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生命科學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8日

  生命是指一種“東西”的存在,同時,也是人類對生命現象存在的詮釋。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謝謝你的閱讀。

  篇一

  生命之約,生命之動

  〔關鍵詞〕生命教育;香港;感受

  2012年1月12日~14日,香港教育學院舉辦了一次主題為“生命教育的知、情、意、行的學術及專業實踐”會議。我十分榮幸地跟隨導師鄭曉江教授參加了這樣一次大盛會,它齊聚著來自我國港、臺、內地的生命教育專家們。這是一次心靈之約,更是一次生命之約,大家敞開心扉,分享自己生命及生命教育中的故事。其間,我有幸在香港寶血會培靈小學觀摩了紀潔芳教授關於“創造力與溝通藝術·生命意義”的教學示範課,可謂收穫頗豐,感慨頗多。

  本次課程的授課物件是小學六年級的學生,課程設計的理念是:“當今學生抗壓性低,較缺乏創造力;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很重要的。本次課旨在通過教學活動之實施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及溝通藝術。”教學目標是:“探討創造力及溝通內涵的重要性,藉體驗活動、互動教學培育學生創造與溝通能力,培育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及建立良好人際關係。”我認為,這樣一種由臺灣老師與香港學生因生命之約而組成的生命教育課堂,已經達到了“生命之動”的成效,即生命的互動、生命的感動、生命的行動。

  首先,紀老師是通過問題匯入法進入新課程。

  她問道:“假如一個人沒有了雙手該如何刷牙呢?”有的學生說:“可以用腳刷。”紀老師說:“如果腳夠不到嘴巴怎麼辦呢?”有的學生回答:“將頭再弄低一點。”紀老師又說:“如果還差一點呢?”這時便出現了不同的答案,有的學生答道:“可以將牙刷弄長一點。”還有的學生說:“可以將牙刷固定在一個地方。”這便是想象力和創造力,這些回答贏得了師生們的認可。可見,紀老師通過這種層層深入誘發學生思考的方法,雖有時會給學生製造一點小障礙,但卻已經朝著主題和目標前進。

  接著,紀老師播放了視訊《謝坤山的故事》,故事講述的是謝坤山16歲時在工廠工作時,因碰觸高壓電線而發生意外,四肢都被燒焦,經醫生搶救之後,只救回了一隻腳。而後,謝坤山通過自己的艱苦努力發明了獨特的刷牙、洗臉方式,併發明瞭一代又一代的“坤山牌”進食用具。他還能夠幫助妻子幹家務活,最後還成了一名口足畫家。

  視訊結束後,紀老師讓學生進行了一個體驗活動,她讓學生模仿謝坤山,在沒有雙手的情況下寫出自己的名字。紀老師先拿出一盒紙巾讓學生包上筆,並問學生為什麼要用紙巾將筆裹住。學生說這樣做很衛生,紀老師補充道,“這樣做還可以防止口水往下流。”在紀老師親切的關心之下,學生們努力地嘗試著用口寫出自己的名字,孩子們都不太滿意自己的作品,感到這樣寫特別累。後來紀老師邀請學生到前面談體會,香港的學生們發言踴躍。特別有意思的是,紀老師用從寶島臺灣帶來的獎品鼓勵學生圓滿回答了問題,而頒獎嘉賓由學生選擇在場的任意一人。當時,學生選擇了他的老師頒獎,紀老師又要求他們用三個詞形容彼此的性格或品質特徵。這種激勵學生的方式和過程,不僅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而且使師生雙邊的生命互動達到一種極好的效果。

  在課堂的第二環節,紀老師同樣以問題入手。她問了一系列問題,如“人哭好不好”“人為什麼要哭呢”“男生可不可以哭”等,學生紛紛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哭不一定是壞事,哭可以發洩自己的情緒,男生是可以哭的。紀老師由此引出一個六歲的小男孩小杰的故事,拉開了視訊“媽媽的臉”的序幕:

  男孩小杰無法面對被癌症奪去了美貌容顏的母親,一位安寧病房的藝術治療師通過自己的輔導讓孩子放下心中的害怕,不僅去媽媽,而且選擇了媽媽喜歡的粉紅色彩筆為她畫手,並做了一串美麗的項鍊送給了媽媽,孩子從害怕媽媽到撫摸媽媽再到擁抱媽媽,最後告別媽媽,使得媽媽沒有帶著一絲遺憾離去。其中,小杰的哭有害怕,有不捨,有放下,有感恩……

  在整個觀看的過程中,很多學生包括老師都感動得哭了,其中有一位女生哭得特別的傷心,紀老師邀請她談談自己的感受,但她只是搖頭,紀老師尊重了她的意見。後來在授課的過程中,紀老師再次邀請她分享自己的心情故事,但同樣沒有成功。紀老師臉上沒有表現出一絲的不滿情緒,而顯出更多的是對這位女生的關心與擔心。課後,紀老師將主辦方頒發給她自己的紀念牌簽名後轉給了這位女生,並叮囑女生所在學校的老師要跟蹤關注。紀老師的這種特別的關心和擔心體現了她長期在生命教育工作中形成的一種高度責任感。

  生命教育與一般知識的教育最大的不同點就在於要細心關注到每個生命個體。在課堂上,生命教育老師要細心觀察每個學生,關注每個不同的個體,不能忽視每位學生臉上的不同表情,並要適時採取不同的方式去了解學生們的心聲。對涉及到學生生命與生活中的私密性問題一定要進行課後長時間的跟蹤與回訪,教師耐心的傾聽、反覆的勸慰和長期的開導能夠真正讓生命成長起來。紀老師處理這個個案的技巧是恰當而成功的,她在用生命的行動去走進學生的生命。

  後來針對這一視訊,紀老師又問:“此時你們會想到誰?”一位學生回答是剛過逝不久的爺爺,另一位學生答的是已離去的堂叔。學生們不由自主地回憶起失去的親人,重又體驗到喪親之痛。當然,紀老師由此點出更深一層的意義:生命短暫,我們要懂得珍惜身邊的親人、朋友,呵護自己當下所擁有的一切,要心懷尊重生命與敬畏生命之心。

  在師生們經歷了一番感動之後,紀老師拿出了一大盒由許多小塑料袋裝好的葡萄乾,每小袋中裝有兩粒,由學生和其他老師幫忙分到每個人手中。紀老師讓學生取出其中的一粒放入嘴中,慢慢品嚐,再細細咀嚼,讓學生用心體會此時的感覺。與此同時,紀老師講述了葡萄乾經歷了農民的辛苦栽培、施肥和採摘,工人對其進行了加工和包裝等很多勞動環節,最後才成為現在大家所品嚐到的葡萄乾。然後,紀老師讓學生們取出另一粒繼續品味,她問:“哪一粒更甜呢?”學生們的回答各異:第一顆更甜,第二顆更甜,兩顆一樣甜,等等。紀老師說道:“你們的答案都是對的,因為我們大家是不同的個體,一定會有不同的答案。”這是一種多麼好的表揚學生們的語言呀!它激勵著在場的每一位學生。在生命教育的課堂中,學生的答案不需要用統一的標準去衡量,只要是符合他們自己生命個性的,都應該得到認可與肯定。

  不過,在這一課堂環節中,也出現了一點小小的意外。很多學生都是從直觀味覺的角度回答紀老師提出的問題,如“味道甜甜的”“味道有點酸”“感覺是慢慢地滑進去的”……學生一直無法進入體驗活動的初衷——感恩。後來,紀老師繼續追問:“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會覺得是苦的呢?”此時有學生回答道:“因為它裡面凝聚了農民辛勤的汗水。”學生是十分單純的,當他們一時沒有來得及透過現象去思考事物的本質時,紀老師通過變換提問的方式達到了自己的目的,這體現了一個教師的臨場應變能力。

  最後一個環節是由三個不同的故事組成。

  首先,紀老師講述了一個關於“安全套”的故事:一個女生在路上將要遭到歹徒侵犯時,謊稱自己得了艾滋病,當歹徒不相信時,她利用書包裡的安全套成功脫險。

  接著紀老師挑選了一個男生與她一起表演了題為《漁夫與魔鬼》的話劇,紀老師扮演可惡的魔鬼,男生扮演的是善良的漁夫。一天,漁夫在茫茫的大海邊撿到了一個瓶子,開啟想看,瞬間一團煙霧跑出來變成了一個大魔鬼。此時,魔鬼放言要吃掉漁夫,因為它在瓶子中等待解救的時間太長了,所以,它發誓一旦有人救了它,就要吃掉他。最後,漁夫用自己的智慧成功地將魔鬼再度騙到瓶中而使自己獲救。

  最後,“花花姐姐”生動而形象地講述了一個《我的幸運日》的故事:飢餓的狐狸正在磨爪準備外出獵食,忽然門外傳來敲門聲,開門一看,竟是一隻肥嫩多汁的小豬送上門來。狐狸開心地嚷:“這真是我的幸運日哪!”為著這一頓大餐,狐狸和小豬展開了一場機智的對決。狐狸的幸運日最後變成一個“災難日”!

  這三個故事其實都說明了同一個道理:當我們遇到危險時需要冷靜、理智、沉著應戰,善於利用智慧的人可以化險為夷。三個故事呈現的形式是多樣的,尤其是話劇表演,讓學生身臨其境,是一種生命在場的表演,可讓學生髮揮無窮的想象力。只是課堂時間有限,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思考,如何應對魔鬼的臺詞反應不是那麼快,情急之下紀老師也只能自己出手相助了。我想,在課堂時間極為有限之時,相同性質的案例是否可以作適當的刪選?

  在這樣短暫的一節生命教育課堂中,我們深深感受到了紀老師那顆充滿愛的心靈,她在課堂中的那種忘我的精神實在令人敬佩。她的形體語言是那麼的柔和,表揚學生的方式是那麼的親切自然,使得整個課堂的氣氛一直處於活躍之中,使短暫的“生命之約”令人難忘。

  當然,由於授課物件僅是六年級的小學生,他們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消化能力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並且,他們在課堂上集中精力的時間不會太長。因此,教師安排的主題不能過多,倘若主旨能一脈相承貫徹到底,將會更易於學生的吸收,促使學生生命成長更加迅速。

  作者單位:中央黨校,北京,100091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鐳射與生命科學論文
基礎科學論文
相關知識
基礎生命科學論文
鐳射與生命科學論文
化學與生命科學論文
法律基礎知識教學論文
大一計算機英語基礎課程教學論文
電腦科學基礎課程總結論文
基礎科學論文
學校生命教育論文
全國中學生運動會科學論文格式
關於基因的生物科技論文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