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在清華大學畢業典禮上致辭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7日
清華大學Tsinghua University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高等院校,“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為亞洲大學、環太平洋大學等聯盟成員,被譽為“紅色工程師的搖籃”,是中國最著名的大學之一。那麼,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守於清華畢業典禮致辭的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清華畢業典禮致辭】
老師和同學們:
大家好!
我是胡天健,2009年從咱們精儀系本科畢業,之後參軍入伍,現在是研究所的一名科研人員。十二年前,我在這間教室二教401上過扈志明老師的微積分課,相信很多同學都有著類似的經歷,在清華受到了名師的指點。今天,非常榮幸受到系裡的邀請,作為青年系友代表在今年的畢業典禮上發言。因為是畢業,不少同學將離開熟悉的校園生活開始新的人生旅途,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從清華畢業後最難忘的幾段經歷。
第一段經歷關於“事業”。我非常幸運,本科一畢業就加入到一個科研團隊,從事我國首次新技術試驗任務。這是一項全新的、甚至顛覆常識和想象的科研任務,許多領域對於我國而言,都是首次涉及。在長達七年的技術攻關中,團隊的每一個人常年加班加點,每週人均工作時間超過七十個小時。特別是在任務實施的最關鍵幾個月,我們幾乎忘記了白天和黑夜,忘記了週末和假期,常常十天半個月都回不去家,辦公室離家200多米的距離竟顯得如此遙遠。記得當我順利完成某重大科研試驗任務後,有位首長與我親切交談。當得知我妻子也是清華畢業、長期從事金融工作時,首長問我:“小夥子,你愛人的工資應該比你高吧?”我非常自豪地告訴首長:“她的工資是比我高,但我的事業更崇高!”事業更崇高,這正是我們這個團隊、以及千千萬萬科技工作者內心的真實寫照。這些年,我親眼見過有的首長身居部級高位,卻依然堅持每週揹著書包來清華做學術;有的首長、校友既是院士、科學家,又是軍委機關的領導,每年決定了數百億元科研資金的分配,而自己仍然穿著老舊的秋衣,親自閱讀科研文獻、批改技術檔案。正是這樣的事業獲得感、滿足感支撐著我銘家的科技力量不斷髮展壯大,也支撐著我們這個團隊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在人民大會堂從習主席手中接過了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各位同學,今後你們步入社會也好,繼續求學也罷;進入中央單位也好,走向基層也罷;組團創業也好,選擇體制內也罷;你們都將開始新的工作。希望各位在工作時,不是僅僅找一份養家餬口的生計,也不是貪圖物質上的富足、地位上的滿足,而是有一份值得你不分24小時全身心投入的事業,以及在這份事業上所收穫的幸福。這種全身心投入的熱情以及內在的長久、平靜的幸福,是任何金錢、虛榮都無法比擬的。
第二段經歷關於“愛情”。我非常幸運,在清華求學期間,認識了我的妻子葉薇倩女士。她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女性,當年從上海考進清華時數學滿分、物理扣了兩分,在校期間承擔了大量學生社團、志願服務和學生輔導員工作,學習成績也一直不錯,在讀完管理學碩士後進入金融系統工作。我一直清晰地記得,那一年我的奶奶病危,作為上海姑娘,妻子不僅冒著傾盆大雨、走著泥濘小路陪我去江西鄉下探望,還親自下廚在農村簡陋的土灶臺上為大家燒了幾個菜,當時我的奶奶雖然已經病得說不出話,卻豎起了她的大拇指。還有結婚那一天,我們在上海的時候,沒有大張旗鼓地請婚慶、請司儀,而是一大早自己跑去婚禮現場貼了幾個氣球、掛了幾條綵帶,請親朋好友簡單地吃了頓簡單的酒席。別人結婚都是轟轟烈烈、海誓山盟,我的妻子嫁給我卻是有些“靜悄悄”。還有我家老大的出生,我們倆的父母都沒有在我們身邊。臨產前,妻子早早把自己和孩子要用到的衣物整齊地打包好,我們倆就這樣拎著個行李箱去三零六醫院住院生孩子。別人生孩子都是七大姑八大姨地供著,我們倆生孩子就是靠自己。後來,妻子和孩子出院回家的第二天,雖然單位考慮到我妻子剛剛生產並沒有要求我去上班,但由於試驗任務緊急,我二話沒說就去單位連幹了一週,每天回到家裡都是臨晨,家裡只留了一個月嫂照顧剛剛出院的產婦和剛剛出生的嬰兒。“愛情,不是月光下的漫步,也不是長凳上的嘆息,什麼都會有啊,有泥濘也有風雨。”我的妻子收入比我高很多,工作強度比我小很多,對家庭的貢獻比我大很多。當然,妻子也常有抱怨,但每當看到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熱愛的事業中時,她總是會說:“天健,我支援你幹自己喜歡的事情,只是再忙再累,也要注意休息、注意身體。”各位同學,大家或許已經收穫了愛情,或許不久的將來也會收穫愛情。要經營好愛情,不僅需要智慧,更需要包容;不僅要懂得關心,更需要懂得欣賞;不僅是要找一個優秀的他/她,更是要找一個相互理解、支援和擔當的心靈伴侶。這種相濡以沫的長久、平靜的幸福,是任何金錢、虛榮都換不來的。
第三段經歷關於“奉獻”。“在九曲黃河的上游,在西去列車的視窗,是大西北一個平靜的夏夜,是高原上月在中天的時候。”念著這樣的詩句,我坐著搖搖晃晃的綠皮車,來到了大山腹地的基地當兵鍛鍊。在這一年中,我與普通戰士同吃同住同勞動,駐守在我國某型第一個科研設施中。那些日子裡,我和戰友們打草、種樹、推雪,養豬、種菜、挑糞,執勤、站崗、放哨。雖然伙食不怎麼樣,但是每天高強度勞動使我的體重在兩個月內飆升了15斤。我總是難以忘記,某次重要試驗之後,我和戰友們帶著防毒面具,拎著滅火器、鐵鍬和照明燈,第一時間鑽入濃煙密佈的場地,檢查裝置受損情況,撲滅零星的火苗。那種場面,就像是一部大片,激發出的是我們每一個人的革命英雄主義情懷。我還記得,年底老兵退伍儀式上,我代表連隊給退伍的戰友卸去軍銜、領章,平日裡一夥上戰場流血犧牲都不怕的戰士卻一個個淚如泉湧。離別的那天,戰友們是能送多遠就送多遠,有的是上了火車還從車窗握著戰友們的手不肯放,直到火車開得越來越快、越來越遠。有的老兵,就像在座各位同學的年紀,十七歲參軍入伍來到山溝裡的基地,退伍的時候已經是快四十歲的大叔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歲月全部奉獻給了祖國的國防事業。想到他們幾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想到戰友們朝夕相處的那份真摯感情,我們怎麼能不流下淚水?我身邊還有的戰友,九十年代挺進藏北無人區進行測繪,約定的時間渺無音訊,都以為他們已經犧牲,為他們召開了追悼會,家屬和同事哭得稀里嘩啦。誰知道追悼會後幾個月,這批戰友突然出現在了大家面前,家屬和戰友們又是抱著他們哭得死去活來。原來,他們突然遭遇暴雪,當時通訊條件又不好,只能把裝置和資料就地掩埋,一路啃樹皮、要飯、扒火車回到。沒有經歷過這種生離死別,誰能體會到犧牲奉獻的真正含義?這些年,我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這樣的故事實在太多。各位同學,大家日後都將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為國家做出貢獻,也都會有幸福、美滿的家庭。但是,請大家不要忘記,我們的身後是千千萬萬普通的勞動者,是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他們不是抽象的、高大上的概念或理論,他們就是我們的兄弟姐妹、父老鄉親,他們就是我們身邊的同學、師長,他們就是我們自己。他們也有自己年邁的父母、年幼的孩子,但他們在普通的工作崗位上默默奉獻著,有的獻出了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當我們取得一點點成績時,切不可沾沾自喜認為完全是自己的功勞,千萬不要忘記自己身後的那群供養過、教育過我們的人,那群為我們的事業打牢基礎、提供支撐保障的人,千萬要記得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好、奉獻得更多。這種感恩、奉獻的信念,能夠支撐著我們獲得長久、平靜的幸福,也是母校、院系這麼多年培養,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老師、同學們,在這畢業的日子裡,我和大家一起分享了我離開清華後最難忘的幾段經歷,就是祝願我們的每一位畢業同學,都能擁有值得全身心投入的事業,獲得相伴一生的愛情,為國家和人民做出清華人應有的貢獻。這就是我們畢業系友送給母系、送給各位老師、同學最衷心的祝福!謝謝大家!
【清華畢業典禮致辭】
老師們、同學們:
今天,我們在這裡隆重舉行清華大學2010年夏季研究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這是一個歡慶的日子,更是一個莊嚴而值得紀念的時刻。從今天起,你們將跨入人生的一個嶄新階段。請允許我代表學校,向各位畢業的研究生,致以最熱烈的祝賀!向悉心指導和培養你們成長成才的全體導師,以及為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工作做出貢獻的廣大教職員工,表示衷心的感謝!向關心清華髮展建設、支援你們刻苦攻讀的家長和親屬們,致以親切的問候!
明年,清華大學將迎來百年華誕。在百年辦學歷程中,隨著清華研究水準的提高,研究生培養越來越成為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1925年,清華剛剛興辦大學部時,就同時設立研究院,開始了研究生培養;新中國成立後到“”前,學校創辦若干研究班,滿足國家發展對高層次研究人才的迫切需求;改革開放後,清華成為全國首批試辦研究生院的單位,逐步建立了自主、完整、大規模的高階人才培養體系。迄今為止,清華已累計授予博士學位一萬一千人、碩士學位近五萬四千人,目前在學研究生規模已超過本科生。清華大學成為我國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研究生成為學校科學研究的重要生力軍,同時很多研究生擔任助教和學生輔導員等工作,在教學、管理等方面發揮了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長期以來,清華畢業的研究生以民族復興為己任,在各自的崗位上腳踏實地、開拓創新,湧現出了大批科學研究和技術發明的行業骨幹、企業和行政管理的優秀人才,比如現有的中科院和工程院“兩院”院士中,就有22位是改革開放後我校畢業的研究生,剛才發言的侯立安院士就是一位傑出代表。
今天,在座的同學們也要像你們的學長那樣,告別水木年華,步入新的征程。在此,我向大家提出三點希望:
第一,讓責任成為成長的引擎。近百年來,一代代清華人牢記肩頭的重任,以自己的青春和熱血,為國家富強、民族興旺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清華改制後的第一任校長羅家倫在幾十年前曾寫過《知識的責任》一文,希望青年知識分子“負起更重大的責任”。如今,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程序中,作為清華畢業的研究生,更是要對家庭、對集體、對國家、對社會,都主動承擔重任,勇於迎接挑戰,讓責任引領自己未來成長的道路。
第二,讓創新成為不懈的追求。當前,“自主創新”越來越受到重視,依靠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成為國家的一項重大戰略。大家經過多年的學習和研究實踐,都具有了相當的研究和創新能力,在今後的工作中做出一兩項創新成果並不難,難的是使創新成為終生不懈的追求。希望大家在新的學習或工作中,大力弘揚陳寅恪先生所倡導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加強批判性思維,不要因循守舊,更不能人云亦云,而要開創性地做第一流的工作,只有這樣才能承擔更大的責任、做出更大的貢獻。
第三,讓世界成為奮鬥的舞臺。百年清華,不僅在國家建設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還要在人類文明進步中奉獻才智。在當今全球化程序中,清華人尤其要樹立寬闊的國際視野,把自己的學習和工作放在世界大舞臺的背景之中,與世界最先進的文化、科學、技術相交融。不久前去世的我校著名藝術家吳冠中先生,一生秉持中國優秀文化傳統,同時積極吸收外來文化並加以創新,“寄養於東西兩家”。希望大家在學術研究和各項工作中,也要像吳老那樣,善於把握人類文明發展的走向,力爭做到中西融匯、古今貫通、文理滲透,成為人類文明的傳承者和貢獻者。
同學們,母校明年的百年華誕將是海內外清華人共同的盛大節日。衷心地希望那時能夠再見到你們,讓我貌同暢談一年工作的酸甜苦辣,共敘百年清華的錦繡篇章!
謝謝大家!
【清華畢業典禮致辭】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共有1330名畢業生獲得博士、碩士學位。你們中多數是在職學習的同學,將在新的起點上開拓自己的事業;其他全日制的同學,或將進入教育科研機構,或到企業供職,或服務於黨政部門,或者選擇繼續深造。首先,我要代表學校,向同學們表示熱烈祝賀,預祝你們有一個良好的開端!同時,向悉心指導你們的導師、辛勤養育你們的父母、默默支援你們的親友,致以衷心的感謝!
同學們,你們跟歷屆的清華畢業生一樣,是一個優秀的群體。在學期間,你們有的一心向學、有所建樹,有的熱心公益、服務集體,有的興趣廣泛、全面發展,你們都在清華園留下了自己的印記。比如,物理系的常翠祖同學,在導師及合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經過三年多艱苦探索,發現了量子化反常霍爾效應,這是學術界目前唯一尚未在實驗上實現的霍爾效應,也是我國物理學界至今屈指可數、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成果。航天航空學院的谷振豐同學,攜筆從戎,投身國防,即將遠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在大漠深處書寫青春。剛才發言的周銘同學,為了得到一組可靠的試驗資料,經常在實驗室工作到深夜,離開時只能連人帶自行車翻越鐵門,被人笑稱“做壁虎仿生的課題,自己先得變成壁虎”。這樣的同學在你們中還有很多。你們在校期間表現出來的優秀潛質,將為未來的事業發展和人生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礎。
但是,在這裡我想對你們說,今天的優秀不代表明天仍然優秀,現在的成功也不意味著永遠都會成功。走出校門,在喧囂浮躁的社會環境下,在急功近利、急於求成的生活氛圍中,在短期利益與長遠目標相互衝突時,你們將要面對的是比做專案、發文章、找工作更大、更難的考驗。
學校的老師經常跟我說:清華的學生都非常聰明,遇到問題時總能很快想出解決辦法,甚至能夠找到捷徑。的確,聰明才智是你們成就事業的天然優勢,可以幫助你們解決問題、克服難關、贏得鮮花與掌聲。但是,如果每次遇到問題時都希望尋找捷徑,那你們的功利心就會慢慢孳生膨脹,這時聰明才智不僅不能幫助你們走向成功,反而可能蛻變成一種包袱、一種負擔,變成你們做人做事的障礙。
最近,我讀了一些清華歷史方面的文獻資料。很多清華學長的經歷讓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在人的一生中,奉獻比索取重要,幸福比名利重要,事業比工作重要。只有放下功利心,看淡一時之得失,才能變聰明為智慧,獲得一生的成功。在這裡,我想跟大家分享其中的兩個故事。
一個是清華、北大、南開南遷過程中的故事。“七七事變”以後,三所學校先是南遷長沙,後因戰火蔓延,才又西遷昆明。當時,師生分三路入滇,由於條件所限,有一路只能徒步前往。聞一多等11位教師放棄坐車,和200多名同學一起步行,沿途指導學生收集民歌民謠、採集動植物標本、進行社會調查。當年的生物系青年教師吳徵鎰,後來成為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的植物學家,就與這段3000多裡的徒步經歷分不開。一些家庭條件較好的學生,像外文系的查良錚,也就是後來的詩人穆旦,當時也加入徒步旅行團。他隨身帶著一本英漢詞典,邊走邊背單詞,記一頁撕一頁,到昆明時字典已經不見了。
顯然,與步行相比,坐車或坐船是一種捷徑,更安全、更輕鬆、也更舒服。徒步的人,看似是耗了時間、走了彎路、受了委屈,但一路下來,他們體驗到的,不僅是沿途的世風、民情,更是對社會、對人生、對事業、對情感的理解和感悟;他們所收穫的,也不止是一些資料、圖片、標本,而是堅持、韌性、勇氣、獨立性這些做人做事的重要品格。一次長途旅行如此,人生的旅程也是這樣。為了達到一個目標,採用簡便的方法,花費較少的時間,付出更小的代價,本來無可厚非。但是,並非事事都有竅門可鑽、有捷徑可循。因此,對你們來說,放下功利心,就是要遵循事物的客觀規律,不要總是試圖走捷徑,適當地走點彎路,下點笨功夫、慢功夫、苦功夫,能夠讓你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堅定,也能讓你們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別樣風景。就像我們的老學長錢鍾書先生所說的:“越是聰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我要講的第二個故事是季羨林先生的故事。季先生在1935年赴德國留學之前,住在當時還是招待所的工字廳,同屋的一位學兄再三勸他,到德國後一定要學保險專業,將來回國,飯碗決不成問題,也許還是一隻金飯碗。在這極富誘惑力的“好心”建議面前,季先生沒有改變初衷,毅然堅持自己“真正想走的道路”,選擇學習世界上沒有幾個人能讀懂、更不會帶來什麼現實利益的古印度文字——梵文。他之所以這樣選擇,就是因為覺得“中國文化受印度文化影響太大了”,“對中印文化關係徹底研究一下,或能有所發明”。這是一種書生的理想。儘管有過“失去飽的感覺達八年之久”的痛苦、糾結和困惑,但季先生最終堅持下來,並終其一生,成就了世人敬仰的一代大師。
這不禁讓我想起1911年清華建校之初,入學考試的國文題目是“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這句出自《孟子》的話,就是要告訴我們既要學會有所作為,更要學會有所不為。清華學生的優秀潛質和良好基礎,讓你們在工作、生活等方面有了更多的選擇。有選擇是好事,但選項過多卻容易讓人迷惑,或是患得患失、不知所措,或是不作取捨、事事都做。但是,人的時間精力終歸是有限的。因此,放下功利心,對你們來說,更重要的是要懂得放棄,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走自己真正想走的路。只有這樣,你們才能實現對人生價值的執著追求,才能站到高山之巔瞭望更為遼闊的美麗風光。
同學們,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有那些不為眼前利益所誘惑、把目光投向遠方的人,只有那些不為一己之私、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的人,只有那些咬定青山不放鬆、任爾東西南北風的人,才能激起美麗的浪花,創造出推動社會前進的正能量。剛才發言的魏華偉校友在河南艾滋病村工作和成長的經歷,也讓我們看到,老一輩清華人的優秀品質和價值追求,正在新一代清華人的身上延續和發揚。
風物長宜放眼量。希望你們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少一些功利心,多一份責任感;放下小聰明,走向大智慧。這就是我送給你們的畢業贈言。
再次祝賀大家,也永遠祝福你們!
【清華畢業典禮致辭】
各位老師、同學:
大家下午好!
我是張瑞雪,2007年推免至精儀系導航中心,師從張嶸教授,2012年獲博士學位,現任職於中國兵器工業導航與控制技術研究所。收到系辦老師的邀請時,我還覺得誠惶誠恐,因為作為眾多清華校友中最普通的一員,在畢業的這些年裡,我本人也只是在國防軍工領域,盡職盡責地做著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雖然小有收穫,但也談不上成果碩碩。今天有幸參加大家的畢業典禮,面對這麼多優秀的師弟、師妹們,我想,更多地是分享我自己的一些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日後的工作和學習能有所裨益。
那麼首先,在這樣一個喜慶的日子裡,我想送給大家兩個恭喜。一個失喜大家順利畢業,開啟人生新的征程。另一個失喜大家即將迎來新的挑戰和新的困難。也許大家會說,師姐啊,好端端的畢業典禮,你怎麼來給我們潑涼水來了,你怎麼就知道我們會遇到很大的挑戰呢?
因為這是一定肯定以及確定的。在學校,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和資源,不斷地汲取新知識、新技術;我們畢業服上的“清華”二字也讓我們先天地獲取了更多的期望和關注。而邁入工作崗位後,我們當下所享受的光環,都會更多地轉化成責任和使命:承擔更重的任務,在最短的時間內,產出更多的成果。在這個過程裡,我們會遇到很多沒有想過的問題,可能沒有老師答疑解惑,也沒有機會犯錯重來。因此,有些時候不可避免的,你會覺得孤立無援、甚至懷疑人生。我在博士期間做的是微機械慣性器件的研究,我們實驗室的技術水平可以說國內領先。所以當我入職兵器導控所,繼續微機械陀螺研究的時候,我覺得這應該就是換湯不換藥,大同小異而已。但是,入職後就發現學校和研究所是兩種體系。學校的技術研究重點在於創新研發,突出新穎性,關注點也是常見的效能指標。研究所是以產品的可靠性應用為導向,效能指標更復雜、更全面。有些指標可以說聞所未聞,更別提通過技術手段進行優化了。所以,即便從事的就是本專業的對口工作,很多時候也要學會從零開始。新入職的一年裡,我重新閱讀了大量的文獻資料,推導了很多之前不願意碰的理論公式,也進行了很多試驗測試。雖然很辛苦,但是現在回頭來看,那段時間圍繞應用層面、對於基礎知識的再理解,絕對是專業水平的又一次提升。所以,在我們年輕的時候,經歷一些挑戰、質疑和否定,未必是壞事情,很多時候,我們當下面對的困難,正是我們日後值得驕傲的資本。
那麼,如何戰勝這些困難呢?在這裡,我也想給大家分享幾點心得。
首先,人生在世,當有理想。理想是什麼?它是一顆種子,孕育著希望和力量,給它一片土壤,就可以生根發芽;它是一點點星星之火,初生雖小,卻有燎原之勢;它是一種信念,無論遇到多少艱難險阻、糖衣炮彈,依然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少年談理想,多的是雄心和抱負;成年談理想,多的是清醒和堅持。以前,我的導師經常跟我們講,一個人還是應該有點理想的,當你忙成名就之時,一定不要忘了給理想留一點地方。當時聽著,只是莞爾一笑,工作多年,反覆回味,才發現的確不易。前段時間,網上展開了對於娛樂圈和科研界國家精神的討論。老一輩科研工作者,包括現在很多工作在一線的科研人員,都是加著最多的班,拿著少的可憐的薪水。但是之所以還願意這樣做,就是因為在這樣的工作中,可以感受到為國爭光的使命感和挺直腰板的榮譽感。以我們單位來說,光纖陀螺是我們所的主要產品之一,是導航系統的核心器件,目前,我們所的光纖陀螺產品從技術水平和市場佔有率來說都豎內領先的。但是,十幾年前,光纖陀螺的部分關鍵技術還不被國內研究機構所掌握,那時候,集團公司領導親自帶隊、出國交流,不惜重資希望引進這項技術。但豎外公司會議當場就表態,no
person, no technology, no, no,
no。這在談判會場,可以說是很沒面子的事情了。為什麼會這樣?究其根本,還是因為我們自己沒有技術,不被人尊重。後來,單位排除很多困難,自行研製光纖陀螺技術,效能也一步步接近國外先進水平。多年後那家公司來到中國,說我們現在可不可以談談合作的事情,我們向你們提供產品或者建立維護中心。領導說,這個問題我們先放一放吧。那麼,是什麼導致了前後兩次談判的地位差異,就是技術硬實力。而這個技術硬實力是怎麼形成的?就是靠一群年輕人,在一個二層小樓裡,每天沒日沒夜地演算、試驗和討論換來的。相信,不論是我的導師,還是我現在的領導和同事,在他們畢業做出選擇的時候,他們每個人都可以拿到薪酬更高、待遇更優厚的職位,但是義無反顧投身到軍工科研中,多少離不開他們自己心中的強國夢。現在,他們有的是行業專家,有的是部門領導,在成就夢想的同時,夢想也成就了他們。所以,希望大家在事業的重要選擇口,不要忘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和抱負,如果這個理想和抱負能夠和祖國、民族的發展緊密聯絡在一起,那就更好不過了。
第二是沉潛內修、底蘊的厚度決定事業的高度。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有著閃耀的簡歷。上面寫著各種的學術成果、學生工作經歷、專案實習經歷。但是,我想請大家在看見自己這些光鮮經歷的同時,也客觀地問問自己,這其中有多少是自己付出很大心血,拼盡全力,學有所成的;又有多少隻是為了博人眼球,給自己貼金,到頭來貢獻寥寥,幾無所學的。在我研究生5年的學習生活中,我也參加了很多活動,比如商學院學習、世界銀行實習,感覺學業和實踐兩不耽誤,好不痛快。但是,有得有失,時間精力擺在那,表面的豐富多彩,可能實質上只是走馬觀花。如果上天再給我一次機會,我想我會更加珍惜學習的機會,如果一定要在這上面加一個期限,我想那會是一萬年。所謂,十年磨一劍,一萬小時定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我們之中大多數人天資秉性沒有本質差別,誰能率先攻下第一個山頭,靠的往往師夫的積累和時間的沉澱。大家仔細想過沒有,我們每天工作8小時,每週工作5天,還需要4.8年才能完成一萬個小時。這中間還不算我盲作開小差、上網、玩手機的時間。而且再想想看,這5年當中,又有多少人可以一直工作在舒適區以外,每天不停地讓自己攻克新的困難,研究新的問題;有多少人可以抵住各種誘惑,在一個崗位上孜孜不倦、任勞任怨。5年不僅僅是一個時間指標,它更是一個人突破自我和持之以恆的雙重體現。所以希望大家在看到別人成功的冰山一角時,不要忘了他們為此付出的隱藏在冰山下面更加厚重的基石。
最後是相容幷蓄,外圓內方。在我們的感測器研究中,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品質因數,品質因數越高,能量耗散越小,感測器的高精度潛力也越大。體現在我們個人身上也是一樣的,我們自己以及我們和周圍人的內耗越小,向外輸出的能力就越大,能克服的困難和能成就的事業也就越大。以前,可能多少受理工科思維的影響,我的腦子裡基本就是0和1、白和黑,凡事喜歡講道理、論對錯。但是我們知道,作為一個整體,當我們想要成為對的一方的時候,就必然有人被我們變成錯的,可誰也不想一直是錯的,而且世界上很多時候也並沒有絕對的對和錯。我現在有個4歲的女兒,她很喜歡整理東西。然後,不巧我也是個收納控。有一次,她在那疊衣服,我覺得疊得很醜,就把衣服拆開,說你這樣疊不對,我來教你。她當時就生氣了,說你才不對呢,我就是這樣疊的,你要重新疊回去,說完就哇哇大哭起來。後來,我學聰明瞭,我說你疊的衣服真好看呀,要是你能把這邊的衣服再弄平一點,就更好了。然後她很認真的把皺皺歪歪的衣服重新整理好,看上去很滿足的樣子。幾次之後,她不僅可以把自己的衣服整理好,還很喜歡幫忙收拾大人的衣服。所以,你看,表面的對和錯,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目標是什麼,怎樣才能調動人的積極性把事情做好。古人曰“陽在陰之內,不在陰之對”。說的就是陰陽調和、對立統一的道理。萬事萬物,既然有優點,就必然有缺點,人也一樣,他的優點就是他的缺點,他的缺點也正是他的優點,所有的優點和缺點,只不過是他的特點,關鍵在於你用什麼樣的視角去看待。你說這個人虎頭蛇尾,持續力不夠,但是他可能擁有很好的爆發力,可以開拓新技術。你說這個人行事瑣碎,做事太慢,但是他可能思維縝密,對於技術細節把握得很到位。正因為同行的人比要去的地方更重要,所以,在我們和同事、朋友、家人的相處中,作為一個整體,只要大方向不錯,多一份成全,就多一份鼓勵,就多一份力量。表面上,是我們犧牲了自己,成全了他們,實際上是我們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在這個過程裡,共同進步,互相成就。
今天嘮嘮叨叨講了這麼多,但是萬變不離其宗,用一句話總結,就是我們的清華校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再次祝賀大家順利畢業,並祝願我們每一位清華人,在未來的日子裡,都可以踐行我們的清華精神,用我們的行動續寫更加輝煌、更加燦爛的新篇章!
謝謝大家!
【清華畢業典禮致辭】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非常榮幸有機會回到母校,和同學們一起分享這個重要時刻!首先,請允許我對圓滿完成學業、即將踏上新的征程的學弟、學妹們,表達我最熱烈的祝賀和最衷心的祝福!
回想14年前的2003年,當自己終於拿到博士學位時,心中除了喜悅、激動,更多的還有一絲迷惘:2003年生物系的博士畢業生只有5人,工作並不難找;但5年的直博生涯即將結束的時刻,自己突然很猶豫:是繼續做科研,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堅持做下去?還是轉行寫程式,到中關村村裡倒騰計算機?甚至去掛職做行政,才更適合自己?當了21年的好學生,在真正即將要離開單純的校園時,生活的壓力、家庭的責任、事業的方向成為一個人不得不一一面對和必須排序的選擇。
我問自己:你到底喜歡科研嗎?你的能力夠嗎?這個糾結直到某天博士論文寫到腦仁疼的時候,終於得到了解脫——在重新梳理和審視自己五年來的科研資料,在看起來互不相關的現象中抓住一線新的提示和假設時,我確認:是的,科研是我的真愛,我喜歡那種從蛛絲馬跡中抽絲剝繭尋求真相的感覺。十四年後的今天,依然如此。
既然確定要走科研路,那麼先出國做幾年博後再擇業,大概是當時比較標準的職業規劃路徑。因此,海投“套磁”郵件,參加夜間電話面試,按“水木攻略”採購赴美所需的襪子、眼鏡、高壓鍋壓力閥等各種零碎,也都按部就班地走了一遍。我也曾給國內科研機構投了簡歷,但對缺少歷練也沒有海外經歷的新科博士來說,很難期望一個有足夠自主權和發揮空間的崗位。
就在這個時候,蘭州大學提出可以支援我建立一個實驗室、獨立開展研究工作時,年少輕狂、一心想自立門戶的自己實在是難以抗拒這樣的機會,幾乎沒有怎麼猶豫就接受了。能獲得這樣的機會,一方面源於已經畢業的學長們的傑出貢獻而給予我們的信用福利;另一方面,則是歷史原因造成了西部人才流失,使得新人得以有更大的發揮空間。今天,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下,西部作為陸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和樞紐,要成為文明和科技輻射的核心,對人才的渴求更強烈,機遇更多,舞臺也更大。在各位向著星辰大海的征途中,將個人奮鬥融入祖國的需求、順勢向前,我想會獲得更廣闊的舞臺和更堅定的信念依託。也許這就是為何在“出彩中國人”中,老學長們一曲《我愛你中國》如此動人心魄。
當得知我要去蘭州工作時,身為家裡的獨子,父母旁敲側擊地說“寧向東一里,不向西一步”,但當時年輕氣盛的自己根本聽不進去,認為只要有經費,而且自己說了算,一切都不是問題。
然而,真正來到了西部、來到了蘭大之後,才發現離開了科研資源集中的發達地區,缺少上下游支撐,遇到技術問題沒法再像在清華一樣串個門就能找到答案,缺乏測試手段時也很難像以前一樣到隔壁蹭個裝置,如果想要和小同行們深入討論還得出遠門······這些現實困難對科研選題、實現路徑等等都會有直接影響。不過既然研究是真愛,又一心想著自己說了算,也只能硬著頭皮堅持下去:支撐不夠,難以開展高競爭性的研究,就熱中選冷,找長期爭議無定論的方向;手段有限,難以進行多維刻畫,就因陋就簡,力求從思路和設計上加以彌補。我博士期間曾跟著師兄做的一個小課題,通過電鏡觀察一種急性期蛋白的形貌,這種蛋白在炎症時血漿濃度有成千倍升高,但它究竟是導致疾病的原因還是疾病發生後的結果長期未能解決。雖然這個問題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需要通過基礎研究來獲得思路,但曾經的激烈爭議使得研究投入減少,從而允許我們的研究團隊相對從容地去探究和解決。於是我們從簡化體系中的活性調節機制入手提出假設,逐步闡明這個蛋白在炎症中的確切作用模式,進而發展其作為臨床標靶和診療標識的潛在應用策略,又轉回頭以這個蛋白為例項希望回答一些表達調節、摺疊途徑中更基本的問題。
從最開始的見招拆招,到現在的樂在其中。所關心的雖然是不太起眼的問題,但十幾年持續研究的積累和深入,逐漸也成為了一個小小方向的先行者,隱約看到了從基礎研究到實際應用的可能,得到了前輩和同仁們的初步認可。
多年來,在研究方向的選擇上,最大的感觸就是離開資源集中的中心城市後,非常有必要根據實際條件做出必要調整,尤其要將自己的優勢與本地的特點和需求緊密結合。善加利用,不但可憑藉資源獨有而獲得競爭優勢來彌補支撐條件相對薄弱,而且隨著工作的不斷深入,還能獨樹一幟,開闢新的領域。人類知識已經積累到如此的廣度和深度,專業門類如此浩繁,成為一個狹窄領域的專家也需要長期的鑽研;即便所選擇的方向不夠熱門和炫目,只要有定力堅持,心無旁騖、精益求精之下,亦可成為行業領軍。更何況科技突破並不總是來自最熱門的方向。在國家從追趕到引領的轉變中,需要的是多數行業的全面超越,需要的是從業者普遍具備的創新性思維和創造性工作模式。這個全面超越的時代有底氣也有願望為我們的選擇提供空間,為每個人的堅守提供支撐。而我們的堅守也註定會成為建成創新型國家偉大程序的一部分!
回顧14年的職業生涯,我有兩個遺憾。一個是沒有能將自己的研究很好地與西部特色相結合,主要原因大概就是未能主動地尋求切入點和合作機會,這一點足為各位所戒!另一個就是在從學生到教師的身份轉換中,沒能很好地體悟角色的變化:努力工作的要求也許沒錯,但也得理解訴求的多元化。一路行來,雖有遺憾,但並不後悔。人生有限,並不允許太多次的選擇和試錯。年輕時,遵從本心,選擇能激發自己熱情的行業和崗位;一旦選擇,不輕言放棄。雖然難免會過高估計自己、過低估計困難,但源於熱愛的堅持大概才是年輕人闖自己路的最好的憑藉。
同學們,選擇需要堅持,也意味著放棄。安家和立業誰先誰後?薪酬和理想孰輕孰重?冷門和熱門何去何從?缺少歷練的新人要選擇更大的舞臺,多半得放棄些安逸和繁華。我的愛人從北醫免試推研到清華,和我同在一個實驗室,同屆博士畢業。做學生時,幫怕見血的我做動物實驗;畢業時,包容我有點任性的選擇,和我一起去蘭大工作;在生活上,她沒有什麼要求,住著未經裝修的婚房,工作以後,房屋改造、裝修,裝置和試劑採購都是她一手操辦;從兩間空屋子到看起來還像回事的實驗室,從處理繁雜瑣事到完成各種實驗,無法想象沒有她的支援我是否能走下來。幸福的家庭不僅僅是事業的後盾,更是彼此扶持,共同面對的依靠。
同學們在年齡還輕、牽絆尚少時,要以立業為先,把業務做好做強,才是立身和安家之本,在面臨選擇和取捨時,這大概是最重要的判斷標準。暫時的生活不便和薪酬高低,其實沒有必要糾結——長遠來看,短期缺憾通常都會隨著事業的發展獲得合理回報。幸福的生活永遠不是物質上的富足,而是實現一種精神上對夢想的追求和堅持。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衷心希望同學們秉承校訓精神,好好鍛鍊身體,兢兢業業工作,成就一番事業,擁有美滿家庭!謝謝!
科學哲學學習心得