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幼兒教育的論文
幼兒是人類一個永恆的話題,教育內容不完整,教育方法不當,教育主題不明確,是當前我國幼兒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的問題。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談幼兒語言教育》
【摘要】幼兒教育是教育的基礎,是社會和人類進步的基礎。幼兒語言教育的過程不是一種從教師向幼兒單向的傳遞有關語言知識的過程,而是通過交流和對話讓幼兒主動進行“社會的、認知的知識建構和與他人進行意義協商的動態過程”。要求幼兒教師必須全方位多角度的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關鍵詞】幼兒教育;語言教育;養成教育
《新綱要》強調幼兒的語言發展方面要“創造一個自由的寬鬆的語言環境,注意培養幼兒注意傾聽的習慣,發展語言的理解能力,鼓勵幼兒大膽而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正確想法和主觀感受,引導接觸優秀的幼兒文學作品,並培養幼兒對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標記和文字元號的興趣”。這就要求幼兒教師必須全方位多角度的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幼兒語言教育的過程不是一種從教師向幼兒單向的傳遞有關語言知識的過程,而是通過交流和對話讓幼兒主動進行“社會的、認知的知識建構和與他人進行意義協商的動態過程”。心理學研究表明:幼兒期是發展口語的最佳期。語言是人們交際和思維的工具,口語能力是發展幼兒智力的基礎。學生和老師的交流是幼兒教育中各種活動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在發展兒童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交往能力目標中,談話是重要的手段。幼兒園的學生在感知和體驗後,都有急於表達的慾望,教師則通過談話交流幫助他們梳理、提升認識,幫助幼兒獲得有益的經驗,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應該為幼兒創設“說”的空間和提供說的時間,提供充足的“說”時間和機會,讓幼兒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這是幼兒心理的需求,也是交流分享最直接的方法。談話作為一種有效的幼兒教育方式經常被用在提高幼兒語言表達能中,併發揮著重要作用。經過的計劃有步驟的語言談話訓練,有助於幼兒提高掌握語言能力,促進兒童語言表達方面的健康發展。那麼,怎樣的互動交流才是最有效的,又最能引發幼兒談話的興趣,讓表達真正成為幼兒發展的重要途徑呢?
一、營造氛圍設定話題,激發參與談話興趣
新入園的幼兒由於環境的改變,在一個新的陌生環境中就會出現情緒不穩定,不愛講話,內心總有一種不安的情緒。導致有些幼兒變得“沉默寡言”或一個人自言自語,這時教師應善於發現,為幼兒創設一個寬鬆的環境。有了寬鬆、愉快的氣氛,孩子才想說、敢說,並且感受到說的快樂。當然,寬鬆並不就是讓幼兒隨意發言,而是讓孩子感到沒有壓力、不強調對錯與好壞,做到“理解接納,支援鼓勵”。寬鬆和諧的語言環境是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基本前提,是調動幼兒有話敢說的內部動機和必要條件。這就要求老師對他們積極引導,用親切的話語為幼兒增添一分安全感,同時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提出有趣的問題去吸引幼兒,並從問題的一問一答中激發幼兒參與交流的興趣,創設良好的談話氛圍,使幼兒有話敢說。
在談話過程中設定話題,教師不僅要考慮幼兒的興趣,還要考慮幼兒的個性發展。我們經常根據教學目標要求設計話題,相對比較單一。比如在活動中瞭解事物的外形特徵:“它是什麼形狀的?”幼兒根據老師的提問相應做答。這讓談話沒有活力。我們應循序提出問題:“它是什麼形狀的、它是什麼顏色的、它有什麼用途、你要用它來做什麼?”等。通過談話的語氣、語調和形式充分調動幼兒的求知慾和表達欲,在談話過程中關注幼兒的個性思維和獨立感受的需要。在談話過程中,儘量讓幼兒可以根據自身的認知和感受,將自己有別於他人的想法、看法表達出來,給幼兒思維的空間,培養幼兒多角度思考的習慣。在教學中,我嘗試用寬泛的話題,來包容幼兒各異的感受。比如觀察小貓前的提問“小貓長什麼樣子、小貓有什麼本領、你見過的小貓是什麼顏色的……?”這樣的談論話題廣,讓幼兒們沒有限制而有中心地談論,使幼兒有話可談,樂於談,把幼兒的主動參與性充分調動起來,使他們體現了與老師、同伴共同生活的樂趣,幫助他們發展了互助、合作的態度。在談論過程中老師適當利用姿體語言和肯定的表揚,營造出寬鬆不枸謹的互動交流環境。讓談話活動成為教師更好地把握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從而幫助教師更瞭解幼兒的發展方向。
二、及時梳理歸納提升,發展幼兒語言能力
幼兒的思維能力的提高可以通過語言外顯出來,在談話活動中強調讓幼兒說出自己的思維過程,強調活動小結,強呼叫語言與幼兒交流,用對話幫助幼兒梳理經驗,且有意識地用啟發性的語言促使幼兒的思維更加明確、表達更加有效。在幼兒中進行談話活動時,我們往往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剛開始時,對於有趣的話題,幼兒們會產生交流的願望,他們會暢所欲言;然後到了活動中期,他們的興趣往往就會有所下降,注意力會不集中,談話活動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當幼兒通過談話反應過來的眾多資訊擺在你面前時,及時歸類整理並進行分析。談話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起先的談話,話題會很散,時間也很短,但每次談話我們一定要認真對待。在談話過程中,思考幼兒語言背後的經驗支撐點,分析他們的想法和行為,反思提升的內容是否適應幼兒現有水平的需要,再從他們反饋的行為中分析所提供的環境和材料對促進幼兒發展的價值,在現有水平的基礎上尋找並建立發展的可能。
那麼如何使幼兒保持這種談話興趣呢?及時幫助幼兒梳理、歸納和提升談話內容很關鍵。在教學實踐中我嘗試著進行“畫龍點睛”式總結,以激發幼兒保持談話的興趣。如在大班教學“你覺得家是什麼”時,我讓幼兒談論“你覺得家是什麼”時,孩子們們有的說:“家是蘋果”,我便說“你覺得家是蘋果,它很有營養,讓你長得這麼健康。”有的孩子說“家是天空”,我便說“你覺得家是天空,它很寬廣,讓你自由生活。”通過老師的提升來更好地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
三、有效引導傾聽參與,圍繞話題產生共鳴
教師的活動指導語可以激發幼兒積極思考的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計劃地帶領幼兒直接觀察,給幼兒多創造條件,採用直接形象方法,引起幼兒學習的興趣。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要讓幼兒從生活中通過使用語言來學習語言。為此,教師應積極提供能激發和支援幼兒有意義的語言使用的生活情景,引導幼兒在生活中樂意與人交談,注意傾聽對方的語言,重視幼兒交際能力培養。
在活動中,當個別孩子的問題回答與自己設想的大致符合時,教師馬上就此小結,提出下一個問題,這樣往往容易使幼兒形成思維定勢,導致活動不能繼續。而有時孩子們的談論和回答有時會讓我們意想不到,每當這時老師們總會顯得很著急,這樣就會影響話題的繼續展開。這時老師可以根據談話目標加以引導,要突破定勢,激發幼兒多角度思考問題、回答問題解決問題,並在談論過程中培養師生共同的傾聽習慣。培養幼兒注意傾聽的習慣,這是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先決條件,傾聽能力指兒童感知和理解語言的行為表現。幼兒學習語言,首先要學會聽,聽得準確、聽得懂,然後才有條件正確地模仿說。讓幼兒多聽,是為了發展傾聽習慣,要求幼兒會聽,聽得懂。認真聽不打斷別人的話,也是文明行為的一種表現。在傾聽的過程中努力讓幼兒“感同身受”,認真傾聽和積極參與同伴的談話中去。將一個人的感受,變成大家的感受。當一個孩子提出疑問時,教師就把問題拋給大家:“你們想想,這是怎麼回事呢?”“你們想想,你有什麼好辦法嗎?”等等。讓幼兒感覺別人說的事,也有我的份,使孩子感受到談話的樂趣,喜歡參與到談話中。
隨著孩子的探索活動的增多,談話活動也會不斷增多。幼兒在園內的一日生活,無時不是在聽與說中度過的。因此,我們要切實地把握每一個機會讓幼兒說,以圖畫讀物為主,以看、聽、說有機結合為主要手段,從興趣入手,萌發幼兒熱愛圖書的情感,豐富幼兒閱讀經驗,提高閱讀能力,在閱讀過程中,引起幼兒閱讀識字願望,獲得有關書面語言的知識,對幼兒的思維、語言、想象、個性、習慣等方面進行綜合培養。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增強和良好習慣的形成。通過適時、有效的談話幫助我們達到預設的目標和預想的效果。
淺談音樂教育的有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