果的技術性很強的學科;同時它又會產生經濟後果,即會計政策的選擇會影響到 企業 、政府、工會、投資人和債權人等相關方的利益。因此會計處理過程也是利益選擇的過程,而利益選擇就會使選擇者遇到道德問題。因此會計與道德是相關的,或者說會計人員從事會計活動會遇到道德問題。這一點從國外證券市場中出現的安然事件、世通事件以及我國的瓊民源、銀廣夏等會計造假事件中就可得到例證。會計與道德不相關的第二種解釋具有迷惑性,相對於第一種解釋中過於淺白的技術與道德的區分,第二種解釋則直接來源於古典的經濟學思想。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的“看不見的手”的原理告訴我們:個體出於自利的市場行為會 自然 導致社會全體成員財富的充分湧流。當代新古典主義主流經濟學也繼承了倫理不涉的經濟學思維,以建立和發展“冷冰冰的 科學 ”為鴻圖,而以經濟學為主要理論基礎的會計學也存在過於關注效率維度而忽略倫理維度的傾向。
市場經濟與道德無關的觀念是對市場經濟的片面理解。市場經濟與道德的關係其實在亞當·斯密那裡就得到了回答。亞當·斯密實際上也是倫 理學 家,在寫出《國富論》的同時也寫出了《道德情操論》。他認為人有自利與同情兩種基本情感,《富國論》論人的自利形成市場經濟“看不見的手”,而《道德情操論》則將同情貫穿始終。在斯密的思想中,“同情”存在著雙重的規定性:一是主觀個體美德,即“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成為市場經濟中個人所應具有的基本人文氣質與道德精神;一是客觀社會倫理關係及其主觀情感體驗,即彼此均是具有平等自由權利及其主觀情感體驗的存在者,這也是構建市場經濟正義性的方法原則:契約自由、平等互惠、自利利人。因此,市場經濟應是與道德相關,道德是市場經濟存在的基礎,是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指引。只是市場經濟所需要的道德不是要求個人要具有多高尚的道德品質,而只需要個人自利的同時也保持對他人權利和公共規則的尊重。這種道德也不是隻要求個人的德性,而是更注重要求制度的倫理性,即制度對市場經濟中個人平等自由權利的保障。
現實的市場經濟並非是完美狀態下的,存在著資訊不對稱,這在資本市場中表現得特別嚴重。資本市場中存在的資訊不對稱會導致中小投資人、債權人或其他外部資訊使用者的利益受到公司大股東、管理者或其他內部人員的損害,使市場經濟基本的倫理基石受到腐蝕,而會計正是解決資訊不對稱的主要制度安排,它向外部資訊使用者提供財務會計報告,以此來保障資訊弱勢群體的權利不受侵害。可以說,會計制度的安排正是市場經濟制度倫理性的主要體現。因此,會計與道德必須相關,即會計制度的制訂和執行首先應是符合倫理的、公正的,否則就會威脅市場經濟的存在及健康發展。這一點可以從會計發展史中找出眾多的例證。西方財務會計普遍接受“真實和公允”作為會計準則的基本道德原則;美國公認會計原則CAAP在制訂過程中採用允當程式;安然事件後美國為重拾投資人信心而頒佈《薩班斯一奧克斯利法案》,其中規定:提供不實財務報告的,有可能將被處以10年或20年監禁的重刑,等同於持槍搶劫的最高刑罰。
三、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如果會計與道德相關,那麼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是否有助於實現“應然”,或者說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性。否認必要性的第一種解釋來自於偏好法律法規、職業規範等強制性制度的一部分人。他們認為改進和完善強制性制度是唯一的方法,而職業道德教育只是簡單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沒有用處。應該承認強制性制度的主導性作用。通過對廣義利益調控手段的強制性 應用,確立與維護了行為準則、道德規範的權威性,使人們容易形成一種合乎善的職業行為習慣。但如果認為強制性制度是唯一的方法,則是對強制性制度的缺陷缺乏足夠認識。強制性制度至少存在兩方面不足:
一是強制性制度價值導向狹隘。強制性制度發生作用是建立在功利主義倫理思想的基礎上,有可能強化經濟人的特徵,而無法誘導道德人的本性。它往往使人們直接關注的是律令所帶來的利益關係,而忽視律令背後的價值關係,從而可能走向只注重其形式而違背實質的反路。安然事件所引起的對美國準則制訂模式的責難正是如此,過度規則化的準則反而容易誘導人們違背其經濟實質。
二是強制性制度運作成本高。強制性制度的運作過程就是龐大的國家機器運轉過程:首先經過繁瑣的立法或準則制訂程式,經受各利益集團遊說的考驗;其次需要強有力的政府保證實施,並且需要民間職業團體通過職業規範、企業建立內部控制配合制度實施,一旦監管系統失效,再使用昂貴且耗時的法律訴訟來補助。強制性制度高成本的運作過程既使社會福利減少,又使人們對其實施效果產生懷疑並進而導致威懾力降低。人們對《薩班斯一奧克斯利法案》的一個詰難就在於強化企業內部控制所帶來成本的提升可能超過因此帶來的收益。
而通過職業道德教育可以有效彌補以上問題。會計職業道德教育通過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明確表述會計職業應有的價值觀,開發、導引和培養道德理性和道德情感,避免了價值導向的狹隘。對個人而言,有利於塑造社會人的性格和特徵,形成 現代 人格;對社會而言,有利於形成社會道德評價體系,達到社會意識的共享。無論是個人道德推理能力和道德情感的養成,還是社會道德評價體系的形成,都是使會計制度實現自我實施的手段,會降低制度的實施成本。
會計的道德教育為什麼要通過學校專門的課程來實現,這是因為會計是一門技術性很強的職業,雖從基本的倫理原則出發,但需要結合會計 實踐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否則就是“唯道德論”,成為脫離具體實際的“假道學”。所以會計的道德教育就需要告訴學生在各種具體 經濟 條件下如何解決會計的道德困境。如保持註冊會計師執業時的獨立性是很重要的職業道德規範。
很多學生通過一般的課程學習都會知道,但具體什麼情況下獨立性會被削弱?註冊會計師在執業過程中又要以什麼樣的倫理思維去判斷獨立性是否被削弱?僅僅只是形式上的獨立性被削弱又該如何處理?這些問題的解決就需要設定專門的會計職業道德教育課程,從倫 理學 的原理出發,結合各種具體的會計行為規範和會計案例,揭示會計中的倫理原則和培養學生解決會計道德困境的道德推理能力,最終讓學生知道在從業過程中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以及如何做好。
類似的問題還包括:如何處理會計師 報告財務舞弊的責任與為客戶保密的責任之間的衝突、形式上的利益衝突是否也要取消 審計資格、如何辨別稅務籌劃和避稅、何時以及如何進行檢舉揭發才是恰當的。由於家庭、宗教的道德教育或是學校一般的道德教育都缺乏對真實會計道德困境的模擬訓練,無法承擔起培養會計專業學生職業道德推理能力的重擔,對於上面問題的解決無能為力。至於為什麼首先選擇在學校中,而不是從業過程進行道德教育,這是由於在校學生的可塑性很強,易於接受積極向上的思想;如果選擇在會計從業過程中再進行道德教育,則明顯錯過會計職業道德的最佳培育期,無法達到較好的教育效果。
四、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很多人否定學校的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是因為對其有效性存有懷疑。這種懷疑一是源於對目前教育 環境的無奈,二是源於對目前教育方式的失望。對教育環境的無奈是現實。僅僅通過一學期的學校職業道德學習只能對學生的道德水平產生短暫的影響,而目前家庭、 社會、職業環境的“反面的實踐性教育”會直接抵消正面的學校教育,改變一個人未來長期的職業操守和行為。但這種觀點並不能否認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因為它過高估計了學校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作用,也模糊了學校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目標。
個人德性的提高是在特定環境下自我主動精神的構建過程及適宜的制度環境和教育對人的 心理改造,二者不可或缺。學校會計職業道德教育雖是避免會計舞弊的重要而不可缺少的一環,但這並不意味著就是“萬能”。實際上學校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功能的發揮離不開社會制度性因素的大前提,且強制性制度等制度性條件對於社會運作更具有基礎性作用。而學校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支出會形成“社會資本”,在較長的時間裡產生效益,促進制度環境的改變,並在制度環境適宜時發揮實質性作用。杜威曾經說過,通過 法律 和懲罰,通過社會的鼓動和討伐,社會就會以一種多少有些機遇性和偶然性的方式來調整和形成它自身。但是通過教育,社會卻能夠明確地表達它自己的目的,能夠 組織它自己的方法和手段,因而明確地和有效地朝著它所希望的前進目標塑造自身。
在“有效性”問題上還涉及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目標的認識。對“有效性”產生懷疑的人將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目標定為“轉變學生的未來職業行為”。從這樣不切實際的目標出發,顯然會對“有效性”產生懷疑。Callahan就認為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目標應定為:幫助“向善”的人認識並解決 工作中所產生的道德問題和困境。Eynon等研究發現會計人員顯示出低於其他職業的道德推理能力,因此提高道德推理能力應是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目標之一。
McPhail指出:著名的心理學家Milgram提出個人對他人的殘忍性與他和受害人的親密程度成相反關係,因此,會計人員很容易忽視自己的工作對利益相關者如股東、僱員、顧客的可能危害,對本來所應負擔的道德義務感到漠然。而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就是需要通過一些方法來解決會計人員的道德情感問題,從而使會計過程重新人性化。在教學目標上,應該明確會計職業道德教育不只是告訴學生應具備什麼樣的道德品質,還要培養學生的道德推理能力和道德情感。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可分為三個目標:掌握基本的倫理原則;讓學生了解目前的各種會計法律法規及職業道德準則規範;培養學生解決會計職業道德衝突問題的道德推理能力,並在此基礎上激發學生的會計職業道德感。這三個目標是遞進的,最後一個目標是關鍵點。
目前各個學校的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方式普遍比較落後,效果不好。主要表現在:一是課程設定不當。大多數學校僅是將會計職業道德教育作為“兩課”教育的一部分,沒有專門的課程設定。二是教學方法落後。以知識灌輸為主,案例教學較少,而且案例比較簡單,大都有明確的答案,因此學生只是作為被動的接收器,參與程度不高。但這些問題並非是無法解決的頑疾。已經有不少實證的研究成果表明,通過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確實提高了會計專業學生的道德意識和道德推理能力。關鍵是要採取 科學 有效的教育方法,在課程設定、教學方法上進行革新。
在課程設定上,應設定專門的會計職業道德教育課程。課程應是多種人 文學科和會計相結合的教育。一些人文學科對於學生的道德理性和道德情感的培養具有直接的作用,如倫理學、心理學、法律等,這些學科與會計的結合又將為學生提供一個比較科學的會計職業道德的思維方向。理想的模式是:在會計職業道德教育課程中濃縮這些人文學科的一些基礎知識,並在對會計道德困境的解決中具體 應用這些知識。同時,還可以考慮設定一些 音樂 和文學鑑賞等可以培育道德情感的選修課程。這樣的課程設定是寬基礎的,同時又突出專業性,符合會計職業道德素質教育的要求。
在教學方法上應有所創新,要注重道德困境的案例教學。我國目前的教學中雖有一些案例,但都比較簡單,有明確的答案,缺乏討論的餘地,因此學生的參與程度不高。而實際生活中的職業道德難題不是黑白分明,往往比較複雜,很多問題處理起來頗需要技術,很多時候還需要對原有的道德邏輯進行重建,因此,如何培養學生在這種道德困境中的思維能力非常重要。在含有道德困境的案例教學中,課堂形式以討論課為主,學生與教師共同就某些問題進行討論。教師在課堂上不提供答案,而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可以採取小組討論、主題辯論的形式。通過討論,可使學生提前接觸在以後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道德難題,學會如何思考和行動。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之下最終找出合理或比較合理的解決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職業道德思維得到了 發展 ,職業道德能力獲得了提高。
當前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存在的各種問題以及各種疑問並不只是會計教育中所獨有的,也反映出當前我國職業道德教育的現狀,從中也可以管窺到當前我國正處於一個從適應小農經濟與 計劃經濟的倫理秩序向適應市場經濟的倫理秩序變遷的環境。在這種倫理變遷的環境下,學校不應只做看客,而應主動承擔起自己的教育責任。
>>>下頁帶來更多的
高二開學主題班會演講稿優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