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與人的發展為題的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5日

  教育與人的發展的關係是教育學的一個重要課題。人的發展有自身的規律,教育要促進人的發展就必須適應人的發展規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概述音樂教育與人的全面發展》

  摘要:音樂教育的目的在於對人的培養,是當前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一首好的音樂作品能夠起到陶冶情操、培養審美情趣、提高綜合素質的作用,是一種最直接、接受教育人數最多的教育形式,但是當前很多學校卻忽視了這一方面,並沒有開設這一課程,這不能不令人遺憾。通過教學實踐,我發現,通過音樂教育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效果。因此,學生要全面發展,提高綜合素質,必須認識到音樂教育對學生的價值。

  關鍵詞:音樂教育;學生;審美情趣;全面發展

  音樂和其他學科不同,是通過音符的形式來表達人的情感以及對生活的理解,它的學習不像其他科目有標準答案,而是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創造能力,表達自我情感。 因此音樂教育的核心是鼓勵、幫助學生成為積極的、有一定音樂能力的音樂愛好者,使他們從音樂中享受到喜悅、樂趣,同時將德、智、體、美、勞諸多方面組合成一個有機整體,最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1、通過音樂教育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通過藝術形式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能夠收到良好的效果。音樂教育的德育都屬於意識形態的範疇,都要受世界觀的影響。德育代表政治方向,是音樂教育基礎,音樂教育則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有效手段。一部好的戲劇、電影,一首好的歌曲,一幅好的美術作品,可以催人奮進,激發鬥志,鼓舞人們積極向上。反之,質量低劣的戲劇、電影,靡靡之音則使人頹廢,喪失鬥志,不思進取,甚至誘導青少年犯罪。通過音樂、藝術表現理想,給人以積極向上,奮發進取的精神力量。

  音樂教育有助於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通過優美的音樂作品,以及動人的音樂形象,具有激動人心的號召力。如:給學生上音樂欣賞課《黃河大合唱》時,學生感到熱血沸騰,彷彿看到黃河兩岸軍民正在為中華民族的生存而前仆後繼,浴血奮戰,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愛國激情。又如:欣賞肖邦的鋼琴曲《革命練習曲》,向學生進行作品和作家介紹時,講到肖邦流亡國外,臨終要求朋友將自己的心臟帶回祖國埋葬,以表達他懷念祖國,熱愛祖國的赤子之情,對學生有著極強的感染力和深刻的教育作用,使學生在音樂教育中受到思想教育,達到了育人的目的。

  2、通過音樂教育增強學生審美情趣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過:“節奏與樂調有著最強烈的力量浸入心靈最深處,如果教育方式適合,它們就會拿美來浸潤心靈,使它因此而淨化,如果沒有.這種適合的教育,心靈也因此而醜化。”

  音樂教育同樣屬於美育的範疇,加強對學生的音樂教育,可以提高審美情趣。如:在欣賞圓舞曲《藍色多瑙河》時,學生聽完後,紛紛舉手描繪自己的感想,有的說像是看見了多瑙河兩岸,河水在靜靜地流淌。有的說,彷彿聞到了清新的花香,美麗的少女穿著中世紀的白紗裙在多瑙河岸邊散步等等。

  3、通過音樂教育來提高學生的創造力

  達爾文說過:“音樂常迫使我緊張地思考正在研究的問題。假如我的生命能夠再從頭開始,我第一件事就是學習音樂。我相信,音樂能使我獲得更多的益處。

  科學和藝術具有相通性和互補性。這一點在著名科學家和藝術家身上體現的尤為明顯。愛因斯坦不僅是偉大的物理學家,而且擅長小提琴,達芬奇不僅是偉大的畫家,而且是偉大的數學家、自然科學家和工程師;李四光不僅是偉大的地質學家,而且小提琴拉得相當好,據說:中國的第一首小提琴曲是李四光所做。

  人們在學習、科學研究中經常使用的是大腦左半球,而音樂、舞蹈能活躍大腦右半球。通過兩半球的積極配合,能充分調動潛意識中的創造靈感。在音樂教育中,不管是聽、唱、還是欣賞音樂,都要求注意,並引起記憶、想象、思維等系列心理反應。所以,音樂教育通過生動的音樂形象,就能引起學生豐富的想象。如:在給學生上音樂欣賞課,欣賞由琵琶獨奏的樂曲並出示張若虛的詩《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再配上一副《江月圖》水墨畫:明月、楓樹、花林、飛霜、白去、扁舟、江水、沙灘、天空、原野、高樓、鏡臺、砧石、不眠的思婦、潛躍的魚龍、長飛的鴻雁以及漂泊的遊子,展現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這幅畫卷在色調上是以淡寓濃,雖用水墨勾勒點染,但“墨分五彩”,從黑白相輔、虛實相生中顯出絢爛多彩的藝術效果,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教師引導學生根據音樂的意境自己繪畫或寫一首小詩,在優美的音樂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創造力。

  4、通過音樂教育來鍛鍊學生的形體美

  就這幾年我們送走的畢業生來看,學生就業,不僅需要豐富的文化知識、專業技能,還需要姣好的形體。相信一個站沒站相、坐沒坐相的學生很難被用人單位錄用。相反,一個受過一定的音樂薰陶、形體訓練的學生,往往會因為得體的舉止、優雅的氣質、自信的表現更有可能被優先錄用。所以對職校生來說,開設音樂形體課是很有必要的。事實上也證明。學校開設形體課,不僅開發了學生智力,而且使學生形體更美,藝術修養有較大提高,糾正瞭如脊柱彎曲、探肩、摳胸、外八字等一些不良的形體毛病,使學生增強了自信。

  5、通過音樂教育使學生儘快適應社會需求

  隨著社會迅速發展,對人才的標準要求越來越高,社會需要的是複合型人才。在注重專業能力培養的同時,更需要加強綜合職業素質的培養。我們在教學中,應設立市場與經濟,環境與發展,人文與道德等課程,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音樂課就是其中的一項。好的音樂作品,除了學習音樂本身技巧外,還能瞭解許多諸如政治、地理、歷史、自然等所方面的知識,使學生增長見識。如:欣賞《藍色多瑙河》,使學生了解了歐洲的風土人情。欣賞《二泉映月》,學生知道了二胡這種民族樂器,瞭解了作者華彥均的身世及舊社會藝術家貧困潦倒,流浪街頭,而新中國藝術家登上藝術殿堂為人民演奏的對比。

  6、音樂教育有助於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

  在當今知識社會的激烈競爭下,學生不得不將所有的精力投入到緊張的學習和應接不暇的考試之中。精神負擔大大加重,身心健康受到相應的威脅。而形式多樣的音樂活動則可以疏導這種緊張的情緒,調節他們的心理狀態。比如,如果在緊張的學習之餘讓同學們聽上一首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那清新、明朗、和諧、愉快的旋律會使他們彷彿置身於鳥語花香的田園境界,呼吸著新鮮的空氣,欣賞著美麗的景色,從而在不知不覺中放鬆了緊張的情緒,情感得到了平衡。如此勞逸結合不但有益於他們的身心健康,同時也會大大提高學習效率。所以,對學生適時地開展各種音樂活動是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的一個有效途徑。

  除此之外,既然音樂藝術是現實生活的反映,那麼它就為人們認識人類社會、自然界以及歷史發展的客觀程序提供了一把鑰匙。例如,學生可以從反映歷史題材的音樂作品中瞭解某一歷史事件的發生發展過程;可以從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樂中瞭解其風土人情、風俗習慣、民族精神等。這裡音樂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審美價值,也提供了一種近乎於歷史文獻和民俗資料的價值,從而使音樂在滿足了學生審美需要的同時,又具有了深刻的認識功能。

  7、結語

  總之,加強對學生進行音樂教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為了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為新型的複合型人才,讓我們充分發揮音樂教育的特長,使學生也能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勞動者。

  參考文獻

  [1]張業茂.音樂教育與人的全面發展[J].湖北社會科學,2008,9:163-168.

  [2]吳建華.淺談音樂教育對人的全面發展的作用[J].藝術教育,2006,6:47.

  [3]邵莉.試論音樂教育與心理健康[J].中華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012,1.

  篇二

  《論審美教育與人的全面發展》

  摘要:審美教育是通過審美教育活動,促進個體的審美髮展,推動人的全面發展,進而達到人與社會的和諧完美的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求從根本上改變不適應時代發展的審美教育活動,以多樣性的實踐形式,實現對人的全面發展。因此,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下的審美教育與人的全面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現實而緊迫的課題。

  關鍵詞:審美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人的全面發展

  美是人類生活及社會進步的一個永恆主題,人離不開美,社會需要美,而這一切都來自審美教育。審美教育狹義地講是通過藝術手段對人們進行教育,廣義地講是運用自然界、社會生活、物質產品與精神產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給人們以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以達到美化人們行為、心靈,提高人們道德情操的目的。審美教育最終在於促進人的審美髮展,即按照“美的規律‘塑造’具有人的本質的豐富性的人,具有豐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覺的人”,[1]並通過人的審美髮展而推動個體的全面發展,進而達到個體與社會和諧發展的完美狀態。在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構建前提下,審美教育面臨兩個任務:一是適應時代的需要,重建人們的審美意識,即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高尚的人生態度;二是培養審美能力,即培養人們鑑賞美、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從而造就一代有豐富個性、完美人格的時代新人。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人的全面發展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指在社會主義基本價值中居主導地位的、體現社會主義本質規定的、代表人類共同理想的價值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代表著人類文明發展的方向。深入分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難發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本質就是強調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從根本上使人獲得解放。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實質就是“人本”理念,即“以人為本”的觀念,這裡所說的“人”,並非抽象的人而是具體的現實生活中的人;“本”是指人的行為的出發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把人看做是一切價值的根本,一切行為的出發點和歸宿。人的全面發展是實現“以人為本”理念的本質要求。“價值的多維性,實質是人的本質的全面性,全面意味著多維之間是相互聯結和補充的,統一的基礎是人,是人的全面發展。”這裡的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容主要包括人的本質的全面發展和人的個性的發展,歸根到底是人的整體素質的全面發展。具體包括:

  一人的本質的全面發展

  人的本質的全面發展實際上是人的社會屬性的全面發展。人的屬性包括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自然屬性是指人作為自然生物所應該具有的本能和基本特徵,它會促使人的一些自發性的行為和動機產生。比如母親保護她的孩子,這是一種天性。而人的社會屬性是指人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所發生的各種關係。自然屬性是人存在的基礎,但人的社會屬性更為重要。人的本質的全面發展的基本點是人的社會關係的全面發展。因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的最根本的特性是人的社會性。人一旦脫離了社會,脫離了社會實踐,也就喪失了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正如馬克思和恩格斯說的“一個人的發展取決於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 可見, 離開了社會,離開了一定社會關係和生產關係,個人就喪失了發展的基礎。因此,只有全面協調地發展社會關係,人才會有社會歸屬感。

  二人的自我個性的全面發展

  個性是人在自然屬性基礎上受環境影響所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心理傾向。個性的全面發展首先表現為個體的全面發展,而個體的發展離不開群體,我們每個人都是自然意義上的人,原則上可以依照自己的意志進行活動,但最終他的行為還是離不開社會規範的約束,因此,人個性的全面發展,不僅要從德、智、體、勞等方面進行,還要強調審美教育,要將人培養成為具有豐富的、全面的、健康的、高尚的情操的道德人,那是德、智、體所不能代替與包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是要促進人的社會屬性的全面發展和自我個性的全面發展。

  二、審美教育與人的全面發展

  審美教育思想的提出,是在席勒的《審美教育書簡》中出現的,其核心是“我們人類受到既要將自己的內在必然性帶給現實,又要使自己的外在現實服從必然性法則這種兩重對立的衝動的驅使。”前者強調的是人的感性認識,後者強調的是人的理性認識,針對感覺確保人格性。席勒通過對感性和理性的調和,提出“美的靈魂”的思想,並在此基礎上提倡審美教育論。到16至17世紀,在夏夫茲柏利、盧梭、歌德的著作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和諧的人格理想,他們意圖通過對人的道德情感的培養來實現“美的靈魂”的理想境界,至此,審美教育有了真正的理論規定,並與美學和教育建立了內向聯絡。“沒有美育,就不可能有個性充分的全面發展。”[2]審美教育以它獨特的功能,對人的全面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審美教育促進個體和諧發展

  人個體的和諧發展,首先是人格的全面發展。人格是一種具有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情感、意志等機能的主體。發展完美的人格,是指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或者說是使人在情感、道德、智力、品格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審美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塑造完美的人格,而審美心理結構的培養是塑造完美人格的關鍵,審美心理結構“從個人來說是經過教育的結果,所以講欣賞能力……假如我們所受的藝術薰陶多,文化教養水平高,那就會使心理結構豐富,審美能力強,你就能夠在人家不能夠發現美的地方發現美。”[3]。因此,審美教育實際上就是通過人們的實踐活動來揭示美的規律,從而影響人的心理,讓人理性的判斷、感受、創造美,最終塑造人的完美人格。

  二審美教育提倡人的感情和精神的全面發展

  審美教育的基礎是感情,美學之父鮑姆嘉提倡審美教育,就是要使人們的感情和精神得到全面的發展,因為感情和精神是構建完美人格的基本要素。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就是說一個有知識和道德修養的人必須是有感情支撐的,沒有情感,就不是完美的人。列寧說過“沒有人的感情,就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這種人只是行屍走肉。毛澤東說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脫離低階趣味的人,正是對我們感情和精神的倡導,一個國家和民族不能缺少感情,缺少感情社會就會冷漠。如現階段面對老人摔倒是不是需要去攙扶問題的探討,反映出部分國民情感的淡漠,這間接地反映出這些人審美教育的欠缺。加強審美教育中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是要培養人們把社會的理想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要對社會和時代有情感,對他人有情感,要感知、感恩這個社會和時代,這實際上也代表著一種審美能力的提高。

教育基本理論論文
有關教育學原理論文
相關知識
以教育與人的發展為題的論文
論現代教育與網路發展的論文
有關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係論文
教育與經濟發展的相關論文
母親教育對孩子發展學習的重要性
以我的發現為題的日記作文
教育與人才培養的有關論文
尋求教育資訊化發展的槓桿支點
教育與人相關的論文
淺談成人高等教育多元化發展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