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科學論文
科學不是信仰,而是拿證據說話。 它是一種態度、觀點、方法!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謝謝你的閱讀。
篇一
論科學發展觀的現實基礎和哲學基礎
【摘要】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以我國新世紀新階段社會發展現狀和國外發展狀況為現實基礎,以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為哲學基礎,科學地認識和理解科學發展觀的現實基礎和哲學基礎,對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意義重大。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現實基礎;哲學基礎
“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1]它是立足於社會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總結中國發展實踐,借鑑外國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一、科學發展觀的現實基礎
任何理論都是時代發展的產物。馬克思早在1843年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指出:“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於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2]科學發展觀的生成源於我們黨對世界發展道路的反思,更紮根於中國發展的深厚土壤。
以胡錦濤為的中共中央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深刻全面地總結了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這是科學發展觀提出現實基礎。黨的十七大指出: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隨著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呈現出了一系列新的特徵。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同時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還不高,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同時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改革面臨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同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趨勢還未根本扭轉,城鄉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還有相當數量,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難度加大;協調發展取得顯著成績,同時農業基礎薄弱、農業滯後的局面尚未改變,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務艱鉅;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髮展,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紮實貫徹,同時民主法制建設與擴大人民民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政治體制改革需要繼續深化;社會主義主文化建設更加繁榮,同時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人們的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會活力顯著增強,同時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社會建設和管理面臨諸多新課題;對外開放日益擴大,同時面臨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上佔優勢的壓力長期存在,可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增多,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更高。這些現階段的特徵表明,我國已經進入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改革的攻堅時期、社會矛盾的凸顯時期。我國發展既具有巨大的潛力和廣闊空間,也承受著來自於人口資源環境等方面的巨大壓力;我國發展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面對我國新世紀新階段的社會現實,我們要解決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矛盾,實現經濟社會的和諧永續發展,就必須把握髮展規律、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形成新的發展理念。這也就要求我們全面認識、把握現實生活中的矛盾體系及其各種矛盾之間的相互地位和關係,統籌兼顧,既要全面把握,又要突出重點。科學發展觀就是立足於新世紀新階段的社會現實,總結我國以往發展的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上應運而生。
科學發展觀不僅立足於新階段新世紀的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更是立足於當今世界其他國家發展的現實,揚棄了國外發展經驗。當今世界各國邁向現代化,幾乎都經歷了社會發展的轉型期。“由於長期單純的追求經濟增長,忽視了社會發展和社會的公平和正義,能源和環境的保護,出現了一系列發展的問題。如:有些國家走了一條先汙染、後治理的路子,為解決生態嚴重惡化問題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有些國家由於經濟結構失衡、社會發展滯後,導致了發展質量不高、後勁不足;有些國家出現了嚴重的貧富分化,失業增加、官員腐敗、政治動盪等問題。”[3]這些國外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都為我國的發展提供了反面的教訓,科學發展觀就是在對國外發展道路反思的基礎上形成的。
二、科學發展觀的哲學基礎
科學發展觀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觀點,“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4]它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唯物辯證法的基本方法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是它的哲學基礎。
唯物辯證法是“關於自然、人類社會和思維的運動和發展的普遍規律的科學”[5],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辯證法認為,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絡的,事物的普遍聯絡是同事物的運動、變化、發展密不可分的,每一事物或現象的存在都是受周圍具體的、歷史的條件所制約,事物聯絡和發展的形式是多樣的,事物的聯絡和發展是不斷深化、沒有止境的。事物的相互聯絡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導致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事物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使事物原有的狀態和性質發生程度不同的變化。矛盾就是聯絡,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事物的發展是事物內部及事物之間的矛盾相互作用的結果,唯物辯證法就是關於矛盾的學說。科學發展觀是唯物辯證法普遍聯絡原則和永恆發展原則的辯證統一。科學發展觀堅持全面協調、統籌兼顧的思想是唯物辯證法普遍聯絡的體現;堅持“第一要義是發展”是唯物辯證法永恆發展的體現。經濟社會發展是其內部各種矛盾相互作用的結果,運用科學發展觀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就是通過全面協調、統籌兼顧各種社會矛盾,科學處理這個矛盾體系中的各種關係。黨的十七大報告正是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正確地分析了關係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體系,提出瞭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矛盾的基本原則,指出要推進經濟社會發展不僅“要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佈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協調”,[6]而且“要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係,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統籌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區域性利益與整體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科學發展觀在強調發展中堅持全面協調、統籌兼顧的同時,又抓住重點,堅持了發展中重點論和兩點論的統一。
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為核心,用“以人為本”來統帥經濟社會發展,堅持了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唯物史觀認為,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人是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人民群眾不僅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而且是唯物史觀主張的價值主體,也是唯物史觀考察的科學客體,人的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前提和歸宿,“以人為本”是唯物史觀的基本立場。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就是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把人民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依靠力量,這是對人民群眾作為歷史動力的價值認同和肯定。胡錦濤同志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就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7]
綜上所述,科學發展觀是立足於現實,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得出的關於發展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因此全國上下要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就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科學地分析中國社會新世紀新階段的現實特徵。
參考文獻
[1]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3]辛世俊.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必須牢固確立以人為本的核心地位[J].學習論壇,2009,6.
[4]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54.
[6]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
陳子君1971—,男,山東青州人,碩士,現供職於濰坊工程職業學院思想政治教學部。
周玉鋒1974—,男,山東微山人,碩士,現供職於濰坊工程職業學院思想政治教學部。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環境科學論文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